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國家與社會關系視角下的“三民主義”解讀

      2014-12-13 04:38:17謝光遠
      決策與信息 2014年33期
      關鍵詞:三民主義孫中山國家

      謝光遠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政治學系 北京 102488

      國家與社會關系視角下的“三民主義”解讀

      謝光遠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政治學系 北京 102488

      “三民主義”是一種建設近代國家和近代社會的理論。就國家和社會的關系看,民生主義的目標和民權主義的政府建構,是自相矛盾的兩極:民生主義本質上是一個以培育中產階級為目標的社會改造方案;民權主義設計的卻是個“強政府弱社會”模式。由于理念上的矛盾和缺乏付之實施的條件,社會改造無法實現(xiàn),而“強政府弱社會”模式,則為國家權力擠壓社會自治空間留下隱患。它在之后實踐中產生的弊端,值得人們思考和總結。

      三民主義;國家與社會關系;中產階級

      “三民主義”是孫中山提出的對于近代中國的國家和社會進行重構的一套系統(tǒng)理論,也是一系列具有可行性的國家和社會改革方案。自我國的君主專制制度終結之后,孫中山及歷屆國民政府都試圖踐行三民主義,實現(xiàn)對于中國國家和社會的重構,使之適應時代的發(fā)展變化,直到今天這一實踐也在進行。誠然三民主義理論存在相應的問題,但是這一理論及其實踐情況對于考察近代和現(xiàn)代早期中國國家和社會關系的變化是有重要意義的,對于當今我國國家和社會關系的發(fā)展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一、近代我國國家與社會關系的轉變

      1.社會結構變化帶來的轉變

      在近代,中國國家與社會二者關系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轉變。傳統(tǒng)中國以君主專制為特征,強調皇權的至高性和廣大的作用范圍?!颁咛熘拢峭跬粒郝释林疄I;莫非王臣”。1但是就統(tǒng)治機構(君主-國家及其代理人-官員)對社會作用的內容和效果而言,國家對社會的控制卻極為松散。就權力結構言,實際上只有上下兩個層面,即從中央到地方縣級的行政系統(tǒng)和縣級以下的鄉(xiāng)(鎮(zhèn))自治系統(tǒng)。兩者之間長期處于約定俗成的自然狀態(tài)。國家(政府)對鄉(xiāng)村自治社會的制約,鄉(xiāng)村對國家的呼應,歷來通過鄉(xiāng)村中的士紳階層作為中介進行調節(jié):“紳士作為地方領袖,他們與政府結成聯(lián)盟,自然政府官員也由他們構成。他們在本地擔任許多職責,擔任地方官員與當?shù)匕傩罩g的中介,就地方事務為官員們出謀劃策,同時又代表了地方利益?!?而在鄉(xiāng)村內部,這些士紳通過家族宗法體系對鄉(xiāng)村社會進行有力的控制。在這種社會結構中日常的公共事務與個人事務是緊密結合的(類似于古希臘的城邦國家),通過動員和彈性的規(guī)則(如倫理宗法等)解決公共事務。由于生產方式和技術原因,共同體之間的交流十分有限,某一共同體內部成員對于其它共同體或者更大范圍的社會共同體的意識很薄弱,存在普遍的“民不知有其國”現(xiàn)象。而國家則通過有限的汲取能力提取公共資源來處理那些最緊要的公共事務(如抵御入侵和叛亂、維護最基本的公共設施、應對自然災害等)。3在中國歷史上統(tǒng)治集團(國家)變動不居,但是這種國家和社會的關系格局則被長期保持下來。

