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貴州省辣椒疫霉菌生物學特性和辣椒抗疫病性鑒定方法初探

      2014-12-12 18:46:06王瑩王姝趙玉橋向準劉盈盈張玉武
      湖北農(nóng)業(yè)科學 2014年20期
      關鍵詞:孢子囊乳突霉菌

      王瑩+王姝+趙玉橋+向準+劉盈盈+張玉武

      摘要:對來自于貴州省不同栽培地區(qū)的8個辣椒疫病病原菌分離物進行生物學特性及辣椒抗疫病性研究。經(jīng)形態(tài)特征及回接發(fā)病特征鑒定,確定這些菌株為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8個菌株在CA上誘導產(chǎn)生的孢子囊形態(tài)特征和平均大小無明顯差異。在一些辣椒品種中,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可能共存。建議在生產(chǎn)中根據(jù)當?shù)氐木唧w情況來選用不同的抗病品種。

      關鍵詞:辣椒;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生物學特性;抗病性

      中圖分類號:S436.418.1+9;S433.1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0439-8114(2014)20-4845-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4.20.019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 and Identification Method of Pepper Resistance to 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 in Guizhou Province

      WANG Ying1,WANG Shu2,ZHAO Yu-qiao2,XIANG Zhun1,LIU Ying-ying1,ZHANG Yu-wu1

      (1.Guizhou Province Institute of Biology, Guiyang 550009,China; 2.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erbin 150111,China)

      Abstract: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sease resistance of eight isolates collected from different pepper cultivating regions of Guizhou province were studied. Based on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ymptoms after reinoculated to pepper, these isolates were identified as 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 The sporangia induced on CA medium were morphologically similar.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resistance in certain pepper cultivars were coexisted. In production,it is advised to choose different disease-resistant varieties based on the local specific situation.

      Key word: pepper; 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 disease resistance

      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 是危害辣(甜)椒的一種毀滅性的土傳病害,是貴州省各地辣椒的主要病害,在辣椒重病區(qū),枯死率可達80%以上,產(chǎn)量損失也十分嚴重,嚴重影響了貴州省辣椒生產(chǎn)及相關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貴州作為全國辣椒的主產(chǎn)區(qū)之一,疫病近年來發(fā)生愈來愈嚴重,尤其是對無公害蔬菜基地和定單農(nóng)業(yè)基地已產(chǎn)生較大影響。本研究對收集到的8個病菌菌株和4個辣椒品種(系)進行生物學特性和抗疫病性鑒定研究,為明確貴州省辣椒疫病病原菌的分類特征及為害特點、有效地控制辣椒生產(chǎn)中疫病的發(fā)生和危害提供理論參考。

      1 ?材料和方法

      1.1 ?樣本采集

      2013年8~9月從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qū)、烏當區(qū)、開陽縣、羅甸縣、遵義市遵義縣和綏陽縣的辣椒種植地里采集具有典型癥狀的辣椒疫病病果,獨立分裝帶回實驗室。每塊發(fā)病辣椒地隨機取3~4個病果,樣品情況見表1。

      1.2 ?培養(yǎng)基

      ①胡蘿卜(CA)培養(yǎng)基;②馬鈴薯瓊脂(PDA)培養(yǎng)基;③油菜子(RMA)培養(yǎng)基;④玉米粉(CMA)培養(yǎng)基;⑤燕麥片瓊脂(OMA)培養(yǎng)基;⑥選擇性培養(yǎng)基(CA培養(yǎng)基+多菌靈50 mg/L+利福平110 mg/L+五氯硝基苯60 mg/L+青霉素60 mg/L);⑦Petri液[Ca(N03)2 0.5 g/L +MgS04 0.15 g/L +K2HPO4 0.1g/L +KCl 0.05g/L]

      1.3 ?辣椒疫霉菌的分離、純化

      將自然發(fā)病田中采集帶回的病果剝開,直接挑取菌絲置于選擇性培養(yǎng)基平板上,25~28 ℃恒溫培養(yǎng)。待選擇性培養(yǎng)基上長出白色菌落后,挑取菌落邊緣菌絲尖端于CA斜面上進行純化。采用灌根法把辣椒疫霉菌回接到辣椒植株,選取表現(xiàn)出與田間癥狀相同的菌落,再分離后選取其中的8個菌株(表1)進行鑒定[1,2]。

