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洪
中日兩國交往2000多年的歷史,早已昭示出“合則兩利,斗則兩傷”的經驗總結。所以,即便是在建交以來兩國關系最為困難的今天,中日仍然堅持要對話溝通,要善鄰睦鄰,要和平友好。反之,任何以鄰為壑的戰(zhàn)略猜忌,渲染威脅的無端指責,終將把中日引向災難。而中日這樣的大國間的災難,就意味著世界的災難,人類的災難。
影響兩國關系的主要問題
最近,兩國有識之士在接觸交往中紛紛指出影響兩國關系的四個主要問題,即“歷史認識問題”、“國民感情問題”、 “釣魚島及東海爭端問題”和“解禁集體自衛(wèi)權問題”。對此,我們持以下看法。
很多日本人不喜歡中國方面提及歷史,甚至覺得這是中國方面在打“歷史牌”,但事實并非如此。我歷來認為,戰(zhàn)后的中日關系應當“向前看”,應當努力用今天的友好合作為子孫創(chuàng)造21世紀和平相處的新的歷史。然而,想要超越歷史,就必須正視過去的歷史,這是改善日本與所有侵略戰(zhàn)爭受害國之間關系的基本前提。記得關于如何超越過去那段不幸的歷史,周恩來總理曾經提出一個積極有效的辦法:“對過去不幸的歷史,中國人不要說,日本人不要忘”。然而,現實卻是日本有少數人極力掩蓋過去的罪惡,反倒刺激中國民眾久久難以忘懷痛苦的歷史。中國政府和人民為什么堅決反對日本首相、重臣以現職參拜靖國神社呢?主要是因為日本政要參拜靖國神社是在不斷給戰(zhàn)爭受害國民眾的精神傷口上撒鹽。一方面,那場不幸的戰(zhàn)爭雖然已經過去近70年之久,但經歷過戰(zhàn)爭的老人還健在,痛苦的記憶在受害方尚未完全消退。日軍在戰(zhàn)爭期間共生產化學毒劑7375噸,各類化學彈藥約747萬枚,其中大部分運往中國戰(zhàn)場。日軍侵華期間使用化學武器2000多次,目前有確切使用實踐、地點及造成傷害記錄的也多達1241例,共導致大約20萬中國軍民傷亡。更為嚴重的是,日軍遺留的化學武器至今仍時不時造成新的泄漏傷害。日本的在華戰(zhàn)爭親歷者都深知日本的的確確曾在中國殺人放火長達14年之久,關于南京大屠殺,遠東法庭早有定案判決,最近中國公布了在華審判的戰(zhàn)爭罪犯的認罪證詞,再一次揭示了當年日本侵略軍在中國犯下戰(zhàn)爭罪行這一不容置疑的鐵的事實。此外,日本政治家參拜靖國神社的理由不僅在國際正義與公理上站不住腳,也不能用日本文化加以解釋。靖國神社的特殊宗教色彩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無名戰(zhàn)士墓或美國的阿靈頓公墓。至于所謂“首相參拜是文化傳統(tǒng)、信仰自由”的說詞也完全站不住腳。關于靖國神社對侵略戰(zhàn)爭炮灰的片面祭祀并不符合傳統(tǒng)神道的理念和祭祀習俗,日本宗教文化研究權威中村元、梅原猛等人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就曾對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的不合理性做過宗教學和民俗學的解釋。何況,1979年靖國神社把甲級戰(zhàn)犯“合祀”到其中后,天皇本人就不再參拜這一事實也說明了同樣道理。
