孫明慧
[摘 要]地名青島,在不同時期,涵義也有所不同?!扒鄭u”從一個海中小島,到一個漁村——青島村,逐漸發(fā)展成為海灣小鎮(zhèn),最終成為繁華的港口城市“青島市”。青島城市形成與發(fā)展的過程,可以說是“青島”稱謂由海洋向陸地轉移的過程。探尋地名“青島”的來由始末,追溯“青島”的演變歷程。使我們從新的視角對青島進行解讀。
[關鍵詞]青島;青島口;青島村;青島市;膠澳
青島地處黃海之濱,在中國綿長的海岸線上,北有天津、南有上海,此處的膠州灣無疑是沿岸航行的必經之途。青島前后經歷了三次殖民侵略,多個政權更迭。青島的城市發(fā)展可謂是歷經滄桑。關于青島城市名稱的由來,爭議頗多。其中島說和村說為多數人推崇。經過對相關歷史文獻和資料反復查閱、考證和分析,使我們對青島城市的形成有了一個更為明確的認識。一般來說,我國地名的命名大多與人類生存環(huán)境密切相關,如山、江河、湖泊、島嶼等自然地理實體為參照命名。它是城市地名對城市所在區(qū)域自然環(huán)境的直觀反映。隨著城市的出現(xiàn),人們仍習慣將所在地區(qū)的地理環(huán)境為命名依據,因此,城市名稱中存在很多代表該地地理環(huán)境特征類的地名。青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一、青島(島嶼)
青島為膠州灣??诒眰鹊暮V行u,俗稱“小青島”,別名琴島,面積0.012平方公里,海拔17.2米,北側距陸地約720米。從現(xiàn)有的可見資料來看,關于青島這一稱謂,最早由明萬歷七年(1580年)版《即墨縣志·海島》記有“青島”兩處,一處未注明具體地理方位,另一處記“青島,在縣東一百里”。同版《即墨縣志·藝文》收錄即墨知縣許鋌《地方事宜議·海防》一文記有:本縣東南濱海,即中國東界,望之了無津涯,惟島嶼羅峙其間。島之可人居者,曰青,曰福,曰管,曰白馬、香花,曰田橫、顏武……?!卑吹乩矸轿弧⑴帕写涡蚺c本志所附縣境圖對照,后兩處“青島”當指今即墨三平島,而非現(xiàn)在的小青島。萬歷十九年(1591)版《膠州志·輿圖》在膠州灣口標注島嶼有“青島”、“黃島”、“薛家島”、“陳家島”,“青島”位于“淮子口”附近。清康熙十七年(1678)版《膠州志·圖說》所載《輿圖》和《海運》中亦標注有“青島”二字,并與黃島相對,為海中島嶼。清同治版《即墨縣志》所載《山川脈絡圖》和《七鄉(xiāng)村莊圖》中都標注青島為海中島嶼,位于淮子口附近,淮子口為明清時期膠州灣口的通稱,按其地理方位,此處“青島”則為今之小青島。(1)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刊寫的《靈山衛(wèi)志》中記有“小青島在淮子口對岸,入海者必由之道”。因為小青島位于靈山衛(wèi)的東北,所以《靈山衛(wèi)志》指出小青島在淮子口的對岸?!赌z澳志》也明確說出了青島的具體方位:“青島,在青島灣內不足一海里”,以“山巖聳秀,林木蓊清”,故名“青島”。
二、青島村
青島村位于今掖縣路至人民會堂一帶?!赌z澳志·卷一·沿革志》載,“青島村,初為漁舟聚集之所,舊有居民三、四戶,大都以漁為業(yè)?!睋幮抻?924年的《胡氏族譜》記載:“吾族相傳自明永樂初年由云南遷居即墨,世居青島之‘上莊”,“聚族而居,五百余載”。胡氏族人從云南遷居于今迎賓館一帶建村居住。依據地名將村落命名為“青島村”。伴隨著村民的繁衍,村莊規(guī)模不斷擴大,原來的村址已不能容納,故又分出一支,遷至今湖南路和廣西路一帶。因此,原先的“青島村”就被稱之為“上青島村”,俗稱“上莊”;而新建的“青島村”就被稱之為“下青島村”,俗稱“下莊”。另據《丁氏族譜》記載,明初,丁氏一支由浮山所遷至青島村定居,初稱為丁家莊。后來,一些軍戶和沿海漁民也來此安家,逐漸發(fā)展成為一個大村莊,改名為青島村。以上可以推斷出“青島”作為島嶼的稱謂要早于村莊的稱謂。
