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
瑪麗娜·茨維塔耶娃是俄羅斯二十世紀(jì)最偉大的詩人之一,讀過《致一百年以后的你》的人會明白,她離我們其實很近。
茨維塔耶娃出身書香門第,受過良好的教育,然而,這卻給她的一生帶來傷害。在她的性格中,始終有一種高傲、落寞、孤芳自賞的東西,她永遠也搞不明白,這為什么會成為別人憤怒的理由。
茨維塔耶娃17歲便以詩歌名世。由于丈夫加入白軍,30歲時,她帶著孩子流亡西方,由于寫詩無法養(yǎng)家糊口,她不得不寫散文。如果說貧困還是可以戰(zhàn)勝的話,故國之思的那份孤獨,對一個作家而言,則是壓倒性的災(zāi)難。
17年后,茨維塔耶娃不顧一切回到了蘇聯(lián),沒想到等待她的卻是接踵而來的厄運,女兒被流放,丈夫被逮捕。沒有生活來源,她只好靠譯詩和幫傭度日。然而,沒多久,在希特勒的進逼下,她和兒子被疏散到一座小城,徹底失去了生活來源。在想當(dāng)作協(xié)食堂洗碗工的申請被拒絕后,她被逼到了絕路,自縊而亡。一個月后,她的丈夫被槍斃,3年后,她17歲的兒子死在前線,只有她的女兒熬過了17年流放的苦難,成為茨維塔耶娃遺作的整理者。
俄羅斯文學(xué)曾有一個優(yōu)雅的白銀時代,在時代大潮面前,讀書人慌了神,他們希望用貴族氣質(zhì)來應(yīng)對時變,然而,由此招致的仇恨反而徹底吞噬了他們。在旁人看來,茨維塔耶娃堅強而冰冷,但事實上,她的內(nèi)心脆弱、敏感而恐懼,只是她接受的教養(yǎng)不允許她把這一切表現(xiàn)出來,可越是如此,就越會激起人們的惡作劇心理,他們一定要看看她窘迫時會如何。
當(dāng)野蠻戰(zhàn)勝文雅之時,它一定要通過折磨來獲取快感,因為野蠻是沒有天堂夢的,它的全部希望就在當(dāng)下,就在破壞的瞬間。
茨維塔耶娃惟一能做的,就是堅持,即使在最困窘的時候,她也不會用譯得不好的詩去混飯吃,她寧可做最卑賤的工作,也不肯玷污了內(nèi)心的圣地。俗人是很難理解她的:詩有什么用呢?吃飯不是最重要的事嗎?然而,100年過去后,人們?nèi)詴跗鸫木S塔耶娃的詩。因為,那是文明的呻吟,是一份柔弱的堅持,是花朵面對摧折,依然驕傲地盛開。
一個民族的優(yōu)雅,需要幾代人的堅持,而摧毀它,可能只需數(shù)年。然而,有信仰的人是不死的,不論如何蹉跎,時光終將澄清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