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養(yǎng)兒還能防老嗎
      ——當代中國城市家庭代際支持研究

      2014-12-09 07:51:02鄭丹丹易楊忱子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系湖北武漢430074
      關鍵詞:子代代際子女

      鄭丹丹,易楊忱子,華中科技大學 社會學系,湖北 武漢430074

      一、問題提出

      家庭代際支持包括子女對父母與父母對子女的支持兩個方面。傳統(tǒng)的中國家庭遵從著“反哺模式”[1],成年子女承擔贍養(yǎng)上一代的義務,可以用“養(yǎng)兒防老”四個來概括。

      究其實質,第一,“養(yǎng)兒”是為了“防老”,這被視做中國儒家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2][3]。第二,養(yǎng)“兒”防老,而非養(yǎng)“女”防老。作為“潑出去的水”,女兒沒有分得遺產(chǎn)的權利,也不承擔照顧自己親生父母的正式責任與義務[4],因此,在傳統(tǒng)中國家庭的代際支持中,老年父母依賴兒子(與兒媳)的贍養(yǎng)度過晚年?!梆B(yǎng)兒防老”一詞,正是對這一建立在父系基礎上的代際支持模式的真實描述。

      關于代際支持背后的邏輯,已有的解釋大體可以歸納為權力模型、互惠模型和利他模型等三種。權力模型源于經(jīng)濟學理論,它將家庭成員各自擁有的資源看做是他們在家庭中獲得權力的籌碼?;セ菽P蛷娬{(diào)父母與子女之間支持的互惠性與交換性。利他模型則假設一家之主具有利他性,盡力照顧每一個家庭成員,并求得每一位成員(包括自己)的利益最大化[5]。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由具有道德和制度雙重約束作用的“孝道”來規(guī)制代際支持行為,這可以用權力模式來解釋,即父輩因其身份而擁有的文化和道德權力使得他們可以基本無條件地獲得子代的支持。

      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中國,在經(jīng)濟、人口、家庭結構、女性地位、社會福利等多方面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些變化也在交互作用下改變著傳統(tǒng)的代際支持模式,尤其在城市社區(qū),盡管家庭養(yǎng)老仍具有重要作用,但其內(nèi)涵與實現(xiàn)方式有所改變——家庭支持呈現(xiàn)出其雙向性[6][7],或者說其背后的行為邏輯也發(fā)生了變化,采取互惠或者利他的解釋框架在某些情況下更加合適。

      鑒于此,本文運用2006 全國綜合社會調(diào)查(CGSS)數(shù)據(jù),描述當前我國城市家庭代際支持模式的狀況,比較成年人對其父母經(jīng)濟、生活、情感支持的性別差異,并探索這種代際支持背后的行為邏輯,力圖回應一個問題:養(yǎng)兒還能防老嗎?

      二、文獻回顧

      傳統(tǒng)的代際支持是單向度的,強調(diào)子女對老年父母的贍養(yǎng),費孝通將之歸納為“反哺模式”[1]。在當代中國社會,這種來自成年子女的支持在相對減少。一方面,隨著我國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明顯下降,老年人壽命增長,家庭養(yǎng)老的負擔加重;加之核心家庭的增多以及現(xiàn)代城市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子女對于老年父母的慰藉難以像過去的傳統(tǒng)模式中那樣密集和經(jīng)常[8]。另一方面,養(yǎng)老保險在我國城市范圍內(nèi)的基本覆蓋使得城市老人大多以自己的工資和退休金為經(jīng)濟來源。許多老人并不再依賴兒女所提供的經(jīng)濟支持以維持基本生活,兒女所提供的經(jīng)濟支持可被看做是一種選擇性的表達“孝心”的方式[9][10]。相反,20 世紀80年代以來,許多老年父母依然為成年后的兒女提供經(jīng)濟、生活等多方面支持,有學者將其總結為“逆反哺模式”[11]。

