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任 辛 江仲俞
典型報道的獨特性何以實現(xiàn)
——第24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通訊作品《老伴——聽龔全珍講甘祖昌的故事》采寫過程感悟
□ 文/任 辛 江仲俞
鄒韜奮說:“刊物要有個性,要有創(chuàng)造精神?!弊非笮侣劦莫毺匦?,是新聞理論探討的話題之一。記者在采寫《老伴》一文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了與眾不同的“獨特性”。這種“獨特”何以實現(xiàn)?
重大典型宣傳,往往習慣了“兵團作戰(zhàn)”、全媒體介入,雖然眼球效應有了,卻少了心靈感應,受眾印象不深,傳播效果不佳。2013年5月以來,《江西日報》持續(xù)一年多時間深入報道龔全珍同志先進事跡,得到廣泛好評,取得豐碩成果,成為江西重大典型宣傳的成功范例,并入選中宣部組織編寫的《實踐中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一書。而2013年7月12日推出的《老伴——聽龔全珍講甘祖昌的故事》,是追求獨特性的結晶,是用報告文學形式講述甘祖昌夫婦故事的唯一作品,是最早揭示甘祖昌精神是龔全珍精神重要源頭的力作。《老伴》一文以其獨立的思考、獨特的視角、獨辟的路徑,被評為第24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受信息碎片化和快餐化的影響,能否在客觀性的前提下秉持獨立精神,是對記者的考驗。不可否認,一些記者為求快而少思考,為交差而形而上。這些缺失,在大型典型報道中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重大典型大多由上級宣傳部門確定、發(fā)布,記者受命采訪,人還沒接觸到采訪對象,事跡材料就人手一冊了。有的記者沒有與被采訪對象聊上兩句,就拿現(xiàn)成材料剪接拼湊。這樣的采訪出不了精品,這樣的采訪活動是典型報道中典型的形式主義。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范長江說:“不親自經(jīng)歷的事情,每每不容易了解那件事情的真相?!豹毤沂敲襟w的追求,隨大流的采訪,得不到獨家報料。
采訪龔全珍同志的同行,有一個相同感受:龔全珍老人年過九旬,盡管身體硬朗,思路清晰,但為了她的身體健康,同行們都盡量不去影響她的休息和生活,能側(cè)面了解的就側(cè)面采訪,能從材料上了解的就直接引用。
我們也意識到這一點,在采訪技巧和時間安排上,盡力做到了有別于人。一是隨意采訪,回避很正式的“一問一答式”。龔全珍老人豁達、風趣,如果跟她對話“程式化”,她的話匣子不會打開。如果跟她聊家常,聊讀書,聊養(yǎng)生,她的興致就會很好。二是流動采訪。我們利用老人早飯后散步的機會,陪著她一起散步,聊天。路人看到我們,以為是老人的親人;而老人也不受約束,使我們捕捉到了很多獨家信息。三是多次造訪。2013年5月到6月底,我們?nèi)葋淼狡h的蓮花縣拜訪龔全珍老人,以至和老人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四是“承諾式采訪”,與龔全珍老人接觸多了,我們了解到她有個強烈的愿望沒有實現(xiàn),這就是出版她多年來整理的資料和撰寫的文稿,以便更系統(tǒng)、更全面地宣傳好甘祖昌精神,傳承好甘祖昌精神。于是我們對老人承諾,一定要圓老人一個夢。
于是,許多記者都想看龔全珍同志保存下來的46本日記,只有《江西日報》的記者看到了;眾多媒體都想拿到并整理龔全珍日記,也只有《江西日報》獲得了龔老的獨家授權。這些扎實、獨到的采訪,也為后來撰寫《老伴》一文,打下了豐厚的基礎。
