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網絡虛擬空間對國家安全治理界限的虛擬化延伸*

      2014-12-03 12:05:41楊嶸均
      南京社會科學 2014年8期
      關鍵詞:主權國家虛擬空間網絡空間

      楊嶸均

      論網絡虛擬空間對國家安全治理界限的虛擬化延伸*

      楊嶸均

      在網絡化、信息化和全球化時代,主權國家正面臨由網絡空間的無界性特征而導致的網絡空間安全治理的危機與主權國家因主權國別性的特征而決定的主權國家治理有界性的危機。這種危機在現(xiàn)實中則直接表現(xiàn)為主權國家之間在安全治理方面的公共性危機,而其實質就在于主權國家安全治理界限的網絡化和虛擬化延伸。正是由于這種虛擬化延伸,使得網絡空間參與主體、治理領域、治理對象以及治理手段具備了虛擬性的特征。只有通過采取在價值層面、利益層面、機制層面、規(guī)則層面和操作層面等一系列的有效措施,主權國家才能實現(xiàn)對網絡空間的安全治理,從而維護和捍衛(wèi)主權國家的安全和利益。

      網絡空間;國家安全;無界性;有界性;虛擬性

      互聯(lián)網已經成為現(xiàn)代國家和現(xiàn)代生活不可或缺的生存元素;網絡虛擬空間也被越來越多的國家視為海、陸、空以及宇宙太空之外的具有鮮明主權特征①的“第五空間”,成為了一個包含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乃至人們日常生活等各個方面的新興公共領域。這充分展現(xiàn)了人類由一元化不可逆反的物理時間與三維構成的物理空間以及由質量、重量、密度、硬度等物質性質為本質特征的物理化生存,向著“有始無終”無晝無夜的(虛擬網絡空間的時間特性)、無邊無界無孔不入的(虛擬網絡空間的空間特性)、失卻重量等物理性質的去物質化生存,也即網絡虛擬空間的虛擬化生存。這是由信息化所決定的現(xiàn)代生存方式。然而,人們的這種虛擬化生存方式總是無法擺脫其物理化生存方式。這是因為雖然“具有真實性和虛擬性雙重特性”的網絡虛擬空間的“形成和發(fā)展突破了現(xiàn)實世界種種因素的制約而進入到一個開放的交互的自由的多元化的虛擬時空,實現(xiàn)了由虛擬時空所提供的多種可能性的再生產”②,但是在網絡虛擬時空中,通過網絡信息技術而進行的數字化和虛擬化的編碼與解碼只能不斷地生產和再生產著各種不同的“擬象”,而“不管虛擬時空中擬象有多完美,在人類不能超越自身衣食住行等現(xiàn)實物質需要的制約條件下,任何人都必須回歸物理時空中去尋求真實的物質的社會生活?!雹垡簿褪钦f,不管在虛擬時空中的虛擬生存樣態(tài)與物理時空中的現(xiàn)實社會生存景觀有何不同,但是由于人的主體性是不變的,所以“虛擬時空與真實時空具有一定的相對性,因而具有部分的重合性。”④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本文從網絡虛擬空間治理的公共性危機以及主權國家安全治理界限的雙重視角,通過對“棱鏡門”政治事件的政治哲學反思,追問因網絡空間無界性的特征而導致的網絡空間安全治理與主權國家因主權的國別性特征而導致的主權國家安全治理有界性危機到底產生了什么樣的悖論與困境?這種悖論和困境到底給主權國家安全治理提出了什么樣挑戰(zhàn)?進而,對于一個具有主權的國家來說,應該采取什么樣的合宜治理策略來應對這種挑戰(zhàn)呢?很明顯,上述所探索的問題,將貫穿于由全球化和信息化而產生的世界整體性治理與主權國家治理過程的始終。因而,這一研究對于網絡空間安全以及包括政治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軍事安全等在內的整個國家安全,不僅具有全局性與時代性的意義,而且具有根本性和長遠性的意義。那么,從政治哲學的層面,應該如何看待“棱鏡門”事件呢?

      一、網絡政治事件的政治哲學反思:基于“棱鏡門”的案例

      “棱鏡門”網絡政治事件⑤,充分揭示了全球化信息化時代“網絡無國界而主權有國界”在政治哲學層面上的困惑以及在實踐層面上國家安全治理的困境;它同時也揭示了主權國家的網絡空間安全與物理空間中國家安全之間存在的不可調和性矛盾以及網絡空間安全治理與主權國家安全治理的核心矛盾。從現(xiàn)實的國際政治實踐和政治博弈來看,任何一個主權國家都不會因為網絡虛擬空間無界性的存在而放棄維護和捍衛(wèi)自己國家的主權;而在網絡空間技術迅猛發(fā)展以及經濟全球化洶洶浪潮推進的背景下,任何一項網絡空間和信息技術也都不會顧忌主權國家的安全而停滯,甚至連放緩技術創(chuàng)新的步伐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實際的。因而,網絡虛擬空間安全治理和現(xiàn)實中主權國家安全治理之間的矛盾沖突以及治理困境由此產生。