      家庭代際支持的這種時代變遷中有無性別差異呢?學者們對此問題也進行了探討。徐勤的研究發(fā)現(xiàn),為父母提供了經(jīng)濟支持的兒子與女兒比重接近,且兒子對父母的人均支持量大大多于女兒[12]。Xie 和Zhu 的研究則指出,女兒比兒子為父母所提供的經(jīng)濟支持更多。事實上,大部分的城市老年父母依靠自身養(yǎng)老金生活,兒女的經(jīng)濟支持只不過占其收入的一部分并僅具象征性意義[13]。

      徐勤還發(fā)現(xiàn),兒子不僅在經(jīng)濟上對父母提供更多支持,在生活上也同樣如此,尤其是在醫(yī)療等重要的生活事件中,父母通常期待并依賴兒子的支持[12]。黃何明雄也認為,相對于女性而言,男性所承擔的照顧工作分工可能顯得更為重要和更有價值[14]。然而,也有學者指出兒子在老人日常生活照料方面不起多大的作用,他們是老人精神、經(jīng)濟甚至只是面子上的依靠。由于性別分工的差異,真正的日常瑣碎的照顧往往轉嫁到兒媳身上[15]。

      許多研究表明,女兒在養(yǎng)老責任感上與兒子保持著高度的一致,甚至在某些方面,女兒表現(xiàn)得比男性還強[16][17]。隨著生育率不斷下降帶來的子女數(shù)量不斷降低,傳統(tǒng)觀念影響的不斷淡化,以及女性社會經(jīng)濟地位的逐步提高,女兒在代際關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雖然兒子在經(jīng)濟方面給予父母的支持不可忽視,但女兒在日常照料父母和給予父母情感慰藉方面的作用已經(jīng)超過了兒子[15]。

      家庭代際支持發(fā)生了如此種種變化,其背后的行為邏輯又是怎樣的呢?總體而言,已有的解釋可以歸納為權力模型、互惠模型和利他模型三種[5]。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代際支持模式可以用權力模式來解釋,其權力來自于父輩的身份,這種身份使得他們可以基本無條件地獲得子代的支持。當下中國城市家庭的代際支持的狀況十分復雜,“逆反哺”等模式的出現(xiàn)說明實際的家庭代際支持邏輯并非只是權力關系,互惠和利他等也是影響家庭代際關系重要模式。需要指出的是,將人們的行為邏輯劃分為三類主要出于研究需要,是一種理想類型,實際生活中很少有家庭完全符合某種邏輯,即便在傳統(tǒng)社會中,家庭代際關系也絕不會只受權力模式的影響,互惠和利他必然包含在家庭代際關系的實踐中。

      綜上所述,在中國城市,穩(wěn)固的傳統(tǒng)家庭支持模式被打破以后,新的支持模式在制度上和價值層面上都尚未正式確立或穩(wěn)定。因此,當下中國城市的家庭支持現(xiàn)狀十分值得研究,它不但對于我國城市中家庭支持模式的發(fā)展趨勢具有預測作用,同時也能夠為我國城市養(yǎng)老制度的發(fā)展,尤其是社會養(yǎng)老制度的進一步完善提供理論支持。

      三、假設、數(shù)據(jù)、及模型

      1.假設

      本文要描述當前我國城市家庭代際支持模式的狀況,比較成年人對其父母經(jīng)濟、生活、情感支持的性別差異,探索這種代際支持背后的行為邏輯。針對要研究的兩個問題,本文提出兩組假設。

      關于成年人對父母支持的性別差異,學術界有兩種對立的看法,或認為男性依然是養(yǎng)老的主力,或認為女性已經(jīng)發(fā)揮了更大的作用,至少在生活和精神方面是如此。為了考察到底是男性還是女性為父母提供更多支持,筆者提出假設加以驗證:

      假設1a 男性比女性提供給父母更多的代際支持。

      為了驗證不同類別代際支持中的性別差異,也就是考察是否男性提供更多經(jīng)濟支持,女性提供更多生活或精神支持,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1b 男性比女性提供給父母更多的經(jīng)濟支持;女性比男性提供給父母更多的生活和精神支持。

