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漢語流俗詞源研究的認知心理學維度

      2014-12-04 01:17:09李應洪
      外語學刊 2014年4期
      關鍵詞:流俗詞源語詞

      李應洪

      (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長沙 410200)

      漢語流俗詞源研究的認知心理學維度

      李應洪

      (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長沙 410200)

      就漢語流俗詞源研究而言,語言形式維度單純分析語言現(xiàn)象本身;社會文化維度突破語言形式局限,把語言研究引向人的生活?;谝延醒芯?,本文初步嘗試通過引入認知心理學相關思想來解釋漢語流俗詞源現(xiàn)象。研究表明,信息加工思想、認知圖式觀、認知過程論等能夠進一步說明循音賦義、望文生義等漢語流俗詞源的形成原因,有助于發(fā)掘民族文化和社會心理因素對語言發(fā)展演化的重要作用。

      流俗詞源;認知心理學;語言;漢語

      1 引言

      研究發(fā)現(xiàn),流俗詞源的形成是通過重構(gòu)詞源來解釋語詞意義的過程。詞匯學研究大多考察由詞源重構(gòu)所導致的語詞內(nèi)部形式變異。除了語言形式維度,還有一些研究從文化學、歷史學、民俗學等視角考察流俗詞源現(xiàn)象所體現(xiàn)的民族文化與社會心理的發(fā)展變遷。這些研究認為,流俗詞源是“由不同語言所體現(xiàn)的文化、民族思維和心理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范俊軍 1992:20)。流俗詞源的形成不僅僅依托“語詞內(nèi)部語義形式的變異”(張紹麒 2000:19),重要的是人的理解和解釋。人本身攜帶的文化、傳統(tǒng)、心理等因素以語言編碼形式融合在流俗詞源中,并對流俗詞源的形成起到?jīng)Q定性作用。語言研究的終極目標是實現(xiàn)“對人的揭示”(李洪儒 2013:75)。流俗詞源是人理解和解釋語言的直接產(chǎn)物,它蘊含著人的認知傾向,并同人與生俱來的認知本能緊密相聯(lián)。

      2 認知心理學及其相關研究

      認知心理學是興起于20世紀50年代中期的心理學思潮,并于70年代成為西方心理學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概言之,認知心理學用信息加工的觀點研究人類接受、貯存和運用信息的認知過程,包括研究知覺、注意、記憶、表象、思維和語言。主要研究方法有實驗法、觀察法和計算機模擬法等。強調(diào)知識的作用,認為知識是決定人類行為的主要因素,這是認知心理學研究的基本特征,這一研究特征的形成主要受到格式塔心理學的影響。格式塔心理學以知覺和高級心理過程(如語言)的研究著稱,強調(diào)格式塔的組織、結(jié)構(gòu)等原則,反對行為主義心理學把人看做被動的刺激反應器。受到這些觀點的影響,認知心理學把知覺定義為對感覺信息的組織和解釋,強調(diào)信息加工的主動性。具體講,認知心理學主要有如下3個基本觀點:(1)把人腦看成信息加工系統(tǒng)。認知心理學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國心理學家和計算機科學家A. Newell和美國人工智能開創(chuàng)者之一H. A. Simon等。他們的主要理論觀點就是把人腦視為信息加工系統(tǒng),并以此為基礎提出認知就是信息加工的過程,這一過程包括感覺輸入的編碼、貯存和提取等階段(Klahr & Kotovsky 1996)。據(jù)此,認知過程可以分解為一系列階段,每個階段可以當成對輸入信息進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單元,這一系列操作的產(chǎn)物就是人的反應。信息加工系統(tǒng)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都以某種方式相互聯(lián)系,“以信息加工觀點研究認知過程是現(xiàn)代認知心理學的主流”(Steier & Mitchell 1996:15)。廣義認知心理學包括以皮亞杰為代表的構(gòu)造主義認知心理學、心理主義心理學和信息加工心理學;狹義認知心理學指“信息加工心理學”(Groome 2005:6)。(2)強調(diào)人腦中已有知識結(jié)構(gòu)對行為和當前認識活動的決定作用。認知理論認為,知覺過程的作用在于對人們所接受的刺激物作出意義判定,這個過程依賴于來自環(huán)境和知覺者自身的信息,也就是知識。“完整的認知過程由定位、提取特征、與記憶中的知識結(jié)構(gòu)相比照等循環(huán)過程所組成”(Anderson 1976:27)。簡單講,頭腦中的知識通過圖式起作用?!皥D式相當于一種心理結(jié)構(gòu),它被用于表示相對于外部世界而言已經(jīng)內(nèi)化的知識單元。當圖式接收到適應其自身結(jié)構(gòu)的外部信息時就會被激活?!?Fodor 2008:210)被激活的圖式使人產(chǎn)生內(nèi)部知覺期望,進而指導感覺器官有目的地搜索相應形式的信息。(3)強調(diào)認知過程的整體性?,F(xiàn)代認知心理學認為,人的認知活動是認知要素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的統(tǒng)一整體,任何一種認知活動都是在與其相聯(lián)系的其它認知活動配合下完成的(Fodor 1983)。 因此,每個認知階段之間、認知對象之間的聯(lián)系對于人的認知過程都具有重要意義。這些聯(lián)系不僅包括人們接觸到的語言材料上下文的聯(lián)系和客觀事物的多維度多視角聯(lián)系,還包括人腦中原有知識和知識結(jié)構(gòu)之間、原有知識和當前認知對象之間的聯(lián)系等。