      1.4 ?辣椒疫霉菌的鑒定

      在超凈工作臺上將培養(yǎng)在CA培養(yǎng)基上生長較好的菌絲分別接種在培養(yǎng)基①-⑤上,設置6個溫度,分別為8、15、25、30、35、40 ℃,每個處理3次重復。接種6 d后,調(diào)查病原菌菌落的生長直徑,觀察菌落、菌絲、孢囊梗、孢子囊等形態(tài)特征。挑取CA培養(yǎng)基上的菌絲塊于Petri液中,室溫下光照24 h可產(chǎn)生大量孢子囊。挑取產(chǎn)生孢子囊的菌絲塊于試管中,加水l mL,用力搖晃5 min,觀察孢子囊的脫落情況,測量孢子囊大小和乳突高度[3,4]。

      1.5 ?辣椒疫病的抗性鑒定

      分別將8個供試菌株用無菌水配制成孢子懸浮液,接種濃度為1 000 CFU/mL,接種4個供試辣椒品種,每品種3個重復。接種采用灌根法,接種量5 mL/株。接種后保持土壤濕潤,溫度控制在25 ℃左右,6 d后調(diào)查各處理的發(fā)病情況[5,6]。按病情分級標準調(diào)查植株的發(fā)病情況[7,8]。

      1.6 ? 病情分級及抗性評價標準

      病情劃分為6級。0級:無病斑;1級:病斑面積占葉面積的10%以下;2級:病斑面積占葉面積的10%~20%;3級:病斑面積占葉面積的20%~30%;4級:病斑面積占葉面積的30%~50%;5級:病斑面積占葉面積的50%以上。

      病情指數(shù)=Σ(各級病葉數(shù)×相對級值)/(調(diào)查總?cè)~數(shù)×最高級值)×100。

      抗性劃分:高抗(HR):病情指數(shù)0~5;抗病(R):病情指數(shù)5~15;中抗(MR):病情指數(shù)15~30;中感(MS):病情指數(shù)30~50;感?。⊿):病情指數(shù)50~70;高感(HS):病情指數(shù)大于70。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貴州省辣椒疫霉菌生物學特性

      2.1.1 ?不同培養(yǎng)基上的菌落形態(tài)特征 ?25 ℃條件下培養(yǎng),供試菌株在CA、PDA、RMA、CMA、OMA培養(yǎng)基上表現(xiàn)相近,2~3 d即可形成潔白而豐滿的圓形菌落,尤以在CA培養(yǎng)基上菌絲濃密,生長較快。不同培養(yǎng)基上的P1菌株的菌落形態(tài)見表2。

      2.1.2 ?不同溫度下菌絲的生長情況 ?辣椒疫霉菌菌株在不同溫度下菌落的生長情況見表3。8個菌株在15~35 ℃的范圍內(nèi)均能生長,最適溫度為25~30 ℃,8 ℃和40 ℃都不能正常生長,但是8 ℃的低溫只是抑制了菌絲生長,并沒有使菌株致死。

      2.1.3 ?孢子囊的形態(tài)特征 ?8個菌株在各培養(yǎng)基上都能產(chǎn)生成熟的游動孢子囊,孢子囊形態(tài)變化不大,多為圓形、長橢圓形、不規(guī)則形等,絕大多數(shù)為單乳突,偶有雙乳突出現(xiàn)。在CA培養(yǎng)基上誘導的孢子囊的平均長度為33.5~48.4 μm,寬度為25.5~31.5 μm,長寬比(L/B)為1.2~1.8,柄長為29.4~36.2 μm,乳突高為4.7~6.3 μm(表4)。