      “棱鏡門”網絡政治事件的曝光,讓世界所有人震驚,讓人們意識到網絡信息安全問題危及個人隱私、國家安全利益和經濟命脈及社會穩(wěn)定;⑥同時,它也使人們看到了在全球化信息化時代主權國家維護和捍衛(wèi)網絡空間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國際社會加強合作以保障網絡空間安全的必要性。然而,與日新月異的網絡技術發(fā)展以及瞬息萬變的網絡環(huán)境相比,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國家安全維護和防范體制機制由于其相對的穩(wěn)定性以及固有的滯后性本質,顯然是無法跟上網絡時代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發(fā)展的腳步,必然導致網絡空間的無界性與主權國家安全治理的有限性產生矛盾和沖突,國與國之間圍繞著網絡信息的獲取、使用和控制的競爭日趨激烈,甚至被稱為“信息戰(zhàn)爭”,因而網絡信息安全成為主權國家維護包括政治安全、經濟安全、軍事安全和社會文化安全在內的國家綜合安全的一個重大問題和戰(zhàn)略問題,也是主權國家在安全領域出現(xiàn)的一個新興問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美國“棱鏡門”事件凸顯了網絡空間安全對主權國家安全的威脅性、潛在性和隱蔽性,同時增強世界各主權國家對自身安全存在不確定性的重視。例如在我國,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要“高度關注海洋、太空、網絡空間安全”,⑦并且已經成立了由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擔任組長的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

      “棱鏡門”事件反映出了網絡空間安全存在著下述三個特點:一是網絡空間安全具有全球性的特點。網絡空間突破了原有的主權國家界限,使信息的傳播具有了全球性的特點。在全球化與信息化快速發(fā)展的今天,隨著網絡的不斷普及和運用,信息的傳播已經不僅僅局限于一個地區(qū)或一個主權國家管轄的區(qū)域,而是全球化的傳播,在地球的任何一個角落,足不出戶,只要輕點鼠標,信息就會依托遍布全球的光纖傳遍世界。二是網絡空間安全具有實時性的特點。網絡技術的突飛猛進已經大大加快了信息傳播的速度和效率,實現(xiàn)了信息傳播源與受眾瞬間、實時、零距離的“點對點”對接,這突破了信息傳播的時空限制,因而與主權國家傳統(tǒng)安全相比,網絡虛擬空間安全也實現(xiàn)并具備了向實時性、瞬時性轉變的網絡傳播特點。可以說,“棱鏡門”事件是用鮮活的事例再一次詮釋了網絡空間安全的這一特點?!袄忡R門”事件曝光以后,在各大媒體和網站的頭版頭條在極短的時間內刊登了這一信息,而這樣的信息傳播速度在以報紙為主體的傳統(tǒng)媒介傳播時代是難以想象的。三是網絡空間安全具有了去權威化和去中心化的特點。眾所周知,在傳統(tǒng)媒體時代,由于各個國家的新聞審查以及監(jiān)管制度的限制,某一個人想要在大眾媒體上發(fā)布自己的資料是相當困難的,在層層的信息篩查之下,在經過一個相當長的周期以后,也很難說會如愿以償。然而在網絡信息化時代,以國家權威為后盾的新聞審查和監(jiān)管制度受到了極大的挑戰(zhàn),由于網絡信息傳播實現(xiàn)了“一對多”的點與點連接,任何一個信息源一旦在網絡上的任意一點接入網絡中,就會直接且迅速地散播出去,輕易地越過層層的信息篩查,呈現(xiàn)出去權威化和去中心化的特點。而這一傳播特點,也使得網絡空間安全呈現(xiàn)出去權威化和去中心化的特點。在網絡虛擬空間,無論信息的發(fā)布者和參與者是誰,來自哪里,都可以躲在羅爾斯所宣稱的“無知之幕”后實施幕后操縱,為所欲為,直到被發(fā)現(xiàn)為止。這是從網絡信息傳播方面來說的,而從主權國家安全治理方面來說,國家的主權觀以及國家為維護和捍衛(wèi)主權而設立的以軍隊、警察、監(jiān)獄等為核心的國防安全設施和疆界也形同虛設——網絡虛擬空間已經拆除了一切物理空間的界限與藩籬,這便是“網絡無國界而主權有國界”的網絡空間安全治理困境。與物理空間中國家安全相比,在網絡虛擬空間中,世界上所有主權國家的安全都置于一個開放的無邊無界的虛擬空間中,無所謂“權威”,無所謂“中心”,一切都取決于網絡技術以及“人心向背”的政治旨趣和價值。

      辯證客觀地看,上述網絡虛擬空間安全的全球性、實時性、去中心化和去權威化的特點是由于網絡空間的無界性導致并解構的。在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將一切物理時空虛擬現(xiàn)實化以后,網絡傳播的全球性、實時性、去中心化和去權威化等特征不斷解構并重構著主權國家的安全觀念、安全保障設施、安全保障的手段和方式、情報來源與搜集渠道,等等。物理空間中國家主權的神秘性、權威性、威懾性以及神圣性等,在網絡虛擬空間中已經蕩然無存,“網絡黑客”、“恐怖分子”以及任何利用網絡使壞的“不良分子”,只需輕點鼠標,就可以實施自己的“不法或不良動機”。這充分反映出網絡空間安全的脆弱性,而近年來發(fā)生的“維基揭秘”事件、“棱鏡門”事件以及“震網”、“火焰”病毒攻擊事件等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不僅如此,網絡空間安全威脅的全局性、全時性、擴張性和不確定性等,使得網絡空間安全預警和危害控制更加嚴峻復雜,對國家主權的治理和捍衛(wèi)構成了幾乎是毀滅性的威脅,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災難性的后果。網絡空間安全威脅的這些特點,要求主權國家必須妥恰看待網絡空間技術和信息技術對傳統(tǒng)國家安全治理的解構趨勢,積極主動地應對網絡空間技術和信息技術對國家安全治理提出的挑戰(zhàn),不斷克服和超越傳統(tǒng)的不能適應網絡空間安全治理需要的保守性、封閉性、觀念與治理方式方法的滯后性和有限性等的做法。

