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olus+J.Schrijver
本書是太陽物理學系列書籍的第3卷,也是最后一卷,主要討論了太陽活動的演化以及空間和地球的氣候,強調了它們之間的關聯(lián)。由長達十年的太陽黑子周期論述了長時變異性,并基于行星系約一百億年的壽命從氣候學的觀點思考了行星系的演變。書中的主題包括:恒星的發(fā)電機作用和恒星形成到滅亡的過程,太陽光譜輻照度的演變和地球對流層、電離層和磁層的變化響應,宇宙線的內部和外部來源和它們受太陽磁場作用的影響,以及行星適居性所受氣候系統(tǒng)內外因素的影響。
全書共16章:1.太陽物理學的互聯(lián)性,這是全書的總綱,舉例概述了空間物理現(xiàn)象本身、太陽系演變和不同研究學科間的三種互聯(lián)性;2.類日恒星磁場活動的長期演化,重點分析了太陽和恒星活動的特征,討論了太陽光譜輻射的演變和日冕磁場和日球層的耦合;3.恒星和原行星盤的形成和早期演化;4.天文時間尺度上的行星適居性,討論了行星適居性的基本概念和地球壽命史上與適居性相關的重要事件;5.太陽內部流場和發(fā)電機作用,概述了太陽能對流的多重面貌,重點分析了太陽黑子的形成、旋轉剪切和經向環(huán)流;6.太陽和恒星的發(fā)電機建模;7.行星場和發(fā)電機,包括地球和其它行星的磁場、行星內部結構和能量收支平衡、數(shù)字發(fā)電機模型以及水星和氣體行星的發(fā)電機模型;8.三維太陽風的結構和演化,重點討論了日心距離的流結構的演化和太陽風的瞬態(tài)干擾,并用大量數(shù)據(jù)和圖片說明了太陽磁場的長期變化;9.日球層和宇宙射線,重點論述了不同時間尺度內所觀察到的宇宙射線的特征和其與粒子傳輸?shù)年P系;10.太陽的譜輻射:測量和模型;11.天體物理對行星氣候系統(tǒng)的影響,分析了行星氣候所受重力、角動量和磁力的影響,以及溫度受光度、離太陽的距離和反射率的影響;12.根據(jù)古氣候記錄對地球和氣候系統(tǒng)的類地行星的進行評估;13.驅動因素電離層,主要概述了電離層的特性和大氣的電離和重組;14.地球空間氣候的長期演變,重點論述了地球空間氣候受太陽光子照射、地球磁場變化和人類活動變化的影響;15.大氣和海洋中的波動和傳輸過程;16.太陽的變異性、氣候和大氣光化學,主要討論了臭氧和大氣動態(tài)受太陽變異度的影響。
本書可作為太陽物理學、空間物理、高層大氣物理、空間天氣等相關專業(yè)的研究生教材,也可作為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的基礎性參考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