      2.2 ?室內(nèi)葉片抗性鑒定及品種間的抗性差異

      由辣椒疫病室內(nèi)抗性鑒定結(jié)果(表5)可以看出,供試的8個辣椒疫霉菌菌株對4個辣椒品種均有一定的致病性,菌株總體致病力由強到弱P6、 P3、P1、P5、P7、P2、P4、P8,辣椒品種總體抗疫病性由強到弱的順序為小米椒、遵義辣椒、花溪辣椒、朝天椒。

      3 ?小結(jié)與討論

      對來源于貴州省不同辣椒栽培地區(qū)的8個疫霉病病原菌進行了分離鑒定,研究表明,8個菌株在CA培養(yǎng)基上誘導產(chǎn)生的孢子囊形態(tài)特征和平均大小無明顯差異,多為圓形、長橢圓形、不規(guī)則形等,絕大多數(shù)為單乳突,偶有雙乳突出現(xiàn)。孢子囊的平均長度為33.5~48.4 μm,寬度為25.5~31.5 μm,長寬比為1.2~1.8,柄長為29.4~36.2 μm,乳突高為4.7~6.3 μm。在一些辣椒品種中,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可能共存,辣椒疫霉菌的致病力強弱跟菌株與辣椒品種的組合有關,表現(xiàn)在不同菌株對同一辣椒品種的侵染力不同,同一辣椒品種對不同菌株的抗病力不同[9]。因此,在生產(chǎn)中可根據(jù)當?shù)氐木唧w情況來選用不同的抗病品種。

      參考文獻:

      [1] 鄭小波.疫霉菌及其研究技術[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97.

      [2] 張國珍,梁 ?月,戴萬安.西藏辣椒疫病病原鑒定、生物學特性及室內(nèi)殺菌劑生物測定[J]. 西藏農(nóng)業(yè)科技,2003,26(4):25-30.

      [3] 楊學輝,肖崇剛,袁 ?潔.貴州辣椒疫病病原鑒定及生物學特性研究[J].西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6(4):413-416.

      [4] 彭化賢,劉波微,李 ?薇.四川辣椒疫霉菌生物學特性和辣椒抗疫霉病性鑒定方法初探[J].云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5,20(1):140-144.

      [5] 張海英,劉永剛,呂和平,等.河西地區(qū)辣椒疫病菌的形態(tài)特征及其致病力的初步研究[J].西北農(nóng)業(yè)學報,2008,17(1):74-76.

      [6] 李智軍,龍衛(wèi)平,鄭錦榮,等.廣東辣椒疫霉菌分離鑒定及其致病力和生理小種分化研究[J].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7,28(1):50-54.

      [7] 毛愛軍,胡 ?洽,俞世敏,等.辣(甜)椒疫病菌致病力及接種濃度[J].北京農(nóng)業(yè)科學,1997,15(1):35-37.

      [8] 毛愛軍,胡 ?洽,耿三省.辣椒疫病菌接種鑒定技術研究[J].北京農(nóng)業(yè)科學,1998,16(2):21-24.

      [9] 戚仁德,丁建成,顧江濤,等.辣椒疫霉致病力分化的初步研究[J].植物保護學報,2002,29(2):189-190.

      1.5 ?辣椒疫病的抗性鑒定

      分別將8個供試菌株用無菌水配制成孢子懸浮液,接種濃度為1 000 CFU/mL,接種4個供試辣椒品種,每品種3個重復。接種采用灌根法,接種量5 mL/株。接種后保持土壤濕潤,溫度控制在25 ℃左右,6 d后調(diào)查各處理的發(fā)病情況[5,6]。按病情分級標準調(diào)查植株的發(fā)病情況[7,8]。

      1.6 ? 病情分級及抗性評價標準

      病情劃分為6級。0級:無病斑;1級:病斑面積占葉面積的10%以下;2級:病斑面積占葉面積的10%~20%;3級:病斑面積占葉面積的20%~30%;4級:病斑面積占葉面積的30%~50%;5級:病斑面積占葉面積的50%以上。