      關于代際支持的背后邏輯,本研究考察權力、互惠和利他三種模型到底哪一種更符合當前中國城市家庭的現(xiàn)狀。

      如前所述,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代際支持模式可以用權力模式來解釋,其權力來自于父輩的身份,這種身份使得他們可以基本無條件地獲得子代的支持。如果這一解釋成立的話,我們可以順理成章地推論:不論父輩為子代提供的代際支持數(shù)量如何,子代都會無條件地為父輩提供代際支持。因此,基于權力模型,本文提出:

      假設2a 父輩為子代提供的代際支持與子代為父輩提供的代際支持之間不存在相關關系。

      根據(jù)互惠模型,如果我們的父母為我們提供代際支持,作為交換,我們也會為他們提供代際支持,因此我們可以提出競爭性的假設:

      假設2b 父輩為子代提供的代際支持與子代為父輩提供的代際支持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

      利他模型則指出我們在提供代際支持的時候并不考慮對方為我們所做的貢獻,而只是考慮他們的需求,因此甚至有可能出現(xiàn)父母為我們提供的代際支持越少我們則為他們提供更多代際支持,因為他們?yōu)槲覀兏冻錾偈且驗樗麄儧]有能力付出,因此他們更需要子代的幫助,有利他動機的成年子女會對這些父母付出更多。由此本文提出競爭性的假設:

      假設2c 父輩為子代提供的代際支持與子代為父輩提供的代際支持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

      2.數(shù)據(jù)

      本文使用2006年中國綜合社會調(diào)查數(shù)據(jù)(CGSS 2006)。該調(diào)查采用多階分層抽樣方法,抽取有效樣本為10 000個(其中農(nóng)村4 108個,城市5 892個)。抽樣范圍覆蓋我國25 個省(區(qū)、市)(除西藏、青海、寧夏及港澳臺),受訪者是18 ~69 歲的城鎮(zhèn)和農(nóng)村人口。

      CGSS 2006 調(diào)查分為城市卷與農(nóng)村卷兩部分。在所有的被訪者中,有3 028人額外完成了一份家庭調(diào)查問卷。本研究以完成家庭調(diào)查問卷的城市被訪者作為基本的研究樣本。由于本文關注的是子女對父母的支持狀況和水平,因此選取了父母中至少有一人在世的被訪者。另外,已有的相關研究顯示,子女與父母間支持的性別差異在婚后較為明顯。第一,從支持量上看,當代中國的年輕人在結婚前大多專心于學業(yè)的完成或者處在家庭與事業(yè)的起步階段;同時,父母也相對年輕,因此兒女們在婚前對于父母的贍養(yǎng)問題考慮較少[8]。第二,從子女性別差異上來看,女性對于父母的支持減少也多體現(xiàn)在婚后——其生活重心轉移到“夫家”以后[4][18]。第三,從父母的角度來看,父母對于兒女支持程度的差異通常在其結婚時才顯現(xiàn)[7]?;谝陨显?,筆者從CGSS 2006 的樣本中抽取出了已婚、城市戶口、父母中至少有一人在世,并且完成了家庭問卷中相關問題的被訪者作為本文的研究對象。篩選之后,本研究最終獲得樣本有效樣本970 個(兒子樣本415 個,女兒樣本555 個)。

      本文的分析站在子女的角度,即問卷中的被訪者為家庭中的子女,他們回答了關于其自身與其父母的相關問題。本文對于不同社會經(jīng)濟水平及家庭背景下的子女對于父母經(jīng)濟、生活、精神支持多少進行了描述,刻畫其中的性別差異,并通過考察子代與父輩之間代際支持的關聯(lián)來揭示代際支持的背后邏輯。

      3.模型

      本研究的因變量為子女對父母的代際支持,分為經(jīng)濟、生活和情感支持三個方面,具體通過“給錢”、“幫助料理家務或照顧家人”以及“聽他(她)們的心事或想法”三個指標來測量。為了便于解讀,筆者對將最終答案選項重新編碼為頻率由少到多的四個選項:1 =“完全沒有”,2 =“很少”,3 =“有時”,4 =“經(jīng)常”(由“很經(jīng)?!焙汀敖?jīng)常”合并)。

