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衛(wèi)芳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教育過程中,兒童越是覺察不到教師的教育意圖,教育效果就越好。我認為這條規(guī)律是教育藝術(shù)的核心。”“成功的教育應該使學生在沒有意識到受教育的情況下卻受到畢生難忘的教育,而這種潛移默化過程中受到的教育往往具有滴水穿石的作用?!边@兩句話實際上指出了教育工作的一種最高境界即無痕教育,這是一種基于相信學生性本善、學生具有道德生長能力的教育,它弱化說教、灌輸,而是以學生生活中的各種真實情境為教育載體,通過環(huán)境熏陶、榜樣示范引領(lǐng)、對話溝通等方式,激發(fā)學生內(nèi)心道德生長的需求,讓學生自覺自愿地接受道德觀念,產(chǎn)生道德情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道德行為。這種基于學生內(nèi)生長力的無痕教育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必須追求的目標。
在班主任工作中追求無痕教育實效,必須做到相信學生、理解學生、愛護學生。在上文中,班主任正好聽到了來自單親家庭的小周體諒父親的一段對話,對她有了良好的第一印象,認定小周是一位“懂事、自立、體貼”的孩子,對她充滿了母親般的愛心,非常信任小周。而小周班支書工作表現(xiàn)突出后,班主任對小周的信任度更為提升。所以當小周犯錯誤的時候,班主任在短暫的氣憤后,能設身處地地替小周著想,認識到過早承擔過多責任的小周原本是一個沒有長大的孩子,偶爾也會犯錯,也需要宣泄;她相信小周只是不會正確地宣泄負面情緒,只是不知道網(wǎng)絡虛擬世界中的交往之道,她相信小周在大家的寬容下能夠醒悟,能夠成長,所以對她的錯誤采取了“放一放”的冷處理方法。而要實施無痕教育就需要有這樣的學生觀,相信每位學生都想成為更好的自己,都具有自我教育、自我成長的能力,能充分尊重未成年的學生犯錯誤的權(quán)利,理解犯錯誤是學生成長的必經(jīng)之路;所以當學生出現(xiàn)問題時,能夠站在當事學生的角度去看這個問題,去識別問題中學生的需求;所以采取的措施是通過多種方式去引領(lǐng)和滿足學生的需求,而不是糾結(jié)錯誤本身。
在班主任工作中追求無痕教育,要保證教育舉措不能對學生身心產(chǎn)生任何“傷痕”。在我們成長過程中,幾乎都聽說過猴子掰苞米的故事,其實在班主任工作中類似的事情也真實地發(fā)生著,相當一部分班主任在解決問題時措施簡單、方法直接,往往一個問題解決的同時又導致了一個新問題的產(chǎn)生,解決了一個學生的問題卻又引發(fā)了另一個學生的問題,給學生留下了或明或暗的傷痕。如上文中,班主任如果通過警察式的問訊、對質(zhì)等方法來讓小周承認錯誤,強迫她履行道歉職責,這從表面上看是符合道義的,但是對于內(nèi)心脆弱的小周來說,無疑是一次心靈大地震,地震的后果可能是自我否定、自我放棄的徹底崩潰。而無痕教育的核心是讓學生身心健康、愉悅、和諧的發(fā)展,所以當學生出現(xiàn)問題的時候,無痕教育追求的是激發(fā)學生內(nèi)心的沖突,激發(fā)學生自我反省、自我選擇、自我行動進而自我成長,這是自內(nèi)而外的積極建構(gòu),是受到潛移默化后的頓悟,是學生德性的生長,所以學生在這過程中是主動而理性的,是學生的自我完善和發(fā)展,其教育效果因為扎根于心而更為顯著。