      3 漢語流俗詞源研究的兩個維度

      首先從語言學角度思考流俗詞源現(xiàn)象的是索緒爾。他指出,“我們有時會歪曲形式和意義不大熟悉的詞,而這種歪曲有時又得到慣用法的承認”(Saussure 2001:244)。作為一種語言演化現(xiàn)象,當前語言研究領域?qū)h語流俗詞源的考察沿襲歷時語言學的研究傳統(tǒng),主要有兩個維度:一是語言形式維度,二是社會文化維度。

      3.1 語言形式維度

      流俗詞源的語言形式維度研究以索緒爾符號學思想為基礎,索緒爾把流俗詞源與語音變化、類推作用、粘著等語言演化現(xiàn)象結(jié)合起來,視為歷時語言學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在索緒爾的影響下,流俗詞源研究的語言形式維度堅持流俗詞源在詞的形式上發(fā)生或起作用,透過詞源學相關思想可以得出,流俗詞源的產(chǎn)生是語詞內(nèi)部語義形式變異的結(jié)果。

      語詞的內(nèi)部語義形式是指“語詞產(chǎn)生過程中被選來代表語詞所指的思想片段的內(nèi)容”(張紹麒 2000:11)。也就是說,內(nèi)部語義形式并不是詞的意義,而是語詞符號構(gòu)成中表示能指(而不是所指)的一種結(jié)構(gòu)要素,它起到代表所指的語詞形式上的意義。由于內(nèi)部語義形式對于語詞符號構(gòu)成的特殊性,語詞可以喪失內(nèi)部語義形式或者不具有內(nèi)部語義形式。簡單講,由于內(nèi)部語義形式在本質(zhì)上屬于語詞符號的能指,因而在所指不變的情況下,“語詞符號結(jié)構(gòu)關系的任意性就允許人們可以為已喪失內(nèi)部語義形式的語詞重造一個內(nèi)部語義形式,為不具備內(nèi)部語義形式的語詞填造上一個內(nèi)部語義形式,甚至在某些情況下,人們可以創(chuàng)造新的內(nèi)部語義形式去有意替換語詞已有的但已不受人們歡迎的不合時宜的內(nèi)部語義形式”(張紹麒 2000:17),這一演變過程就導致了流俗詞源的產(chǎn)生。例如,“氣量”一詞原來寫作“器量”?!捌鳌敝溉酥圃斓哪馨l(fā)揮一定作用、產(chǎn)生一定功效的用具。許多器物有容量,因此有度量的人通常被比作“器”,“器量”就通常用來指人的度量。并且,以“有用、有功效”這一義素為基礎,“器”具有許多引申意義,例如“才能、本領”等。后來,隨著歷史文化的發(fā)展,“器”的這些意義逐漸模糊,并代之以“氣”。氣指人的精神狀態(tài);氣量指能容納不同意見的度量,即忍耐、不惱怒生氣的程度。

