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彬,周 剛,馮石獻,韓 冰,馮化飛,高 莉,常 亮,齊曉艷
1)鄭州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流行病學教研室鄭州450001 2)河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與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治研究所鄭州450016
研究[1-2]顯示:肥胖不僅是一種獨立的慢性疾病,同時還是高血壓、2 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各種癌癥和其他健康問題的病因。隨著經濟水平的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轉變,肥胖已經成為全球流行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肥胖不僅導致了更高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同時造成嚴重的經濟負擔[3]。根據WHO 資料,到2015年全球15歲以上超重的人群將達到23億人,肥胖的人群達到7 億。在中國,近年來超重和肥胖的發(fā)生率迅速升高,給人民的健康和經濟造成沉重的負擔[4]。掌握人群超重和肥胖現狀及流行特征,可以為超重和肥胖預防和干預提供依據。為了解河南省居民超重和肥胖流行現狀及特征,作者對2012年河南省高血壓和糖尿病流行病調查中的數據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1.1 調查對象 采用多階段抽樣方法,在全省15~74歲常住人口(在調查地居住6個月以上)中抽取代表性樣本,第一階段按經濟因素分層抽樣,把河南省159個縣區(qū)按人均GDP 水平法分為上、中、下三層,每層采用系統(tǒng)抽樣的方法,抽取30個縣區(qū);第二階段按照城市∶農村=4∶6 的比例,在30個縣區(qū)中抽取24個街道辦事處和36個鄉(xiāng)鎮(zhèn);第三階段采用簡單隨機抽樣的方法將每個街道辦事處和鄉(xiāng)鎮(zhèn)的所有居委會和行政村進行編號,隨機各抽取1個居委會(行政村),共計60個行政村(居委會);第四階段,以戶為單位進行整群抽樣。共計18 942個居民參與該調查,依照統(tǒng)計學數據清理要求,經最終審核,共對18 772 名調查對象的數據進行分析。
1.2 調查方法 采用集中調查方法,由經統(tǒng)一培訓的調查員采用統(tǒng)一的調查問卷進行現場面對面詢問。填寫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包括:個人基本信息,高血壓患病史、家族史,慢性病危險因素及衛(wèi)生保健情況。對調查對象進行體格檢查,包括身高、體重、腰圍、臀圍及血壓的測量。全省使用統(tǒng)一的工具和方法測量身高、體重、腰圍和臀圍,均測量2次,取其平均值,身高、腰圍和臀圍精確到0.1 cm,體重精確到0.1 kg,測量完成后有質控員抽取10%的被調查者進行復核。
1.3 判斷標準 超重、肥胖的診斷標準以《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癥預防和控制指南》的分級標準:24 kg/m2≤體質指數(BMI)<28 kg/m2為超重,BMI≥28 kg/m2為肥胖。
1.4 質量控制 調查前對調查員、體格檢查人員、血標本采集人員、實驗室人員和數據錄入人員進行統(tǒng)一培訓。調查時,現場設置質控處和問卷審核處,嚴把質量關,并填寫質控表格。調查問卷采用雙錄入,對錄入的數據進行核對和邏輯檢查。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用EpiData 3.1 對數據進行雙錄入和一致性檢驗。應用SAS 9.1 進行分析。不同性別、年齡、城鄉(xiāng)、職業(yè)、文化程度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和趨勢χ2檢驗。檢驗水準α =0.05。
2.1 基本情況 該次調查有效問卷共18 772 份,有效率為99.10%。其中男性居民8 421 人,女性居民10 351 人;城市居民7 588 人,農村居民11 184 人。
2.2 不同性別、年齡、地區(qū)人群超重率比較 2012年河南省15~74歲人群超重率為31.10%(5 838/18 772)。男性為31.37%,女性為30.89%,性別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152,P =0.473);城市為32.04%,農村為30.47%,城鄉(xiāng)之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169,P =0.023)。城市男性超重率高于城市女性超重率,而農村男性超重率低于農村女性超重率。超重率隨著年齡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見表1。
表1 2012年河南省不同性別、年齡、地區(qū)的人群超重率 %
2.3 不同性別、年齡、地區(qū)人群肥胖率 2012年河南省15~74歲人群肥胖率為13.99% (2 626/18 772)。男性為14.17%,女性為13.66%,性別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1.331,P =0.144);城市為15.54%,農村為12.95%,城鄉(xiāng)之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25.208,P<0.001)。城市男性肥胖率高于城市女性肥胖率,而農村男性肥胖率低于農村女性肥胖率。各年齡段男女肥胖率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肥胖率隨著年齡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見表2。
表2 2012年河南省不同性別、年齡、地區(qū)的人群肥胖率 %
2.4 不同職業(yè)人群超重和肥胖情況 不同職業(yè)人中離退休人員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均為最高,學生最低。農民、工人、干部和醫(yī)護人員的男女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農民為女性高于男性,其他為男性高于女性。見表3。
表3 2012年河南省不同職業(yè)人群的超重和肥胖情況例(%)
