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水福是改革開放后中國第一代企業(yè)家中,至今仍在一線執(zhí)掌企業(yè)的人(雖然他現(xiàn)在已經很少過問公司的具體事情),僅此一點就值得人們尊敬。
第一代企業(yè)家是上世紀80年代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他們破釜沉舟,最早下海經商或創(chuàng)業(yè),成為那個時代“最先富起來”的一部分人。他們幾乎個個都是異想天開、白手起家的創(chuàng)富英雄,他們的背景、起點、理念也許各自有所不同,但他們在那個特殊年代里所走過的創(chuàng)業(yè)路徑卻大致相似。但王水福在這一點上似乎是一個異數(shù),他另辟蹊徑,最先懂得借助外部力量和資源成就自己的事業(yè)。按照他的說法,“君子善假于物也”。因此,他被人稱作“機會主義者”。
也許很多人打死都不會相信,今天一個年產值數(shù)百億的大型集團公司,最初的起點竟然是一個簡陋得不能再簡陋的村辦小農機廠;而這個小農機廠里一個20多歲的毛頭小伙子,竟然是從這個原點出發(fā),一步一步成長為富豪榜上身家近百億的巨富。這個匪夷所思的神話,正是發(fā)生在王水福身上的真實故事。王水福的成功之處,顯然不是他在這個故事中如何冒失膽大,而是他如何善于發(fā)現(xiàn)機會、把握機會,如何借力和“進與退”,如何最后將不可能轉化成可能。故事中的他,牢牢地掌控著故事的方向和節(jié)奏,直至今天。故事中的一個個亮點,也許早已沒了當初的驚心動魄,但卻像珍貴的金屬顆粒一樣沉淀下來,成為他“機會主義”經商哲學的核心內容,即便在今天讀來,也依然讓人感覺高妙智慧。
過去我們對于“機會主義者”的理解,一般都是政治層面上的,飽含貶義,專指那些缺少原則底線、見風使舵、投機鉆營而為人不齒的政客;但從企業(yè)經營的角度去看,“機會主義者”卻是個大大的褒義詞。因為商場如戰(zhàn)場,商機如戰(zhàn)機,市場瞬息萬變,機會轉瞬即逝,如果經營者對于各種信息和機會不夠敏銳、反應遲鈍或視而不見的話,那他一定會坐失良機,慘敗出局。相反,那些成功的企業(yè)家,個個都有一雙鷹的眼睛,個個都是善于捕捉信息、把握商機的高手。
“君子善假于物”,語出荀子《勸學篇》,原句是:“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意思是君子生來跟別人沒有什么不同,只不過是善于借助外物罷了??梢姡吧萍儆谖铩痹诠湃搜劾?,便是一種十分高超的智慧與本領。從經營管理的角度看,“善假于物”就是善于借勢,善于借雞生蛋、借船出海,善于利用別人的資源和渠道,善于左右逢源,其實這些在各種成功學和各種EMBA課堂中,早已被總結得滴水不漏、被講得深入淺出,無須筆者在這里再饒舌發(fā)揮了。
但愿每個創(chuàng)業(yè)者都能成為這樣一個“善假于物”的“機會主義者”:善于抓住機會,善于整合周圍的資源。因為,這是成功必需的一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