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衡
2014年6月14日 晴
語文學習的最直接的目的,是能說會寫,這是毋庸置疑的。而寫又是重中之重,因為能說,不一定會寫;而會寫,能讓人說得更規(guī)范、更準確、更有思想。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說,語文學習的過程就是學習寫作的過程。而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又讓這一學習過程處于十分尷尬的境地:學生不會寫,不愿寫,害怕寫,常常將一些有關作文寫作技巧、寫作寶典的書籍視為“珍寶”。毎要寫作,必拿出來,而效果甚微。如何幫助孩子們走出這一困境呢?那就是讓他們寫起來,寫日記不失為一個很好的方法。下面就如何寫日記略談幾點。
一、記所看到的事
曾經(jīng)聽到過這樣一個真實的事情:一位家長哭訴孩子不會寫作文,每遇學校布置寫作文,他們全家就遭遇“災難”:孩子咬著筆桿子,一坐就是大半天,就是不寫一個字。其結果常常是家長又氣又恨,又打又罵;孩子是又怕又躲,又哭又叫,一場“劫難”平息,作文以家長口述孩子記錄的方式而結束。母親因此急白了頭發(fā),孩子犯了寫作恐懼病。這里暫且不談教育方法等諸多問題,就“寫”來說,改變是有辦法的:暫不讓孩子寫作文了,只要堅持幫助孩子記下當天看到的事就行。其實,讓孩子“想事”的過程就是思考的過程,記事的過程就是訓練孩子組織語言,學會表達的過程。因為是孩子自己看到的事,故而真實有話說,因為真實,孩子也樂意寫。而且樂意記事,為寫作積累了大量的素材,自然能為有米之炊??上驳氖牵凑者@個方法,那個孩子在不長的時間后,真能下筆也有神了。
二、記所見到的人
生活中,人情種種:有讓你感恩的,有讓你終生難忘的,有讓你一生喜歡的;也有讓你反思,促你成長,成為你良師益友的;有讓人歌頌贊美的,也有遭人批判否定的;它們像一面光亮亮的鏡子,照出一個實實在在的世界。培養(yǎng)孩子從小就留意身邊的人,在意身邊的人的習慣,并能把他們真實地記下來,又何愁寫作時不會刻畫人物,不會描摹百態(tài)人生。
下面是一則來自學生的日記節(jié)選:
“我一邊盯著黑板,一邊仔細注視著老媽的一舉一動,只見她用微微翹著小拇指的右手飛快地書寫著,每一排清秀的粉筆字映入眼簾,老媽的手就得在空中懸?guī)资?,而一堂課下來又有多少板書?。∥疫@下明白為什么老媽總是習慣性地敲擊手臂了,幾十年如一日地板書,那好看的字背后是老媽多少次鉆心的酸痛!”
(孫華磊)
這是在寫人,在寫他的“老媽”,我們不能不說他觀察的細致,“微微翹著小拇指”“老媽總是習慣性地敲擊手臂”的細節(jié)描寫就是源于對“老媽”的熟悉了解。因為熟悉,相信學生能寫。
三、記所感受的情
同樣,日記也可記下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記下在接觸和經(jīng)歷它們時感受到的情感,無需刻意,也不必驚天動地。如:
“我不禁再次心酸起來,自從去年因教學任務繁重大病一場后,老媽原先百靈鳥一樣清脆的嗓音就總是發(fā)啞。老媽愛唱歌,可現(xiàn)在每次唱到以前拿手的高音時她都只能停下,無奈地輕輕哼唱。可一到課堂,她又語調高昂,絲毫不在乎嗓子?!?/p>
這是一則寫當教師的媽媽的日記節(jié)選,小作者簡單的語句已讓讀者動情。他內心的那份對“老媽”的心痛、理解又自豪的感情已深深感染了讀者。其實,只要時時提醒孩子們,感動是無時不有的,真情也是無處不在的,而且這樣的感動有個體也有群體,有親情也有友情,有熟悉的也有陌生的,它們都讓世界充滿了愛,孩子就會去寫。因為擁有,孩子也會愛寫。
四、記所悟出的理
孩提年齡、中學時代,對道理的理解和解釋都是較直接和客觀的,但如能將在具體事物中所悟到的一些“理”寫入日記中,就是一個很好的思維訓練,讓他們分辨是非,判斷曲直,讓他們有一種向上的正能量的需求是很好……不需太深刻,只要對就行;不要太全面,只要準就可。例如,一篇《也說一張報紙看半天》的日記中寫道:
“……但以‘一杯茶,一包煙來當‘下酒菜未免不讓人懷疑:到底是看報為主呢,還是消遣為主?如果精神食糧要如此‘消化的話,我們青少年學生上課 ‘一杯茶,一包煙,豈不效果更好?”
這樣議論就很好,既有現(xiàn)實的針對性,又聯(lián)系了實際,寫法上也有一點雜文的犀利,為議論文的學習和寫作打下扎實的基礎。
綜上粗淺所述,不難發(fā)現(xiàn):看見感悟就有情感。很顯然,接受這一觀點是容易的,但落實于具體的行動中就非得有觀察之心,動筆之意不可。上面只是可從哪些方面寫、怎樣讓孩子寫起來的角度來談寫日記的,至于寫日記的方法一定要說出其中的一二來,我以為是不必要的,“文章本天成”,更何況是“日記”呢!可以說:日記本不都是美文,寫得多了,行文也便美了起來。當然,寫日記對語文學習興趣、能力的提高也是大有益處的,再次說明一下我的觀點:樂記日記喜成章。
(作者系湖南省岳陽市十五中中學語文高級教師,市級骨干教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