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檀
互聯網有泡沫嗎?沒有泡沫嗎?
這是個全球爭議不息的難題。從一些跡象來看,確實存在泡沫。2013年是2000年以來美國IPO最為旺盛的一年,222家公司實現了IPO,而其中大概有45家也就是1/5的公司,是科技公司。今年的估值更加離譜,Facebook2012年5月上市時,市場估值為1040億美元,中國互聯網公司阿里巴巴在紐約上市,市場估值高達1680億美元。這些公司斥巨資收購相關企業(yè),去年2月,Facebook斥資190億美元收購了WhatsApp;阿里巴巴在上市前的系列并購算得上瘋狂。
并不奇怪,全球包括中國,富豪榜充斥了互聯網巨頭。阿歌在路透社的專欄有些憂慮地指出,今年胡潤百富榜前10名中5位來自科技行業(yè):阿里巴巴創(chuàng)始人馬云及其家族以1,500億元人民幣財富首次問鼎中國首富;騰訊首席執(zhí)行官馬化騰以1,085億元財富排名第五;百度首席執(zhí)行官李彥宏及馬東敏以1,050億元財富排名第六;京東首席執(zhí)行官劉強東以530億元位列第九;小米創(chuàng)始人兼首席執(zhí)行官雷軍憑借450億元財富排名第十。財富的增長主要來自股市,過去一年里,四位科技富豪的財富增長超過一倍,漲幅居首的劉強東財富增長了7倍,馬化騰的財富增長了75%。
以科技企業(yè)為主的納斯達克指數在過去52周里上漲約20%,與中國經濟高度相關的恒生指數同期僅上漲3%。全球實體經濟低迷,只有科技股享受高估值,普華永道報告稱,美國風險投資家們把大量的錢投入科技公司,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二季度風險資本在種子科技公司、初創(chuàng)科技公司和發(fā)展科技公司的投資增加了55%,是自1999年第四季度(首次科技潮的最后時期)以來最大的一次季增長。投資者搶奪互聯網公司股票,擔心錯過這趟車,再沒有下一班財富快車。
很熟悉是不是?像極了2000年科網股泡沫崩潰的前兆。因此,9月23日,經緯投資合伙人張穎發(fā)表公開信,指出互聯網市場將難以避免由當前的火熱轉冷,所以,需要資金的互聯網創(chuàng)業(yè)者,抓緊吧,你們的好時光不多。
即使這次泡沫會崩潰,仍然是有價值的泡沫,尤其對于中國而言。
9月23日,挾成功在美上市的興致,馬云參加了美國前總統(tǒng)克林頓主辦的“克林頓全球倡議”年會,在談到阿里的成功時,馬云表示,因為中國的貿易結構實在太爛了,才給了阿里機會。為什么美國的電商卻不怎么樣?因為基礎結構太好了。在美國,電商就是一道甜點,但在中國卻是一道主菜。馬云還感謝了敗家的女性消費者們,因為,阿里巴巴70%的買家是女性,55%的賣家是女性,這就是阿里的主要資源。
做傳統(tǒng)貿易的人都會頭痛一系列問題,比如商戶的信息對接,貿易的真實性,還有越來越長的賬期,發(fā)了貨卻一兩年拿不到錢。阿里巴巴的支付系統(tǒng)成為信用保證,順便解決了賬期問題。以往,中國人以最勤奮的姿態(tài)把產品銷往地球的各個角落,卻時刻提心吊膽害怕信用證、海關、貿易對手方出問題,現在局面好得多,感謝互聯網的存在,讓信用在中國不再遙不可及。
從這個角度出發(fā),在中國只要能夠降低信用成本的互聯網行業(yè),未來的前景起碼不會太差。如果有綠色食品網站,如果有信用紀錄網站,甚至最近敗給了羅永浩的王自如,他的第三方智能終端評估之路的設想,也非常令人欣喜。
巴菲特這樣的投資家對互聯網公司非常謹慎,因為更新太快,利潤太低,需要不斷燒錢維持行業(yè)地位。但也有很多投資者吃苦不記苦,愿意再次投資互聯網公司。無論這些投資者是不是會破產,他們造就了微軟、因特爾等公司,應該向這些投資者無意識的功勞致敬。
金融領域有各種泡沫,房地產,字畫,甚至生姜大蒜,生姜泡沫崩潰,社會并未進步,互聯網泡沫崩潰,留下了進步的科技公司,是不壞的泡沫。既然各國央行發(fā)了錢,總得有人燒錢對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