      病情指數(shù)=Σ(各級病葉數(shù)×相對級值)/(調(diào)查總?cè)~數(shù)×最高級值)×100。

      抗性劃分:高抗(HR):病情指數(shù)0~5;抗?。≧):病情指數(shù)5~15;中抗(MR):病情指數(shù)15~30;中感(MS):病情指數(shù)30~50;感病(S):病情指數(shù)50~70;高感(HS):病情指數(shù)大于70。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貴州省辣椒疫霉菌生物學特性

      2.1.1 ?不同培養(yǎng)基上的菌落形態(tài)特征 ?25 ℃條件下培養(yǎng),供試菌株在CA、PDA、RMA、CMA、OMA培養(yǎng)基上表現(xiàn)相近,2~3 d即可形成潔白而豐滿的圓形菌落,尤以在CA培養(yǎng)基上菌絲濃密,生長較快。不同培養(yǎng)基上的P1菌株的菌落形態(tài)見表2。

      2.1.2 ?不同溫度下菌絲的生長情況 ?辣椒疫霉菌菌株在不同溫度下菌落的生長情況見表3。8個菌株在15~35 ℃的范圍內(nèi)均能生長,最適溫度為25~30 ℃,8 ℃和40 ℃都不能正常生長,但是8 ℃的低溫只是抑制了菌絲生長,并沒有使菌株致死。

      2.1.3 ?孢子囊的形態(tài)特征 ?8個菌株在各培養(yǎng)基上都能產(chǎn)生成熟的游動孢子囊,孢子囊形態(tài)變化不大,多為圓形、長橢圓形、不規(guī)則形等,絕大多數(shù)為單乳突,偶有雙乳突出現(xiàn)。在CA培養(yǎng)基上誘導的孢子囊的平均長度為33.5~48.4 μm,寬度為25.5~31.5 μm,長寬比(L/B)為1.2~1.8,柄長為29.4~36.2 μm,乳突高為4.7~6.3 μm(表4)。

      2.2 ?室內(nèi)葉片抗性鑒定及品種間的抗性差異

      由辣椒疫病室內(nèi)抗性鑒定結(jié)果(表5)可以看出,供試的8個辣椒疫霉菌菌株對4個辣椒品種均有一定的致病性,菌株總體致病力由強到弱P6、 P3、P1、P5、P7、P2、P4、P8,辣椒品種總體抗疫病性由強到弱的順序為小米椒、遵義辣椒、花溪辣椒、朝天椒。

      3 ?小結(jié)與討論

      對來源于貴州省不同辣椒栽培地區(qū)的8個疫霉病病原菌進行了分離鑒定,研究表明,8個菌株在CA培養(yǎng)基上誘導產(chǎn)生的孢子囊形態(tài)特征和平均大小無明顯差異,多為圓形、長橢圓形、不規(guī)則形等,絕大多數(shù)為單乳突,偶有雙乳突出現(xiàn)。孢子囊的平均長度為33.5~48.4 μm,寬度為25.5~31.5 μm,長寬比為1.2~1.8,柄長為29.4~36.2 μm,乳突高為4.7~6.3 μm。在一些辣椒品種中,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可能共存,辣椒疫霉菌的致病力強弱跟菌株與辣椒品種的組合有關,表現(xiàn)在不同菌株對同一辣椒品種的侵染力不同,同一辣椒品種對不同菌株的抗病力不同[9]。因此,在生產(chǎn)中可根據(jù)當?shù)氐木唧w情況來選用不同的抗病品種。

      參考文獻:

      [1] 鄭小波.疫霉菌及其研究技術[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97.

      [2] 張國珍,梁 ?月,戴萬安.西藏辣椒疫病病原鑒定、生物學特性及室內(nèi)殺菌劑生物測定[J]. 西藏農(nóng)業(yè)科技,2003,26(4):25-30.

      [3] 楊學輝,肖崇剛,袁 ?潔.貴州辣椒疫病病原鑒定及生物學特性研究[J].西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6(4):413-416.

      [4] 彭化賢,劉波微,李 ?薇.四川辣椒疫霉菌生物學特性和辣椒抗疫霉病性鑒定方法初探[J].云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5,20(1):140-144.

      [5] 張海英,劉永剛,呂和平,等.河西地區(qū)辣椒疫病菌的形態(tài)特征及其致病力的初步研究[J].西北農(nóng)業(yè)學報,2008,17(1):74-76.

