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
(河西學院外國語學院)
英語移就修辭的陌生化與翻譯
陳云
(河西學院外國語學院)
移就修辭是語言陌生化手法的重要體現(xiàn),本文主要探討英語移就修辭陌生化手法之實現(xiàn)途徑與其具體的翻譯方法。
移就 陌生化 翻譯
由俄國形式主義學派提出的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概念,是作為一種藝術表現(xiàn)手法提出的,他們認為藝術的技巧在于使事物顯得陌生,陌生化是文學語言的本質屬性,也是文學作為一種語言藝術的最本質特征,陌生化就是藝術性或是文學性的代名詞(張冰,2000:163)。移就修辭是詞語搭配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是一種超乎常規(guī)的語言現(xiàn)象,它在文學作品中的巧妙運用旨在使語言生動形象、簡潔凝練,更具藝術感染力,可以說,移就修辭是語言陌生化手法的典范。本文主要探討英語移就辭格里的陌生化手法的實現(xiàn)途徑和其具體的翻譯方法。
Transferred epithet又叫hapalage,源于希臘語hypallassein,意為interchange。Lanham在A Handlist of Rhetoric Terms將移就定義為:“A change in the relation of words by which a word,instead of agreeing with the case it logically qualifies,is made grammatically with another case.”(1991:86)陳望道(2008:94)在《修辭學發(fā)凡》中將漢語“移就”定義為“遇有甲乙兩個印象連在一起時,作者把原屬甲印象的性狀移屬乙印象的,名叫移就辭”??梢?,英語transferred epithet與漢語移就修辭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指對語言常規(guī)的偏離,詞與詞之間存在一種“不合常規(guī)”的搭配關系,所以英語里的transferred epithet就等同于漢語中的“移就”。移就修辭就是通過陌生化手法,用簡潔、明快的語言形式來表達復雜、微妙的意義和情感,創(chuàng)造一種陌生化審美效果,即通過顛覆常規(guī)語言形式,展現(xiàn)出其創(chuàng)造本質,實現(xiàn)其獨特的修辭效果,使讀者讀后產(chǎn)生豐富的聯(lián)想,觸動他們固有的審美標準,使其產(chǎn)生新奇的審美體驗。英語移就的陌生化手法概括起來主要通過三個途徑實現(xiàn):
(一)修飾人的詞轉而修飾物
例1:The downtown streets at this hour of the day were strange to her,but there was a tired camaraderie among the people getting on and off the car.(A Trip for Mrs.Taylor,高級英語)
“tired”一詞通常用來修飾人,形容人疲倦不堪的樣子,但這里用“tired”一詞來修飾表示物的抽象名詞“camaraderie”。從語義邏輯上看,似乎不合規(guī)范,也不合情理,但在原文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它卻賦予了該詞以新的意義,增強了語言的表達效果。倘若將原句改寫成 “there was a camaraderie among the tired people”,就遠沒有原文顯得生動形象。
(二)說明物的詞轉而修飾人
例2:I had never,at that time,seen such a metallic lady altogether as Miss Murdstone was.(David Copperfield,高級英語)
“Metallic”表示“金屬的”、“產(chǎn)生金屬的”或“含金屬的”,通常用來修飾具體的物,而這里被用來修飾“l(fā)ady”,這種修飾語移用的表達方式賦予了人物冷酷殘忍的性格特征,使故事人物形象躍然紙上。
(三)修飾一物的詞轉而修飾它物
例3:Wooden minds;wooden voices.(What is Style,高級英語)
wooden源于名詞形式“wood”,顧名思義,指材料是 “木制的”,常被用來修飾具體的非生命物體,如wooden hut(木屋),wooden beams(木梁)等等,而用“wooden”來修飾抽象的 “mind”和“voice”則偏離了常規(guī)的搭配形式,這種陌生化手法使語言新穎別致,生動刻畫出了“木訥的思想”和“單調的表達”,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 4:Her seventy-six-year-old face shone with wrinkled cleanliness and the excitement of the day.(A Trip for Mrs.Taylor,高級英語)
“wrinkled”一般用來修飾人身體的部位,尤其是臉部,在這里本該修飾 “face”一詞,卻被移用到“cleanliness”這一抽象名詞上,收到了出人意料的表達效果,試與 “her wrinkled face shone with cleanliness”比較,顯然這種表達要比原文平淡得多。
英語移就修辭是文學語境下特殊氛圍中詞與詞之間“離奇”的搭配。在雙語轉換中如何能夠貼近原文,盡量保持其原汁原味,而不致形成交流的壁壘,實為翻譯之一大難事。正如茅盾所說:“文學的翻譯是用另一種語言,把原作的藝術意境傳達出來使讀者在讀譯文的時候能夠像讀原作時一樣得到啟發(fā)、感動和美的享受”(羅新璋,1984:511)。移就修辭的翻譯效果也應如此,在翻譯過程中,譯者要靈活運用恰當?shù)姆椒?,翻譯出原文的“意”和“味”。
(一)以異譯異法
在英漢兩種語言里都存在移就修辭,為了保留原文的修辭特色,對一些容易理解和接受,其表達方式與漢語相似的英語移就,漢譯時應采取以異譯異的方法,這樣既保持原語簡潔含蓄的表達方式又符合原文的結構形式,實現(xiàn)了內容與形式上的對等,較好地再現(xiàn)原文的移就修辭的陌生化手法,實現(xiàn)了移就修辭所要傳達的陌生化之審美效果。
例5:I press the trigger all right,but one bullet after another feebly drops on the floor from the sheepish muzzle.(Lolita by Nabokov)
我確實扣動了槍機,可是一顆又一顆子彈都從那個怯生生的槍口虛弱無力地落到了地上。
