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毅
1930年,15歲的伊斯雷爾·愛潑斯坦進入《京津泰晤士報》工作,從此開始了長達75年的新聞生涯。也從此,他把自己融入到歷史洶涌的浪潮中,開始了一段見證中國的歷程。愛潑斯坦一生的新聞事業(yè)大致可以1951年為分界線。1951年以前,他受雇于美國合眾社、《紐約時報》及《時代》等外國報刊社,以戰(zhàn)地記者身份報道中國的最新情況。1951年以后,他定居中國,受宋慶齡之邀參與創(chuàng)辦了《中國建設(shè)》雜志(1990年更名為《今日中國》)。從此,他全身心投入到新中國的外宣事業(yè)中,奠定了這本刊物的性格與特色,并積極探索和實踐國家形象的塑造。
我們重新閱讀愛潑斯坦,重溫他的新聞理念,力圖從一位老新聞人的實踐、探索與思考中,獲取新一代外宣人前行的力量。“事實”是愛潑斯坦最堅定的新聞信仰,他在不同時期、不同場合、以不同形式論述了自己對新聞“事實”的看法與實踐,提出了一些可操作的方法,今天看來依舊極有價值,本文就是對這些論述進行了整理。
事實是新聞的生命,是記者的名譽
1985年,鄧小平祝賀愛潑斯坦七十壽辰的新聞被各大媒體廣泛報道。但兩天后的《中國日報》卻刊登了一篇署名“伊斯雷爾·愛潑斯坦”的讀者來信,標題是《這是不真實的》。文中這樣寫道:
“我感謝《中國日報》就我七十壽辰所作的很好的報道。然而,最后兩行說埃德加·斯諾和我兩人‘共同寫了許多關(guān)于中國革命的報道,這是不太準確的。我們兩人的確彼此非常熟悉,而且1937年在北京出版的《民主》雜志共過事。但是,我們從來沒有合寫過什么東西,總是分開寫的,他寫得比我好。以上只是為了糾正一個事實?!雹?/p>
愛潑斯坦對“事實”的要求達到了苛刻的程度,在受宋慶齡委托為她寫傳時,這一點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在這本歷經(jīng)十年寫成的傳記中,“凡是宋慶齡的直接引語,沒有一句不是出于她的口和筆。”②全書做了799條注釋,但關(guān)于宋慶齡第二次流亡德國的經(jīng)歷、在西安事變中的作用等,由于缺乏第一手資料,愛潑斯坦如實說明,寧肯留下內(nèi)容的空缺,也不愿做任何、哪怕一丁點的推測。對此,愛潑斯坦的好友、《今日中國》原第一副總編輯張彥評論說:“這看起來好像是這部傳記的缺憾,實際上,恰恰是它令人信服的一大特點?!?/p>
成績是事實,問題也是事實
1981年,在同新華社對外部記者的一次座談中,有人問愛潑斯坦,我們?nèi)绾尾拍苡行У匦麄魃鐣髁x制度的優(yōu)越性?你覺得我們在宣傳成就時有不可信的地方嗎?你認為我們究竟應(yīng)該如何報道成績和問題?這其實是長期困擾外宣媒體的問題。我們宣傳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被認為是在進行洗腦;我們宣傳成就,被認為是自我炫耀;我們報道問題,又被認為是含糊其辭。
如何提高對外報道的可信度?如何平衡對成績和問題的報道?愛潑斯坦的答案是:“我認為只要說的都是真話,就不會不可信。因為既然講的都是真話,都是事實,即使人們今天不信,明天或后天他們還是會相信?!雹鬯J為,如果我們把自己描繪得完美無缺,那么來中國的人們會覺得現(xiàn)實不像我們說的那樣好,反而產(chǎn)生了懷疑。畢竟,“我們的工作是闡明我們的作為和信念,而不是像推銷化妝品那樣去抓住眼前的買主?!雹?/p>
在事實的基礎(chǔ)上,我們可以提高技巧,改善報道效果。報道存在的問題時,可用積極的指導(dǎo)思想和生動的文字去寫消極的東西。也就是說,不僅報道存在的問題,還要告訴讀者是如何克服問題的,不要就事論事。愛潑斯坦說:“我們要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擺事實、講道理,做一些調(diào)查工作,用事實作比較的正面宣傳?!雹?/p>