對采訪對象事跡材料掌握透徹、分析深刻、認識到位,是寫好重大典型的思想基礎;對典型身上折射出的精神實質(zhì)判斷準確與否,是評判報道質(zhì)量好壞的重要標尺。近百人的采訪團來到贛湘交界處的蓮花縣,這么興師動眾,如此驚擾這位91歲的老人,到底是為什么?要達到什么目的?我們認真分析掌握到了一手材料,特別是通過整理數(shù)十萬字的龔全珍日記,對老人的精神光輝和人格力量,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堅持群眾路線,為人民大眾的利益服務。我們認為,不能只停留在宣傳龔全珍老人活到老、學到老、做到老的韌勁上,不能局限在她回江西農(nóng)村教書、做好事、獻愛心這些“瑣碎”的好人好事上,而是要把她和甘祖昌精神放在一起考量,從眾多素材中提煉、分析其精神實質(zhì)。經(jīng)過認真思考,我們認為“黨性”和“人民性”是龔全珍這一重大典型現(xiàn)實意義所在。甘祖昌是開國將軍,龔全珍是知識女性,但他們長期生活在蓮花縣農(nóng)村,真切、實在。當官二代、富二代的負面新聞成為輿論場的焦點時,甘祖昌不當將軍當農(nóng)民,始終為人民謀利益的高貴品質(zhì);龔全珍從城市到老區(qū)農(nóng)村,艱苦奮斗,一心為民的博大胸襟,黨員干部信服、佩服,可敬、可學。因此,宣傳這一重大典型,必須站在“人民性”的高度,才能寫好龔全珍,報道好龔全珍。這也是貫穿《老伴》一文的魂。
好的新聞素材,還要有新聞敏感與表現(xiàn)路徑。尤其碰到重大題材時,除了完成規(guī)定動作,還應該多做一些自選動作。《江西日報》用最短時間,及時推出16個整版的《龔全珍日記選》,2013年7月1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單行本,成為江西省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重要讀本。
好的路徑,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在充分咀嚼第一手素材和龔全珍日記選時,我們意識到,甘祖昌和龔全珍這一對革命夫妻,留給世人的精神財富,遠遠沒有被報道出來,也沒有揭示透徹。我們也敏銳地感覺到,這雖然是一次宣傳龔全珍同志的活動,但更是再一次掀起向甘祖昌同志學習活動的好機會?;谝陨峡紤],我們除了寫出大量新聞報道和評論后,萌生了撰寫報告文學《老伴——聽龔全珍講甘祖昌的故事》的念頭,并很快付諸實施?!独习椤返囊暯?,是通過龔全珍之口來講述她丈夫祖昌的故事,作品看似是在講甘祖昌,實則是提示一種精神的傳承與發(fā)揚。艱苦奮斗精神,是甘祖昌等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的本色,是龔全珍老人的本色,龔全珍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對這種精神的實踐、傳承與發(fā)揚。
在教學進程中,教師每一環(huán)節(jié)的推進,每一步驟的實現(xiàn)心中要裝著細化的標準,眼中觀察學生的表現(xiàn),隨時丈量標準與學生認知的偏差,選擇合適的評價方法和策略,扎實有效指導。
老伴(節(jié)選)——聽龔全珍講甘祖昌的故事
一首民謠傳唱至今——世上有個白求恩,中國有個甘祖昌。將軍不做當農(nóng)民,有福不享愛勞動。有錢不用支農(nóng)業(yè),毫不利己專利人。
一位詩人由衷贊美——人老雄心在,萬難腳下踩。無私便無畏,一心為他人。祖昌精神在,全珍永繼承。
一篇文章深情開篇——雨淅瀝淅瀝下個不停,周圍十分寧靜。我默默地凝視著老伴的遺像,心潮翻滾。老了。這是80大壽時照的,頭發(fā)已蒼白,眼睛還是那樣炯炯有神。嘴巴緊閉,有昔日嚴肅勁兒,但兩頰還是現(xiàn)出了笑窩。笑得那樣安詳,那樣純樸,那樣悠然自得。是會心的微笑,是勝利者的微笑。老伴,你完成了一個共產(chǎn)黨員的應盡義務,輕松愉快地去了。
和老伴共同生活了33年,雖然他離開我已經(jīng)27年了,但和老伴在一起的歲月,回想起來仍感到甜絲絲的。失去了老伴之后就更感到過去的日子是那樣美好、幸??少F。
●春天天氣多變,一陣烏云遮天,雨點就噼噼啪啪打下來,大家一陣風似的飛跑,避雨去了。我可為難了,那田間小路一走一滑,不小心就摔一跤,越是怕越走不出來。兩位好心的老師急忙回來,左邊一個右邊一個扶著我,總算走出了稻田。
——摘自龔全珍日記
1957年,祖昌52歲,我34歲。一家人從新疆回到蓮花縣沿背村,祖昌由穿皮鞋的軍區(qū)后勤部長變成田間地頭的“赤腳大仙”,早上赤腳出門,晚上赤腳回家。他不穿鞋,孩子們也一律不準穿鞋。這是什么規(guī)矩?講節(jié)約把鞋都省了?我茫然望著這一群“赤腳大仙”,不能理解。星期日下午我返校時,老二仁榮向我告狀:“爸爸變壞了!”
