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四庫總目提要》方志思想述論

      2014-12-04 02:49:40董海春
      安徽開放大學學報 2014年4期
      關鍵詞:館臣四庫體例

      董海春

      (華中師范大學 文學院,武漢 430079)

      方志是以記載一方之事為內(nèi)容的地方性著作,內(nèi)容豐富龐雜,包括地理,物產(chǎn),風土,人情,政制,人口等內(nèi)容。關于方志的發(fā)展,今人倉修良先生認為,方志起源于兩漢時期的地記,發(fā)展于魏晉隋唐,完備于宋元,興盛于明清。在提及方志的地位和作用時,倉先生又引述了宋人鄭興裔在《廣陵志序》的一段話:“郡之有志,猶國之有史,所以察民風,驗土俗,使前有所稽,后有所鑒,甚重典也”[1],可見,方志對于我們了解一地之風土沿革具有重要的意義。而清朝乾隆時期編纂完成的《四庫全書》是對中國古代18世紀以前的基本典籍最大的一次整理。之后刊印的《欽定四庫全書總目》也是古代目錄學的集大成之作。余嘉錫先生在《四庫提要辨證·序錄》中對《四庫總目提要》的學術價值論述道:“今《四庫提要》,敘作者之爵里,評典籍之源流,別白是非,旁通曲證,使瑕瑜不掩,淄澠以別,持比向、歆,殆無多讓。至于剖析條流,斟酌今古,辨章學術,高挹群言,尤非王堯臣、晁公武等所能望其項背。故曰自《別錄》以來,才有此書,非過論也。故衣被天下,沾溉靡窮。嘉道以后,通儒輩出,莫不資其津逮,奉作指南,功既巨矣,用亦弘矣?!保?]因此,集古代文化之大成的《四庫總目提要》(以下簡稱《提要》)在史部所輯錄的都會郡縣類中亦會“評典籍之源流,別白是非,使瑕瑜不掩,淄澠以別?!钡瑫r,四庫館臣在品評過程中也體現(xiàn)出自己對于方志編修、體例的認識,這一點也是我們值得關注的,筆者將對《提要》中所輯錄的155部都會郡縣著作歸納整理,試圖總結出館臣的方志編纂思想,進而窺探當時的學術界主流思想。

      一、《四庫總目提要》史部都會郡縣類概述

      我國古代方志的編修工作到了清朝,已經(jīng)達到了全盛時期,無論是數(shù)量之巨、種類之多、體例之完備、內(nèi)容之廣泛,都達到了前人未有的新局面。在書目繁多的情況下,如何考證輯錄地志著作,四庫館臣在地理類總敘中提出了自己的學術思想:“今惟去泰去甚,擇尤雅者錄之。凡蕪濫之編,皆斥而存目”。都會郡縣類共收錄155部等方志著作,其中正目共收錄47部,2 752卷。存目108部,2 467卷。具體如表1。

      表1 《四庫總目提要》著錄歷代方志數(shù)量分析表

      在47部正目書籍中,清代有22部,宋代有12部,元有6部,明有7部,而存目當中沒有收錄宋代書籍和元代書籍,但僅明代就收錄91部,清代17部。此外,正目中,清代有15部是官方團體編修,有11部是宋代編修的。存目中,清代有15部書籍則是私人編修,明代的91部書籍全是私人編修。由于方志發(fā)展尚未成型以及年代久遠,四庫館臣并未收集宋以前的方志著作,從正目中,除了清代,宋代的方志數(shù)量次之,這也說明了四庫館臣對于宋代方志的推崇,而存目中,明代方志數(shù)量之巨,也可以讓我們看到其方志編修為館臣所輕視,其原因將在下文中贅述。

      二、關于四庫館臣方志編纂思想的述論

      從概述中所收錄書籍數(shù)量的多少及所屬目類,我們可以看到四庫館臣對宋代方志的推崇,以及對明代方志的貶斥。因此,我們主要可以通過對這兩個朝代所收錄相關書籍提要的研究,可以大致歸納出四庫館臣對于方志編纂、體例的幾點認識。