用事實做比較,說服力強,讀者易于接受,愛潑斯坦覺得可以廣泛應(yīng)用于解釋性報道中。比如犯罪報道,毋庸諱言中國的確存在犯罪問題,但同世界其他地方相比,中國的犯罪率還是很低的。他說,當然我們自己仍然覺得高了一點,正在努力采取措施降低犯罪率。這樣寫就很有說服力。
而愛潑斯坦本人也是使用對比手法的行家。改革開放以后,一些遠道來華訪問的特殊外賓、甚至代表團,點名要求把與愛潑斯坦的會晤作為一個重要節(jié)目列入在京日程,因為和他談話能夠了解中國的真實情況,而且總是讓人信服。為什么有這種效果?張彥曾記錄了愛潑斯坦常對外賓說的兩段話:
“中國已經(jīng)從根本上解決了一些最主要的問題,例如在國際上一百年來抬不起頭的從屬地位和國內(nèi)兩千多年來的殘酷的封建剝削制度。過去餓肚子的有飯吃了,沒衣穿的有衣穿了,無家可歸的有房子住了,盡管今天的生活水平還很低。一個百分之九十是文盲的國家,如今絕大多數(shù)都已經(jīng)有了文化。1949年時,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是35歲,今天已經(jīng)上升到了70歲。”
“但是,又有了新的問題,而且很多,很難解決。只有解決了這些難題,中國才能繼續(xù)前進。中國開拓新的道路沒有經(jīng)驗,尤其是在建設(shè)社會主義的過程中,難免要犯錯誤。我們應(yīng)該既報喜也報憂,這樣才令人信服。因為,新中國與過去有著根本的區(qū)別。那時的中國社會不可能解決它的問題,因為這個社會本身就是產(chǎn)生這些問題的根源。現(xiàn)在是新社會,它可以從解決這些老問題中得以新生,同時還顯示出它能夠解決今后將發(fā)生的其他問題。新社會是人民的,人民已經(jīng)掌握了自己的命運。”⑥
愛潑斯坦對成績從不遮遮掩掩,對問題也不吞吞吐吐。他相信事實的力量,相信讀者的判斷力?!爸灰f的是合理的和真實的,是會產(chǎn)生效果的。即使不能立竿見影,以后也會產(chǎn)生效果?!雹?/p>
事實為立場服務(wù)
終其一生,愛潑斯坦都持一種堅定的立場,即相信中國人民能夠掌握自己的命運,相信中國能成為一個值得尊敬的國家。他在作品中從不掩飾自己的這個立場,并且用鐵一樣的事實為自己的立場辯護、宣傳。在抗戰(zhàn)初期,中國戰(zhàn)場節(jié)節(jié)敗退,即便在西方一片“放棄”的聲音中,愛潑斯坦也不肯附和“主流”輿論,甚至冒著被合眾社解雇的風險。
他曾以英文《北京周報》的一篇對話體文章為例,說明清晰立場的重要性。文中一位日本人問:“你大概不完全同意說市場經(jīng)濟完美無缺?!睂υ挼牧硪欢恕⒁晃恢袊慕?jīng)濟學家說:“對,我不完全同意。”這名經(jīng)濟學家沒有支吾其詞,沒有說“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或者“盡管我們觀點不同,我們還是可能達到某種一致觀點”等等。愛潑斯坦認為,說話應(yīng)該斟酌、有分寸,但絕不是模棱兩可、吞吞吐吐。endprint
在上世紀80年代,一些媒體提出了“軟些,再軟些”的口號,認為只有多談生活類的軟話題,避免政治類的“硬”話題,才能為外國讀者所接受。愛潑斯坦對這種觀點非常反感,他認為讀者是否接受,關(guān)鍵在于能不能寫得讓讀者愛看易懂,而不在是否亮出我們的立場。
“不要以為,只要文章軟些讀者就愛讀,要看你是否真有內(nèi)容,特別是是否有他想了解的內(nèi)容。……如果片面地強調(diào)所謂“軟”,而沒有讀者需要了解的真實內(nèi)容,讀者是不會愿意看的?!雹?/p>
愛潑斯坦強調(diào)記者要清楚自己的立場,還要學會用事實來支撐、表達自己的思想,為自己的立場做出詳盡而有力的解釋,從而影響、說服讀者,激發(fā)他們的思考。
影響真實報道的幾個因素
如何準確地報道事實?除了不允許虛構(gòu)、核實材料、避免主觀想象,愛潑斯坦還提到描述性寫作手法的不良影響。描述性寫作是《時代》《讀者文摘》等刊物常用的手法,因為流行很廣,很多人以為這是對外國讀者唯一的寫作手法。1990年在一次針對采編人員的講座中,愛潑斯坦打趣道,如果《時代》周刊報道我們今天的座談會,會這樣開始:“肥胖、矮小、禿頂?shù)?0多歲的愛潑斯坦今天向34位黑頭發(fā)的,其中半數(shù)以上戴眼鏡的人講話?!雹?/p>