      本研究的自變量為父母對子女的代際支持,分為經(jīng)濟、生活和情感支持三個方面,問卷中相關問題的回答選項包括“很經(jīng)?!?、“經(jīng)?!薄ⅰ坝袝r”、“很少”、“完全沒有”。筆者將“很經(jīng)?!?、“經(jīng)?!焙汀坝袝r”三個選項合并為新選項“較多”,將選項“很少”和“完全沒有”合并為新選項“較少”,生成了為表示父母對子女所提供經(jīng)濟、生活及精神支持的0,1 變量。

      其他變量包括子女性別、子女個人2005年全年收入及受教育程度、父親2005年全年收入、父母是否都健在、是否與父母共同居住、是否多子女等作為控制變量納入模型之中。

      由于本研究中的因變量為有序分類變量,因此選用次序邏輯回歸(ordinal logistic)進行分析,分別建立三個模型。

      四、研究結果

      數(shù)據(jù)分析結果(表1)顯示,完全不為父母提供支持的人只是少數(shù),大多數(shù)人都或多說少會為父母提供支持。其中,女性在對父母的生活與情感支持均略多于男性。無論是兒子還是女兒,他們在情感上對父母提供的支持是最為頻繁的,大大超過了經(jīng)濟和生活上的支持??梢?,當城市中社會保險覆蓋率得到提高、父母并不完全倚賴于子女的支持生活時,子女對于父母的支持不再僅僅是履行責任和義務,而包含了更多的自主選擇的情感表達成分。

      表1 模型中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

      從這些成年子女的個人特征來看,男性的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都要高于女性。大部分的男女被訪者學歷均為高中水平(包括技校和中專)。高學歷者中,男性居多;而低學歷者中,女性居多。男性被訪者2005年平均個人年收入接近16 000元,女性則不到1 100元。這些都與以往的研究以及人們的常識一致。

      與父母共同居住這一變量在已有研究中被看做是非常重要和特殊的測量指標,然而,在我們考察的城市已婚人口中,僅有13%的子女選擇與父母共同居住。值得一提的是,在不多的與父母共同居住的子女中存在著顯著的性別差異,有兩成的兒子與父母共同居住,而僅有7.7%的女兒與父母共同居住。

      表2 子女給予父母支持的次序回歸結果①在分析過程中,由于“父親收入”這一變量與“父母所提供支持”這一變量具有高度相關性,在最終的對父母經(jīng)濟支持回歸模型中將“父親收入”變量剔除。

      我們根據(jù)模型結果來探討前述假設的檢驗情況。表2 的結果顯示,首先,男性對父母提供的各項支持均低于女性(雖然經(jīng)濟和精神兩項代際支持的性別差異并不顯著),所以我們的假設1a 沒有得到驗證,男性比女性為父母提供更多代際支持的說法并不成立。其次,具體看各項代際支持的情況,在生活代際支持方面,女性確實比男性提供得更多,但是男性為父母提供的經(jīng)濟和精神支持卻并沒有高于女性,假設2a 也沒有得到全面驗證,可以說,女性在代際支持中所發(fā)揮的作用已經(jīng)初步凸顯出來,“養(yǎng)兒防老”的作用已經(jīng)遭到很大的動搖。

      再來看城市家庭代際支持的背后邏輯。我們發(fā)現(xiàn),除了父母對子女提供的生活和精神支持兩項與子代對父母提供的生活和精神支持兩項外,父母對子女提供的其他代際支持與子女對父母提供的其他代際支持之間都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因此,假設2a 沒有得到驗證,家庭代際支持的權力模型遭到質疑,傳統(tǒng)社會那種無條件的孝道已經(jīng)不再是不言而喻的行為準則。

      具體看父母為子女提供的代際支持與子女為父母提供的代際支持之間的關系方向,我們發(fā)現(xiàn),它們并非是絕對一致的,大多數(shù)情況下,為子女提供的代際支持的父母更容易獲得子女為他們提供的代際支持,這顯示家庭代際支持中的互惠原則。但在經(jīng)濟支持方面,二者則呈現(xiàn)出負的關系,即為孩子提供了經(jīng)濟支持的父母反而更不可能從孩子那里得到經(jīng)濟支持。這也是很容易理解的,需要父母支持的孩子往往經(jīng)濟狀況不是很好,他們大多無法為父母提供經(jīng)濟支持,父母也往往會體諒他們,拒絕他們的經(jīng)濟資助。這也從側面證明代際支持的權力模型不是很適合,家庭中往往呈現(xiàn)的是利他的邏輯,為了孩子過得更好,父母往往是無償付出的。所以,假設2b 和假設2c 都得到了部分驗證,說明互惠和利他的原則是分析城市家庭代際支持問題更適合的框架。

