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軍
[摘 要]近代中國的政治局面混亂不堪,針對這一現(xiàn)象,張君勱早在1921年就提出了自己的“理性政治”主張。他這一主張的形成受國際和國內兩方面因素的影響,并與張君勱早年豐富的人生經歷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袄硇哉巍敝鲝埖奶岢霰M管存有很多的缺陷,但它是中華民族危機和政治混亂的客觀反映,是近代中國知識分子企圖通過宣傳自身政治主張,解救民族危機與推動社會進步的表現(xiàn),具有民族主義的精神特征。
[關鍵詞]張君勱;思想;理性政治
張君勱(1887-1969)原名嘉森,字士林,號立齋,別署“世界室主人”,江蘇寶山人。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動家、思想家、學者及早期新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張君勱在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舞臺上活躍了半個世紀之久,在許多方面發(fā)生過不可低估的影響。但是由于各種現(xiàn)實原因,后人一直沒有對張君勱的思想進行深入的研究。本人不才,欲就張君勱的“理性政治”思想做一簡要分析,不當之處還請方家多多指正。
一、張君勱理性政治的主要內容
1921年10月,張君勱在《改造》刊物上發(fā)表了一篇題為《國民政治品格之提高》的文章,文章中他對數千年中國政治和近百年西方政治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做了一番比較,得出中國專制,西方民治;中國無憲法,西方有憲法;中國無個人自由之保障,西方有個人自由之保障;中國行愚民之術,西方教育其民唯恐不智。并把這些差異的原因歸咎于“吾以武力解決,而彼則理性解決是已”。這“武力解決”和“理性解決”就是我所稱的“武力政治”和“理性政治”。他還分析說,數千年來中國的朝代更換,無一不是最后憑武力解決的。正是由于持力不持理,故中國常以一人為主,而以國民為其奴隸。理性解決則反是,所使用的武器都是些口舌和筆墨,即通過宣傳自己的主張以爭取國民的同情和支持。通過中西“武力政治”和“理性政治”的比較,張君勱解釋說,這種持理不持力的“理性政治”的核心是個人心靈、意志的自由。他指出“真正之理性政治必起于良心上之自由,本此自由以凝成公意,于是為政策,為法律。”只有實現(xiàn)了個人心靈、意志的自由,政治上人與人的分合才能以政見為主,人與人的關系才會平等。他認為這種以人心靈、意志自由為核心的政治才稱得上真民主、真自由、真理性。要使中國不重蹈幾千年來治亂循環(huán)的覆轍,使民主制度在中國真正建立起來,就必須改變“天下是打出來的”這種傳統(tǒng)的社會心理,以西方的“理性政治”取代中國的“武力政治”。
除給出“理性政治”的定義外,張君勱還認為,要實現(xiàn)西方的“理性政治”必須具備一個前提條件:建立起一個理想的政黨。他指出這種理想政黨和中華民國以來那些為國民所深惡痛絕的政黨不同,它不是用來進行議會斗爭的工具,也不是代表某一階級、某個黨派、某個團體或某一個人的利益,而是以政見、主義相結合的國民政治教育機關,它不參與現(xiàn)實政治的角逐,而唯以一腔犧牲的精神,獻身于理想事業(yè),它以訓練國民之政治紀律和增長國民政治知識作為理想政黨的“第一要義”。具體而言,理想政黨在其活動中必須遵守以下十條原則:
第一,政黨當斷絕與軍人之勾結,專向國民身上下功夫。
第二,政黨之武器,在以口舌以筆墨造成輿論,絕對斷絕武力關系。
第三,政黨經費應由本身籌劃,不應向政府討一文錢。
第四,政黨每年應開大會,討論政策及經過情形,且記載發(fā)表之。
第五,政黨應刊布小冊子,以宣傳其主義政策。
第六,政黨應時時開演說大會,隨時隨地供給國民應需之政治知識。
第七,政黨黨員以守紀律、守主義為唯一信條。
第八,政黨與政黨間,應有交讓精神,對于敵黨政府,有應有兩三年之忍耐,以待其從容展布,不可存朝上臺夕推翻之心理。
第九,政黨當相戒,勿以金錢贖買選民及議員,以腐敗其政治道德。
第十,政黨之于內爭,不得利用外國金錢或軍械,以壓倒反對黨。