      內(nèi)部語義形式在語詞符號結(jié)構(gòu)中所表現(xiàn)出的選擇自由性清楚地顯示出它在本質(zhì)上與語詞所指之間并不存在必然聯(lián)系。根據(jù)索緒爾的符號學思想,內(nèi)部語義形式的可選擇性和可論證性體現(xiàn)語詞符號能指與所指結(jié)合關系上的任意性原則。正是任意性原則導致語詞在發(fā)展過程中發(fā)生內(nèi)部語義形式變異,從而形成流俗詞源。因此可以說,流俗詞源是語言發(fā)展過程中產(chǎn)生的一種詞源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由語詞內(nèi)部形式變異所導致。它的基本特征是,語詞在發(fā)展演變過程中,在盡量參照和保留語音形式的前提下變換內(nèi)部語義形式。

      3.2 社會文化維度

      流俗詞源現(xiàn)象決不僅僅涉及語詞自身的結(jié)構(gòu)變異,也涉及人們對詞源的認識和理解。雖然語詞的內(nèi)部語義形式對于流俗詞源的產(chǎn)生意義重大,但對內(nèi)部語義形式的選擇卻由人們在造詞時的思考過程決定,由這一過程所導致的“歪曲理解”在歷史、社會、文化、心理等環(huán)境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

      張紹麒按照語詞內(nèi)部形式變異的不同情況把流俗詞源分為傳承型、排斥型和跨系統(tǒng)型,然而在對各種類型的具體闡釋中仍不難發(fā)現(xiàn),人的文化心理因素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傳承型流俗詞源的特點是“語詞在傳承中發(fā)生詞源模糊、中斷,人們以這些詞語的語音外殼為依據(jù),通過聯(lián)想,自以為是地去理解他們的詞源,從而臆造出一個新的內(nèi)部形式”(張紹麒 2000:19)。這就是說,即使是傳承而來,流俗詞源也已經(jīng)脫離最初的構(gòu)詞依據(jù),成為人們“自以為是”地去理解、去臆造的產(chǎn)物。例如,“東西”一詞由來已久,在古籍記載中有人認為它是“買東買西”的縮略形式,也有人認為它泛指物產(chǎn)或者具有“東作西成”之義?!芭懦庑土魉自~源是由于詞源對抗,人們對語詞已有的內(nèi)部語義形式不喜歡或認為不合適,因而是用諧音的方法為之更換一個內(nèi)部語義形式?!?張紹麒 2000:19)可見,流俗詞源對初始詞源的改造一定程度上取決于人們的意愿,按照諧音的方法更換語義形式,旨在讓新的詞源獲得理據(jù)。“跨系統(tǒng)型流俗詞源主要指外來詞的流俗詞源,它是在引入外來詞時產(chǎn)生的?!?張紹麒 2000:19)從更加宏觀的角度來看,很多外來詞的引入都經(jīng)歷初始詞源的“本土化”過程,這是社會因素和民族心理共同作用于語言的結(jié)果。例如,英語dacron最初為粵方言借用,意為“的確靚”,普通話將它改為“的確涼”吸收,后又變?yōu)椤暗拇_良”。

      流俗詞源現(xiàn)象與社會文化有著天然聯(lián)系,它的本質(zhì)是對詞的形式和意義的“二度約定俗成”(楊清 1994:53)。這種約定俗成與社會文化環(huán)境變化以及人們的因襲心理、聯(lián)想心理密切相關。例如,東漢的許慎在《說文解字》(2007)中把“母”的詞源解釋為“母,牧也”,這體現(xiàn)農(nóng)牧民族的生活特征。此外,“婦”的詞源被解釋為“婦,服也”;“叔”“亦少也,幼者稱也;亦言叔也,見嫂椒然而退也”;“女”“如也,婦人外成如人也。故三從義,少如父教,嫁如夫命,老如子言”等。從這類表示親緣關系、性別描述等詞的詞源解釋可以看出我國古代的居住結(jié)構(gòu)、禮儀習俗、家庭倫理關系以及男尊女卑、三從四德等觀念,集中體現(xiàn)出漢民族的忠孝傳統(tǒng)。又如,“虹”“攻也,純陽攻陰氣也”,體現(xiàn)出古時陰陽相生相克的辯證思想;“視”“是也,察其是非也”,除了體現(xiàn)出是非對立觀念以外,不難看出詞語產(chǎn)生的背景及詞義傳承中義位的位移軌跡。盡管這些詞源推斷在極大程度上是主觀臆測,缺少可信的論證,但卻側(cè)面反映出漢民族的文化心理:“循音賦義”和“望文生義”的心理慣性使很多人由誤會而成附會,從而創(chuàng)造所謂“得名之由”。

