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珊
在中國,神崇拜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社會基礎(chǔ)。從遠古時期到當代社會,從皇親貴族到大眾百姓,無論是宗教信仰還是民間信仰,毋庸諱言,凡是與“神”相關(guān)的事與物(例如神話、神仙、神靈等)不僅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且有著極其厚重的分量。匾額作為一種集文學、書法、雕刻、印鑒等藝術(shù)門類于一體的綜合藝術(shù)形式,懸于門屏之上,不僅有著祝福慶賀、教化后人之用,而且可以做招牌、題堂號,同樣深入到了社會的許多方面。作為精神層面的神崇拜和作為物質(zhì)存在的匾額,既然都與人們的生活有著如此密切的聯(lián)系,那么兩者之間是否存在著交集?
洛陽匾額博物館于2009年4月11日正式建成開放,館內(nèi)共設(shè)有“功德聲望”“貞節(jié)賢孝”“官府門第”“婚喜壽慶”“醫(yī)德教澤”“寺廟宗祠”“精品匾額”“書齋堂號”八個展廳,現(xiàn)館藏匾額2171塊。在這些匾額中與“神”的聯(lián)系最為密切的當屬寺廟宗祠類。這類匾額多懸于廟宇道觀和家廟宗祠,目的是期望神靈庇佑、贊美先祖功德、記述宗族家世。無論是懸掛位置,還是其功用,這些匾額都與“神”有著較為明顯的聯(lián)系,因此本文就不再加以論述。筆者在此所要討論的匾額,既不是祈福避禍,又不是祭祖追思,從表面上看似乎與神崇拜沒有絲毫關(guān)系,但在匾文中卻偏偏出現(xiàn)了“佛相…‘金丹…‘丹術(shù)”等與宗教信仰有關(guān)的字詞,亦或是引用了《神仙傳》、《搜神記》中的典故,例如“杏林”、“橘井”,有的還借“蟠桃”、“瑤池”這樣的仙物作比擬。這種對“神”的崇拜為何會用于匾文之中?這樣的匾額究竟表達了怎樣的信息?帶著這樣的問題讓我們一同走進匾額中的“神”界。
佛教信仰中的“相”及“香”
佛教雖是外來宗教,但在我國的影響卻相當廣泛。佛教認為世間存在輪回,人應(yīng)該修善果,以慈悲為懷,普度眾生。請香拜佛時,講究禮佛三拜以表虔誠。洛陽匾額博物館藏有兩塊匾額,一塊是形容匾主人的儀德猶如神佛一般,另一塊則將拜佛時所用的“瓣香”作為典故運用于匾文之中。
“女宗佛相”匾上款為“清封夫人趙母白太夫人淑德”,下款為“楊思溫、閆永仁、張世禎”等24人。匾文為陰刻,四周飾以花瓣形圖案。此匾是楊思溫等24人送給清封夫人趙母白太夫人的壽匾?!芭诜鹣唷北疽庵概灾?,佛之慈善,在此用以形容和贊美白老夫人的儀德有如神佛。
“瓣香共祝”是一塊送給老師以謝恩澤并表祝福的匾額?!鞍晗恪北臼侵敢环N形似瓜瓣的香,禮佛時所用。宋朝詩人陳師道16歲拜師于曾鞏(南豐先生),后來蘇軾曾希望收他為弟子,陳師道以“向來一瓣香,敬為曾南豐”婉言推辭,從而表達了對老師曾南豐的崇敬之情。后來人們便借此典故,將“瓣香”喻為師承,表示敬仰之意。
道教信仰中的煉丹術(shù)
煉丹術(shù)是道教的一種法術(shù),可以分為內(nèi)丹術(shù)和外丹術(shù)。內(nèi)丹術(shù)以人體為丹爐,是為修煉成仙的一種道家氣功。外丹術(shù)則以鼎為爐,通過道家之秘術(shù)并配以草藥,最終煉成仙丹,食之,以求達到長生不老的目的。洛陽匾額博物館藏蘊有道教信仰的匾額主要體現(xiàn)于對神術(shù)——“煉丹術(shù)”的引用。
“金丹活命”匾,上款為“修齋郭老先生大人仁術(shù)”,下款為“中華民國十九年喜月吉日,山張村、張東拜立”。上框正中有印章一枚,題日:“崇洛道人”。金丹,古代方士煉制的神藥,據(jù)說服之可以長生,是謂金丹。唐岑參《嘉州詩》云:“早年好金丹,方士傳口訣。”匾額上款中的“仁術(shù)”是指醫(yī)術(shù)。這塊匾額是贊譽郭老先生醫(yī)術(shù)高明,藥到病除。