張君勱認為,要建立理想政黨,其關鍵在于教育國民,提高國民的政治知識和政治品格。對于應該怎樣對國民進行教育以提高他們的政治知識和政治品格,張君勱認為教育國民的“方法甚多,而根本上不外教育普及,人人自覺,人人有知識”,他還進一步提議,小學、中學應該注重團體生活,高等學校以上應仿各國大學聯(lián)合會擬國會之制,學生分黨而坐,有首領,有黨員,以養(yǎng)成尊重主義、確守紀律的習慣,從而“培養(yǎng)國會及地方自治人才”。
他進一步提出,為了防止西方的社會革命在中國發(fā)生,主張除了培養(yǎng)國民的政治能力外,還應該對他們進行社會主義之精神的教育,使“有志于生產之業(yè)者,捐其好貨財、私妻子之心,而移之以利社會”。
以上是有關張君勱“理性政治”的主要內容。
二、張君勱理性政治產生的由來
張君勱設計“理性政治”的思考絕非無本之源。他的這種思考源于他所經受的國際環(huán)境、國內環(huán)境及張君勱個人人生經歷三個方面的影響而成的。
就國際方面的影響而言,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它們加緊在世界范圍內爭奪殖民地、掠奪原料和銷售市場,新老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激化,由于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政治、經濟等方面發(fā)展不平衡,再加上由來已久的激烈矛盾,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以協(xié)約國戰(zhàn)敗同盟國的結局而告終。“一戰(zhàn)”結束后為了瓜分戰(zhàn)利品,幾個戰(zhàn)勝的帝國主義國家在巴黎召開和會。張君勱以中國赴巴黎和會代表團非正式顧問的身份,陪同梁啟超等前往歐洲參觀訪問,會議期間帝國主義無視弱小國家及對國際公法和國際公理的蹂躪和糟蹋,使張君勱清醒地認識到帝國主義國家“強權就是真理”的政治心里,他深切地感受到國際上只有強權而無公理,國家與國家之間,如果沒有強力,所謂外交只能是一句空話,所謂國際公法更屬具文。為此,1919年5月1日,張君勱還特意寫了一篇題為《平和會議中威爾遜之成功與失敗》的歐游隨筆,對帝國主義的強權政治予以猛烈抨擊,嘲笑他們“大言炎炎,無一不相刺謬者”。這次會議后張君勱決心探求一民族所以立國之最基本的力量。這就是張君勱提出“理性政治”的國際影響因素。
就國內方面的影響來看,主要是自民國以來出現(xiàn)的惡濁政治,使張君勱認識到了建立一個理想政黨,提高人們的知識力和道德力,對于建立一種“好政治”的積極意義。他自己曾在談到他從社會科學轉跳到哲學的經過時寫道:“我曾目擊民元的國會選舉,初選復選,都以賄成,選民如此,議員如此,這個民國能否維持,大家已發(fā)生疑問。如其現(xiàn)在選民、現(xiàn)在議員不能維持下去,是否應當開發(fā)教育、開發(fā)實業(yè),或另有其他方法,以提高人民程度,以鞏固民眾基礎。一國以內,先要人民的知識力和道德力充實,然后才有好政治,如果不然,天天空口希望好政治,是無用的。我因為懷疑民元以后的政治,所以時常心上要求一種最基本的方法,對民族之智力和道德與其風俗升降之研究,時常感覺必要??梢哉f因為國內政治的惡濁,迫使我采取一種思考的態(tài)度”。這是張君勱提出“理性政治”的國內影響因素。
除此以外,張君勱提出“理性政治”也與他的社會經歷有密切的關系。張君勱早年留學日本,修法律和政治學專業(yè),學到了系統(tǒng)的法學和政治學知識。留學期間他與梁啟超等有密切往來,受梁啟超的影響,他還參加了立憲派領導的政聞社,成為梁啟超身邊的肱骨。中華民國成立后,張君勱建議梁啟超采取聯(lián)袁的策略,袁欲稱帝時他又積極反袁。討袁勝利后他轉入了“府院之爭”這場政治風波,成為北洋軍閥斗爭的犧牲品。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他留在歐洲仔細觀察研究了歐洲戰(zhàn)爭,戰(zhàn)后他又作為中國赴巴黎和會代表團非正式顧問的身份,陪同梁啟超等前往歐洲參觀訪問,在訪問德國期間他師從德國哲學家倭伊鏗學習生命哲學,這期間他還研究了俄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從張君勱早年的社會經歷我們可以看出,張君勱在提出“理性政治”主張之時,他不僅具備了精確的政治和法律知識,而且還擁有豐富的社會閱歷??梢哉f這一切都為張君勱提出“理性政治”鋪墊了雄厚的基礎。