      4 漢語流俗詞源研究的認知心理學維度

      流俗詞源之所以大多通過循音賦義和望文生義而產(chǎn)生,是因為從認知心理學角度來看,人腦中已有知識結(jié)構(gòu)對當前認識活動具有決定性作用,這對于流俗詞源的形成最為關鍵。“無論哪種類型的流俗詞源都是用已知的形式對不了解的形式作單純的解釋?!?范俊軍 1992:24)并且,認知過程具有整體性,認知過程中的每個階段之間、認知對象之間須要相互關聯(lián)、建立聯(lián)系才能形成認知圖式。因此可以說,“人類認知的根本途徑是將已知意義讀入未知,調(diào)動自身的知識和以往的類似經(jīng)驗來理解一個新的事物”(范俊軍1992:21)。從心理學角度講,人的這種認知過程稱為“尋義驅(qū)動”(effort after meaning),即把未知事物和已知事物聯(lián)系起來的內(nèi)驅(qū)力(Brown & Yule 2004:61)。流俗詞源作為一種釋義現(xiàn)象就發(fā)端于人的“尋義驅(qū)動”這一心理需求,在這種尋義驅(qū)動的作用下,人類對意義的搜尋遵循“認同原則”(principle of ana-logy),該原則相當于一種“搜尋規(guī)則需求”(need to find regularities)的心理期待,這種期待的產(chǎn)生與圖式所提供的認知框架密切相關(Brown & Yule 2004:62)。正是在這種尋義驅(qū)動的作用下產(chǎn)生對語詞的賦義過程,貫穿整個賦義過程的是大腦對認知對象和每一階段認知活動的信息加工,特定的時代背景和文化內(nèi)容由此被賦予新的詞源。

      民間關于“麻將”一詞有兩種較為流行的詞源。資料記載,在江蘇太倉縣曾有皇家的大糧倉,因糧多而雀患頻生。管理糧倉的官吏為獎勵捕雀護糧者,就以竹制“護糧牌”記捕雀數(shù)目并發(fā)放酬金。這種籌牌上刻有各種符號和數(shù)字,既可觀賞又可游戲,其玩法、符號和稱謂術語自然都與捕雀相關。例如,“筒”即槍筒,幾筒表示幾支火藥槍;“索”即“束”,代表用細繩串起來的麻雀,幾索就是幾束雀;“萬”即賞錢單位,幾萬就是賞錢的數(shù)目;“東南西北”為風向;“中”即射中之意,故為紅色;“白”即白板,表示放空炮;“發(fā)”即領賞發(fā)財,等等。太倉方言稱“麻將”為“麻雀”,“打麻將”也就是指舊時“打麻雀”。另外一種說法以明朝鄭和下西洋為背景。傳說鄭和下西洋時,船上沒有娛樂設施,很多船員厭倦長期航海的生活甚至試圖謀反,鄭和為了穩(wěn)定軍心而發(fā)明了麻將。他以紙牌、牙牌,牌九等為基礎,以100多塊小木片為牌子,以艦隊編制分別刻出一至九“條”,以船上裝淡水桶的數(shù)量分別刻出一至九“桶”(筒),又根據(jù)風向刻出“東西南北”風向,并以吸引人的金錢刻了一至九“萬”……確定游戲規(guī)則后,所有船員都開始玩此游戲。船上有一個姓麻的將軍尤其得心應手,鄭和就把這個游戲命名為“麻大將軍牌”,被后人簡稱為“麻將牌”。通過這兩種詞源可以看出,在“尋義驅(qū)動”作用下,人們以杜撰歷史故事的方式對麻將這一整體性事物,比如麻將中各種牌的名稱、打法,包括“麻將”一詞的來歷等循音賦義,給予令人信服的因果緣由。詞源生成過程把有關麻將的各種信息進行加工整合并建立聯(lián)系,使得相應的歷史故事形成完整的認知圖式。這一過程可以進一步解釋為,人通過信息加工把歷史故事及其相關情境(江蘇太倉治理雀患、鄭和下西洋等)嵌入已有的關于麻將本身及其玩法的知識結(jié)構(gòu)中,從而使原有的認知圖式,比如麻將牌的各種名稱及其相互之間的聯(lián)系等在新的詞源形成過程中被激活。由此,新的流俗詞源產(chǎn)生并賦予詞匯新的語義形式。

