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江 崔躍江
摘要:溫室又稱暖房,在不適宜植物生長的季節(jié),能提供作物生長所需的溫濕條件,北方應用比較廣。本文從大棚選材、設計、布局等方面詳細介紹了溫室大棚設計建造技術。
關鍵詞:大棚;設計;布局;建造
中圖分類號: S629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4.22.0039
1 總體設計
1.1 選址
選擇建造地址時要綜合考慮以下幾方面因素:
1.1.1 光 光是大棚及溫室的主要熱源,光合作用的主要光源。因而要選擇地勢平坦的向陽地,在溫室的附近不能有樹木、建筑等遮蔭物。
1.1.2 土壤 土壤肥沃、土層較厚、地下水位低、排灌良好的黑色壤土或砂壤土。
1.1.3 水 水源必須充足。
1.1.4 電 要有電源。
1.1.5 風 避開風口。如果冬季風力較大,在不影響光的情況下,可在冬季季風方向設屏障(風障、大圍墻、防風林帶)。
1.1.6 污染 遠離工廠污氣、污水、塵土等污染源。
1.1.7 交通 靠近交通要道和村莊,便于運輸和管理。
1.2 溫室大棚群布局
溫室群布局:溫室前后排間距,要求不遮蔭又不浪費土地,溫室前后棟距離為脊高的2.5~3倍。排列要整齊,要有交通干道以便通風運輸。
大棚群布局:大棚左右距離2~3米即可,前后棟棚頂之間距離5~6米為宜,要排列整齊便于通風運輸。供應大棚用苗的溫室應處在大棚群中間位置。
1.3 建造方位
溫室原則上采取東西延長、坐北朝南的方位,這樣有利于冬季接受較多的太陽輻射。坡面向南偏西5~8度為宜,有利于北方寒冷地區(qū)揭開覆蓋物較晚的情況下能盡量提高午后的室溫,對夜間保溫有利。大棚屬于全光照設施,應南北延長,有利于上下午均勻采光。
1.4 建造尺寸
建造尺寸設計要按照較理想的采光要求,盡可能節(jié)約建材的標準設計,根據地理位置及太陽高度角計算合理采光角度,然后綜合其他因素確定建造尺寸。
1.5 保溫防寒設施
1.5.1 墻體 土墻厚度要達到1.2~1.5米,山墻兩側堆放稻草等保溫;磚墻要建成0.5~0.6米厚的夾心層,中間夾苯板或其他隔熱材料。
1.5.2 后屋墻 一是保證后屋面長度;二是要選好保溫材料如秫秸、稻草等。
1.5.3 防寒溝 為防止地中傳熱,溫室前坡底角外側應挖深0.5~0.6米的深溝,襯上舊薄膜,填充稻草、馬糞等保溫隔熱材料。
1.5.4 不透明覆蓋 冬季進行生產的溫室夜間要用棉被保溫,春季生產可用草苫子保溫。
1.5.5 透明物覆蓋 選用保溫及透光好的無滴膜。
2 建材
2.1 骨架建材
2.1.1 木材 可做門、后坡、中柱、立柱、透明面的框或拉桿。
2.1.2 竹材 可做大棚拱桿、拉桿、壓桿,也可做溫室透明面。
2.1.3 鋼材 鋼材質骨架沒有立柱,遮蔭面積小。雖然一次性投入較大,但使用年限比較長,是目前大棚溫室主要骨架材料。
2.2 覆蓋材料
目前主要應用的塑料薄膜有聚乙烯長壽無滴膜、聚氯乙烯無滴膜、聚乙烯紫光膜。
不透明覆蓋材料主要有草苫和棉被。
3 建造
3.1 溫室基槽開挖
基槽開挖前的測量與放線:按照設計圖紙進行測量放線。
基槽開挖:灰線撒好后即可基槽開挖,挖寬約為0.6米的墻基,墻基深度一般應達到凍土層厚度,然后填入10~15厘米摻有石灰的二合土并夯實。
3.2砌后墻及山墻
砌后墻厚度為60厘米,采用雙24厘米,中間夾苯板或珍珠巖保溫,北墻設有通風窗,距地面150厘米,間距約4~4.5米。
3.3 進出口設置
溫室山墻一端應設進出口,進出口設在東山墻為宜,以防西北風冷風侵襲。
3.4 上骨架
骨架間距1米左右,安裝骨架要做到前屋底腳處的切線角應保持60度左右。骨架中間切角線應保持30度,拱架上端的切線角保持20度左右即可。
3.5 鋪設后屋面
后屋面骨架上可直接鋪木板,木板上面抹草泥,后屋面下半部可鋪爐渣做保溫層。
3.6 扣棚膜
薄膜最好用無滴膜,一般溫室要留上通風口,因此要扣三大塊膜,先扣頂膜,然后扣中膜,最后扣裙膜。兩幅的鏈接縫相互重疊20厘米,兩骨架之間設一壓膜線。
3.7 上保溫被
可分為移動式和固定式,移動式卷簾機可以安裝在溫室的一頭,固定式的卷簾機一般只固定安裝在溫室頂部。
作者簡介:趙曉江,本科學歷,鎮(zhèn)賚縣農機局,工程師,研究方向:農業(y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