      (一)對方志敘述簡括,征引典核的推崇

      宋代統(tǒng)治者采用“重文抑武”的政策,多由文官擔任要職。在這種政治環(huán)境下,宋代的學術空氣活躍,講學風氣盛行,各地書院林立,各學派之間相互交流和競爭,促進了文學、史學、哲學和自然科學等方面的繁榮。從史學研究角度來看,宋代史學中整理和編纂當代歷史的風氣盛行,這與宋朝統(tǒng)治者重視此項工作是分不開的,當時政府不僅設置專門史官負責編修,而且也沒有像前朝那樣禁止私人修史。許多學者紛紛加入修史的行列中,例如范成大,陳耆卿,高似孫等文人,這樣一批有學術素養(yǎng)的學者加入,注重考證,講究用語,因此勢必會對當時史志乃至方志文體的用語、體例、文學性等產(chǎn)生影響。這樣私人修史便從文與質上,得到空前繁榮,而這種私人性質的史志在一定程度上與官方正史互為佐證,為人們編修方志時提供了可供典核的基礎。

      與此同時,宋代的方志作者也已經(jīng)注意到了這種作品對于社會所起的作用,他們強調要有益于政事,有補于風教。宋人鄭興裔在《廣陵志序》中就明確提出:“郡之有志,猶國之有史,所以察民風,驗土俗,使前有所稽,后有所鑒,甚重典也。余奉簡書,自廬移守茲土,表章先哲,利賴兆民,日求康治,而文獻無征,心竅悼焉?!保?]在序言中,鄭氏將方志視為國史,以“察民風,驗土俗”,這樣,宋代方志作者將方志重要性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也更加重視方志的真實性。因此,當時的作者在內(nèi)容上除了沿革前代的地理山川書寫外,又從史志中采用了更多真實可考的人文性內(nèi)容。

      在《提要》正目中,無論從提要的內(nèi)容,還是從所收書目的數(shù)量來看,四庫館臣都特別推崇宋代方志的體例,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如稱《新安志》“敘述簡括,引據(jù)亦極典核。”又稱《延祐四明志》“志中考核精審,不支不濫,頗有良史之風?!倍鴮φ饕备唬唠s的方志,則斥為存目。如稱清書《杞紀》“既于《系年》錄《春秋》經(jīng)文之載杞事者,復為《年表》《世次》《系家》,不幾于疊床架屋乎?且又全錄《春秋》經(jīng)傳及《經(jīng)傳別解》為四卷,不更贅乎?于《遺書》錄《夏小正》,于《人物》收姮娥,其泛濫抑又甚矣。”又將“列傳侔乎家牒,藝文溢於總集”的書目,列為存目。

      (二)對方志體例多樣,編纂規(guī)范的推崇

      方志的編修始于兩漢時期,經(jīng)過不斷的發(fā)展到了宋朝時期,體例基本定型,而到了清代時期,達到了全盛時期。在這個過程中,方志體例由最初的僅記錄山水地理,發(fā)展為隋唐時以圖經(jīng)形式記錄地理地貌,到了宋朝以記人述地并重,到了元朝,又增加記錄國家地理的體裁“一統(tǒng)志”。明代則增加了凡例等說明性文字,到了清朝,承襲前代,種類、數(shù)量、內(nèi)容都達到前所未有的狀況。與四庫館臣同時代的學者章學誠在總結前人著述的基礎上,對“志”的體例和內(nèi)容做出了總結性概括,他認為,除了“志”外,志書還可具體分為“紀、傳、書(考)、表圖”等四種。“紀”是指按年編寫的大事記?!胺街咀o,只是以為一書之經(jīng)”這樣做亦在于“存史法也”。因為“志者,史所取材,史以記事,非編年弗為綱也”,[4]“傳”是指“邑志列傳,全用史例”,它記錄人物事跡,在方志中可以“緯本紀未盡之宜”。[4]805(《文史通義》中《亳州志人物表例議》)“書(考)”則是“考之為體,乃仿書志而作,……綜核典章,包函甚廣”。[4]826(《答甄秀才論修志第二書》)而“表圖”作用則可使“文省事明”。