“丹果長春”為祝壽匾。丹果,即丹丸,古代常指道家精煉的藥丸。此處借“丹果”一詞指匾主人修煉有方,生命之樹長春。加之匾額邊框的紋飾有壽桃、蝙蝠、瓶插蓮花等,寓意“福壽雙全”、“連年平安”。
“丹術(shù)咸欽”是一塊醫(yī)德匾,借“丹術(shù)”來贊美匾主人精湛的醫(yī)術(shù)。丹術(shù),指煉取長生不老之丹的方術(shù);咸,都;欽,欽佩。匾框上有一篆書“壽”字,四角及下中各雕有一蝙蝠,兩側(cè)還有“暗八仙”及瓶插牡丹紋飾,寓有“五福捧壽”、“富貴平安”之意。
關(guān)于神仙的著作:
《神仙傳》矛口《搜神記》
晉葛洪的《神仙傳》是一本道教神仙傳記,書中記載了從上古至魏晉的八十四位仙人的傳奇故事;東晉干寶的《搜神記))是六朝志怪小說的杰出代表作之一,書中講述了神仙鬼怪的迷信故事和巫術(shù)傳說?!伴倬?、“杏林”和“玉種”這三個典故分別出自這兩本著作。
“橘井泉香”匾上款為“恭頌大國手鄉(xiāng)選曹先生醫(yī)學”,下款為“同治七年嘉平月中浣谷旦、鄉(xiāng)眷仝立”。據(jù)晉葛洪《神仙傳》記載,蘇仙公姓蘇名耽,漢文帝時修成正果,成仙之前告知其母:“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檐邊橘樹,可以代羹。井水一升,橘葉一枚,可療一人?!眮砟旯怀霈F(xiàn)疾疫,好事者因傳之,遠近悉求其母治療,皆以得井水及橘葉而治愈。后來就以“井水橘葉”之典喻指良藥。橘井故址現(xiàn)在湖南郴州蘇仙嶺下。國手,原指在某一方面技藝超群、出眾之人。因“橘井泉香”為醫(yī)德匾,所以此匾中的國手即指善醫(yī)者。
洛陽匾額博物館所藏匾額之中引用“杏林”典故的有很多,例如“杏林長春”“杏林春茂”“杏林春暖”“春滿杏林”“杏林真?zhèn)鳌薄凹济钚恿帧薄胺N杏成林”“植杏高風”“杏林遺風”等,在此筆者不再一一介紹,僅將“杏林”典故作一敘述。
“杏林”典出自晉葛洪的《神仙傳》。相傳三國吳董奉隱居廬山,為人治病,不收報酬,只要求重病愈者植杏五株,輕者一株。積年愈人無數(shù),則杏樹蔚然成林。因此后人常以“杏林”代指良醫(yī),稱頌醫(yī)師的醫(yī)術(shù)高明。
“玉種藍田”匾,玉種,即種玉,出自晉干寶《搜神記》。楊伯雍居終南山,常汲水嶺上,行者皆飲之。三年,有一人飲后,與之石子一斗,并言:選好地種之即可生玉,并可得好婦。語畢不見。雍乃種其石。后欲求北平徐氏女。徐日:“若得白玉一雙當為婚?!庇褐了N玉田中得白壁五雙,遂聘徐氏女。后來人們常引“種玉”典,寓意種善得福。藍田,以產(chǎn)美玉而出名。種玉藍田,長得其所,是為締結(jié)良緣創(chuàng)造條件,比喻門當戶對、締結(jié)良姻。
神物
中國的神崇拜由來已久,因此用“中國的神仙一籮筐”來形容我國神靈眾多,一點也不為過。凡是與神仙有關(guān)的事物,例如神仙手中的法器、居住的場所、吃過的食物,或者是具有靈性、法力的物品,本文筆者統(tǒng)稱其為“神物”。
瑤池
《史記》中記載:“昆侖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避隱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瑤池。”《穆天子傳》:“乙丑,天子觴西王母于瑤池之上?!庇纱斯湃苏J為瑤池位于昆侖山之上,乃風塵外物,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后人則引“瑤池”于貞節(jié)或壽慶類匾額之中,以形容女性的節(jié)操如瑤池之水,似王母之德。
“瑤池春永”匾,上款為“敕授宣德郎署廣東樂會縣愚叔曾大任為”,下款為“大懿德章侄女七十壽立,皇清乾隆五十七年壬子歲季春月上浣吉旦”。此匾系曾大任為章侄女七十壽慶而立,祝愿匾主人壽若瑤池、春景常在。
仙鶴
《淮南子·說林訓(xùn)》中記載:“鶴壽千歲,以極其游?!毕生Q,被視為長壽的仙禽,人們常以鶴齡、鶴壽等詞頌人高壽。此類祝壽匾,洛陽匾額博物館藏有“松節(jié)鶴齡”“雁字鶴齡”松操鶴齡”“鶴算松齡”“松鶴齊齡”“椿齡鶴算”“松操鶴算”“壽齊松鶴”等。