      “棱鏡門”網絡政治事件所體現(xiàn)的政治哲學意義在于:在網絡化、全球化和信息時代,一個主權國家應該如何從政治哲學層面上正確認識由網絡空間的無界性特征而導致的網絡空間安全治理的危機與主權國家因主權國別性的特征而導致的主權國家治理有界性的危機。顯然,網絡空間作為一個新興的具有無界性的公共領域與傳統(tǒng)的具有有界性的主權國家治理空間是矛盾的統(tǒng)一體,而且從當下發(fā)展情勢來看,這一矛盾的統(tǒng)一體在世界還沒有真正實現(xiàn)“大同社會”之前,二者具有不可調和性,雖然相克相生的現(xiàn)實困局與相融相生的未來愿景并存,但是在科技不斷發(fā)展的背景下,可以斷言,二者相克相融的步伐不會停止。這是任何維護和捍衛(wèi)自身主權的國家必須把握的基本政治原則和方向。對于“棱鏡門”事件的主角斯諾登的評判,如果從人權和道義、道德和倫理的角度來說,斯諾登是代表公平正義、真善美以及敢于抗爭等的化身,即使給予其“國際英雄”稱號也不能表達對其所作貢獻的崇敬。然而,如果從維護和捍衛(wèi)主權國家安全的角度來說,那么斯諾登顯然就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叛國者和民族敗類,應該立即正法以泄民族之憤。如何看待,見仁見智,體現(xiàn)著評判者的政治智慧和政治價值。而代表主權國家安全和利益的評判者對斯諾登本人以及“棱鏡門”事件的評判,則反映出這個主權國家所崇尚的治理價值、所崇尚的道義情操、所追求的國家利益以及所秉持的處理國際關系的理念。

      二、國家安全治理界限的網絡化和虛擬化延伸

      上文論述的重點是網絡空間的無界性與主權國家治理的有界性在政治哲學層面上的矛盾以及二者之間矛盾的不可調和性。而在現(xiàn)實的政治實踐中,這種矛盾和沖突直接表現(xiàn)為主權國家之間安全治理的公共性危機。事實上,“棱鏡門”事件反映的恰恰就是由于網絡空間技術和信息技術的進步而導致的主權國家在安全治理方面的公共性危機。這種公共性危機的實質就在于主權國家安全治理界限的網絡化和虛擬化延伸。在這里,必須首先將公共性的概念從物理時空向虛擬時空拓展與延伸。

      事實上,當前政治學、社會學以及其他學科所討論的公共性概念,一般都是局限在現(xiàn)實的物理時空中,而從虛擬時空對公共性概念的探討還很稀缺。顯然,在當前的網絡化信息化時代,對公共性的研究必須要適應互聯(lián)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將其延伸到虛擬公共領域中并加以研究。在物理時空中,公共性概念是公共領域概念的本質。而所謂公共領域,在阿倫特看來,它是指在共同空間中人與人之間行動的互動關系,它的“實在性則要取決于共同世界借以呈現(xiàn)自身的無數視點和方面的同時在場。”⑧而在哈貝馬斯看來,公共領域是和私人領域是相對應的,是公共性表現(xiàn)的一個獨立領域。“有些時候,公共領域說到底就是公共輿論領域,它和公共權力機關直接相抗衡”,⑨是“一個關于內容、觀點、也就是意見的交往網絡。在那里,交往之流被以一種特定方式加以過濾和綜合,從而成為根據特定議題集束而成的公共意見或輿論”⑩。它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可以是一些聚集了公眾的公開的場合,如博物館、音樂廳、咖啡館、茶室、沙龍等。很明顯,阿倫特和哈貝馬斯對公共領域概念的探討是被限定在物理時空中的概念,而沒有或者很少涉及公共領域的虛擬性。因而,其概念需要向虛擬空間拓展和延伸。因為在當今互聯(lián)網全球化的語境下,我們不能忽視網絡虛擬空間的存在。事實上,網絡虛擬空間已經作為一個新興的公共領域而存在。尤其是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并在全球范圍內的迅速應用和推廣,網絡虛擬空間事實上為人類提供了一個全新的互動的活動場域,而這個全新的互動的公共領域,即虛擬公共領域?!八^虛擬公共領域,是指由寬帶上網、地面撥號上網、專線上網以及衛(wèi)星傳送網絡等所提供的迅捷傳送信息的技術支持,以各種虛擬空間的創(chuàng)建與虛擬社群的集聚為前提,向虛擬社群中所有參與者開放的、以各參與者相互之間自由討論各種共同話題為主要內容的情感溝通、思想交流、精神交往的虛擬平臺與公共場域?!痹诋斀窬W絡化和信息化時代,“虛擬公共領域的形成和發(fā)展,展現(xiàn)了人類生產生活方式以及社會交往方式在新質的基地上的飛躍,它使社會關系進行了數字化和虛擬化的編碼與解碼,從而在新質的基地上建立起與現(xiàn)實社會相異的景觀。人類社會交往方式突破了現(xiàn)實世界種種因素的制約而進入到一個開放的交互的自由的多元化的虛擬時空,實現(xiàn)了由虛擬時空所提供的多種可能性的再生產。通過聊天室論壇(BBS)、新聞跟帖、博客(Blog)等各種具體形式,參與者集聚在一起形成了具有共同興趣愛好話題等的虛擬共同體,并進行一對多、多對一、多對多互動交流?!闭怯捎诰W絡虛擬公共領域的存在,客觀上要求主權國家的安全治理必須向著網絡化和虛擬化空間拓展和延伸。而也正是由于主權國家安全治理向著網絡化和虛擬化空間的拓展和延伸,導致了主權國家在安全治理方面出現(xiàn)了公共性危機。