      按照章氏的上述分類方法,我們可以更加有條理的將四庫中的書籍做出類似分類,“紀類”有《歷代帝王宅京記》《赤城會通記》《雍大記》《金陵世紀》《北地紀》《括蒼匯紀》《杞紀》《臺灣紀略》《澳門記略》等9部?!皶迹╊悺庇小稓J定日下舊聞考》《欽定滿洲源流考》《金陵古今圖考》《閩書》等4部,“表圖”類有《吳郡圖經(jīng)續(xù)記》《嶺海輿圖》《三郡圖說》《岳郡圖說》《海鹽縣圖經(jīng)》《嘉興府圖記》等6部,“志”類有126部,其他體例有10部,如《剡錄》《齊乘》《滇略》等。因此,四庫館臣如實地記錄整理了前人的方志,并沒有以己見以偏概全,體現(xiàn)了他們對于方志體例多樣性的重視和公正客觀的學術態(tài)度。

      此外,館臣在重視方志體例多樣性的同時,亦在《提要》中為各種體例的撰寫方式提供了相應參考。首先,他們明確提出門目要條分縷析,如稱贊宋朝施宿《嘉泰會稽志》“所分門類,不用以綱統(tǒng)目之例,但各以細目標題”,從而“不漏不支,述次有法。”又稱贊《延祐四明志》“條例簡明,最有體要”,“志中考核精審,不支不濫,頗有良史之風?!倍磳Ψ街救唠s毫無體例,如存目中《萬歷信陽州志》“序次冗雜,殊乖體要”。其次,四庫館臣亦列舉了方志編修上具有示范性的書籍,并給予很高的評價。如,稱贊《淳熙三山志》“然其《志》主于紀錄掌故,而不在夸耀鄉(xiāng)賢,侈陳名勝,固亦核實之道,自成志乘之一體,未可以常例繩也。其所紀十國之事,多有史籍所遺者,亦足資考證。視后來何喬遠《閩書》之類,門目猥雜,徒溷耳目者,其相去遠矣?!笨梢姟度街尽窞榉街局姓乒实膶懛ㄌ峁┝朔侗?。又如,在方志中“紀人物”“紀山水”的創(chuàng)作方法上,館臣又稱贊高似孫的《剡錄》“其先賢傳,每事必注其所據(jù)之書,可為地志紀人物之法。其山水記,仿酈道元《水經(jīng)注》例,脈絡井然,而風景如睹,亦可為地志紀山水之法。統(tǒng)核全書,皆敘述有法,簡潔古雅,迥在后來武功諸志之上”,不僅在單獨一本書的編修上提供了可參考的范本,在對原書的補修上,館臣也找到了參考的樣本。以原書《嘉泰會稽志》及其后來補充修撰的《寶慶續(xù)志》為例,稱贊《寶慶續(xù)志》“復于前志內(nèi)補其遺逸,廣其疏略,正其訛誤”,又“所分門類,不用以綱統(tǒng)目之例,但各以細目標題。前志為目一百十七,續(xù)志為目五十。不漏不支,敘次有法。如姓氏、送迎、古第宅、古器物、求遺書、藏書諸條,皆他志所弗詳,宿獨能蒐采輯比,使條理秩然。淏所續(xù)亦簡核不茍,皆地志中之有體要者?!币虼?,四庫館臣特別推崇修志時重視考證,并提倡在后來的續(xù)志中能夠繼承前志好的做法,又能補其遺逸,正其訛誤。