      五、結論與討論

      基于2006年全國綜合社會調(diào)查數(shù)據(jù),本文描述了當前我國城市家庭代際支持的狀況,比較成年人對其父母經(jīng)濟、生活、情感支持的性別差異,通過檢驗權力、互惠、利他等三個理論模型探索代際支持背后的行為邏輯。

      數(shù)據(jù)分析結果顯示,完全不為父母提供支持的人只是少數(shù),大多數(shù)人都或多或少會為父母提供支持。其中,女性在對父母的生活與情感支持均略多于男性,其在代際支持中所發(fā)揮的作用已經(jīng)初步凸顯出來,“養(yǎng)兒防老”這種傳統(tǒng)中國家庭代際支持模式已經(jīng)不再普遍適用于當下中國社會,也不再具備其曾經(jīng)所具有的重要性。

      研究中,家庭代際支持的權力模型遭到質疑,互惠和利他模型則成為分析城市家庭代際支持問題更適合的框架,說明傳統(tǒng)社會那種無條件的孝道已經(jīng)不再是不言而喻的行為準則。

      社會養(yǎng)老在我國的出現(xiàn),使得養(yǎng)老的功能在家庭和社會之間出現(xiàn)了轉移、替代和擴展[19]。同時,盡管家庭養(yǎng)老仍在養(yǎng)老形式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其內(nèi)涵與實現(xiàn)方式有所改變——家庭支持呈現(xiàn)出其雙向性,也被一些學者看做是交換性[6]或者互惠性[7],即在接受來自子女支持的同時,老年父母也為子女或多或少地提供一些支持。社會主義改造以及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都使得曾經(jīng)作為生產(chǎn)單位的家庭在現(xiàn)代城市經(jīng)濟中失去了其重要性,從而也除去了家庭中長者權威的基礎[20]。新的社會經(jīng)濟條件下,代際支持不再是以家庭長輩的絕對權威為基礎,而更多的是建立在平等交流的血緣親情上[21]。大多數(shù)父母在獲得兒女支持的同時為他們提供一定的支持,比如照看孩子,做家務等。有的學者將老年父母為兒女提供的支持看做是其獲得贍養(yǎng)的交換基礎[22],也有學者認為這是代際互惠與家庭溫情的體現(xiàn)。

      總體來說,當代中國城市家庭的代際支持模式并不是一個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間的選擇,相反,從本文所提供的結論看來,它是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的過渡。傳統(tǒng)的“養(yǎng)兒防老”式代際支持模式不再普遍適用于中國城市家庭,但新的養(yǎng)老體系還有待完善,家庭養(yǎng)老與社會養(yǎng)老二者的結合仍然存在許多問題。當下的家庭代際支持在多個方面體現(xiàn)了新老元素的混合,家庭代際支持模式變化背后的邏輯轉換,女兒參與程度的增加,都是當前社會條件下家庭支持的新特點,也值得做更進一步的研究分析。

      [1]費孝通:《家庭結構變動中的老年贍養(yǎng)問題——再論中國家庭結構的變動》,載《費孝通社會學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Lang,Olga.Chinese Family and Society,New Haven,CT:Yale University Press,1946.

      [3]Sih ,P..The HsaioChing,New York:St.John's University Press,1961.

      [4]Whyte,Martin & Qin Xu.“Support for Aging Parents from Daughters versus Sons”,In China's Revolutions and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edited by Martin Whyte,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3.

      [5]Lee,Yean-Ju,Parish,William L.,and Willis,Robert J..“Sons,Daughters,and Intergenerational Support inTaiwan”,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9,1994.