“松節(jié)鶴齡”匾,上款為“恭祝大壺范晉母許孺人榮壽八旬”,下款為“大清同治八年夏四月谷旦、鄉(xiāng)眷仝頓首拜”。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觀念中,松被視為百木之長,長青之樹,也是長壽的象征。因此,松鶴齊用常喻意高年、長壽。匾框四角及四邊雕有變形壽字、蝙蝠、香爐、花瓶、“暗八仙”等紋飾,寓意“富貴平安”。
蟠桃
“蟠桃嘉會”匾,上款為“大壺范牛老太太孟孺人八秩榮慶”,下款為“中華民國二十四年九月谷旦”。蟠桃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仙桃?!逗?nèi)十洲記》:“東海有山名度索山,上有大桃樹,蟠三千里,曰蟠木?!眰髡f蟠木三千年一生實,謂之蟠桃,人食后可以長生不老,是為仙桃。由此后人便以“蟠桃”寓意健康長壽。
靈椿、驪
洛陽匾額博物館藏壽匾“壽并靈椿”,亦是表達祝福匾主人長壽的愿望。《莊子·逍遙游》記載:“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币虼遂`椿被視為神樹,有祝長壽之意。
驪,指驪珠,即寶珠,傳說出自驪龍頷下。《莊子·列御寇》:“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淵,而驪龍頷下?!焙笥谩绑P”來喻指珍貴的人或物。洛陽匾額博物館藏“驪淵得路”匾,是為祝賀匾主人在科舉考試中金榜題名。
結(jié)語
以上所論述的便是筆者在兩千余塊館藏匾額中搜集整理出來的與神崇拜相關(guān)的匾額,制成表格,以便進一步梳理總結(jié)。
我國的神崇拜相當龐雜,沒有統(tǒng)一的方式和形式,也沒有相對固定的對象,但卻廣泛存在,根深蒂固。民眾的信仰不限于某個宗教,而是尊崇一切神靈。無論是寺廟還是道觀,大殿還是小廟,只要供奉著或者曾經(jīng)供奉過神靈,就會有人祭拜。形成這樣一種局面的原因是復(fù)雜的,但不可否認神崇拜的功利性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人們燒香擺供,尊神敬神,為的是祈求平安富足、健康長壽、達成所愿、渡過難關(guān)。不可否認,人們信奉神靈不過是對各類神靈的利用和支配,是為了借助神靈的力量來解決自己無能為力的事情,從生老病死到升官發(fā)財,涉及生產(chǎn)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借神的靈性和仙性來表達對他人的祝愿,因此在匾額中便出現(xiàn)了諸多與神有關(guān)的字詞。
從下面的表格不難看出,蘊含有神崇拜的匾額,大多是醫(yī)德類和壽慶類。人們用“金丹”、“丹術(shù)”來稱贊醫(yī)生的救命神藥和起死回生之術(shù),用“瑤池”、“仙鶴”來寓意老人長生不老、福壽雙全。無論是贊揚醫(yī)師醫(yī)術(shù)高明、藥到病除,還是祝愿老者健康長壽、富貴連年,都真切地反映了人們對于生命的渴望。這些匾額從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到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雖然時間跨度長達一百五十年,匾文中所體現(xiàn)出的人們對神的崇拜和信奉卻始終如一。雖然如今已經(jīng)是一個崇尚科學的社會,但是每逢初一、十五,看一看大小寺廟紛至沓來的香客就可以肯定,神崇拜已經(jīng)在中國人的心里扎下了根,且這個根既深又廣。正如邢莉在《民間信仰與民俗生活》一書中所述:“民間信仰是從人類原始思維的原始信仰中不斷傳承和變異而來的民間思維習慣的習俗慣制。這些民間思維習慣的習俗院例,受到人們的信奉,甚至成為支配人們物質(zhì)生活與精神生活的重要因素”。
(責任編輯:李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