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園園
1945年11月1日,中國共產黨在東北解放區(qū)創(chuàng)辦的第一份大區(qū)報紙《東北日報》在沈陽正式創(chuàng)刊。1954年8月31日,《東北日報》隨著東北大區(qū)的撤銷而??T谄浯嬖诘?年零10個月時間里,《東北日報》不但及時宣傳了解放戰(zhàn)爭期間我軍英勇作戰(zhàn)、節(jié)節(jié)勝利的消息,同時也對新中國成立后遼寧乃至東北人民積極恢復生產、支援全國解放戰(zhàn)爭作出大量詳實報道,在黨的新聞史上書寫了濃重的一筆。
1945年9月底,以彭真為領導的中共中央東北局在沈陽成立,并提出了依靠“二萬干部、十萬兵、一張報紙”開辟東北解放區(qū)的工作口號,其中這“一張報紙”指的就是《東北日報》。
半公開半地下 隱蔽環(huán)境下艱苦辦報
抗戰(zhàn)勝利后,蘇聯(lián)政府與國民黨政府建立了外交關系。根據(jù)相關條約規(guī)定,蘇聯(lián)駐軍不允許共產黨在沈陽公開辦報出刊。為了讓報紙能在沈陽及早安全出版,又能避開與蘇方的外交沖突,東北局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即在報社地址一欄寫上“山海關”三個字,借用“山海關”這個假地址,來掩護“沈陽”這個真地址。就這樣,于1945年11月1日在沈陽正式創(chuàng)刊的《東北日報》,從第1期到第10期,報頭上都有印著“山海關”字樣的社址,直到國民黨軍隊進犯山海關,這個“借用”的地址才在報頭上消失。
當時,沈陽社會秩序混亂。為了不被敵對勢力破壞,《東北日報》一直處于半公開半地下的狀態(tài)。社址位于比較隱蔽的浩然里兩座不起眼的二層青磚小樓上,報社的大門口掛著“文化社”“遼寧省教材編審處”等牌子以掩人耳目,報社工作人員也大多偽裝身份。同時,為了保證報社的安全,東北局還專門派遣了一個警衛(wèi)連保衛(wèi)報社。
創(chuàng)刊時的《東北日報》為四開兩版,報頭是由呂正操將軍題寫的。創(chuàng)刊號《發(fā)刊辭》明確闡明:“本報是東北人民的喉舌,它以東北人民的利益為利益,以東北人民的意志為意志,反映人民的要求,表達人民的呼聲……一切都為東北人民而服務?!卑l(fā)刊辭雖然沒有明確指出這是共產黨的機關報,但就其宗旨和服務對象,事實上就是東北局的機關報。因此,報社也成為國民黨的眼中釘,屢遭破壞,報社張貼的標語多次被撕毀,報社還曾被打黑槍。
此外,報社還面臨著人手短缺、辦報物資匱乏等困難。由于缺少人手,報紙極少刊登地方新聞稿件,主要以新華社的電訊稿為主。最初,報社沒有電臺,報紙前期的稿件主要來自關內解放區(qū)的報紙。由于路途遙遠,《東北日報》刊登的新華社消息幾乎要滯后十天左右。從第9期開始,報社終于有了自己的電臺,報紙上才登出了近日的新華社電頭的消息。由于沒有足夠的印刷設備和固定的印刷地點,《東北日報》有時在原盛京時報社的印刷廠印刷,有時則在偽滿洲日報社的印刷廠印刷,甚至還要跑到一百多里外的本溪印刷。報社員工劉登奎在帶著制好的紙型去本溪印刷途中,不幸遭遇車禍,失去了一條腿。當時《東北日報》的發(fā)行量不大,一般在幾千份到兩萬份之間,發(fā)行范圍也只限于沈陽市內和周邊地區(qū),大部分免費贈閱給機關和部隊,只有少部分賣給普通百姓。
漫畫成為報紙?zhí)厣?華君武被列入暗殺名單
《東北日報》的特色之一是漫畫。說到漫畫,就不能不提華君武,當年報紙上的漫畫幾乎都是他畫的,尤其是他塑造的蔣介石漫畫形象,蜚聲東北乃至全國。
華君武于1945年參加魯藝文工團,由延安前往東北解放區(qū),被安排到東北日報社工作。由于當時報社條件簡陋,沒有制鋅版的設備,無法印刷漫畫,華君武先在報社擔任了一段時間的文字記者。為了能寫出鮮活生動的報道,他常常深入吉林、本溪、東豐、西豐等一線實地采訪,積累了大量真實鮮活的素材。