通?!皊heepish”一詞被用來描述有生命的物體,一般不會與冷冰冰的槍相聯(lián)系,但在這里卻賦予了槍人性化的特征,令人不由地贊嘆其表現(xiàn)形式之妙,作者所要創(chuàng)設的陌生化的審美意圖從而得以實現(xiàn),在翻譯時采取以異譯異法,保留原句里的移就修辭,將“sheepish muzzle”譯為“怯生生的槍口”,通過這種巧妙的移用,變相地反映出開槍者當時的心理狀態(tài),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舍形保意法
但英漢兩種語言終究屬于兩種不同的語系,受不同民族思維和文化的影響頗深,反映在語言上,自然存在很大的差異。在翻譯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有些英語移就修辭過于偏離語言常規(guī),以異譯異會使譯語顯得生硬、別扭,不易為譯語讀者所理解和接受,這時就應舍棄移就修辭,擺脫原文結構的束縛,采取舍形保意的方法,揭示移就的內涵意義,使譯文更符合漢語表達規(guī)范。
例 6:The white silence seemed to sneer,and a great fear came upon him.(The Son of the Wolf by Jack London)
寂靜的茫茫雪野好像在冷笑,一陣恐懼朝他襲來。
“white”作為顏色詞通常用來形容具體的物,但也不盡然,我們常常還可以看到white lie(善意的謊言),white noise(低微的節(jié)奏很平均的聲音)和white hope(深孚眾望的人),這些都構成了移就的修辭手段,其意義完全不能依據(jù)字面意思而定,故這里的“the white silence”也不能直譯為“白色的寧靜”,而要根據(jù)原文的上下文先釋義為 “the boundless fields covered with snow was silent”然后再譯。
(三)位置還原法
英語移就辭格中常常有這種情況,用來修飾句子中某一成分的詞被移花接木到另一成分前,在翻譯過程中可以將修飾語位置還原,把原文中移就的超常規(guī)性和非邏輯性的表達方式還原到規(guī)范的合乎邏輯的表達方式。
例6:Sometimes they threw(him)bits of food,and got scant thanks;sometimes a mischievous pebble,and a shower of stones and abuses.(Diogenes and Alexander by Gilbert Highet)
有時,人們朝他扔去零碎食物,卻很少聽到感謝;有時,人們惡作劇似地扔去塊卵石,得到的回報是暴風雨般的石塊和謾罵。
句中的“mischievous”本來用來修飾有感情有生命的人的行為方式,在這里應以副詞形式“mischievously”呈現(xiàn)去修飾動詞“threw”,但卻用來修飾“pebble”一詞,不禁讓人聯(lián)想到一部電影“瘋狂的石頭”,該片名運用移就修辭造成一種陌生化的間離,在立意上收到了簡潔幽默和耐人尋味的藝術效果,那么這里是否應該將其仿擬為“惡作劇的卵石”呢?結合上下文來看,這樣的譯文會令人頗感費解,故在翻譯時應運用位置還原法,即通過大腦這一暗箱操作將 mischievous轉換成副詞形式還原到動詞“threw”前。
(四)融合變通法
英語移就辭格有時運用得十分巧妙,在譯成漢語時就要擺脫漢語詞語有時凝滯的束縛,將原文中變幻的詞語搭配融化到漢語句子里,只求神似,不求形似,有效地傳達其“言簡”之意,在譯文中譯者要心領神會,將原語融合變通,再加以表達和呈現(xiàn)。
例7:...he told me of some tribute from India,and added,with twinkling smile,“You see,I sound my barbaric yawp over the roofs of the world.” (A Visit to Walt Whitman,高級英語)
當提到印度詩壇對他的贊譽時,他狡黠地笑著補充說:“你看,我‘仰天長嘯,響徹世界屋脊?!?/p>
“twinkling”的英文意思是 “shining intermittently with a sparkling light”,所以一般不會用來修飾“smile”,常見的含有 twinkling的短語有 twinkling stars,twinkling diamonds,twinkling eyes等。這里“with twinkling smile”即指“with twinkling eyes and smile”,但這種表達顯然沒有原句凝練生動,“twinkling eyes”透射出一種俏皮和狡黠,故可采用融會變通之法將其譯作“狡黠地笑著”。
移就修辭是對詞語搭配大膽地創(chuàng)造性的活用,其陌生化的表現(xiàn)手法不一而足,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無疑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在宏觀上譯者要形成正確的翻譯觀,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和文學修養(yǎng),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和能動性;在微觀上譯者要根據(jù)具體的語境,運用恰當?shù)姆g方法,盡量貼近原文,將這一生動形象的修辭手法準確地加以再現(xiàn),這樣的譯文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再現(xiàn)原語修辭上陌生化的審美效果,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譯語讀者的閱讀期待,使其在閱讀中能像原語讀者那樣“得到啟發(fā)、感動和美的享受”。
[1]Lanham,R.A.A Handlist of Rhetorical Terms[M].US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1.
[2]陳望道.修辭學發(fā)凡[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3]李鑫華.英語修辭格詳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0.
[4]羅新璋.翻譯論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5]巫漪云,黃關福.高級英語(上冊)[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4.
[6]張冰.陌生化詩學:俄國形式主義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