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凱
穿過繁華的鬧市,拐進一條深幽的小巷,幾經周折,終于找到錫包壺藝人陳寶玉的家。這是一處建于上世紀80年代的老房子,屋里布置得極其簡單,除了那間用來制作和展示錫包壺的“工作室”。陳寶玉說,那是家里的“豪華間”,不布置好一點,會虧待了他的寶貝。
父輩的冷門手藝
今年35歲的陳寶玉有兩個孩子,每天放學回家,他們把書包一放就跑到父親的“工作室”里,圍著工作臺擺弄閑著的工具和那些刻著各種好看圖案的錫片??粗⒆觽兡桥d致盎然的樣子,陳寶玉總是不由自主地回想起自己小時候學習錫包壺的經歷。
陳寶玉的父親是一名鐵匠,在閑時兼做錫包壺補貼家用。13歲那年,剛剛小學畢業(yè)的陳寶玉就向父親學起了錫包壺手藝。“當時是自己主動要學,看著父親把別人送來的一把把破損的紫砂壺用錫片修補得那么漂亮,覺得非常神奇,所以就求著父親教我做。”陳寶玉說,后來兩個哥哥也加入了學藝的陣營,雖然父親認為這項手藝沒有多大前途,怕耽誤孩子們的前程,但是看到他們那么喜歡,也樂于手把手地教。
“在我父親那個年代,錫包壺就是一種冷門手藝?!标悓氂窠榻B,錫包壺手藝起源于錫匠這個傳統(tǒng)行業(yè)。最初,匠人只是補鍋補碗,后來也修補一些受損的陶制茶壺、酒壺等器物。在這個程中,有的錫匠不滿足于只在陶器的殘損處打上錫補丁,還要變著花樣讓補丁更好看,成為陶器的一種裝飾,這便是錫包壺的雛形。后來,錫包壺的制作工藝越來越講究,使用的材料也越來越昂貴,到清朝晚期演變成八旗紈绔子弟相互攀比的玩物,逐漸遠離尋常百姓,導致現(xiàn)在只有很少人了解和把玩錫包壺,在整個安徽省也只有蒙城縣還保留著這門手藝。
“紫砂作胎,壺身包錫,以玉點綴”,在工作室的木架上,整齊擺放著數(shù)十個已經完工的錫包壺。陳寶玉說,雖然紫砂壺穿上了一件華麗的衣裳,但是其實用性一點也不受影響,還能起到防潮、保溫、耐酸、耐堿的作用。
如今,陳寶玉每月能接四五個活兒,收入兩千多元,他的兩個哥哥因看到這個行業(yè)沒有“錢景”,早就另謀高就了。
陳式絕活
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個煤爐,外加鉗子、錘子、銼刀等工具,這些就是陳寶玉工作時的“伙伴”。制作一把錫包壺有二十多道工序,要三四天時間才能完成,如果要包整只壺,得一周左右。通常,送到陳寶玉手上的紫砂壺都有不同的破損點,因此需要針對每一把壺的形狀和大小設計圖案,然后敲打出相應的錫片造型,經過打磨、焊接和拋光后,才可以用來貼在壺身上。
包錫是整個工序中最考究技藝,也是最讓人“心驚肉跳”的一道工序。只見陳寶玉把錫片按在壺身上的破損處,然后拿起錘子敲了起來。本來紫砂壺就易碎,況且本身已經受損,如果力道稍微大一點,整只壺就會被敲碎。然而,陳寶玉落下的每一錘力道都恰到好處,把錫片敲得服服帖帖,看起來完全不像貼上去的,而像從壺上長出來的那樣自然。
在已經完工的錫包壺上,宛如大象鼻子的壺嘴顯得很特別,陳寶玉說這是他的獨創(chuàng),傳統(tǒng)的錫包壺都沒有這樣的壺嘴。他還在壺嘴底部設計了一個用來裝飾的圓孔,視線能夠從孔中穿過,但是茶水經過這個洞時卻不會漏出來,這樣的設計不禁讓人暗自叫絕。
在陳寶玉的右手邊放著一個用來燒烙鐵的煤爐,即使窗戶全部打開,屋里也彌漫著刺鼻的煤煙和熱騰騰的空氣。當問到為什么不用電烙鐵時,陳寶玉笑了笑,說:“一是因為電烙鐵焊接的錫片容易開裂,二是因為‘純手工的客戶更喜歡。”
傳承路上的堅守
2013年6月8日,在中國第八個文化遺產日,陳寶玉帶著他的錫包壺走出深巷,參加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這是錫包壺第一次參加這樣的展會,引起現(xiàn)場專家和觀眾的極大興趣。隨后,錫包壺制作技藝入選蒙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寶玉也成為該項技藝的傳承人。
在陳寶玉的周圍,和他年齡相仿的人要么外出打工掙錢,要么自己做生意,就只有他一個人守著這門老手藝掙錢養(yǎng)家糊口,生活拮據(jù)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事實上,為了能讓家庭收入多一點,陳寶玉多次打算放下手里的工具,收拾行囊外出掙錢。然而,當他想到家族傳承的手藝就要斷在自己手上時,還是覺得不忍心,加上縣里文化館館長苦口婆心地勸說,最后他還是選擇留了下來。
“事實上,傳承人的身份并沒有給我?guī)砣魏螌嶋H好處,反而像擔子一樣壓在肩上?!标悓氂裼行o奈地說。今年,蒙城縣文化館正積極向亳州市申報錫包壺制作技藝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此,陳寶玉充滿希望地說:“如果申遺成功,我也成為市級傳承人,到時候我打算收幾個徒弟,一方面讓更多人來學習這門技藝,另一方面也可以獲得一些政府的補助,讓日子過得好一點?!?/p>
當問到有沒有考慮將來讓孩子們傳承自己的手藝時,陳寶玉停下手中的活兒,抬頭看著面前正玩得不亦樂乎的兩個孩子,思忖一小會兒后說:“我是打算做下去,至于孩子們——還是算了吧?!?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7/10/07/hand201411hand20141119-4-l.jpg" style=""/>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