“噢?怎么個壞法?”
“他不準我們穿鞋,說是要練腳。給我們每人買了個糞箕,每天撿糞,爸爸說肥多糧才多。他撿得真快!我們還沒撿上半箕,他就撿滿了一箕。他一早上能撿四五箕。他告訴我們狗屎最肥,豬屎第二,牛屎差一些,媽媽你看,這里有這么多狗屎,我去告訴爸爸到這里來撿。”說著就跑了。
一個月前還是新疆城里娃,吃糖都要挑高級的,現(xiàn)在居然變成了江西鄉(xiāng)下孩子。望著女兒的背影,回想春播的尷尬,我感慨萬千,也若有所悟:赤腳不是為了省鞋,在鄉(xiāng)下,不會赤腳走路就無法參加生產(chǎn)勞動。我后悔沒早些跟祖昌一塊練腳,假如和孩子一塊練,也不致出洋相。
沿背村的人說:“你們不認得甘將軍嗎?好認!瘦高個子,腰板筆直,拿一根沒煙嘴的煙筒。袖口有補丁,膝蓋屁股的地方也有補丁,一雙赤腳,走路飛快,你看到這個人,不用問,就是甘祖昌!”
祖昌跟我講過一件小事。1962年,他去南昌開會,到膠鞋廠參觀,問工人:“聽說現(xiàn)在用的原料是海南島出的橡膠,質(zhì)量怎樣?”工人說很好。祖昌說:“那就好極了,我們就要靠自己的原料嘛?!彼謫?3碼以下的小膠鞋能不能生產(chǎn)。工人說還沒有模子,生產(chǎn)不出來。祖昌說:“造小膠鞋是個大事,孩子們冬天沒有膠鞋,引起關節(jié)炎,問題就嚴重了?!眱赡旰螅@個廠生產(chǎn)出了小膠鞋。
……
《老伴》見報兩個多月后,習近平總書記在接見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時,看著龔全珍老人,滿懷深情贊揚這對“老伴”:“甘祖昌同志是江西老紅軍,新中國的開國將軍,但他堅持回家當農(nóng)民。龔全珍同志也隨甘祖昌同志一起回到農(nóng)村,一路艱苦奮斗過來。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龔全珍同志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精神,并當選了全國道德模范,出席我們今天的會議,我感到很欣慰。我們就是要把艱苦奮斗精神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向老阿姨表示致敬!”
第四,語言平實,文風獨特。
獨特,是相對時下寫人物的通病,抑或辭藻的堆砌,抑或空洞的煽情。而《老伴》則是“堅持按照事物的本來面目及其產(chǎn)生情況來理解事物,不附加以任何外來的成分”。好的新聞作品,無論是寫人記事、景物描繪都會給人以一種異樣的語言感受。優(yōu)秀的新聞作品,往往語言平實,通順流利,卻又凝練簡勁,多姿多彩。鄒韜奮說:“在文風上,力求大眾化,要盡可能用口語來寫新聞,在文字方面采用明顯暢快的平民式文字,力爭讓民眾看懂和理解文章?!薄独习椤坊旧献龅搅诉@一點,這得益于對龔全珍日記的精心整理,記者較好地把握住了她的語言表述習慣、風格和語感。因此,在《老伴》的寫作過程中,能融會貫通地加以運用,仿佛就是她自己的話。尤其是文中引用的民謠、龔全珍的日記、老人說的話,以及章節(jié)段落的起承轉(zhuǎn)合,都樸實無華見力道,不露痕跡如流水。這也是很多人看到《老伴》后流下眼淚的原因之一。
(作者分別是:江西日報社總編輯、《江西日報》經(jīng)濟部副主任)
編 輯 陳國權 24687113@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