伴隨著“青島”名稱的出現(xiàn),“青島口”的名稱也隨即出現(xiàn)。清咸豐九年(1859年)清廷在膠州灣周邊水陸通商要道膠州塔埠頭和金家口設立厘金局,在青島和女姑口設立分局,征收厘金,監(jiān)管進出膠州灣一帶港口的船舶貿易及稅務等。清同治四年(1865年),東海關設立常關于青島口、塔埠頭、金家口。膠州灣內女姑口所立《重整舊規(guī)》碑文中明確記載了:“我即邑自前明許公奏請青島、女姑等口準行海運,于是百物鱗集、千艘云屯,南北之貨即通,農商之利益普……”。
清同治四年(1865年),重修天后宮的《募建戲樓碑記》中,載有:“竊聞青島開創(chuàng)以來,百有余年矣,迄今旅客商人,云集而至……?!蓖问辏ü?874年)再次重修,現(xiàn)保存有修廟碑記:“蓋聞天后以孝成神,以慈愛民,仁護海國,澤洽波臣,而旅客商人云集于此者,尤賴其鴻波不揚,驚濤頓息,故無不念以酬圣德焉。墨邑青島口舊有天后行宮以妥神靈,不過粗具規(guī)模,未足以壯觀耳……宏舸連舳,巨艦接艫,乃增其舊制,敞之以庭堂,峻之以階級,節(jié)稅耀新,金碧騰輝,可謂威鎮(zhèn)四海……。今將眾商捐資,諸船施助并督理之人勒于石,以垂永遠?!睆谋泚砜矗檀夼?,首尾相連,停泊于青島口一帶,且捐款者皆為富商和船主,可以看出此時青島口已呈現(xiàn)出“旅客商人云集于此”的繁榮景象。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天后宮又曾重修,又購置香火地二十畝,規(guī)模越來越大,今太平路小學一帶均屬廟產范圍。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清朝駐德公使許景澄在其《條陳海軍應辦事宜折》中說:“青島一帶在煙臺未開口岸時,航海商泊,湊集頗盛,本非散地荒陬可比?!痹S景澄在得知西方列強覬覦膠州灣后,建議清廷在膠澳設防。從材料分析來看,一方面青島商旅云集,來往商船??坑诖耍@然他們停留青島時所需供給是一個村落無法滿足的,因此可以說,文中的“青島”已非指昔日的村落,其所涵蓋范圍是以青島口為中心向陸地輻射的經濟腹地。從明朝開始,“青島”這個地名開始從海洋轉向陸地。
三、青島市
到了清朝中葉,伴隨著青島口貿易的不斷發(fā)展,青島名稱的內涵也起了實質性的變化,青島的名稱已從海洋轉移到陸地。今青島市區(qū)歷來屬即墨管轄,清末屬仁化鄉(xiāng)范圍,原有十個村莊,即青島村、顧家村等,青島村就位于青島的對岸。按我國地名命名的特點,應該說青島村以青島得名。據《膠澳志》:“青島電報局始設于光緒十九年(1893年),初為報房。”又說:“我國于千八百九十年春設郵局于青島,兼轄青萊沂膠境內二十二分局”??梢姟扒鄭u”應是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較大市鎮(zhèn)。據日文《膠州灣》所載:“1899年10月12日,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命名“膠州保護地的新市區(qū)為青島”,所轄范圍大概為今市南區(qū)和市北區(qū)的一部分,青島只是整個膠澳租借地中的一部分。1900年6月14日,德國膠澳督署公布《德屬之境分為內外兩界章程》將膠澳租借地劃分為內外兩界,青島及附近作為內界,分九區(qū),即青島、大鮑島、小鮑島、小泥洼、孟家溝、楊家村、臺東鎮(zhèn)、掃帚灘、會前(今匯泉)等。每區(qū)由總督派一人充任區(qū)長,區(qū)內設“糧約”、“董事”等職,各區(qū)由“專辦中華事宜輔司”管理。青島內界也一分為二,此界線以內不準建筑中式房屋。外界劃分為李村等若干小區(qū),轄村莊274個。這是青島作為城市名稱的最早印證。