      流俗詞源現(xiàn)象的特點之一就是人們對同一個詞的來源可以作出多種解釋,比如“二百五”一詞。有學者指出,“二百五”本意是指二百五十錢,用于指人的意思是“不足數(shù)、不成熟”(張紹麒 2000:56)。舊時使用的錢用線繩串起保存和攜帶,每一千文為一貫,俗稱“一吊”,五百文為半貫,俗稱半吊錢。吊是基本單位之一,五百文不足一吊,因而民間以“半吊子”稱呼辦事不成熟的人。半吊錢的一半是二百五十文錢,因而“二百五”便被用來指連“半吊子”都不如的人。事實上,關于“二百五”一詞的詞源流傳著多種解釋,例如,牌九中有“二板”(四個點)和“么五”(六個點)兩張牌,這兩張牌配在一起就是十個點,這在推牌九這一賭博活動中被稱為“斃十”。它在牌九里是最小的點,因此什么牌也“吃”不了,這樣人們就用“二板五”(二板和么五的簡稱)這個詞來戲稱什么事都做不好的人。后來“二板五”就演變?yōu)椤岸傥濉薄?再如一則古時流傳下來的典故:唐朝管理長安的大官京兆尹權勢很大,出巡時有龐大的儀仗隊伍。在最前開路的小吏官名叫喝道伍佰,他手里拿著一根長竿趕開路人。后來,喝道伍佰由原來的一人增至兩人,然而人們并沒有稱他們“兩個伍佰”,而是將他們共稱伍佰,于是每人就被稱為“二百五”;又因為他們每人手中持一長竿,所以又稱他們“二稈子”。如今“二百五”與“二稈子”都可以指莽撞、無禮、粗魯?shù)娜?。從這些解釋中可以看出,在認知心理機制的作用下,人們可以通過分析接觸到的語言材料,并聯(lián)系語詞的本來意義,展開對客觀事物多維度多視角的觀察與聯(lián)想,進而形成新的詞源解釋。在這一過程中,社會心理和文化因素扮演重要角色,比如舊時人們的生活習慣、娛樂方式、官員與百姓之間的關系等為流俗詞源的形成提供了鮮活的素材和語料。

      通過實例考察可以看出,認知心理學的3個基本觀點能夠?qū)α魉自~源的形成作出解釋和說明,并有助于深入發(fā)掘流俗詞源現(xiàn)象背后的民族文化和社會心理因素對語言發(fā)展演化的重要作用。

      5 結(jié)束語

      對于漢語流俗詞源研究,語言形式維度單純從語言學視角出發(fā)圍繞語言現(xiàn)象本身作出理論分析;社會文化維度突破語言形式上的局限,把語言研究引入社會文化生活,通過流俗詞源透視社會心理現(xiàn)象,遵循了“從語言到人的世界”(謝萌 2014:17)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模式??疾煲酝芯?,可以說,基于認知心理學相關思想的流俗詞源研究是通過研究人本身來揭示人的語言的一種嘗試。本文研究初步表明,信息加工思想、認知圖式觀、認知過程論等認知心理學思想能夠?qū)ρ糍x義、望文生義等漢語流俗詞源現(xiàn)象的形成原因作出進一步解釋。這促使我們有兩方面思考:其一,人文學科之間應該突破學科界限,拓展研究視域,通過多元研究維度實現(xiàn)彼此借鑒的“整合性研究”(李洪儒 2011),與此同時,因漢語有自身的特點,理應通過引進西方思想推動語言研究的本土化;其二,相較于現(xiàn)象本身,隱藏于現(xiàn)象背后的原因與過程對于新知識和新思想的形成顯然更加重要,單純分析語言現(xiàn)象本身、就事論事的研究模式不利于實現(xiàn)語言研究的理論創(chuàng)新,因此,多元引入相關學科理論對語言現(xiàn)象作出解釋或許是未來語言研究的發(fā)展趨勢。

      范俊軍. 語言中的流俗詞源現(xiàn)象[J]. 外國語, 1992(5).

