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玉軍,邵 斌
(1.上海體育學院體育教育訓練學院,上海 200438;2.上海大學體育學院,上海 200444)
城市公共體育空間基本理論與應用研究
蔡玉軍1,邵 斌2
(1.上海體育學院體育教育訓練學院,上海 200438;2.上海大學體育學院,上海 200444)
在對城市公共體育空間相關概念、特征及原則進行梳理的基礎上,重點對城市公共體育空間結構與居民體育活動行為之間的關系進行探討。研究認為:“公共性”是城市公共體育空間的根本屬性,城市公共體育空間具有層次性、開放性和漸變性特征,其布局應遵循公平性、高效性、便捷性、中心性等6項原則。城市公共體育空間結構合理與否,影響著居民參加體育活動的熱情。規(guī)劃建設能夠引導和激發(fā)城市居民體育活動行為的城市公共體育空間,是當前城市體育公共服務的重要內(nèi)容,同時也是順利完成全民健身計劃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城市;公共體育空間;體育空間結構;理論
體育活動對促進人類健康的功效毋庸置疑,體育生活化的目標正逐步樹立,但我國體育人口增長速度仍顯緩慢,其主要因素之一即是缺乏體育空間——特別是公共體育空間的引導。居民體育活動決策行為主要是基于他們對城市體育空間的感知而進行的,要使居民走出家門參加體育活動,需構建合理的城市公共體育空間結構,才能充分發(fā)揮其對居民體育活動行為的引導和激發(fā)作用。相關研究中,蔡玉軍等以上海市中心城區(qū)為例,闡述了城市公共體育空間結構現(xiàn)狀模式,并在后繼研究中通過對城市公共體育空間等級體系、服務半徑、選址布局、數(shù)量規(guī)模的研究,探討了城市公共體育空間結構“應該怎么樣”的問題,但至今未有人解答城市公共體育空間結構“是什么”,以及“為什么”要合理布局城市公共體育空間的問題。本文研究之目的即在于此。
城市公共體育空間是指由城市政府主導或直接提供的可供城市居民大眾進行體育活動的場所。城市公共體育空間與非公共體育空間之間的主要區(qū)別在于是否具有“公共性”。這種“公共性”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1)服務目的的公益性:即原則上可供任何城市居民使用,強調(diào)居民進入和使用的權利,所提供的是一種社會福利;(2)供給主體的公益性:即城市體育空間的供給主體是政府,或是在政府的主導下的市場或第三方組織等。只有在目的屬性和主體屬性同時具有“公益性”時,才能夠稱其為城市公共體育空間。
城市公共體育空間是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城市公共空間一樣,也具有一定的層次、結構及功能,是一個復雜的動態(tài)系統(tǒng)。城市公共體育空間結構是構成城市公共體育空間的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及相互作用方式,它對城市公共體育空間各要素的形式、序列、規(guī)模以及相互組合關系具有內(nèi)在的規(guī)定性。城市公共體育空間結構合理與否,關系到城市公共體育空間對居民體育活動的承載能力,以及是否能夠引導和激發(fā)居民參加體育活動的熱情。
2.1城市公共體育空間的特征
2.1.1 層次性
所謂層次性是指根據(jù)服務范圍和服務內(nèi)容將城市公共體育空間劃分為若干等級,各等級的城市公共體育空間發(fā)揮著不同的功能,可以滿足不同社會群體的需要,或達到為同一居民群體提供不同層次服務的目的。
根據(jù)前期研究,一般將城市公共體育空間劃分為城市級、地區(qū)級、鄉(xiāng)鎮(zhèn)街道級、居住區(qū)級和居住小區(qū)級5個等級,它們在特征上呈現(xiàn)出一定的差異。
2.1.2 開放性
開放性是指城市公共體育空間可以不斷地與其他體育空間進行轉化。從城市空間多功能化的角度,一方面,城市公共體育空間可以吸收其他類型的公共空間作為其重要補充,或者直接將其他類型的公共空間轉化為專門布置的城市公共體育空間;另一方面,城市公共體育空間也可以轉化為其他的空間類型。正是這種開放性,是整個公共體育空間服務“系統(tǒng)”得以發(fā)展的前提,也是其保持相對穩(wěn)定的重要條件。
2.1.3 漸變性
城市空間結構演變的本質是城市空間不斷適應城市功能變化的要求所致。這種演變在理論上存在漸變和突變兩種形式,漸變是指當外部環(huán)境變化不大時,城市功能處于不斷充實和完善的量變階段,為了適應新的城市功能,城市空間結構在其彈性范圍內(nèi)緩慢變化,更多的是繼承和發(fā)展。因此,城市公共體育空間結構的演變通常是一種漸變的過程,是城市空間結構的量變過程。當前,我國城市居民的體育活動需求高漲,健身人群逐漸擴大,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逐步完善,城市公共體育空間的規(guī)劃和建設正在悄然進行。
