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立
(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
中坦文化差異比較分析
魏建立
(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人們居住的世界變得越來越小,各國人民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多。在這種跨文化國際交往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難免會遇到許多問題,造成誤解或陷入尷尬境地。對中國與坦桑尼亞兩國的交際、家庭、飲食三個層面的分析,能夠了解中坦兩國文化和兩國的文化差異,避免文化沖突,促進中坦兩國的友好交往與合作。
中國 坦桑尼亞 文化差異
近年來,隨著中國國際環(huán)境的改善和經濟的飛速發(fā)展,中國參與國際合作與交往的廣度與深度不斷加深。中國與坦桑尼亞的交往也在不斷拓展,“截止2013年底,中國已成為在坦最大投資國之一,中國對坦直接投資額有望在2014年增長50%,增至30億美元”。[1]兩國經濟的合作與融合將會給兩國人民提供更多接觸和交往的機會。在這種情況下,兩國人民所面對的是來自彼此陌生的文化,價值觀念、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都迥然不同,在交往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文化沖突的現象。這就要求人們必須學習、掌握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時的跨文化交際技能。鑒于此,本文就中坦兩國之間文化差異作簡單的論述和分析。
由于中坦兩國在價值觀念、道德標準、生活環(huán)境等諸多方面存在著差異,形成了不同文化的行動規(guī)約和言語規(guī)約。例如,中國人普遍使用的一個表示“OK”的手勢語在坦桑尼亞卻是一種表示蔑視意義的語言,意思是“You are nothing”(你等于零,不名一文)。而人們在交往中總是自動地、不假思索地遵循自己的行為與言語方式,依此來理解對方的言語和行為并作出相應的反應,這些差異勢必影響著兩國人民的日常交際活動。
(一)交際文化
在日常的交往中,坦桑尼亞人比較重視自己的隱私,不愿別人過多問及自己的年齡、工資收入、婚姻、家庭、宗教信仰等。本人在坦桑尼亞教授漢語期間,每每討論中國人的日常問候,如 “吃了嗎”、“去哪兒”、“出差呀”、“你什么時候過生日”、“你結婚了嗎”等的時候,他們都覺得這是不可思議的問候語,因為這都涉及他們的隱私,是應該回避的問題。而中國人卻習慣通過問候給人以親切之感,所以中國人日常寒暄語中大量涉及個人情況就不奇怪了,其實對方并不是真想弄明白被問者的情況或行動趨向,這與他們語言中的“Mambo,Safi,Sijambo,Hujambo(漢語意思為‘你好’)”并無區(qū)別。
坦桑尼亞人的時間觀念比較差,甚至可以說沒有時間觀念。如果你要和坦桑尼亞人商量一些事,打電話詢問他什么時候到。他們會說“Nakuja(I am coming,on the way,two minutes,etc.)”,但千萬別相信他們,因為即使你等上2個小時他可能也不會到。本人初到坦桑尼亞,學校安排了一個當地司機負責接送,每次給其打電話詢問什么時候來,總是說“two minutes”,筆者覺得坦桑尼亞2分鐘真長。隨著筆者在坦桑尼亞生活時間的推移,發(fā)現坦桑尼亞人口中的“on the way”確實要比“I am coming”來得快,至于“two minutes”那確實是應付人的“鬼話”。而中國人往往會明確告訴你,需要五分鐘還是十分鐘。除此之外,坦桑人的請客也是要預約的。記得有一次,本人任教學校校長說要請筆者及另外幾個漢語教師周末到其家里做客。結果,經過精心準備去赴約時,卻吃了個“閉門羹”——家中無人,打電話才被告之其忘記了。這一點和中國的文化相差就更遠了。
握手是現代社會最基本的社交禮儀。但中坦握手禮節(jié)形式也差異較大。中國人的握手是兩人先握手,然后彼此靠近,兩人的手仍然緊緊握住不分開。而坦桑尼亞人彼此間很少握手,雙方通常是緊握拳頭,兩拳想碰以示禮節(jié)(用斯語講就是Tano,意思是give me five)。但在非常正式的場合,坦桑人也會握手。尤其是男女相見時一般會采取握手禮儀,并且一般采取女士優(yōu)先伸手的原則,中國人之間的交往卻沒有女士優(yōu)先的禮節(jié)。
(二)家庭文化
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緣關系為基礎的一種基本的社會生活組織形式,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2]“家庭文化是由人們特有的有關求婚、結婚、離婚,親屬認同和責任,兒童社會化,居住以及家庭穩(wěn)定的規(guī)范和價值構成的。”[3]161一個家庭的組合形式、信仰、習慣以及家庭成員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無不受到社會文化背景的影響。中坦兩國的家庭處于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中,因而受到不同文化的影響,代表著不同的文化價值觀。