      主權國家在網絡空間的安全治理之所以產生公共性危機,其原因在于作為公共領域的網絡空間出現(xiàn)了私人領域與公共領域的失調。私人領域與公共領域的關系是哈貝馬斯研究的重點之一。在哈貝馬斯看來,私人領域與公共領域之間的關系存在著兩種截然對立的發(fā)展趨勢:一種是公共領域侵占了私人領域的利益,公共性過多,即私人領域的公共化;另一種為私人領域覆蓋了公共領域,公共領域充斥著私人秘密,批評的公共性失去了其原則力量,公共性過少,即公共領域的私人化。換言之,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的相互滲透是產生公共性危機的根源。在“棱鏡門”事件中,這兩種相對立的發(fā)展趨勢在不同的時空并行不悖。首先,公共領域的私人化。私人對公共領域的侵蝕,表現(xiàn)為用私人標準來判斷公共問題。斯諾登本人的行為十分恰當地說明了公共領域的私人化。毋庸諱言,從美國政府維護國家利益角度來說,美國情報部門的監(jiān)聽項目是一個公共問題,美國政府的初衷在于防范恐怖主義和敵對勢力對美國的破壞,盡管該項目侵犯了其他國家的利益和公民的隱私,在道德倫理上存在很大的問題,但從一定意義上而言,這在客觀上是保護美國國家安全的需要。斯諾登用自己無政府主義的判斷標準來裁決該項目的合理性,最終使用披露“棱鏡”秘密文檔的方式來表達自身的愿景,對美國的國際形象和國內輿論造成了極壞的負面影響。姑且不論斯諾登和美國政府孰是孰非,斯諾登用自己的判斷標準來對待公眾問題,是私人對公共領域的侵犯。其次,私人領域的公共化,即公共領域侵蝕私人領域。一方面,對于私人而言,美國和其他被監(jiān)控國的公民受到美國情報機構的監(jiān)聽,其私人領域的隱私被置于公共領域的監(jiān)控之下,普通公民的隱私被政府窺視,其私人領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公共領域的侵犯。而另一方面,對于任何一個國家的政府而言,其作為社會活動的主體之一,一般都設立保密部門以保護自己國家和公民的各種安全。

      在現(xiàn)實政治生活中,政府在所有社會活動參與主體中處于天然的優(yōu)勢地位,擁有其他社會主體不具有的社會資源,具有其他社會主體不具有的手段。這樣,在網絡虛擬公共領域中,政府可以通過情報機構對私人領域進行監(jiān)控,同時依靠政府獨有的威懾力要求主要網絡服務器運營公司為情報機構的監(jiān)控項目提供方便,這樣就形成了一張無所不在的網,對公民私人領域的一舉一動進行監(jiān)控,收集情報。而一旦泄露,網絡空間就會充斥著各式各樣的私人秘密,這已經被“艷照門”、“拉鏈門”、“棱鏡門”等等事件一再證明。然而,當這些本應屬于私人空間的秘密在網絡上沸沸揚揚傳播并不斷吸引著眾多網民眼球的時候,我們是否應該理性地反思一下:國際社會對人權的保護以及各個國家憲法對隱私權保護的法治精神都去哪兒了?在網絡自媒體的時代,當人人都成為了信息的發(fā)布者和受眾者的時候,當人人都是信息的討論者和參與者的時候,如果一味地迎合網民的口味以追求爆炸性、新奇性效應而無視道德的純凈與高尚、人性的真善美以及人格的尊嚴,一味地讓公共領域的私人化以及私人領域的公共化在網絡空間肆虐和蔓延,那么網絡空間存在的合法性、私密性以及公共性如何才能得到保護呢?