三、張君勱理性政治的特點及其評價
如果綜觀張君勱以后的人生,我們可以知道他此時提出的“理性政治”只是一生政治思想的開端。他的“理性政治”明顯還處在籠統(tǒng)地借鑒西方民主政治階段。
張君勱曾聲稱,他的政治思想是英國的。所謂政治思想是英國的,主要是他在成長過程中自主選擇了英國自由主義政治思想的影響,他對洛克、約翰密爾、拉斯基的學說都有研究,他曾翻譯了拉氏名著《政治典范》一書。英國是自由主義的發(fā)源地。洛克關于理性、自由、法治和分權的一系列理論,最早奠定了自由主義的思想基礎。張君勱所發(fā)表的第一篇政治論文《穆勒約翰議院政治論》便是英國哲學家、政治思想家密爾《代議政治論》一書的摘譯,這也是他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文字。作為自由主義思想家,密爾主張維護個人自由和個性發(fā)展,反對國家壓迫,保證政治自由;反對社會習俗和輿論的奴役,維護個人在社會中的自由。張君勱起初翻譯這篇文章只是試圖為梁啟超所代表的資產階級立憲派的立憲主張?zhí)峁├碚撘罁M而反對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反清革命。然而也正是這一篇文章對張君勱思想的形成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并使他初步確立起關于中國政治改革的價值趨向,成為他最終的理想目標。正是由于深受洛克和密爾等自由主義政治思想家的影響,20年代初時值北洋軍閥連年混戰(zhàn)、“武力政治”泛濫之際,張君勱就系統(tǒng)闡發(fā)了他的“理性政治”主張。
1920年張君勱訪問德國哲學家倭伊鏗,并師從倭伊鏗學習哲學。倭伊鏗的哲學屬于生命哲學,他既反對自然主義,也不主張理智主義,認為前者將人的生活物質化,生物化,使人安于本能的生活,而后者則將人的生活抽象化,使人為抽象的東西而努力,所以它們都容易造成心物的分裂,只有精神生活才是最真實的存在,才能實現(xiàn)心物的高度統(tǒng)一。精神生活聚焦于宇宙與歷史之中,個人想要滲入其中,就必須與非精神生活或低級生活作激烈的斗爭,其斗爭的過程也就是超越的過程,而超越就是從被束縛的、被動的生活,走入自由自主的生活。自由自主的生活的實現(xiàn)就是人格的完成。這些在張君勱十原則中第八條“政黨與政黨間,應有交讓精神,對于敵黨政府,有應有兩三年之忍耐,以待其從容展布,不可存朝上臺夕推翻之心理”和第九條“政黨當相戒,勿以金錢贖買選民及議員,以腐敗其政治道德”中有明顯體現(xiàn),這兩條完全是依靠國民精神上的自覺,自主將心和物融會貫通,實現(xiàn)理想政治。這些內容與近代中國社會狀況顯得格格不入。還有,張君勱所說的持理不持力的“理性政治”的核心是個人心靈、意志的自由。以個人心靈、意志自由為核心的政治才夠得上是真正的民主、自由和理性。一國政治的運作應以承認和尊重個人的自由為前提,“夫政治之本,要以承認人之人格、個人之自由為旨歸”,一切蔑視他人之人格、剝奪他人自由之舉,都應在排斥之列。這些也明顯地打上了生命哲學的烙印。
最后,張君勱所提出的“理性政治”實質是近代中華民族危機與國家政治混亂的片面反映,它是近代知識分子企圖通過宣傳自身政治主張,解救民族危難的努力表現(xiàn),具有民族主義的精神特征。張君勱的“理性政治”一開始就強調理想政黨要擁有自己的主義,并以自身主義作為本黨的宣傳和從政工具,黨員要守紀律,肯為主義獻身,這與我國自清末以來雖然產生有了政黨,但是因為缺少主義,無政策紀律,導致每屆國會開會,所爭斗的都是個人或小集團利益的混亂政治局面針鋒相對。張君勱認為正是由于政黨沒有自己的主義,才導致政局混亂不堪,國家權力永遠操縱在個人或朋黨手中,國民永遠處于水深火熱之中。這些又進一步為帝國主義列強插手于中國政治,掠奪中國經濟,奴役中國人民提供可乘之機,致使近代中國政治局面越來越糟糕,民族危機愈演愈烈的悲催狀況。張君勱的“理性政治”正是針對這一現(xiàn)象而提出的一種解決方案,他試圖通過教育國民建立理想政黨,進而達到理性政治的狀況,最后驅逐列強于國門之外的結果。盡管張君勱的“理性政治”還存有很多的缺陷,但是它畢竟是近代中國知識分子面對混亂時局作出的抗爭反應,尤其是將中國時局上升到民族角度來考慮,更顯示出了一種民族主義的精神特征。
參考文獻:
[1]張君勱.中西印哲學文集[M].臺灣:學生書局,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