釣魚島主權爭端是橫亙在中日之間的一道難題。了解歷史的人心里都清楚,釣魚島是日本通過甲午戰(zhàn)爭從中國手中竊取的,歷史是中日政治關系的基礎,中國方面在提出主權要求的同時,一直希望日本方面正視主權爭議,主張兩國相向而行,通過對話、談判尋求妥善解決爭端的有效辦法。假如日本方面能夠放棄錯誤做法,坦誠面對客觀存在的主權爭端,那么中日之間完全可以通過和平方式協商解決,或者在新的形勢下再一次達成擱置爭議的共識。換言之,今天東海危局的根源就在于安倍政府“不愿意正視歷史、不承認主權爭議、不同意對話談判”的“三不主義”。而一味追求依傍美國的強軍策略,這不正是在把東海局勢推向危險方向,甚至戰(zhàn)爭的邊緣嗎?中日兩個強大國家毗鄰在東亞,“合則兩利、斗則兩傷”的道理盡人皆知。以對話談判方式化解矛盾是兩大民族福祉所在,而在中日交惡、甚至交戰(zhàn)中獲利的只能是那些恐懼中日友好相處會危及自身利益的域外大國。毋寧說,日本的“安全保障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今天的日本政府在戰(zhàn)略選擇中人為造成的。人的問題只能由人來解決,日本的國家發(fā)展走向歸根結底應由廣大日本人民來決定。中國反對日方某些人蓄意制造所謂“中國威脅”來推進國內政治議程,希望日方切實尊重亞洲鄰國的正當安全關切,慎重處理有關問題,不得損害包括日本國民在內的所有東亞民眾的安全利益,不要損害地區(qū)和平穩(wěn)定。
2014年7月初,安倍政府以“內閣決議”方式解禁集體自衛(wèi)權,這種在“歷史修正主義”背景下的“擴大解釋憲法”引發(fā)了周邊鄰國的憂慮和抗議。中韓兩國首腦在會談中一致認為“對日本的歷史修正主義態(tài)度所導致的擴大集體自衛(wèi)權,表示深深的憂慮”。較之日本周邊鄰國的擔心,日本普通老百姓表現出更為強烈的反應,各地爆發(fā)了大大小小的示威游行。諾貝爾獎獲獎者大江健三郎發(fā)起的“反戰(zhàn)千人委員會”宣言,全日本佛教會的齋藤明圣理事長談話,以及日本律師聯合會村躍進會長的聲明,都紛紛譴責安倍政府在違憲前提下強行推進集體自衛(wèi)權的危險做法。的確,日本老百姓有理由對政府的做法表示不滿,因為日本畢竟發(fā)生過對外侵略擴張并最終導致國內生靈涂炭的不幸歷史。平心而論,安倍政府通過擴大憲法解釋達到行使“集體自衛(wèi)”權力,首先威脅的恰恰是日本國民的自身安全。人們還記得,近代歷史上軍國主義窮兵黷武曾經使日本列島上的文明成果化為灰燼,而恰恰是戰(zhàn)后走過的和平主義道路造就了今天日本的富足與繁榮。在東亞傳統(tǒng)中,“兵者乃不祥之器”,倘若戰(zhàn)端一開,少數政治家或許能夠實現自己的政治夢想,但千百萬日本國民則被再一次捆綁到軍事對抗的戰(zhàn)車上。現代戰(zhàn)爭的威力恐怕早已超出了人們的想象,戰(zhàn)爭的受害者恐怕還是千千萬萬個普通百姓,只有共同維護和平才是保障人類共同家園安寧、祥和的正確選擇。
努力推進中日友好相處
冷戰(zhàn)已經結束20多年,但抱有冷戰(zhàn)思維的人依然大有人在。這種零和思維和陰謀論調在中國國力迅速壯大,美國絕對優(yōu)勢日漸削弱的今天愈演愈烈。然而,中日兩國的經濟互補性依然存在。今年6月日本政府出臺了《日本復興戰(zhàn)略報告》,內容涉及到雇傭制度、婦女就業(yè)、開放勞動力市場、調整稅收、改善養(yǎng)老金制度等多個領域。8月日本內閣人事調整也指向振興地方經濟,推動深化改革。這些舉措顯然離不開對外經濟交流合作的外部環(huán)境配套,而中國巨大的市場、多層次的消費群體、熟練和半熟練的勞動力、較為完備的基礎設施、產業(yè)集群及穩(wěn)定的政局,依然是東南亞許多國家和地區(qū)無法比擬的。日本企業(yè)不會、也不應該輕易放棄中國這個大市場,中國在日本投資戰(zhàn)略布局中的地位也不會改變。尤其重要的是,在人類社會需要共同面對金融危機、經濟低迷、能源枯竭、氣候變化、恐怖主義、核擴散、環(huán)境污染、流行疾病等重大挑戰(zhàn)的今天,中日兩國有什么理由不為了更大的共同利益,而突破舊的思維窠臼,攜手應對共同挑戰(zhàn)呢?