      事實上,虛擬公共領域已經成為了自由主義者和無政府主義者盡情狂歡的樂園和天堂。例如,網絡自由主義者巴爾洛1996年2月就在線貼出了著名的800字“虛擬空間獨立宣言”,聲稱網絡世界是永遠不受政府管轄的創(chuàng)新、平等、公益的空間。確實,我們必須承認,網絡空間從誕生之日起,主權國家的政府確實忽視了對其進行有效的治理或者管制。這一方面是由于網絡空間的無界性客觀上使得具有界限的主權國家難以實行有效的治理或者管制,另一方面是由于個人互聯(lián)網終端和互聯(lián)網本身的發(fā)展使網絡空間成為了一個新興的公共領域,而在過去的二十幾年間,主權國家的互聯(lián)網管控機制嚴重滯后于互聯(lián)網本身的發(fā)展,這使得主權國家網絡空間治理顯得力不從心。即使在全球化迅猛發(fā)展的今天,任何一個國家也都不可能對網絡實施壟斷性的控制,更無法限制網絡上信息的傳播。再者,由于網絡空間具備了現(xiàn)實空間所不具備的匿名性特征,這導致參與者心理上的開放性。參與者由于在虛擬空間可以免受責任的制約而在某種意義上具備了“責任豁免權”,這樣匿名性使得參與者可以避免法律制裁和道德壓力,形成了參與者在網絡虛擬空間領域特定的社會心理,這種心理使得參與者更為主動地參與網絡活動。網絡的匿名性導致了網絡空間參與者心理的開放性,在主觀上反作用于網絡空間的無界性。這造成了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的影響。從積極方面來看,網絡空間的匿名性導致網絡空間參與者的心理開放性,最終反作用于網絡空間的主觀無界性。網絡空間的無界性又吸引著更多的普通公民參與到網絡空間里來,同時又塑造了新興參與群體的開放的網絡心理,這種心理又促進了網絡空間主觀無界性的發(fā)展。網絡空間無界性與網絡空間參與者的匿名性與心理開放性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而使得網絡空間眾聲喧囂,異象紛呈,怪異跌出,呈現(xiàn)出一片“生機勃勃”、“繁榮昌盛”、“欣欣向榮”的景象。而從消極方面來看,網絡空間的無界性又加大了主權國家治理的難度。網絡空間的全球性和無界性突破了原有的主權國家治理的界限。這樣,主權國家在物理時空中的治理手段和治理方式相對于網絡虛擬空間的全時性和無界性就顯得捉襟見肘。所以,主權國家的安全治理界限必須進行網絡化和虛擬化的拓展與延伸。

      三、國家安全治理的虛擬性及其界限虛擬化延伸的合宜策略

      在網絡化和信息化時代,任何一個主權國家要想有效地維護和捍衛(wèi)國家安全和國家利益,就必須將國家安全治理界限向網絡化和虛擬化拓展并不斷延伸,采取合宜的治理策略來應對這種挑戰(zhàn)。因而,任何一個主權國家必須明確的一點是:在網絡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進程中,隨著信息技術和互聯(lián)網技術不斷發(fā)展與普及,對網絡空間的安全治理已經成為主權國家治理的一個重要領域。這一點不容置疑,必須肯定。然而,與主權國家傳統(tǒng)安全治理的物理性相對而言,這一新興領域的安全治理表現(xiàn)出一個顯著的特點,即其參與主體、治理領域、治理對象以及治理手段的虛擬性。

      網絡空間的虛擬性來源于現(xiàn)實的物理空間而又不同于現(xiàn)實的物理空間?!疤摂M”實質上是人們的一種認識過程,是人們從具象到擬象的認識過程。具象是現(xiàn)存的事物,是納入人化自然的事物,是人們對現(xiàn)存事物的認知。具象反映到人腦中便形成擬象。擬象來自于具象,來自于人們對現(xiàn)存事物的認知,然而擬象又不是對現(xiàn)存事物認知的簡單映射,它一旦形成便脫離具象而存在。擬象存在于人的頭腦之中,經由人腦再加工,作為一種符號存在于人的頭腦之中,而這種頭腦中存在的符號又可以產生新的擬象,而新產生的擬象不直接來源于具象,從某種層面而言,擬象形成了一個“獨立世界”。這樣,擬象雖然根源于具象,但自身同樣具備產生新的擬象的能力。也就是說,“擬象不再有本源,不再有原本,成了無反映對象的符號。符號的真實指涉物終結了,只剩下純符號,符號生產新的符號,這樣,符號就形成了一個與現(xiàn)實不發(fā)生聯(lián)系的純虛擬的擬象世界。”也就是說,純虛擬的擬象世界是現(xiàn)實的物理世界向虛擬世界的投射,而這種投射不是一一對應的,而是無反映對象的符號生產和再生產的意義集合。從網絡空間的角度來看,網絡空間在物理上依托于互聯(lián)網硬件設施,而它核心的功能是作為一種虛擬空間而存在。網絡空間的擬象來源于現(xiàn)實空間,抽象自現(xiàn)實具象,擬象變成符號一旦進入到網絡空間,就不再依附于現(xiàn)實空間的具象而存在,擬象的符號在網絡空間具有自我復制和生成的功能,擬象的符號經由人的大腦再加工再創(chuàng)造,就形成了新的擬象符號。新生的擬象符號不直接來自于現(xiàn)實空間的具象,而直接是來自于舊的符號。這樣,網絡空間就變成了一個獨立于現(xiàn)實空間之外的具有特定意義的虛擬符號集合而存在的意義空間。

      產業(yè)興旺是鄉(xiāng)村振興的基礎。唯有產業(yè)興旺,才能壯大鄉(xiāng)村經濟,為鄉(xiāng)村生態(tài)、文化、社會、科技、教育及政治建設提供必要的財力保障和雄厚的物質基礎,進而實現(xiàn)鄉(xiāng)村全方位的振興。