      由于清王朝是外來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政權,因此需要確立新的合法新基礎以及新的資源分配格局(主要是土地)。為了保持自身統(tǒng)治的穩(wěn)固,清朝自立國以來采取新的統(tǒng)治手段如大力推行保甲制度,強化各級地方政府行政權力等,擠壓原有的自治結構,削弱下層社會的自治空間。下層由于過多地擔負行政責任,社會的傳統(tǒng)氛圍無法適應來自上層的權力滲透,國家與社會處在日見緊張的狀態(tài)(體現(xiàn)在清初的“反清復明”運動和中期大量的農民起義)。鴉片戰(zhàn)爭后這種格局發(fā)生了變化。一方面,紳士階層受清初統(tǒng)治者的打擊逐步邊緣化,以西方國家輸入為主的資本主義生產模式松動了原有的鄉(xiāng)村社會結構(造成農民脫離土地),這就使得士紳階層失去了存在的土壤,進而開始尋求轉型以保持他們在社會中的特定地位;另一方面,由于外部(主要指西方列強)沖擊導致清王朝的主權和國家力量削弱,這又減弱了國家對于鄉(xiāng)村社會的控制和影響(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清王朝被迫打開國門后基督教傳教士的大量進入,通過他們加入教會的農民由于教會在中國的特權而成為“法外之民”)。這就需要國家和鄉(xiāng)村社會同時進行變革以維護自身的存續(xù),同時也要利用這種變革來消解二者之間的張力,達到一種和諧的狀態(tài)。在孫中山之前也有一些思想家曾提出相應的改革設想,但大多是難以付諸實踐的“烏托邦”。

      2.新的國家-社會關系理念推動的轉變

      而西方近代國家觀念的傳入又使這種變革增加了新的內容。以洛克為代表的西方現(xiàn)代國家理論認為社會和國家之間是彼此分離的,而社會又優(yōu)先于國家。因此社會是能夠擺脫國家的控制而進行自我管理的。這種思想的傳播促成了清末普遍的地方自治要求,以地方自治為實現(xiàn)憲政基礎的呼聲甚高。表面上看,清末地方自治的要求似乎古已有之,實際上完全不同。傳統(tǒng)的地方自治,是以血緣宗法制度為核心的宗族和士紳統(tǒng)治相結合的“長老之治”,而不是民主政治;西方傳入的地方自治是在人人平等思想主導下,以“市民階層”為主體的民主參政。其核心,從思想方面言是實現(xiàn)資產階級民主平等原則;從政治操作層面言是由資產階級代表人物掌握地方政權。但是,轉型初期的中國社會,由于資本主義發(fā)育的不充分和資產階級力量的弱小,還沒有形成如同歐美那樣的市民階層。這就使得晚清的地方自治只能是一個在國家觀念支配下,反對封建專制爭取參政的政治運動,而不是一個社會改造運動,無法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市民自治,從而難以在地方自治基礎上調整國家與社會的緊張關系。此外由于外部沖擊帶來的救亡圖存的要求在知識分子(地方士紳也是知識分子的重要組成)中占據了主要的地位,因此他們更熱切希望實現(xiàn)國家與社會的整體性整合以調動大眾的力量擺脫困境,而權力的劃分和歸屬界定則不是那么的重要了。因此對于國家政權(統(tǒng)治)的建構和強化也是知識分子的重要目標。這就造成了謀求國家與社會二者力量同時強化的張力。

      綜上概述可知:三民主義出世前國家行政權力對地方基層的支配操控已日趨明顯,社會結構的上下層之間已缺乏對應調適的活力。而外部沖擊又使這種弊端凸現(xiàn)出來,重構成為了迫切的現(xiàn)實要求。要建立以民權為基礎的近代民族國家,不僅要推翻現(xiàn)存的封建專制的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政體,而且要大力發(fā)展資本主義,培育社會的中產階層,給下層社會以充分的自治空間,才能造成真正民有、民治、民享的和諧社會。但是理論和現(xiàn)實的差異使得在解決這一問題上存在互為矛盾的兩個出發(fā)點和兩條道路,它們之間的張力一直存在且沒有被正視,孫中山有關解決這一問題的構想同樣從這種路徑開始,且最終沒能超越這一矛盾,導致了理論和實踐的問題。

      二、“三民主義”理論中的國家與社會關系

      1.“三民主義”的含義

      “三民主義”一詞,緣自于歐美的“三大主義”。這一說法最早見于1905年孫中山撰寫的《〈民報〉發(fā)刊詞》:“余維歐美之進化,凡以三大主義:曰民族、曰民權、曰民生……是以三大主義皆基本于民。”4而在1907年孫中山在南洋檳榔嶼對華僑的演說中開始使用“三民主義”來代替“三大主義”:“我們三民主義中的民族主義,就是要使中國人和外國人平等,不做外國人的奴隸?!?此后“三大主義”仍是用來概括同盟會政治主張的主要核心話語,直到1912年4月16日《在上海南京路同盟會機關的演說》中,才正式使用“三民主義”一詞。6自此以后,孫中山無論在講演、著述中,都不再使用“三大主義”,而專用“三民主義”一詞來概括他所指的民族、民權、民生的內涵。