1922年初始,北洋政府擬將膠澳租借地收回后開辟為國際商埠,以自治為標榜。1922年11月18日,北洋政府頒布《膠澳商埠章程》、《青島市施行市自治制令》、《膠澳各鄉(xiāng)施行自治制令》,規(guī)定“膠澳商埠為中華民國自辟之商埠”,膠澳商埠設商埠局,商埠局由北洋政府大總統(tǒng)特派商埠督辦一員,以山東省長兼任。膠澳商埠全境劃分為市和鄉(xiāng)兩部分,原青島市街、臺東鎮(zhèn)、臺西鎮(zhèn)之界址范圍劃為市區(qū),定名“青島市”,由膠澳商埠局直接監(jiān)督。其他區(qū)域劃為鄉(xiāng)區(qū),其區(qū)域亦由商埠督辦規(guī)定之。至此,“青島市”這個名稱在公文中正式出現(xiàn)。(2)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于1928年7月公布了《特別市組織法》與《市組織法》,分別規(guī)定特別市與普通市的組織形式。1929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設青島為特別市,直隸中央政府行政院管轄,為當時5大直轄市之一。1930年5月南京國民政府廢止《特別市組織法》和《市組織法》,實施新的《市組織法》,同年9月4日,根據此法,撤銷特別市的稱謂。青島特別市改稱為青島市,但市制仍屬(行政)院轄市。從此,青島市成為全域政區(qū)的名稱。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
四、青島、小青島、琴島、膠澳之間的關系
(一)青島與小青島
1467年天后宮建成,青島灣一帶就成了整個青島地區(qū)最大的漁貨碼頭,被稱之為“青島口”。青島北面的海灣被命名為青島灣,灣邊的附近的村莊被命名為青島村,村南的小河被命名為青島河,村東南的山被命名為青島山。隨之冠以“青島”之名的地名陸續(xù)出現(xiàn)以后,原先的島嶼“青島”,因其地域較小被俗稱為“小青島”了。但從地域所轄范圍來說,并沒有改變。這一稱謂以后被百姓逐漸接受和使用,最終被官方收錄。而另一處被稱做“青島”的小島,位于今即墨市田橫島的東北方,又名“三平島”。這個小島曾在清同治版的《即墨縣志》中有過記載,但因與“青島”重名,故自20世紀初之后,便多稱為“三平島”。而這個“青島”,隨之使用頻率的減少而被人們所遺忘。1897年11月,德國以“巨野教案”為借口派兵強占青島。對青島各處名稱重新命名,小青島也在其中,將其更名為“阿克那島”。1898年夏天,一些外國的植物學家在小青島上發(fā)現(xiàn)了一種罕見的百合花,將其命名為“青島百合”。因此,德國人也曾叫小青島為“百合綠島”,此名稱既未正式公布也未曾廣泛使用。
(二)青島與琴島
清朝末年出版的一種翻譯本線裝書《海道圖說》,具體刊印年代不詳。該書在第七卷有如下記載:“膠州灣東面有長山向東偏北延伸如舌……有城者為浮山所……又距挨戶林頭北面小澳首有琴頭鎮(zhèn)”。在膠州灣、黃島兩節(jié)之后出現(xiàn)了“琴頭鎮(zhèn)”,正好就是青島的位置。書中關于“琴頭鎮(zhèn)”的經緯度記載為“北緯36°05′,東經120°17′”,又和青島市的經緯度基本相符,可見圖說中的“琴頭鎮(zhèn)”就是青島。另一種說法從地形上來看,“據說青島從空中向下看去像是一把古琴平放在海中,故也稱琴島或琴嶼”。自稱小青島開始,逐漸地把青島市也稱琴島了。琴島不但成為地名,還成為地名風光的掌故。正式把琴島作為地名的,見載于1934年出版的《青島名勝游覽指南》一書。書中在小青島一條中說:“此島一名琴島”。1939年版的《青島指南》、1957年版的《青島游覽手冊》等書都沿用了此種說法。除了“琴島”、“琴嶼”之外,在文學作品中也有把青島稱為“琴港”或“琴崗”的,還有稱為“山島”的等等。由此可見,“琴島”之稱向來被文學雅士所鐘愛,大多用于文學作品中,并沒有在官方文件中刊登與使用,但這并沒有妨礙“琴島”在民間的認可與使用。
