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林
在每個人童年的記憶里,總會流淌著一條河,哪怕那河水淺淺的,河面窄窄的,窄得能一躍而過,但在兒時的記憶里它卻顯得很寬闊、很幽靜?;蛟S,那根本就不是一條河,就是一條人造河、一條水渠或是水利樞紐工程的一部分。
在臺灣著名作家劉墉的童年記憶里,就流淌著這么一條河,那是瑠公圳主流的小圳。他說,雖然水小了,流得慢了,但是開始執(zhí)行灌溉的任務,兩邊渠道由石砌變成泥土地,長滿野草閑花,變成一條溫柔的小河。
這條溫柔的小河,滋養(yǎng)出作家的無限思緒,也曾使得臺北變得富裕繁榮。這條小河就是郭錫鎦用生命雕刻在臺灣水利史上的璀璨明珠。
1740年,郭錫瑠由漳州移民到臺灣,發(fā)現(xiàn)新店溪基隆河和淡水河的水面,都比陸面低很多,田地灌溉起來很不方便,只能用水車。于是,他從新店溪上游的山區(qū)引水,造了一條水橋,把水引到景美溪的對岸。可惜大伙兒為圖個方便,將個水橋當成了便橋,來來往往在上面行走。沒多久,那水橋不堪重負就垮了。然而,橋雖垮了,可郭錫瑠卻沒垮,又賣盡家產(chǎn),再挖一條水道。天有不測之風云,1767年臺北地區(qū)發(fā)生重大水災,辛苦做成的景美溪通水暗渠被洪水激流沖破。20多年的辛苦經(jīng)營,瞬間毀于一旦。當時已60歲的郭錫瑠,眼睜睜地看著一生的心血一夕付諸東流,內(nèi)心遭受著巨大的煎熬,后終因憂思成疾,于第二年去世。后人繼承其遺志,完成水渠修建,并為紀念他,取名“瑠公圳”??梢哉f,瑠公圳是偉大的水利工程。正是因為它將水引到了臺北盆地,分為許多水渠支流,灌溉了幾千畝的土地,才使得臺北變得物產(chǎn)富饒。
瑠公圳這種龐大的灌溉系統(tǒng),是知識分子郭錫瑠用生命在臺灣留下的痕跡。他將大陸灌溉工程經(jīng)驗引入了臺灣,設計出適合當?shù)厍闆r的龐大灌溉工程,富裕了一方民眾。二三十年前,在桃園地帶,我們?nèi)匀贿€能看見許多大小池塘,分布在村莊附近,甚至在民宅的前面。這些池塘彼此以渠道相連,調(diào)節(jié)水流、儲蓄積水、灌溉田地。如今,瑠公圳的支流都被四周新建的房子掩埋,然而水如小溪般仍然在那兒流著。那水流由辛亥路一帶斜斜地穿過臺灣大學、流過軍眷區(qū),便進入文教區(qū),再由師范大學旁邊往北,流入劍潭。水流滋養(yǎng)了臺灣的土地,也富裕了臺灣的民眾,人們自然永遠銘記郭錫瑠。
難怪,走進臺北市政大樓七樓,會在水利處會議室看到“郭錫瑠廳”。整棟大樓內(nèi)只有4個以臺灣歷史人物命名的大廳。目的是“感念先賢對臺灣之貢獻,并激勵后輩學習”。
由此可見,在臺灣的水利事業(yè)中,郭錫瑠已經(jīng)成為一種永恒的精神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