從1946年5月起,華君武開始在《東北日報》上發(fā)表漫畫作品。到1947年年底,僅僅一年半的時間,他就在報紙和其他畫報雜志上發(fā)表了130多幅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磨好刀再殺》。他筆下的蔣介石,身穿一身美國大兵服裝,光頭、高顴骨、小胡子、凹眼睛,太陽穴上還貼著一塊四方形的黑膏藥,把蔣介石刻畫得入木三分。那時,在哈爾濱等地的街頭、火車站,到處可以看見刊登著華君武漫畫的印刷品。國民黨特務機構把他列入了暗殺的黑名單,罪名是“侮辱領袖”。1947年彭真視察《東北日報》時,特地叮囑報社的負責人李荒說:“以后華君武上街要當心點,一定要注意安全?!眻笊缇徒o華君武配了一把手槍,用來防身。
華君武在東北工作的四年半時間,是他創(chuàng)作的一個高峰期,平均兩天就能畫一張。據(jù)當時一項調查統(tǒng)計,80%的讀者表示“喜歡漫畫”,“最喜歡華君武的漫畫”,華君武也成為解放戰(zhàn)爭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漫畫家之一。
以筆為槍 報道戰(zhàn)情鼓舞民眾
從1945年11月《東北日報》創(chuàng)刊,到1948年11月沈陽解放,在這三年里,《東北日報》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緊緊圍繞東北解放進行深度宣傳,通過及時報道前線戰(zhàn)情及敵后剿匪等內容,以獨特的視角展現(xiàn)出一幅波瀾壯闊的東北解放戰(zhàn)爭畫卷。
報社派出專門的軍事記者,對東北解放戰(zhàn)爭的不同階段進行及時報道,做到緊跟斗爭形勢,突出軍事宣傳?!叭陆?,四保臨江”,使我軍由被動變主動,報紙連續(xù)刊發(fā)戰(zhàn)役勝利的消息,在兩個多月的時間里,共發(fā)表110多篇消息、22篇通訊、4篇評論,同時配發(fā)軍事地圖和戰(zhàn)地照片,充分報道了解放戰(zhàn)爭的偉大勝利和我軍英勇作戰(zhàn)的事跡。這些報道不僅鼓舞了戰(zhàn)士們的士氣,也讓人民看到了全國解放的曙光。
報紙既重視前線戰(zhàn)場,同時也報道敵后的剿匪斗爭。其中影響最大的一篇報道,就是1947年2月19日發(fā)表的《戰(zhàn)斗模范楊子榮等活捉匪首座山雕》。后來,曲波根據(jù)這個事跡,寫成小說《林海雪原》,使楊子榮成為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
此外,《東北日報》還接收部隊送來的稿件。1948年7月22日,《東北日報》第一版報道了戰(zhàn)斗英雄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消息,配發(fā)了冀察熱遼軍區(qū)司令員程子華所寫的《董存瑞同志永垂不朽》的短評,這是在全國范圍內第一次對董存瑞進行報道。不久,新華社根據(jù)這個線索,加以補充采訪,董存瑞的英雄形象由此深入人心,成為全軍學習的榜樣。
輾轉五地 傳遞八載東北政情
解放戰(zhàn)爭期間,東北地區(qū)戰(zhàn)局幾經變化,《東北日報》的社址也隨之進行過五次大的轉移。1945年11月23日,由于戰(zhàn)局改變和蘇軍要求,《東北日報》隨東北局一道撤出沈陽,轉移到本溪,在本溪辦到1946年2月2日,共出了40期日報和8期號外。因國民黨軍隊進犯本溪,報社又隨東北局向吉林海龍縣轉移,并在海龍縣辦報兩個月。1946年4月28日我軍解放長春后,報社遷至長春復刊,并開始使用毛澤東題字的報頭。一個月后,由于國民黨進犯,5月23日,報社又被迫轉移到哈爾濱。在哈爾濱,報社機構人員日漸增多,報紙發(fā)行量也迅速增加。
1948年11月2日,沈陽解放的同時也宣告東北全境解放。《東北日報》跟隨東北局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創(chuàng)刊地——沈陽。1948年12月12日,《東北日報》第1051期在沈陽出版。自此以后,《東北日報》進入了平穩(wěn)快速發(fā)展的新階段,并成為東北人民了解社會政情的重要媒體。
1954年8月31日 ,隨著全國行政區(qū)域的調整和東北大區(qū)撤銷,《東北日報》???,完成了光榮的歷史使命。
□本欄編輯/牛澤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