他說,必須承認,這種描寫確實有聲有色、吸引讀者,但這種描述往往淹沒了實質(zhì)性內(nèi)容,實際上這種寫作方法受到美國許多行家們的嚴厲批評。對愛潑斯坦來說,事實才是一篇報道的核心,記者應(yīng)該傳遞給讀者真實有用的信息,而不是訴諸讀者感情與好奇心的簡單吸引。
絕對化的表述也會削弱事實的表達。愛潑斯坦曾引用媒體對西藏宗教的一些報道來說明絕對化的危害。比如有些媒體說人們已完全從迷信落后的觀念中被解放出來,有的又說100%的西藏人相信喇嘛教。愛潑斯坦說,現(xiàn)實情況總是非常復(fù)雜,沒有什么95%或100%的絕對數(shù)字?!霸捳f絕了往往是自己否定自己,應(yīng)該給自己留有余地,”愛潑斯坦說:“政策可能是策略性的,我們應(yīng)該尊重這種策略性。但事實不是策略性的,事實就是事實?!雹?/p>
事實不等于枯燥
新聞是對事實的報道,但絕不能因此認為新聞就應(yīng)該是干巴巴的。愛潑斯坦非常推崇斯諾的《西行漫記》。這本書忠實地報道了解放區(qū)的情況,但通過作者的技巧和熱情,文章既有事實、又有感情,為中國抗日和革命事業(yè)贏得了無數(shù)同情與支持。
愛潑斯坦認為,新聞報道不能虛構(gòu),但仍然可以有文學的力量,可以有文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一篇好報道,對讀者有吸引力,有教育的價值,甚至對形勢可以有推動的作用。
如何讓一篇新聞報道生動起來呢?在采訪的過程中,我們不光記錄采訪對象說什么,更要把自己的耳朵、眼睛和腦子都放開?!把劬σ?,耳朵要聽,腦子同時要轉(zhuǎn)。然后把你看過的東西,吸收的東西,以及你對歷史和有關(guān)知識的了解,還有對讀者的了解等等,把這些都集中起來?!?1而在寫作的過程中,一定要保持語言的新鮮感,而不是用套話、公式化的語言來敷衍讀者。愛潑斯坦發(fā)現(xiàn),有的編輯、記者幾個人聊天或做口頭匯報的時候,講得很有意思,觀察分析能力也不錯,但是一提筆就把生動、豐富的內(nèi)容寫得一般化了。因為他們把內(nèi)容塞到了一個固定的框框里,成了公式化新聞,新鮮的東西就變成人們不想看的東西了。
他曾以1944年和福爾曼、斯坦因等六位記者所寫的關(guān)于解放區(qū)的報道為例。雖然他們一起到的解放區(qū),看到的東西是一樣的,但各人有各人的寫法,各人有各人的哲學觀點,并不是一個材料互相來回搬用?!耙驗橐粋€人,如果他的思想是活的,又有自己的經(jīng)歷,就一定有他獨特的、和別人不一樣的東西。我講的和你講的是不一樣的,在寫作方法上,這一次寫的和下一次寫的不應(yīng)該是一樣的,這樣就成功了?!?2
基于事實,又高于事實
在愛潑斯坦的代表作《中國未完成的革命》一書中,他以大量事實,生動回顧了從洋槍洋炮打開封建中國的大門直到抗日戰(zhàn)爭勝利這一整段歷史。但文章并未就此結(jié)束。愛潑斯坦把中國革命放在整個亞洲大背景下來考察,并以“亞洲在發(fā)生什么事情?”“亞洲為何仍然落后?”這兩個問題為線索,詳細闡述了中國困境的大背景,并讓讀者意識到,中國人民的斗爭乃是世界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人民解放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就是愛潑斯坦的行文風格。他的文章視野極其深廣,他把新聞事件看作是歷史的一部分,把中國放在整個人類世界來加以觀察。在上世紀50年代出版的《從鴉片戰(zhàn)爭到解放》一書中,他這樣說:“每個人都在他自己的國家里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但是,從全球的觀點看,大家都是不可分割地結(jié)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共有的歷史?!?3