在班主任工作中追求無痕教育,要善于利用真實的生活情境,采取多種教育舉措,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即育人無痕。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最為有效的教育工作,就是以學生當下的生活為載體,讓學生過上道德的生活,通過教師的以身示范、同伴積極行為的相互影響、學生自我覺醒等方式促使學生形成符合道德規(guī)范的行為。如上文中,教師表面上無為實則有為,通過經(jīng)常找小周談心聊天,關(guān)心她在生活中的困惑,引導她學會換位思考、學會與其他班委合作等等,而這些隨意的聊天讓小周有所醒悟,主動刪除了自己的帖子;而生日時的賀卡、住院時的照料、回歸時的歡迎儀式,都是利用真實生活中的事件,通過老師和班長的愛心及寬容,讓小周情感上產(chǎn)生波瀾,心靈真正產(chǎn)生觸動,最終能主動開口道歉,糾正自己的錯誤,實現(xiàn)了德性的生長,這就是無痕教育的魅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是學生的同盟者,在發(fā)現(xiàn)學生的問題后,不是抓問題的表象,而是剖析學生的真實需求,以現(xiàn)實生活為載體去尋找契機引領(lǐng)滿足學生的需求;教師不是孤軍奮戰(zhàn),而是動員了班集體的力量,營造了一個道德的氛圍,更用自己和班長以身作則的行為激發(fā)了學生的積極情感體驗,調(diào)動了學生良知的力量,推動了當事人自己主動去糾正錯誤,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成長。
陶行知先生說:“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fā)出來的,才能達到心的深處。”對每位學生無差別無條件的愛是實施無痕教育的前提。以生為本,相信學生、通過學生、依靠學生是無痕教育的實質(zhì);回歸主體、回歸生活、回歸實踐,讓學生過上道德的生活來喚醒學生良知、來踐行道德規(guī)范是無痕教育的基本途徑。愛生有法,善教無痕,就讓我們以此為追求目標,努力提升班主任工作的水平和質(zhì)量。
(作者單位:南京市職教教研室)
鏈接
《教育與職業(yè)》2011年22期《中職教育需要更多“等待”》一文指出:中職學生中較多的人是抱著來“玩玩”的心理才入學的,也有較多的人連他們的父母都覺得實在沒“招”了,是讓我們來替他們“管管”“關(guān)關(guān)”的。另一方面,他們的許多不良的習慣已經(jīng)養(yǎng)成,且進入了“習慣頑固期”,我們想改變他們本就很難,不可能在短時間內(nèi)快速改變;也不可能在和他們共同相處的兩年時間內(nèi)完全改變;更不可能憑借我們的幾句暖心頭的話或幾次轟轟烈烈的活動,就能徹底改變。因比,對他們嚴格要求是對的,但由于他們還沒到懂事的年齡,自覺性還不夠,所以“等”也是必需的。
“等”是遵循教育規(guī)律的。對這群學生實施教育,“等”并不是被動、無奈的行為,而是遵循教育規(guī)律。因為有時候急于去改變他、扭轉(zhuǎn)他,反而會激起他們的逆反心。若急于用“軟功”去“拉攏”,往往就會被他一眼看穿,認為你這是假惺惺。現(xiàn)實中類似這樣的例子有很多:當我們“軟”的不行,就來“硬”的,“硬”的不行了,又換成“軟”的。結(jié)果就是:反反復復折騰幾個來回之后,我們老師沒勁了,學生也將我們的“幾斤幾兩”拎清了,許多教育中的“癌癥”現(xiàn)象就這樣悄無聲息地產(chǎn)生了。
教育者懷揣一份美好的期待去“等候”時機,在合適的時間、恰當?shù)姆諊信c他們隨便聊聊,讓“教”與“被教”者都感覺不到這是“教育”,這時,實際意義上的“教育”就在我們的期待中“潤物細無聲”地實現(xiàn)了。
“等”是尊重客觀事實的。許多教育一線的班主任,在面對中職學生“難教、難管、難留”的“三難”問題時,逐漸開始對“沒有教不好的學生”“不放棄每一個”“從最后一個抓起”等這些教育觀點產(chǎn)生懷疑。很納悶這到底切合不切實際?會不會是誤導?是不是口號?如果不是,那為什么我們會遇到那么多怎么教都“教不好”的學生呢?筆者認為,看待事物都要一分為二,教育更要講科學。既是科學,當然就不可能是“絕對”的。如果認為“教育是無所不能的”“教不好就是我們的無能”,就未免太無限夸大教育的功能了。
大家在愁眉不展時多等等看看,不要刻意地“教”;也不要不顧及孩子是否愿意接受硬要“教”;更不能明知他“反抗”了,我們還是要去“教”。這不是“閑等”、袖手旁觀,而是充滿自信,咬定目標地期待著、想象著學生遲早會有開竅時,屆時再施把“肥”,哪有不收獲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