綜上所述,日本需要正視過去的歷史和今天的實際需要,中國強調捍衛(wèi)歷史真相就是為了捍衛(wèi)和平,就是為了幫助日本真正放下歷史的包袱,走向新的繁榮。當然,國家關系是由雙方共同打造的。為此,我認為中國應當為改善中日關系繼續(xù)堅定不移地堅持改革開放,繼續(xù)秉持和平外交方針,讓世界更加客觀地看待中國的發(fā)展,理解一個真實的中國。同時,在依法治國,努力推動社會的公平與正義,更好地尊重和保護廣大民眾的合法權益的前提下,努力防止極端民族主義情緒的滋長。
未來兩國努力方向
對于未來兩國關系,雙方應著眼從以下四個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中國與日本需要努力修復政治基礎。因為兩國在戰(zhàn)略上的某些一致性,區(qū)域經濟發(fā)展中的走共同繁榮道路的必要性,兩國人民長遠和根本性的利益等“大局”決定了我們必須保持和諧、良好的周邊環(huán)境與大國關系,決定了我們在今天仍要維護和平友好關系,只有這樣,才符合兩國人民的根本和長遠的利益。
第二,增進兩國國民的相互了解。中日之間雖然在政府層面早已發(fā)表過四個政治文件,但中日兩大民族之間真正意義的“民族和解”(即草根層面的寬恕、諒解乃至融和)還遠未形成。已故的竹內實先生曾深刻地指出:“友好容易理解難”。當前的中日關系顯得錯綜復雜,既有中日關系發(fā)展中的各自原因,也有國際環(huán)境變化的影響。只有把中日關系放在地區(qū)和全球的大背景下考量,才能真正認識到兩國在長遠發(fā)展上的一致性,克服“以鄰為壑”、“零和博弈”等負面的消極意識。為了挽救漸行漸遠的雙方國民感情,中日需要共同面對東亞的歷史。歷史“活在”現實的記憶中,每一次回憶都是今人以再認方式對歷史記憶的強化。只有在正視歷史事實的前提下,通過學術交流與民間交往逐漸化解恩怨。中日兩大民族的真正和解離不開草根層面的和解,隨著時代發(fā)展,民意越來越明顯地在根本意義上決定著政府的外交方針。
第三,加強經濟結構調整、環(huán)境保護、老齡化對策、社會治理等方面合作,擴大共同利益。相互尊重對方的民族性及重大關切。中日在民族性與思維方式上有明顯區(qū)別,加之各自立場和角度不同,不僅在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上存在較大差異,雙方的行為準則與對事物的判斷上的特色也會使其忽視對方的重大關切。在這里尤其需要相互尊重對方合理的訴求,以求同存異實現良性互補,促進兩國關系朝著平穩(wěn)和光明的前途共同發(fā)展。
第四,開展戰(zhàn)略對話,共同為地區(qū)和平與繁榮做出貢獻。坦誠對話需要運用政治智慧、權衡利弊的積極思考。記得當年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在與周恩來會談后,曾對日本記者的提問,用漢文書寫了他對中國總理印象的詩句:“軀如楊柳搖微風,心似巨巖碎大濤?!蔽移诖诮裉?,兩國政治家能夠像先人那樣,懷有發(fā)展兩國關系的堅定信念,同時運用東方民族的“政治智慧”去克服某些暫時難以超越的外交難題。
有一位中國現代詩人曾說過:“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黑眼睛、黃皮膚是亞洲民族人民的共同特征,我們需要共同尋找光明。因為,亞洲的未來在亞洲人民手上,在我們兩大民族、兩個負責任大國的手上。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此文為作者在中日關系研討會上的發(f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