2.2城市公共體育空間布局原則
2.2.1 公平性原則
城市公共體育空間作為一種福利設施,大多是由政府撥款或公益基金建設而成,其使用范圍應面向全體居民,其選址與布局合理與否,將直接關系到每位城市居民的切身利益和合法權益。我國《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堅持體育事業(yè)公益性,保障公民參加體育健身活動合法權益”的指導思想決定了城市公共體育空間的規(guī)劃和建設,須做到公平、公正。堅持公平性原則,即從服務對象的角度出發(fā),將有限的城市公共體育空間資源均衡地分配到不同社會群體。
研究小組在對上海市中心城區(qū)公共體育空間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上海市中心城區(qū)公共體育空間與居住空間存在不協(xié)調(diào)的現(xiàn)象,各區(qū)公共體育空間的服務能力存在較大差異。這無疑造成了現(xiàn)實中的不公平。
2.2.2 高效性原則
所謂高效性原則是指高效地配置城市公共體育空間資源。主要是從政府和城市公共體育空間本體的角度來考慮的。城市公共體育空間的有限性決定了城市公共體育空間的選址與布局必須講求效率,既要有一定的覆蓋面,但又不能太大。若服務半徑太小,容易造成城市公共體育空間的服務范圍重疊,從而導致利用率不高和閑置浪費;若覆蓋面太大,則會造成城市公共體育空間的可達性差,從而制約城市居民的健身熱情。因此,合理地確定各級城市公共體育空間的服務范圍,是保證其高效運轉的前提。
研究小組根據(jù)上海市中心城區(qū)居民訪問調(diào)查結果,結合專家意見及前人研究,將5級體育空間的服務半徑(按照由低到高的順序)分別確定為500、1 000、1 500、2 500、5 000米左右。每個城市的具體情況不盡相同,每個公共體育空間的也會因其自然地理條件、人口分布情況等因素的影響也會有所不同,因此要做到絕對的公平很難實現(xiàn),但各級公共體育空間的服務半徑須有上限和下限。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上海市浦東新區(qū)臨沂新村及周邊地區(qū)存在重復建設的現(xiàn)象,共聚集了25個健身苑,但從居住空間分布情況來看,該區(qū)域居住密度并不高,健身苑的服務效率較低。
2.2.3 便捷性原則
即選址于方便接受服務的居民到達的區(qū)位。如將城市公共體育空間設置在通達性好、交通便利的地方,規(guī)模較大的城市公共體育空間需配置一定數(shù)量的停車位等;再如較低級別的城市公共體育空間主要基于步行可達,中等級別的城市公共體育空間主要基于非機動車可達,較高等級的城市公共體育空間主要基于機動車可達進行布置。
在我國,為大型體育賽事而建的體育場館,普遍建于郊區(qū),可達性較差,周邊各類配套設施相對滯后,因而導致閑置的情況不在少數(shù)。第十、十一及十二屆全運會比賽新建主場館在賽后都存在這種情況。2010年廣州亞運會賽場天河體育中心和2011年上海世游賽主賽場都是在原有體育場館的基礎上經(jīng)過改擴建完成,相比之下,它們的周邊配套設施比較健全,通過堅持社會公益性并對市民開放,聚集了較高的人氣,在當?shù)氐娜窠∩砘顒影l(fā)揮著積極地作用。
2.2.4 中心性原則
根據(jù)中心地理論,各級城市公共體育空間常選址于服務區(qū)域的“中心地”,以便更好地向“腹地”提供服務。由于自然地理條件及城市規(guī)劃等因素的影響,現(xiàn)實中城市公共體育空間的服務區(qū)域并不一定是規(guī)則的正六邊形,中心地的位置也并不一定是其服務區(qū)域的幾何中心,而是往往需要選址在靠近行政中心、公共活動中心的地方,以達到聚集人氣的作用。但并不是所有類型的城市公共體育空間都必須選址于上述中心位置,而是應與城市發(fā)展的總體方向和總體規(guī)劃,以及其他因素結合進行。
在對上海市中心城區(qū)進行調(diào)查的基礎上,筆者認為城市級和區(qū)縣級公共體育空間應主要按照交通原則進行布局,鄉(xiāng)鎮(zhèn)街道級公共體育空間受行政原則的影響比較大,居住區(qū)和居住小區(qū)級公共體育空間則應以市場原則為主進行布局比較適合上海的實際情況。
2.2.5 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原則
城市公共體育空間的規(guī)劃和布局,應做到集中與分散相結合。所謂“集中”,一方面是指不同類型的公共體育空間形成組團及功能互補,另一方面是指公共體育空間與其他公共服務設施形成組團效應。所謂“分散”,即同級體育空間的服務范圍盡可能做到不交叉、不重疊。集中與分散相結合,根本目的是為了兼顧公平與效率,既能充分地利用有限的公共體育資源,又方便居民多目的出行。