中國文化價值的核心是“集體主義”。表現在家庭層面就是家庭成員要以家庭這個小集體的利益為中心,夫妻之間追求和睦、平等,共同承擔贍養(yǎng)老人、教育和撫養(yǎng)子女的義務。在中國,婚姻已不再是個人的事情,而包含責任、道德、個人名譽等諸多因素。人們往往會考慮各種因素去維持一段不幸的婚姻,挽救一個家庭。坦桑尼亞地處非洲,由于長期受英國殖民,深受西方“個人主義”價值影響,認為個人利益高于一切。同時由于經濟發(fā)展比較落后,失業(yè)率較高,一個家庭往往只有男人出去工作,所得收入首先滿足自己的需求,再考慮家庭。在坦桑尼亞的一般家庭中,男尊女卑現象特別突出,男人一般不照顧孩子,不干家務,缺乏責任感,對待婚姻也極不負責。他們如果厭倦了一段婚姻,或者自己無力負擔一個家庭,往往選擇逃避,離家出走。由于坦桑尼亞沒有強制戶口管理制度,所以他們很少辦理結婚、離婚手續(xù)。這也合理解釋了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坦桑尼亞做的一項調查:“在這個人口為2600萬的非洲國家孤兒人數將超過200萬人。”[4]同時,坦桑尼亞是個多信仰的國家,穆斯林教徒可以同時娶四位妻子,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坦桑尼亞人對婚姻、家庭觀念的淡化。
(三)飲食文化
我國自古就有“民以食為天”的說法,飲食是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國家、地區(qū)、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飲食文化。如佛教徒吃素、伊斯蘭教徒忌諱豬肉、印度教徒避諱牛肉。各個民族還有他們自己的飲食方式,如中國人用筷子、歐美人用刀叉。坦桑尼亞的飲食文化無論在飲食內容還是在飲食方式上都與中國有著明顯的差異。
中坦餐飲文化差異首先表現在飲食內容上。坦桑尼亞人的飲食比較單一,主食為Ugali。①除此之外,就是有點西餐風味的大米飯和有點中國風味的油炸食品了。而中國是個餐飲文化豐富多樣的國家,各地飲食各具特色,中國有天南地北“八大菜系”,就拿山西的面食而言就有兩百多種做法。如今,無論是在美國的唐人街,還是坦桑尼亞的偏僻小鎮(zhèn),人們都可以找到中國餐館,品嘗中國的各式佳肴,這些都無不說明中國飲食文化的博大與精深。在食材的選擇上,中國人幾乎什么都吃,海里游的、地上跑的、空中飛的幾乎都可以被中國人做成食物,供人享用。有幾次在學校的路上看到蛇,坦桑人都建議筆者拿回家享用,其實在中國,并不是所有的中國人都吃蛇肉的,這也是坦桑尼亞人對中國餐飲文化理解的偏差。除此之外,中坦兩國人民對待酒的態(tài)度也不盡相同。中國有句古話“無酒不成席”,這句話多少透露出了中國人的酒情節(jié)。席間觥籌交錯,你來我往,很是熱鬧。而坦桑人宴會期間常以飲料為主,由于宗教信仰問題,很少準備酒,即使有酒,也是葡萄酒等,只是宴會的配角,用以交誼。
中坦餐飲文化在飲食方式上也有明顯差異。首先,中國人吃飯用筷子,而坦桑尼亞人吃飯用手抓。在筆者所任教的大學里,從校長到一般職員吃飯都是用手。每餐前后都會仔細洗手,所以不要認為他們多么不衛(wèi)生。據調查坦桑尼亞人通常只用右手進食,因為左手在坦桑尼亞人看來是十分骯臟的,只有在洗手間里才會用到。其次,在中國,任何一個宴席,一般要用圓桌,大家團團圍坐,預示“大團圓”。美味佳肴放在桌子中間,席間人們相互敬酒、相互讓菜,體現了人們之間相互尊重、禮讓的美德。雖然從衛(wèi)生的角度看,這種飲食方式有明顯的不足之處,但它符合中國人渴望“大團圓”、“和諧”的文化底蘊。而坦桑尼亞人即使是聚餐,也都是自買所需,獨自享用,互不相擾,缺少了一些暢懷共樂的情調。還有,中國人愛面子,在付賬時大家會爭先恐后地搶著付錢,而坦桑尼亞人卻正好相反,他們會推脫自己沒帶錢或者錢不夠等讓對方付錢,如若不成功,便無奈地采取AA制。
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中國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中國參與的國際合作與交往越來越頻繁。對中國而言,了解不同國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識以及社會風俗習慣也變得越來越重要。但我們應該深知,文化無優(yōu)劣之分,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以上對中坦文化在交際、家庭、飲食等方面的分析,有助于了解中坦之間的文化差異。在與坦桑尼亞人交往時,要有意識地注意這些方面,彼此尊重和包容對方的文化,存異求同,縮小彼此間的文化差異,才能不斷促進中坦兩國人民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注釋
① 將玉米面粉放在有水的熱鍋里不斷攪拌直至凝結成固體,吃之前拿在手上反復揉捏,捏成球或條狀,然后蘸菜汁吃.
[1]中國駐坦大使館網站.http://tz.mofcom.gov.cn/article/jmxw/ 201404/20140400565985.shtml.
[2]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0659/5038482.htm?fr=Aladdin.
[3]馬克·赫特爾.變動中的家庭——跨文化的透視[M].宋踐,李茹,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161.
[4]新浪網新聞中心.http://news.sina.com.cn/w/2005-04-19/ 13305692956s.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