      [6] 李智軍,龍衛(wèi)平,鄭錦榮,等.廣東辣椒疫霉菌分離鑒定及其致病力和生理小種分化研究[J].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7,28(1):50-54.

      [7] 毛愛軍,胡 ?洽,俞世敏,等.辣(甜)椒疫病菌致病力及接種濃度[J].北京農(nóng)業(yè)科學,1997,15(1):35-37.

      [8] 毛愛軍,胡 ?洽,耿三省.辣椒疫病菌接種鑒定技術研究[J].北京農(nóng)業(yè)科學,1998,16(2):21-24.

      [9] 戚仁德,丁建成,顧江濤,等.辣椒疫霉致病力分化的初步研究[J].植物保護學報,2002,29(2):189-190.

      1.5 ?辣椒疫病的抗性鑒定

      分別將8個供試菌株用無菌水配制成孢子懸浮液,接種濃度為1 000 CFU/mL,接種4個供試辣椒品種,每品種3個重復。接種采用灌根法,接種量5 mL/株。接種后保持土壤濕潤,溫度控制在25 ℃左右,6 d后調(diào)查各處理的發(fā)病情況[5,6]。按病情分級標準調(diào)查植株的發(fā)病情況[7,8]。

      1.6 ? 病情分級及抗性評價標準

      病情劃分為6級。0級:無病斑;1級:病斑面積占葉面積的10%以下;2級:病斑面積占葉面積的10%~20%;3級:病斑面積占葉面積的20%~30%;4級:病斑面積占葉面積的30%~50%;5級:病斑面積占葉面積的50%以上。

      病情指數(shù)=Σ(各級病葉數(shù)×相對級值)/(調(diào)查總?cè)~數(shù)×最高級值)×100。

      抗性劃分:高抗(HR):病情指數(shù)0~5;抗病(R):病情指數(shù)5~15;中抗(MR):病情指數(shù)15~30;中感(MS):病情指數(shù)30~50;感?。⊿):病情指數(shù)50~70;高感(HS):病情指數(shù)大于70。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貴州省辣椒疫霉菌生物學特性

      2.1.1 ?不同培養(yǎng)基上的菌落形態(tài)特征 ?25 ℃條件下培養(yǎng),供試菌株在CA、PDA、RMA、CMA、OMA培養(yǎng)基上表現(xiàn)相近,2~3 d即可形成潔白而豐滿的圓形菌落,尤以在CA培養(yǎng)基上菌絲濃密,生長較快。不同培養(yǎng)基上的P1菌株的菌落形態(tài)見表2。

      2.1.2 ?不同溫度下菌絲的生長情況 ?辣椒疫霉菌菌株在不同溫度下菌落的生長情況見表3。8個菌株在15~35 ℃的范圍內(nèi)均能生長,最適溫度為25~30 ℃,8 ℃和40 ℃都不能正常生長,但是8 ℃的低溫只是抑制了菌絲生長,并沒有使菌株致死。

      2.1.3 ?孢子囊的形態(tài)特征 ?8個菌株在各培養(yǎng)基上都能產(chǎn)生成熟的游動孢子囊,孢子囊形態(tài)變化不大,多為圓形、長橢圓形、不規(guī)則形等,絕大多數(shù)為單乳突,偶有雙乳突出現(xiàn)。在CA培養(yǎng)基上誘導的孢子囊的平均長度為33.5~48.4 μm,寬度為25.5~31.5 μm,長寬比(L/B)為1.2~1.8,柄長為29.4~36.2 μm,乳突高為4.7~6.3 μm(表4)。

      2.2 ?室內(nèi)葉片抗性鑒定及品種間的抗性差異

      由辣椒疫病室內(nèi)抗性鑒定結(jié)果(表5)可以看出,供試的8個辣椒疫霉菌菌株對4個辣椒品種均有一定的致病性,菌株總體致病力由強到弱P6、 P3、P1、P5、P7、P2、P4、P8,辣椒品種總體抗疫病性由強到弱的順序為小米椒、遵義辣椒、花溪辣椒、朝天椒。