將城市公共體育空間與文化、休閑、娛樂、旅游、餐飲、商業(yè)等其他類型的公共服務設施集中、組合布置,在保持相對獨立的前提下可以形成多目的鏈的出行,對形成集約型消費大有裨益?;谏虾J兄行某菂^(qū)的調(diào)查顯示,不同層次的公共體育空間服務的人群有所差異,單一層面的城市公共體育空間不能滿足所有人群的需求。在對35位上海居民的訪問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65.7%的居民傾向于多目的出行,希望在健身前后參與其他類型的活動,其中購物最為普遍。部分被調(diào)查居民因健身場館到其他目的地距離較遠或交通不便存在不滿。
2.2.6 結合居住空間結構進行布局的原則
人口分布是研究人地關系的重要指標,居住空間結構是配置資源的重要基礎。城市公共體育空間應建于服務區(qū)域的居住密度中心,一方面可以保證每位居民具有比較公平的機會和便捷地享受服務,另一方面也可以維持各城市公共體育空間的最低人口門檻。根據(jù)居住空間布局公共體育空間,即:(1)在人口居住密度高的地方多布置,在人口居住密度低的地方少布置,在無人居住的地方(暫時)不布置;(2)城市公共體育空間的布局須有前瞻性,不但要根據(jù)當前的人口分布現(xiàn)狀進行布局,還應與居住空間規(guī)劃聯(lián)系起來。
利用ArcGIS9.3對上海市中心城區(qū)5級城市公共體育空間結構進行可視化表達,發(fā)現(xiàn)每個級別都存在與居住熱點相偏離的情況。例如具有承上啟下作用的社區(qū)公共運動場(鄉(xiāng)鎮(zhèn)街道級公共體育空間),浦西的總體建設情況較好,布局也較為合理;而浦東卻呈串珠狀及零星分布,花木(上海4個城市副中心之一)以南的大型居住社區(qū)基本上未受到輻射。
3.1環(huán)境與行為的互動
環(huán)境行為學中的行為是指在外界環(huán)境刺激作用下,人類為滿足自身的某種需要而做出某種反應或采取某種活動的過程。廣義的行為可分為外在行為和內(nèi)在行為[1],外在行為指一切能被觀察到的外在活動,內(nèi)在行為指內(nèi)在心理過程。
行為動機理論認為需要產(chǎn)生動機,動機促發(fā)行為,但要使人的需要轉化為動機,還需要一定的誘因。這種誘因除了人的內(nèi)在需要外,外界環(huán)境刺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勒溫(K.Lewin)用行為公式B=f(PE)來解釋人的行為與其所處環(huán)境的關系,人的有機體(P)和環(huán)境(E)為制約人的行為(B)的兩個變量,兩者的狀態(tài)及相互作用決定了人在某時某地的行為。在需要未被滿足的情況下,人將產(chǎn)生一種緊張狀態(tài)(即內(nèi)部力場張力),外部環(huán)境允許時促發(fā)行為,這其中的環(huán)境起著“導火索”的功能,這種將環(huán)境作為行為的重要驅動力的觀點被學界普遍認可。
行為主義學派認為環(huán)境與行為之間的關系在本質上是一種雙向交互作用。一方面,環(huán)境影響人的行為,對行為起著限制或促進作用,它作為一種潛在因素在適當條件下可以誘發(fā)相應的行為,改變有機體所處的環(huán)境可以改變?nèi)说男袨?另一方面,行為也會對環(huán)境產(chǎn)生反作用,促使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人的有機體與其所處的環(huán)境互動的中介恰恰是人的行為。
3.2空間行為決策機制
空間感知是對結構、實體和空間關系的內(nèi)心描繪或認識,換言之,是對空間和思想的重建和內(nèi)在反映[2]。行為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向心理學方向的轉向)將空間感應-認知行為作為人本主義基本法則,認為人從環(huán)境中獲得信息并對這些信息進行處理,形成“映象”(或稱“意象”),以此為外在行為提供依據(jù)[3]。
感知空間(亦稱意象空間)是由于周圍環(huán)境對居民的影響而使居民產(chǎn)生的對環(huán)境直接或間接的經(jīng)驗認識空間,是居民頭腦中經(jīng)過想象可以回憶出來的環(huán)境意象[4]。通過空間感知來把握城市內(nèi)部空間結構,把注意力集中在受城市空間影響的個人和集體行為上,已成為西方現(xiàn)代城市規(guī)劃和設計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5]。
人通過與城市空間環(huán)境交換信息,不斷循環(huán)積累經(jīng)驗,改變思維建構模式,進而影響自身行為。空間感知是人類行為決策的基礎,人們常用城市意象空間分析來度量城市居民對城市環(huán)境的感知??臻g感知作為先驗性的東西,影響著城市居民的行為。在城市空間環(huán)境中,居民處理由感知所獲得的信息,做出決策并形成在物質空間中的行為[5]。
3.3城市公共體育空間結構與居民體育活動行為之間的互動作用模型