2.5 不同文化程度人群超重率和肥胖率 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中,文盲的超重率和肥胖率最高,分別為38.54%和20.01%;高中(中專)最低,分別為27.91%和10.91%。除初中學歷外,其他文化程度男女間超重率和肥胖率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文盲及小學學歷,女性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高于男性;高中及以上學歷,男性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高于女性。隨著文化程度的升高,超重率和肥胖率先下降后升高。見表4。
表4 2012年河南省不同文化程度人群的超重和肥胖情況例(%)
自1980年以來,全世界肥胖人口幾乎增加了1倍,不僅在發(fā)達國家患病率高,而且在發(fā)展中國家也呈現快速發(fā)展的趨勢。2009年至2010年,美國成年肥胖率高達35.7%,不到3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是肥胖患者。肥胖不僅影響居民的生活質量,而且是多種疾病的危險因素。治療肥胖及其相關疾病產生的醫(yī)療費用巨大,2008年美國由于超重和肥胖產生的個人直接費用,分別為266 美元和1 723 美元,總醫(yī)療費用更是高達1 139 億美元[5]。我國成人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在近十年來增長非常迅速,2002年中國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別為17.6%和5.6%,到2010年迅速增長為30.6%和12.0%[6-7]。因此,掌握肥胖的流行特點和分布特征,針對性地開展肥胖的預防和干預是非常必要的。
該次調查是1949年以來河南省進行的最大規(guī)模的慢性病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河南省15~74歲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為31.10%和13.99%,遠高于2002年河南省居民營養(yǎng)與健康狀況調查中的超重率(24.0%)和肥胖率(8.8%)[8]。說明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及飲食結構導致肥胖率快速升高。調查發(fā)現,在不同人群中超重率和肥胖率存在差異,主要受性別、年齡、城鄉(xiāng)、職業(yè)和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影響。男女超重率和肥胖率無差異,經分析發(fā)現各年齡段男女超重率差異不大,僅25~歲年齡段男女差異有統(tǒng)計學差異;而各年齡段男女肥胖率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45歲以下男性高于女性,45歲以上女性高于男性,可能與年輕的女性比較注重身材,注意節(jié)食和鍛煉,隨年齡的增加對身材的要求下降并且從事的多為輕體力勞動和其中年后自身的內分泌代謝變化導致肥胖率快速升高有關。超重率和肥胖率都隨年齡的增長先升高后降低,中、高年齡段達到高峰,老年時有所下降。城鄉(xiāng)超重率和肥胖率差異都有統(tǒng)計學意義,城市高于農村,與國內其他相關研究[7,9]結果一致。超重率主要表現為45~歲年齡段城市居民明顯高于農村;肥胖率主要表現為在低年齡段(15~歲)和高年齡段(55~74歲)城市高于農村,可能與城市的居民生活水平較高及農村居民從事重體力活動較多有關。調查中還發(fā)現在不同職業(yè)中,除離退休人員外,干部和農民的超重率和肥胖率都較高,干部肥胖率較高可能為其應酬較多和鍛煉較少有關,農民肥胖率較高可能與近年來農民生活水平提高有關。隨著文化程度的提高,男性超重率和肥胖率表現為大專以上學歷者顯著高于大專以下學歷,其他各學歷間差別不大,可能與高學歷者主要從事腦力勞動,易養(yǎng)成不良生活習慣,而低學歷者從事體力勞動有關;女性超重率和肥胖率隨文化程度的升高而降低,可能為學歷越高女性對超重和肥胖的危害越有清醒的認識。
超重和肥胖并不是一種不可避免的疾病,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通過改變生活方式來預防的。通過控制膳食、身體活動、減少靜態(tài)生活方式等可以有效地減少肥胖的發(fā)生。目前,人們對于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比較重視,而對肥胖的認識不足。應加強對人群特別是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使人們認識到肥胖的危害,有效地預防超重和肥胖的發(fā)生。
[1]Chan RS,Woo J.Prevention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how effective is the current public health approach[J].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2010,7(3):765
[2]Huang CK,Lee MS,Lee SD,et al.Obesity in the elderl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Taiwan[J].Obes Res,2005,13(1):170
[3]Flegal KM,Kit BK,Orpana H,et al.Association of allcause mortality with overweight and obesity using standard body mass index categories[J].JAMA,2013,309(1):71
[4]張娟,施小明,梁曉峰.2010年中國城鄉(xiāng)居民超重和肥胖的直接經濟負擔分析[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3,34(6):598
[5]Tsai AG,Williamson DF,Glick HA.Direct medical cost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the USA:a quantitative systematic review[J].Obes Res,2011,12(1):50
[6]李立明,饒克勤,孔靈芝,等.中國居民2002年營養(yǎng)與健康狀況調查[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5,26(7):478
[7]李曉燕,姜勇,胡楠,等.2010年我國成年人超重及肥胖流行特征[J].中華預防醫(yī)學雜志,2012,46(8):683
[8]張雷,張書芳,胡東生,等.河南省居民營養(yǎng)與健康狀況調查[J].鄭州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0,45(1):124
[9]武陽豐,馬冠生,胡永華,等.中國居民的超重和肥胖流行現狀[J].中華預防醫(yī)學雜志,2005,39(5):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