      既然網絡空間是一個虛擬符號的意義空間,那么主權國家網絡空間治理為何具有虛擬性呢?這是由網絡空間參與主體、治理領域、治理對象以及治理手段的虛擬性決定的。首先,參與主體的虛擬性。在網絡空間領域中,任何參與主體都具有虛擬性。這是因為網絡空間是由抽象符號組成的意義世界,任何網絡參與主體都是現(xiàn)實空間具象主體的映射,因而無論是作為網絡監(jiān)管者的主權國家還是作為網絡使用者的普通網民,都是符號化的虛擬存在主體,其虛擬性存在是其本質特征。其次,治理領域的虛擬性。網絡空間是主權國家網絡治理的領域,它是擬象的空間,是由抽象符號組成的獨立世界,而擬象與抽象符號存在的基本特征在于其虛擬化存在,因而這一空間是一個虛擬的空間,而主權國家在這一虛擬領域進行的治理活動也就具有了虛擬性。再次,治理對象的虛擬性。主權國家在網絡空間的治理對象是網絡的參與者和網絡上傳播的信息。而不管是網絡參與者還是網絡信息,因其在網絡空間的映射擬象而具備了虛擬性的特征。網絡參與者的身份不過是網絡擬象符號的再創(chuàng)造,而并非參與者本人的真實信息,參與者在虛擬身份的掩飾下進行網絡活動。同樣,網絡空間傳播的信息是必須經過重新編碼和解碼才能在網絡空間傳播,因而網絡信息便具備了虛擬性的特征。最后,治理手段的虛擬性。主權國家傳統(tǒng)治理方式是物理性的,是對現(xiàn)實世界中的人和物進行資源的分配與調節(jié)。而在網絡空間治理之中,除了采取物理的治理手段(即網絡硬件手段)之外,還要采取網絡虛擬技術手段。通過網絡技術手段對網絡虛擬領域的參與者和信息進行必要的篩選和過濾,而這種虛擬的網絡技術手段是主權國家在網絡空間治理中運用的主要手段。

      由此,主權國家對于網絡空間的治理就必須向著網絡化與虛擬化的方向拓展和延伸。如果主權國家在安全方面的治理不能適應這種轉化,那么主權國家的安全就必然會受到威脅。以“棱鏡門”事件為例,美國通過“棱鏡”監(jiān)控項目策劃并利用網絡化虛擬手段監(jiān)聽并搜集有關公民與國家領導人、政府、企業(yè)等的秘密為本國決策者服務,這種行為雖然對美國的國家安全和國家利益有利,但是卻嚴重損害了其他主權國家的安全和利益。因此,在網絡化、信息化以及全球化時代,以一種物理空間的傳統(tǒng)方式和慣用手段去治理一個網絡虛擬領域勢必導致治理的無效性,使得網絡空間亂象叢生。因此,主權國家對于網絡空間的安全治理就必須向著網絡化與虛擬化方向拓展和延伸,通過采取在價值層面、利益層面、機制層面、規(guī)則層面和操作層面等一系列的措施有效治理網絡空間,從而維護和捍衛(wèi)主權國家的安全和利益。

      1.在價值層面上,增強各主權國家的互信,進行一場心靈的革命。信任是維護國際社會和平與穩(wěn)定的非常重要的道德訴求。在全球化語境下,網絡空間安全治理就必然是全球化的虛擬性治理,它離不開各主權國家之間的通力協(xié)作,而協(xié)作的前提便是各主權國家之間應當建立起應有的互信。因此從這一意義來說,在網絡空間安全治理中,每個主權國家都應當進行一場心靈的革命,鍛造自己的國家德性,以道義為根本標準規(guī)范自己的國家德行,在彼此尊重對方國家主權和國家利益的基礎上,建立各國之間在網絡空間安全治理方面的共識,增進互信,團結協(xié)作,不做損人利己之事,不行背信棄義之舉,最大程度地保護各主權國家的安全與利益,實現(xiàn)網絡虛擬空間領域的互信、合作、互助的良性治理。

      2.在利益層面上,加強不同國家之間的合作與溝通,建立起一種利益平衡和協(xié)調處置的溝通平臺和機制。主權國家治理的有界性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主權國家之間的國家利益沖突造成的,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國家利益。這在網絡空間安全治理問題上也不例外。然而,由于網絡空間本身所具有的無界性,使得單個國家又無法在網絡空間完全實現(xiàn)自身的治理目標,因而造成了有界性與無界性之間的矛盾。所以,只有打破現(xiàn)有民族國家之間的分割局面,讓不同國家合理表達自身在網絡空間的安全和利益訴求,才能解決無界性與有界性的矛盾,也才能在和平共處、民主協(xié)商的基礎上達成不同國家之間的利益平衡,實現(xiàn)網絡空間安全治理領域的共贏。而要達此目標,就需要建立不同國家之間的合作與溝通平臺和機制,相互協(xié)調,彼此互動,共同增進網絡空間安全治理的有效性,維護各自國家的安全和利益。