城市空間是為了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行為而建立的,城市空間的變化與擴展是人們?nèi)粘I钚袨榕c城市空間相互作用的過程,它們相互作用的結果產(chǎn)生了現(xiàn)在的城市空間模式與結構。城市公共體育空間結構正是居民體育活動行為與城市空間相互作用的結果。
城市居民體育活動行為在改造城市空間的同時,其體育活動行為也正在被城市空間所“改造”著。然而,城市空間對居民體育活動行為的影響并不全都是正面的,正如克萊爾·庫伯·馬庫斯(美)指出的:某些環(huán)境的布置能夠促進某些人類活動,某些環(huán)境則阻礙某些人類活動,還有一些則顯然呈現(xiàn)中性。不合理的城市公共體育空間結構不僅不能滿足居民對體育活動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對居民體育活動行為產(chǎn)生了的阻礙和制約。城市規(guī)劃的目的就是要通過合理布局體育空間,引導城市居民參加體育活動。掌握人類認知城市空間環(huán)境的過程,才能將其應用于城市公共體育空間的規(guī)劃建設中,引導人們進行體育活動,塑造健康的生活方式。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對現(xiàn)有的城市公共體育空間(結構)進行感知,逐步形成先驗性的城市意象,成為居民體育活動行為決策的基礎。在居民的內(nèi)在體育需求與外在空間環(huán)境刺激的共同作用下,觸發(fā)其一次性體育活動行為。當一次性需求得到滿足,又會產(chǎn)生新的需求,如此循環(huán)往復并逐漸演變成為體育生活方式。
綜上所述,居民對城市公共體育空間的感知是其體育活動行為決策的基礎,而居民體育活動需求及行為,構建著城市公共體育空間。反過來,現(xiàn)有的城市公共體育空間結構又影響(制約或引導)著人的空間感知及行為決策,最終影響著人們的體育活動行為,從而影響體育生活方式的形成。
在居民訪談的基礎上,編制《居民公共體育空間感知與體育活動行為問卷》,于2012年4月7日-29日在江灣體育場、源深體育中心、中原體育場(分部)、楊浦體育活動中心、黃興體育運動公園、政悅路公共運動場、工農(nóng)四村健身點、上海體育學院、浦東新區(qū)進才試驗小學9個公共體育空間共發(fā)放居民問卷472份,共回收430份,有效問卷412份,有效回收率87.3%。被調(diào)查居民中男性251名,女性161名。18歲以下16人,18-29歲248人,30-39歲113人,40-49歲12人,50-59歲11人,60歲以上12人;研究生24人,本科192人,大專103人,高中/中專/技校65人,初中20人,小學及以下8人。
居民對公共體育空間的感知通過可達性、可入性、適停性、服務水平及情感激發(fā)5個因素來體現(xiàn)。其中,可達性是指城市居民到達城市公共體育空間的難易程度,通常用居民出發(fā)地到目的地之間的距離或時間來表達;可入性指城市居民進入城市公共體育空間的難易程度或門檻的高低,用是否收費或費用的多少來衡量;適停性是指城市居民使用交通工具到城市公共體育空間健身時停車的便易程度;服務水平指城市公共體育空間為居民提供健身服務的水平,如服務內(nèi)容的多寡、管理水平和指導水平等;情感激發(fā)指城市公共體育空間激發(fā)居民健身熱情的能力。
研究發(fā)現(xiàn),居民對公共體育空間的感知與其行為具有正相關關系。即:可達性、可入性、適停性、服務水平和情感激發(fā)水平越高,居民參加體育活動的頻率越高,每次體育活動的持續(xù)時間越長,用于體育活動的消費越高。另外,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隨著公共體育空間等級的降低,被調(diào)查居民參加體育活動的隨機性增強。在相對固定的一段時間內(nèi),居民傾向于將公共體育活動場所固定于1個,但由于體育活動項目多樣化及閑暇時間的限制,居民也存在到不同場所進行體育活動的需要。居民屬性差異是影響公共體育空間選擇的重要因素之一,收入和學歷較高的居民傾向于到較高級別的公共體育空間健身;相反,則傾向于較低級別。被訪居民主要以家為體育活動出行點,多目的鏈出行的比例較少。到較高級別公共體育空間進行鍛煉的居民傾向于機動化程度較高的出行方式,而到較低級別公共體育空間的居民趨向于非機動化出行方式。通過調(diào)查分析,筆者將影響城市居民參加體育活動的主要因素歸納為空間、時間、居民對公共體育空間的感知及居民個人屬性4類。其中,空間因素是最主要的因素,隨著出行距離的增加,居民參加體育活動的頻率呈降低趨勢,這與專家訪談的結果具有一定的一致性。被訪專家普遍認為城市公共體育空間的數(shù)量和布局是阻礙居民體育活動的主要因素。