      (三)對方志貫通古今,空發(fā)議論的批評

      明代時,學者好空談心性,不肯做切實的學問,專門空談理論。雖然不讀書,但是喜歡著書。在這種學術氛圍下,明人在編修方志時,大多喜歡貫通古今,不切實際,導致對前人的著作既不考證,自己修的方志也沒有多大價值。對于這種現(xiàn)象,清人阮元在《道光重修儀征志序》中就提出了批評:“明代事不師古,修志者多炫異居功,或蹈襲前人而攘善掠美,或弁髦載籍而輕改妄刪,由是新志甫成,舊志遂廢,而古法不復講也”[5]明朝修志者為了“炫異居功”,對前人成果毫不尊重,對其任意刪改剽竊,將東拼西湊的內(nèi)容統(tǒng)統(tǒng)為己所用,而沒有對鄉(xiāng)邦文獻的搜集和整理。

      而有清一代,由于政治文化上的禁錮和管制,清代學者一改前朝學術弊端,重視考據(jù),講究實事求是、無征不信的求證方法,力排無稽之談。而擁有當時主流知識話語權的四庫館臣自然也會在《提要》的編輯過程中,大加鞭伐這種“蕪濫之編”,無稽之談。如正目,《吳興備志》提要“(董斯張)雖意主博奧,不無以泛濫為嫌。然當時著書家影響附會之談,剽竊挦撦之習,實能一舉而空之。故所摘錄,類皆典雅確核,足資考據(jù)?!彼膸祓^臣在這里指出了當時作家著書中的攀談附會,任意刪改剽竊,挦章?lián)菥涞穆暎岢隽酥鴷暗溲糯_核”的主張,而在存目中,四庫館臣對于這種空談附會的批判更加激烈。如《嘉靖河間府志》提要“其體例頗謹嚴。而采掇古事,不免貪多;假借附會,均所不免。仍不出明人地志之積習也?!边@里明確地指出了明代人編修方志的弊病:多採古事,事不師古,貪多附會,企圖貫通古今。又如《萬歷江都縣志》提要“而以史法變其體例。曰《紀》,曰《表》,曰《志》,曰《傳》?!都o》之目一,《表》之目五,《志》之目七,《傳》之目十。夫史之有紀,為帝王作也,稱之一邑則僭矣。”四庫館臣對于這種用史志的寫法編修方志的做法極力排斥,認為將用于記錄帝王的“紀”而用在郡邑的創(chuàng)作上,這會造成了文體體裁的混亂。從上述所列提要,及存目中所收錄的大量明代方志上,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四庫館臣對于方志貫通古今,空發(fā)議論做法的批評,此外,我們亦可以看出館臣對于明代修志者的批評,這也是從一個側面窺探出明清兩代學術之不同。

      三考據(jù)學對四庫館臣方志思想的影響

      《四庫全書》修纂于乾嘉時期,而這個時期清代學術繼承了漢代經(jīng)師鄭玄等人所倡導的樸實考據(jù)學風,形成了影響深遠的乾嘉學派。該學派重視考據(jù),其研究側重于名物典章、地理沿革、文字校對、音韻訓詁等,強調“實事求是、博瞻貫通、無征不信”,其治學方法為“不以孤證自足,必取之甚博;有一疑義,反復參考,必歸于至當;有一獨見,援古證今,必暢其說而后止?!保?]而四庫館臣中聚集了一大批乾嘉學派學者,于是在《四庫全書》經(jīng)史子集四部的編纂過程中,也能夠體現(xiàn)出他們重視考據(jù)的學術思想,具體到對一本方志的評定上,是否有嚴密可靠的考據(jù),成為評價一本書優(yōu)劣的標準之一。例如,存目中《雍大記》提要“景明廣事蒐采,意欲突過前人,而嗜博務多。如歷代史贊之類,概為收入,未免氾濫。又文字多摹古而失真,……名目皆出臆創(chuàng)。幾于鶠閣虬戶,筿驂銑溪。七子末派,為世所詬厲,亦有由矣。”四庫館臣除了在提要中貶斥那些不重考據(jù)的志書之外,也在編寫過程中通過方志對史書進行了考證,一則如《景定嚴州續(xù)志》提要“其戶口門中載寧宗楊皇后為嚴人,而鄉(xiāng)會門中亦載主集者為新安郡王、永寧郡王。新安者楊谷,永寧者楊石,皆后兄楊次山之子也。而《宋史》乃云后會稽人,當必有誤。此可訂史傳之訛矣?!彼膸祓^臣通過《景定嚴州續(xù)志》的記載判定了史書的錯誤。除了對史書的他校以外,又按照對內(nèi)容詳實的考證來判定書籍的所屬門類,如《澉水志》提要中的案語:“澉水雖見《水經(jīng)注》,然是書乃志地,非志水,不可入之山水中。以鎮(zhèn)亦郡縣之分區(qū),故附綴於《都會郡縣類》焉。”如果按書名來劃分的話,《澉水志》應該歸入史部河渠類,但經(jīng)考證之后,將其歸入都會郡縣類,可以說是“歸于至當”,這也體現(xiàn)了四庫館臣實事求是的考證態(tài)度。