      3.在機制層面上,建立不同主權國家之間網絡空間安全治理的長期化、機制化溝通協(xié)作機制。建立網絡空間安全治理領域的溝通協(xié)作機制,有兩種路徑選擇:其一,依托現(xiàn)有的國際組織或機制。在當今世界,無論是全球性還是區(qū)域性的國際組織都發(fā)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因而,不同國家可以順勢而為,在現(xiàn)有的國際組織下成了新的部門,建立起互動機制,拓展國際組織的功能。比如可以在聯(lián)合國下成立相關機構,使之成為網絡安全治理互動協(xié)作機制的依托,增強參與國的網絡治理能力。其二,另辟蹊徑,建立新的國際組織和溝通協(xié)作機制。單獨成立的國際組織用以協(xié)調不同民族國家網絡安全治理,新成立的專門的國際組織要突出專門化專業(yè)化的特點,只處理網絡空間安全治理事務,并有專業(yè)網絡人才處理日常事務,這樣才能適應不斷發(fā)展的網絡空間技術和信息技術,更為有效地協(xié)調不同國家的利益訴求,保障各自國家的網絡安全和國家安全。

      4.在規(guī)則層面,建立健全網絡空間共同治理的規(guī)則體系,促進溝通互動機制規(guī)范化建設。任何機制的運行都需要規(guī)則來保障,因而必須制定網絡空間治理相關的國際法律,使主權國家網絡空間安全治理處于法律的約束之下,明確各國權力與義務,以便各主權國家在處理國際網絡危機時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國際相關法律應當由各國在權利義務平等的原則下共同制定,平等協(xié)商,在各國參與的基礎上,共同制定網絡空間安全治理的危機管控預案,針對可能出現(xiàn)的安全治理問題預先制定出解決方案,為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事先進行推演,這樣才能確保面對問題時能快速有效地做出反應,提高網絡空間安全治理的效率。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在這一點上,應該警惕并防止個別國家的霸權主義行徑延伸到網絡治理領域。

      注:

      ①有學者將網絡空間的國家主權稱為虛擬主權。筆者同意這一觀點。因此,本文的觀點是基于網絡虛擬空間具有國家主權特征為探討前提的,因為網絡空間安全直接關涉主權國家安全。事實上,自20世紀90年代世界各國陸續(xù)進入互聯(lián)網時代以來,學者就對網絡空間是否是具有主權特征發(fā)表了一系列的觀點。非洲學者注意到,在全球化時代,新霸權主義也延伸到了互聯(lián)網,而非洲國家由于缺乏資金和技術,其域名往往被國外公司所控制,形成網絡殖民主義(見Africa suffers “web colonialism”,http://www.news24.com/ SciTech/News/Africa-suffers-web-colonialism-20091029.)。也有學者提出信息殖民主義觀點,意指發(fā)達國家發(fā)展和壟斷信息技術,以國際互聯(lián)網為工具,控制他國的信息網絡系統(tǒng),對其進行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滲透,以期達到政治、經濟、文化控制(見姜紅明《信息殖民主義》,《決策與信息》2000年第2期)。學者聶慧芝則提出網絡文化帝國主義觀點,認為經濟帝國主義、政治帝國主義和文化帝國主義都會反映到網絡上(見聶慧芝《網絡時代的文化帝國主義的特點及其啟示》,《黑龍江史志》2009年第22期)。學者張純厚基于上述觀點,提出虛擬主權的概念,認為虛擬主權指的是“國家保護自己的互聯(lián)網系統(tǒng)不受國內外敵對勢力和破壞分子的攻擊或操縱,防止國內外敵對勢力利用國際互聯(lián)網顛覆本國政治、擾亂本國社會秩序、助長本國分裂勢力的權力和能力。”(見張純厚《全球化和互聯(lián)網時代的國家主權、民族國家與網絡殖民主義》,《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12年第4期)他同時提出了新的“網絡殖民主義”觀點,認為“帝國主義通過國際互聯(lián)網操縱他國政治,推動政治顛覆和國家分裂。網絡殖民主義者推行所謂‘互聯(lián)網自由’,直接或間接地支持發(fā)展中和欠發(fā)達國家流亡國外的從事推翻本國政府的政治勢力、民族分裂勢力和宗教極端組織,通過國際互聯(lián)網煽動、策劃、組織本國內的分裂和叛亂活動,由此在發(fā)展中和欠發(fā)達國家培育帝國主義政治代理人,實現(xiàn)有利于發(fā)達國家的政權更替、國家分裂?!?見張純厚《全球化和互聯(lián)網時代的國家主權、民族國家與網絡殖民主義》,《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12年第4期)當前,在國際上,維護網絡空間的信息主權,反對信息霸權已成為雙邊多邊關系中的重要議題。如:美國2011年就相繼發(fā)布了《網絡空間國際戰(zhàn)略》和《網絡空間可信身份標識國家戰(zhàn)略》;中國、俄羅斯等在第66屆聯(lián)大上提出國際信息安全行為準則。

      ④由此可以推斷出的結論是:真實時空中的善、惡、美、丑、奸、詐、欺、哄、騙等現(xiàn)象一定會被復制到虛擬時空中,畢竟不管是在真實時空還是在虛擬時空,人的主體性是不變的,因此,人性的善和惡必然一樣地會表露無遺,只是虛擬時空中的表現(xiàn)方式與真實時空中的表現(xiàn)方式與表現(xiàn)樣態(tài)有所不同而已。進一步而言,虛擬時空和虛擬公共領域在給人類提供便捷高效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社會交往方式的同時,也異化了人類生產生活方式和社會交往方式,不僅在虛擬時空而且在現(xiàn)實時空都帶來了許多的病態(tài)或者變態(tài)。人們對此雖然有著不同的真切感受,雖然也在表達著不同的觀點,但仍缺乏深刻的理性的具有前瞻性的見解。詳細論述,請參見楊嶸均《論虛擬公共領域對公民政治意識與政治心理的影響及其對政治生活的形塑》,《政治學研究》2011年第4期。