      [6]郭于華:《代際關系中的公平邏輯及其變遷——對河北農(nóng)村養(yǎng)老模式的分析》,載《中國學術》2001年第4 期。

      [7]熊躍根:《成年子女對照顧老人的看法》,載《社會學研究》1985年第5 期。

      [8]唐美玲:《城市家庭子女對父輩的養(yǎng)老分析支持——蘇南四城老年人生活狀況調(diào)查》,載《南方人口》2005年第3 期。

      [9]CRCA,China Research Centre on Ageing.Report on the Implications of an Ageing Population on the Support Systems for the Elderly in Urban and Rural China,Beijing:CRCA,1994.

      [10]Sun,Rongjun.2002,“Old Age Support in Contemporary Urban China from Both Parents' and Children's Perspectives”,Research in Aging 24.

      [11]車茂娟:《中國家庭養(yǎng)育關系中的“逆反哺模式”》,載《人口學刊》1990年第4 期。

      [12]徐勤:《兒子與女兒對父母支持的比較研究》,載《人口研究》1996年第5 期。

      [13]Xie,Yu & Zhu,Haiyan.2009,“Do Sons or Daughters Give More Money to Parents in Urban China”,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February.

      [14]黃何明雄:《老年父母家庭照顧中的性別研究概觀——以香港的個案研究為例》,載《社會學研究》2003年第1 期。

      [15]周云:《家庭成員年齡特點與家庭養(yǎng)老》,載《中國人口科學》2000年第2 期。

      [16]唐燦、馬春華、石金群:《女兒贍養(yǎng)的倫理與公平——浙東農(nóng)村家庭代際關系的性別考察》,載《社會學研究》2009年第6 期。

      [17]吳元清、風笑天:《論女兒養(yǎng)老與隔代養(yǎng)老的可能性——來自武漢市的調(diào)查》,載《人口與經(jīng)濟》2002年第5 期。

      [18]Greenhalgh,Susan.1985,“Sexual Stratification:The Other Side of 'Growth with Equity'in East Asia”,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11.

      [19]穆光宗:《我國農(nóng)村家庭養(yǎng)老問題的理論分析》,載《社會科學》1999年第12 期。

      [20]Whyte,Martin,and Parish.Urban Life in Contemporary China,Chicago,I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4.

      [21]張再云等:《代際關系、價值觀和家庭養(yǎng)老——關于家庭養(yǎng)老的文化解釋》,載《西北人口》2003年第1 期。

      [22]陳皆明:《投資與贍養(yǎng)——關于城市居民代際交換的因果分析》,載《中國社會科學》1998年第6 期。

      [23]陶艷蘭:《代際互惠還是福利不足——城市雙職工家庭家務勞動中的代際交換與社會性別》,載《婦女研究論叢》2011年第3 期。

      [24]梁麗霞、李偉峰:《社會性別視閾下的老年人家庭照顧問題研究》,載《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6 期。

      猜你喜歡
      子代代際子女
      為子女無限付出,為何還受累不討好?
      與子女同住如何相處?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29:54
      教育扶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
      甘肅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24
      農(nóng)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遠?
      “這里為什么叫1933?”——銅川“紅色基因”代際傳承
      當代陜西(2019年18期)2019-10-17 01:48:54
      論人權的代際劃分
      家族企業(yè)代際傳承中的權力過渡與績效影響
      火力楠優(yōu)樹子代測定與早期選擇
      24年生馬尾松種子園自由授粉子代測定及家系選擇
      杉木全同胞子代遺傳測定與優(yōu)良種質選擇
      长白| 石泉县| 格尔木市| 喀什市| 无极县| 湘潭市| 盐源县| 千阳县| 阜城县| 时尚| 德庆县| 奇台县| 凌云县| 临泽县| 凭祥市| 正镶白旗| 乌兰察布市| 石林| 沾化县| 济南市| 宜春市| 金山区| 德昌县| 黄陵县| 扶风县| 密云县| 鲁山县| 临江市| 贞丰县| 衡山县| 阿拉善盟| 上高县| 海宁市| 简阳市| 库车县| 大名县| 扶余县| 福泉市| 廉江市| 鹿泉市| 金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