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消防員的調查工作有什么差別?
消防員側重于搶救生命、保護現場,并且調查現場燃燒的情況,確定火因,進行責任認定及善后等。火災可能是事故,也可能是案件,我們要提供科學的證據,來判斷火災到底是事故還是案件。好比說發(fā)生一起公交車燃燒事件后,我們最主要的工作是勘驗現場有沒有助燃劑,比如汽油、煤油、酒精等化學物品。如果在不該有助燃劑的地方出現了這些東西,那么很有可能是人為縱火案件。
去火災現場還是在實驗室里檢驗?
有時我們需要出現場,尤其是造成人員傷亡的火災,我們會與消防局合作判斷起火點——哪里開始燃燒。火場有很多燃燒的殘留物,我們會在起火點及其周邊提取樣品,比如木炭、磚塊等,作為檢材。接下來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實驗室。我們用加熱等方法,從殘留物中提取出揮發(fā)的氣體,再利用儀器分析氣體的成分,得到很多復雜的圖譜——相當于化學物品的指紋,最后比對、判斷樣品中是否有汽油、柴油或其他助燃劑。
過去我們會從現場取回大包小包的檢材,現在我們一直在研究新技術,希望在火災現場就能夠直接把氣體收集到試管內,甚至最好能當場檢驗出結果。
如何還原火災現場呢?
不同的火災現場因為環(huán)境、溫度不同,燃燒產生的結果很不一樣。比如,曾有某個存放冰箱的倉庫燃燒,儀器分析出很多可疑物質,于是我們特地去郊區(qū)做了相應的模擬實驗,燃燒材料是冰箱的外殼、包裝用的泡沫塑料等??紤]到倉庫是個密閉環(huán)境,燃燒的溫度、壓力和一般情況不同,我們模擬了幾組不同的環(huán)境條件,發(fā)現同樣的材料燃燒后生成了完全不同的殘留物。再比如,同樣是汽油燃燒,我們分別用塑料地毯、化纖地毯、木頭地板、復合地板做實驗,比較燃燒不同時間的結果,得到的氣體成分也不同。所以,火災現場的重現非常難。
除了鑒定火災,還幫助解決哪些案件?
除了火災、爆炸等案事件,很多案件都需要我們用類似的方法來分析物證的物理化學特性。20世紀80年代曾有領事館發(fā)生過盜竊案,我們在現場發(fā)現窗戶上有一根纖維,用掃描電子顯微鏡檢驗后發(fā)現,那是一根兔毛。就是這根兔毛后來成為證據鏈的重要一環(huán),鎖定了罪犯。還有一次,某場重大考試,試卷泄題。為驗證試卷是否在火車押運過程中泄露,我們分析了試卷封口的膠水,結果發(fā)現有兩種不同的膠水——顯然是有人打開過試卷后重新封了口。
你也看推理偵探、犯罪破案之類的小說或影視作品嗎?
小時候喜歡看各種小說,包括福爾摩斯系列等偵探小說,覺得特別神秘。從事這份工作后基本不看了,因為小說或影視作品中表現的情節(jié)對我來說已經習以為常,沒有新鮮感啦。不過,影視作品中表現的是經典完美的案例,而我們天天接觸的相對要平淡很多。像表現上海公安局刑偵工作的廣播劇《刑警803》,我時常會聽,覺得經過藝術加工后,情節(jié)確實比我們的日常工作更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