      3 ?小結(jié)與討論

      對來源于貴州省不同辣椒栽培地區(qū)的8個疫霉病病原菌進行了分離鑒定,研究表明,8個菌株在CA培養(yǎng)基上誘導產(chǎn)生的孢子囊形態(tài)特征和平均大小無明顯差異,多為圓形、長橢圓形、不規(guī)則形等,絕大多數(shù)為單乳突,偶有雙乳突出現(xiàn)。孢子囊的平均長度為33.5~48.4 μm,寬度為25.5~31.5 μm,長寬比為1.2~1.8,柄長為29.4~36.2 μm,乳突高為4.7~6.3 μm。在一些辣椒品種中,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可能共存,辣椒疫霉菌的致病力強弱跟菌株與辣椒品種的組合有關,表現(xiàn)在不同菌株對同一辣椒品種的侵染力不同,同一辣椒品種對不同菌株的抗病力不同[9]。因此,在生產(chǎn)中可根據(jù)當?shù)氐木唧w情況來選用不同的抗病品種。

      參考文獻:

      [1] 鄭小波.疫霉菌及其研究技術[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97.

      [2] 張國珍,梁 ?月,戴萬安.西藏辣椒疫病病原鑒定、生物學特性及室內(nèi)殺菌劑生物測定[J]. 西藏農(nóng)業(yè)科技,2003,26(4):25-30.

      [3] 楊學輝,肖崇剛,袁 ?潔.貴州辣椒疫病病原鑒定及生物學特性研究[J].西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6(4):413-416.

      [4] 彭化賢,劉波微,李 ?薇.四川辣椒疫霉菌生物學特性和辣椒抗疫霉病性鑒定方法初探[J].云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5,20(1):140-144.

      [5] 張海英,劉永剛,呂和平,等.河西地區(qū)辣椒疫病菌的形態(tài)特征及其致病力的初步研究[J].西北農(nóng)業(yè)學報,2008,17(1):74-76.

      [6] 李智軍,龍衛(wèi)平,鄭錦榮,等.廣東辣椒疫霉菌分離鑒定及其致病力和生理小種分化研究[J].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7,28(1):50-54.

      [7] 毛愛軍,胡 ?洽,俞世敏,等.辣(甜)椒疫病菌致病力及接種濃度[J].北京農(nóng)業(yè)科學,1997,15(1):35-37.

      [8] 毛愛軍,胡 ?洽,耿三省.辣椒疫病菌接種鑒定技術研究[J].北京農(nóng)業(yè)科學,1998,16(2):21-24.

      [9] 戚仁德,丁建成,顧江濤,等.辣椒疫霉致病力分化的初步研究[J].植物保護學報,2002,29(2):189-190.

      猜你喜歡
      孢子囊乳突霉菌
      孢子囊群奇特的“住宅小區(qū)”
      中耳炎乳突根治術的圍術期有效護理干預模式分析
      揭示水霉菌繁殖和侵染過程
      改良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術治療中耳炎的手術護理配合
      蕨類植物孢子囊的結(jié)構、功能和演化*
      生物學通報(2019年7期)2019-07-08 06:04:02
      溫濕度與光照對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萌發(fā)及存活的影響
      霉菌的新朋友—地衣
      地衣和霉菌
      中華水韭孢子囊發(fā)育研究
      乳突線邊沿細節(jié)的觀察與識別
      芒康县| 浪卡子县| 涟水县| 永城市| 比如县| 汕头市| 太白县| 和硕县| 高碑店市| 改则县| 呼图壁县| 康马县| 宁蒗| 昭觉县| 沐川县| 商城县| 昌邑市| 精河县| 双峰县| 阳新县| 临邑县| 高阳县| 城步| 阜宁县| 五指山市| 汝阳县| 沐川县| 浦城县| 剑河县| 乐山市| 邵武市| 黄骅市| 收藏| 永宁县| 杂多县| 方山县| 广灵县| 齐齐哈尔市| 双牌县| 迭部县| 遵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