如何培養(yǎng)這種全球視野、達到歷史的高度呢?愛潑斯坦認為需要培養(yǎng)分析和綜合的能力,把抽象和具體很好地結(jié)合起來,才能旁征博引,寫出有深度的東西。否則,光寫具體的東西就會太狹隘,一談大的東西又抽象?!拔覀兛梢酝ㄟ^報道某一方面,聯(lián)系或者想到比較大的問題,甚至會看出國家發(fā)展的問題?!?4
要培養(yǎng)這種能力、要擴大知識面,途徑就是:系統(tǒng)研究問題和積累背景資料。愛潑斯坦說,記者,首先必須要有幾分像一個學者,要對關(guān)注的問題做深入的學習和研究,用幾個月的時間研究一兩個題目,以后再換一個問題。雖然文章里只寫了兩三件事,但要知道背后的一百件事。否則,只是在需要的時候才去找材料,就好像追公共汽車,等你追到車站時,車已經(jīng)走遠了,這樣“現(xiàn)炒現(xiàn)賣,始終處于必然王國,進不了自由王國?!?5
背景資料在解釋性報道中非常重要,是記者能否深入問題本質(zhì)的關(guān)鍵。愛潑斯坦在寫舊西藏的社會時,希望在歐洲歷史中找到類似的社會制度,以方便西方讀者理解。他上下求索,最終在《資本論》第一卷和大英百科全書的《農(nóng)奴制》一章里找到所需要的材料。但他仍不滿意,又查到了多年前到過西藏的人寫的書,西藏流亡分子寫的書,一本關(guān)于8世紀歐洲的書,以及13世紀一位羅馬教皇的引語,這才完成這方面的資料積累。endprint
愛潑斯坦把采訪筆記和背景資料當作自己的“彈藥庫”。這些筆記在活頁紙上隨手記下,之后裝訂、編頁并劃出要點和問題。一旦需要,可以隨時找到文章素材。他曾介紹自己采訪西藏的筆記。在合訂本中,第一本全是一般介紹和數(shù)字;第二本是具體地方的記錄,比如某某寺廟或?qū)W校;第三本集中了人物的訪問記錄。每本筆記都制作了目錄和索引,并用顏色標明年份,能很快查到所需資料。
《光明日報》原總編輯穆欣曾回憶道,1986年他約愛潑斯坦撰寫一篇原人大副委員長林楓同志的回憶文章,沒過幾天,稿子就已經(jīng)寫成,并附來一張40年代訪問晉綏解放區(qū)時與林楓的合影?!斑@就是說,上世紀40年代訪問晉綏解放區(qū)的筆記和照片,他一直從延安帶到重慶,又從美國帶到北京,”穆欣寫道,“經(jīng)歷半個世紀,闖過多少難關(guān),經(jīng)歷多少磨難……光是這一點,也堪稱新聞工作者的典范!”16
「注釋」
①張彥:《走過一條奇特的道路》,劉寶全編:《我所認識的愛潑斯坦》,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5月,第58頁。
②愛潑斯坦:《宋慶齡——二十世紀的偉大女性》,人民出版社, 1992年,第3頁。
③陳日濃、黃浣碧等:《作好對外宣傳要多替讀者著想》,《愛潑斯坦新聞作品選》,今日中國出版社,1995年,第328頁。
④愛潑斯坦:《愛潑斯坦在八十壽辰慶祝茶話會上的講話》,人民大會堂,1995年。
⑤陳日濃、黃浣碧等:《作好對外宣傳要多替讀者著想》,《愛潑斯坦新聞作品選》,今日中國出版社,1995年,第332頁。
⑥張彥:《愛潑斯坦》,人民日報出版社,1996年7月,第14頁。
⑦同④。
⑧張彥:《愛潑斯坦》,人民日報出版社,1996年7月, 第44頁。
⑨《略談當前對外報道》,《愛潑斯坦新聞作品選》,今日中國出版社,1995年,第376頁。
⑩同⑧
11《吸引力·推動力·挑戰(zhàn)——新聞報道與寫作》,《愛潑斯坦新聞作品選》,今日中國出版社,1995年,第337頁。
12《吸引力·推動力·挑戰(zhàn)——新聞報道與寫作》,《愛潑斯坦新聞作品選》,今日中國出版社,1995年,第335頁。
13張彥:《愛潑斯坦》,人民日報出版社,1996年7月,第61頁。
14同 12。
15《記者的筆記本》,《愛潑斯坦新聞作品選》,今日中國出版社,1995年, 第319頁。
16穆欣:《畢生熱愛中國的愛潑斯坦》,劉寶全編:《我所認識的愛潑斯坦》,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5月,第48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