      四、結束語

      《四庫全書》是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向我們展示了豐富燦爛的中國文化?!端膸炜偰刻嵋穭t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華濃縮,通過對他們的整理研究,我們可以梳理出古代文化、科學、藝術的發(fā)展過程。四庫館臣通過對史部地理類中都會郡縣的整理,為我們展現(xiàn)了古代方志的變化,體例由簡單到完備,內(nèi)容由單獨記載地理到記人述地。也為我們展現(xiàn)了各種體例的優(yōu)秀范本。他們在整理裁奪的過程中,也體現(xiàn)了他們對于方志的認識,推崇語言簡賅,考證有據(jù),反對貫通古今,貪多贅述,空發(fā)議論。而這也體現(xiàn)出當時學術界的主流思想,重視考據(jù),實事求是。但是,四庫館臣在重視考據(jù)的時候,其方志思想過于狹窄,過于好古,過于重視考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方志內(nèi)容上的發(fā)展擴充,同時期的章學誠在其基礎上,提倡將方志融入人文性的內(nèi)容,這使方志的編修得以完善和定型。對四庫館臣的方志思想的研究,這有助于我們對于方志學科理論的認識和建設。

      [1] 倉修良.方志學通論 [M].濟南:齊魯書社,1990:263.

      [2] 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 [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45.

      [3] 鄭興裔.鄭忠肅奏議遺集 [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商務印書館,1987:191.

      [4] 章學誠.文史通義校注 [M].北京:中華書局,1985:901.

      [5] 王檢.道光重修儀征縣志 [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1.

      [6] 顧炎武.日知錄校注 [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20.

      猜你喜歡
      館臣四庫體例
      “四庫學研究”欄目主持人語
      從《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看四庫館臣的賦學觀
      注釋體例
      南大法學(2021年3期)2021-08-13 09:22:44
      注釋體例
      南大法學(2021年6期)2021-04-19 12:28:04
      注釋體例
      南大法學(2021年5期)2021-04-19 12:26:42
      注釋體例
      南大法學(2021年4期)2021-03-23 07:55:52
      《四庫全書總目》對《國史經(jīng)籍志》的利用與考訂
      圖書館研究(2021年5期)2021-01-06 14:12:47
      《皇帝的四庫——乾隆朝晚期的學者和國家》簡介
      國際漢學(2020年1期)2020-05-21 07:22:26
      四庫學研究專輯
      四庫學研究專輯
      彭山县| 赣榆县| 商城县| 久治县| 宝山区| 六安市| 铜鼓县| 泊头市| 榆树市| 敖汉旗| 张北县| 英超| 简阳市| 揭阳市| 胶南市| 西青区| 阿坝县| 武乡县| 威远县| 吉隆县| 洪泽县| 陆川县| 牟定县| 雷山县| 屏东市| 达拉特旗| 姚安县| 垫江县| 清镇市| 舟山市| 冀州市| 梁平县| 云南省| 万荣县| 龙井市| 龙川县| 上饶县| 工布江达县| 大竹县| 洛南县| 明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