      李洪儒. 結(jié)束語言研究“兩張皮”現(xiàn)象:語言哲學與語言學的整合性研究[J]. 當代外語研究, 2011(2).

      李洪儒. 說話人意義的形成機制及其功能——“語言與人”系列研究(1) [J]. 外語學刊, 2013(6).

      許 慎. 說文解字[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謝 萌. 論“任意性原則”對語言系統(tǒng)的多維度詮釋[J]. 外語學刊, 2014(2).

      楊 清. 俗詞源現(xiàn)象淺議[J]. 外語學刊, 1994(4).

      張紹麒. 漢語流俗詞源研究[M]. 北京: 語文出版社, 2000.

      Anderson, J.Language,MemoryandThought[M]. New Jersey: Erlbaum Associates, 1976.

      Brown, G. & G. Yule.DiscourseAnalysi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4.

      Fodor, J. A.TheModularityofMind[M]. Boston: MIT Press, 1983.

      Fodor, J. A.TheLanguageofThought[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Groome, D.AnIntroductiontoCognitivePsychology:ProcessesandDisorders[M]. East Sussex: Taylor & Francis e-Library, 2005.

      Klahr, D. & K. Kotovsky.ComplexInformationProcessing:TheImpactofHerbertA.Simon:Carnegie-MellonSymposiumonCognition:Papers[C].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1996.

      Saussure, F.CourseinGeneralLinguis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Steier, D. M. & T. M. Mitchell.MindMatters:ATributetoAllenNewell[M].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1996.

      【責任編輯王松鶴】

      AStudyonChineseFolk-etymologyfromtheDimensionofCognitivePsychology

      Li Ying-hong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Changsha 410200, China)

      As to Chinese folk-etymology study, formal linguistic dimension only analyzes language phenomenon itself; social cultural dimension breaks through the limitation of language form and leads language study into human life. Based on past research, this article preliminarily attempts to interpret the phenomenon of Chinese folk-etymology by introducing thoughts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The research suggests that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 cognitive schema theory, cognitive process theory, etc., can further explain forming reasons of meaning given according to pronunciation, taking the meaning of words literally, etc. in Chinese folk-etymology, and they’re also helpful to deeply uncover significant func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social psychology factors in languag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folk-etymology; cognitive psychology; language; Chinese

      H0-05

      A

      1000-0100(2014)04-0057-4

      2013-07-05

      猜你喜歡
      流俗詞源語詞
      略論漢語流俗詞源
      “Sentence”:詞源追溯、結(jié)構(gòu)意義與術語中譯
      中國音樂學(2022年1期)2022-05-05 06:48:36
      從構(gòu)詞詞源看英漢時空性差異
      外語學刊(2021年1期)2021-11-04 08:08:24
      你是那樣美 唐心語詞
      歌海(2021年3期)2021-07-25 02:30:48
      “五官”一詞源于五個人
      “頓”的量詞用法的詞源
      《老子》“自”類語詞哲學范疇釋要
      哲學評論(2018年2期)2019-01-08 02:12:02
      文學作品中英國19世紀的社會流俗
      從文化理據(jù)看英漢語詞翻譯
      流俗詞源的研究范圍和意義
      通河县| 綦江县| 宜阳县| 安福县| 五大连池市| 凯里市| 汉阴县| 鹿泉市| 阿坝| 汝城县| 龙口市| 临安市| 女性| 榆树市| 卢氏县| 台山市| 宁城县| 涞水县| 连南| 安仁县| 长海县| 金湖县| 大英县| 长兴县| 南投市| 阿拉善右旗| 高邑县| 安丘市| 万荣县| 龙井市| 樟树市| 玉林市| 垫江县| 洮南市| 鄯善县| 保德县| 苍山县| 呼和浩特市| 龙山县| 罗源县| 宁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