      ⑤“棱鏡門”網絡政治事件是有關前美國中央情報局(CIA)雇員愛德華·約瑟夫·斯諾登,于2013年6月在香港向《衛(wèi)報》和《華盛頓郵報》披露了美國國家安全局關于“棱鏡”(PRISM)監(jiān)聽項目的秘密文檔的事件。斯諾登稱,美國從2007年開始實施一項名為“棱鏡”的電子監(jiān)聽項目,以監(jiān)聽任何在美國境外的人士,或者任何與外國人通信的美國人,甚至是一些國家和地區(qū)的政府領導人以及工商企業(yè)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的互聯(lián)網活動,并秘密收集電話記錄。該項目還通過直接接入思科(Cisco)、微軟(Microsoft)、雅虎(Yahoo)、谷歌(Google)、美國在線(Aol)、Skype、You Tube、蘋果等9家互聯(lián)網公司的中心服務器為美國情報部門搜集情報。美國政府隨即通緝斯諾登。斯諾登向若干國家提出政治避難申請,后飛赴俄羅斯,并在俄羅斯莫斯科謝列梅杰沃國際機場中轉區(qū)滯留。7月2日,據俄羅斯媒體報道,斯諾登已向俄羅斯遞交政治避難申請。8月1日,據法新社報道,斯諾登已經離開了謝列梅杰沃國際機場,此前他獲得了俄羅斯臨時難民身份,有限期為一年。至此,“棱鏡門”網絡政治事件告一段落。

      ⑥李娜:《“棱鏡門”暴露大數據時代隱私危機》,《科技導報》2013年第18期;郭美玲:《網絡信息安全及網絡立法探討》,《現(xiàn)代情報》2004年第9期。

      ⑦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2頁。

      ⑧汪暉、陳燕谷主編:《文化與公共性》,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5年版,第85—88頁。

      ⑨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學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2頁。

      ⑩哈貝馬斯:《在事實與規(guī)范之間——關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國的商談理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3年版,第445頁。

      〔責任編輯:秦川〕

      OntheVirtualizationExtensionsoftheNationalSecurityGovernanceBoundaryintheNetworkVirtualSpacefromthePerspectivesofPrismScandal

      YangRongjun

      In the era of networking, informat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the significance and deep influence about Prism scandal, which is reflect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lie in the fact that a sovereign stat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s on how to correctly treat and deal with the crisis caused by unboundedness on the network and by boundedness because of the country specific. However, this kind of crisis is presented as public crisis among the sovereign states’ political practice directly, whose essence comes from the networking and virtualization extensions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governance boundary. And, because of this kind of extensions, the cyberspace participants, the governance area, the governance object and the means of governance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irtual property. Therefore, such a series of effective measures as the value level, the level of interest, the level of mechanism, rule level and operation level should be taken in order that sovereign states can achieve the safety management of network space so as to protect and defend the sovereignty state security and national interests better.

      cyberspace; sovereignty state security; unboundedness; boundedness; virtualization

      *本文受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網絡虛擬社群對國家政治安全的影響及政府協(xié)同治理研究”(14AZZ016)、第52批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2012M520867)、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網絡虛擬社群對政府治理的影響與對策研究”(13YJA810015)、江蘇省社科基金項目“虛擬公共領域對政府治理的影響與對策研究”(12ZZB003)的資助。

      楊嶸均,南京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研究員、博士,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博士后 上海 200433

      C936

      A

      1001-8263(2014)08-0087-08

      猜你喜歡
      主權國家虛擬空間網絡空間
      虛擬空間設計中的關鍵技術分析
      基于虛擬化的相向行駛車輛間通信機制的研究
      共建誠實守信網絡空間
      公民與法治(2020年4期)2020-05-30 12:31:20
      網絡空間并非“烏托邦”
      傳媒評論(2018年8期)2018-11-10 05:22:26
      軍事外交的概念及功能
      國際氣候外交在經濟層面的障礙分析
      商情(2017年34期)2017-11-27 10:35:09
      網絡空間安全人才培養(yǎng)探討
      美國大型互聯(lián)網公司的全球霸權
      人民論壇(2016年4期)2016-03-01 12:16:31
      淺談室內設計中虛擬空間的表現(xiàn)
      雪蓮(2015年8期)2015-11-28 19:34:33
      全球治理語境下主權國家的國際責任
      中州學刊(2014年2期)2014-03-13 09:38:44
      休宁县| 湖南省| 英吉沙县| 洛川县| 葫芦岛市| 山东省| 濮阳市| 雅安市| 长沙县| 长乐市| 方正县| 湾仔区| 平谷区| 陆河县| 咸丰县| 汕尾市| 温宿县| 马公市| 云林县| 新兴县| 宜兰市| 香格里拉县| 晋宁县| 龙门县| 五莲县| 大竹县| 永和县| 内黄县| 策勒县| 巴里| 新和县| 鄂尔多斯市| 普陀区| 天津市| 永安市| 渑池县| 青川县| 山阴县| 吴川市| 鄂伦春自治旗| 凉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