“公共性”是城市公共體育空間的根本屬性,這種“公共性”主要體現(xiàn)在服務目的屬性的公益性和供給主體屬性的公益性兩個方面。城市公共體育空間結構對城市公共體育空間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及相互作用方式具有內(nèi)在的規(guī)定性。城市公共體育空間結構合理與否,影響居民參加體育活動的熱情。規(guī)劃建設能夠引導和激發(fā)城市居民體育活動行為的城市公共體育空間,是當前城市體育公共服務的重要內(nèi)容,同時也是順利完成全民健身計劃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構建能夠激發(fā)和引導居民健身熱情的外部空間環(huán)境,是需要貫穿于城市公共體育空間研究及規(guī)劃建設實踐始終,且必須遵循的基本準則。
[1]徐從淮.行為空間論[D].天津:天津大學,2005:6.
[2]馮健.北京城市居民的空間感知與意象空間結構[J].地理科學,2005,25(2):142-154.
[3]王興中.中國城市商娛場所微區(qū)位原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154,226-256.
[4]顧朝林,宋國臣.北京城市意象空間及構成要素研究[J].地理學報,2001,56(1):64-73.
[5]李郇,許學強.廣州市城市意象空間分析[J].人文地理,1993,8(3):27-35.
Study on the Basic Theories of Urban Public Sports Space
CAIYu-Jun1,SHAO Bin2
(1.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Training,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Shanghai,200438; 2.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ShanghaiUniversity,Shanghai,200444)
Based on the conception,characteristics and principles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 public sports,the authormainly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urban public sports and the sports behavior of urban residents.The result shows that"publicness"is the fundamental property of urban public sports space,which has 3 characteristics of hierarchy,openness and gradual change.The layout of the urban public sports space should follow 6 principles including justification,high-efficiency,convenience,centricity,etc.Whether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 public sports is reasonable or not affects the sports enthusiasm of urban residents.Planning and constructing urban public sports spacewhich can guide and inspire the sports enthusiasm of urban residents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urban sports public services and it is also the important step of completing the national fitness program successfully.
urban;public sports space;sports spatial structure;theories
G80-051
:A
:1001-9154(2014)03-0038-05
G80-051
:A
:1001-9154(2014)03-0038-05
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青年基金項目(項目編號:13YJC890003)。
蔡玉軍(1978-),男,山東惠民人,助理研究員,博士,研究方向:城市體育空間與居民體育活動行為。
2013-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