(三)青島與膠澳
膠澳從地名涵義來講,因其歷來屬膠州所轄,故名“膠”;“澳”在《說文解字》中有這樣的解釋“澳:隈,厓也。其內曰澳,其外曰隈。從水奧聲?!逼渌牱秶z州灣海域、青島(僅指團島附近的海岬)、黃島(僅指薛家島一帶海岬)及青、黃島南側附近海域的地區(qū)。這是膠澳的本意,也是地理概念的膠澳。但“膠澳”這一稱謂,在歷史中所扮演的軍事角色更為濃重,清朝割讓以前(1886—1898年),“膠澳”在各種文獻中皆作為軍事的概念出現(xiàn)。膠澳在清朝一直分屬膠州、即墨。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行政區(qū),因此不能視之為行政區(qū)。
德法對此處的覬覦,引起了李鴻章的注意,李鴻章派北洋海軍兵備道劉含芳對此處進行勘察,最終寫成《勘察膠州灣條陳》。載有:“膠州澳居山東之南海,自登州府文登縣之威海衛(wèi)開輪,由西向東六十里至成山,繞山之后折而向西五百四十余里至膠州澳口。口東青島高四十七八丈,有市有關,地屬即墨山脈,來自嶗山口西,陳家島高三十六七丈……崗島皆低崗如堤,而島如阜,海外口內遙遙相見,無可遮蔽。故入口之船,必須稍向西行,方進內口……青島居東,黃島居西,青黃東西相距十二里……南多山,間有灣澳,皆屬淤灘,寬三五里、十八里不等。向北水深能行大艦之處,僅十二里。以鎮(zhèn)邊炮船吃水九尺,自黃島向內開行十八余里而止……寬約二里,直通即墨之女姑鎮(zhèn),能行大艦……然口門三島左右山凹炮臺之費已屬不少。而青島之東、陳家島之西,山勢過狹,各有數處能由外海登岸抄入,其布置之餉力,誠非易事。(3)
德國入侵青島,盡可能的將原有的膠澳地域擴大,可見《膠澳地區(qū)邊界軍事地理位置說明》,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命名“膠州保護地的新市區(qū)為青島”,青島只是整個膠澳租借地中的一部分。直到1928年8月24日南京國民政府規(guī)定,青島市疆域以舊時膠澳商埠全部地界為其管轄區(qū)域。此時的青島與膠澳所轄區(qū)域才算實現(xiàn)對等。
參考文獻:
[1]趙琪修,袁榮叟:膠澳志,青島:青島出版社,2011年
[2]山東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山東省志·軍事志,濟南:山東省人民出版社,1996年
[3]山東省科學技術委員會:山東省海島志,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年
[4]青島檔案館:青島通鑒,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0年
[5]青島檔案館:百年青島,青島:青島日報社,2000年
[6]青島市檔案館:青島地圖通鑒,濟南:山東省地圖出版社,2002年
[7]朱建君:德占膠澳的稱謂演變,濟南:山東大學學報,2010年第3期
注釋:
(1)青島市檔案館:《資政參考》,2011.3(總第39期)
(2)青島市檔案館:《資政參考》,2011.3(總第39期)
(3)趙宇晨:“膠澳”地名考,哈爾濱:黑龍江史志,2013年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