      “什么是三民主義呢?用最簡單的定義說,三民主義就是救國主義……何以說三民主義就是救國主義呢?因為三民主義系促進中國之國際地位平等、政治地位平等、經濟地位平等,使中國永久適存于世界。所以說三民主義就是救國主義?!?顯然,孫中山所說的“救國主義”,實質上還包涵建國和社會發(fā)展的內容。因之三民主義在本質上就是一種建設近代國家和近代社會的理論:民族主義要求在推翻清王朝后建立一

      個獨立的近代民族國家,這個國家是要能夠有足夠的力量來防衛(wèi)自身、實現(xiàn)本國的發(fā)展目標的;民權主義要求建立一個由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共和政體,國家和政府要受到民眾和市民社會的制約;民生主義要求縮小社會的貧富差別,盡可能實現(xiàn)共富,建立一個以中產階層為主體的近代社會。這里所謂“中產階層”,并非是當代社會學的概念,而是孫中山自己使用的名詞。他認為歐美等國“富者愈富、窮者愈窮”,這樣就造成了社會的分化并終將發(fā)展成為對立和分裂,導致社會動蕩乃至解體。孫中山希望中國實行民生主義后,形成一個眾多“小康之家”的社會,出現(xiàn)一個“不窮不富”的中產階級。在社會中除了資本家、工人兩大階級外,還有一個“不貧不富”的中產階級即第三等級。這樣不僅可以避免歐美那樣的貧富兩極對立,而且可以促使社會穩(wěn)定。

      2.“三民主義”對國家與社會關系的構想及局限

      按照三民主義的理論邏輯,推翻清王朝是實現(xiàn)民族主義的前提,對外爭取平等、建立獨立自主的民族國家是實現(xiàn)民族主義的目標;對內建立人人平等的民主共和政體是確立近代國家的根本保障;消除貧富不均、建立以中產階層為主體的近代社會是奠定近代國家的堅實基礎。這個理論的基本出發(fā)點,是孫中山對人民的終極關懷。所以他說:“我們三民主義的意思,就是民有、民治、民享。這個民有、民治、民享的意思,就是國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本痛硕裕裰髁x在國家與社會關系上,應該是一種對應發(fā)展和良性互動的關系。然而對“三民主義”每一個總體目標的實現(xiàn)策略進行具體考察后,會發(fā)現(xiàn)在策略的出發(fā)點和路徑上是有矛盾之處的。

      民生主義的基本內涵是“平均地權”和“節(jié)制資本”,后來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張。孫中山對平均地權和節(jié)制資本曾多所論述。而關于“耕者有其田”,孫中山很早有此設想。1902年與章太炎討論土地制度時稱:“夫不稼者,不得有尺寸土?!?1912年與袁世凱晤談時又說:“欲求解決農民自身問題,非耕者有其田不可?!弊阋妼O中山對中國革命根本問題——農民和農民的土地問題之重視。盡管這一主張后來未能實現(xiàn),但它的提出對“核定地價”、“漲價歸公”后的土地國有,從而使平均地權有了新的內涵和新意義。從孫中山關于民生主義的論述中可知,在土地所有制問題上不主張消滅地主,而是通過平均地權和實現(xiàn)耕者有其田,使占全國人口絕大多數(shù)的農民成為具有獨立經濟地位和獨立人格的自耕農。隨著農村經濟的發(fā)展,農民中的一部分人將成為農村中“不貧不富”的中產階級;在私人資本的發(fā)展上,不消滅資產者,通過節(jié)制資本避免少數(shù)人操縱國計民生,出現(xiàn)貧富兩極分化。民生主義不僅是個“社會經濟史觀”,而且也是個社會改造史觀。從國家與社會關系上說,這是一個在發(fā)展社會經濟基礎上的社會改造方案。就此而言,民生主義的終極目標,本質上是一個培育和造就中產階級的社會改造方案。

      然而另一方面,民權主義設計的卻是一個類似國家主義的“強政府弱社會”模式。不僅與其本義不符,而且與社會改造目標相悖。民權主義的本義是要給人民自由平等、當家作主的權利。從國家建設的角度來講,一個無民主、無法治傳統(tǒng)的國家,在經過暴力革命奪取政權后,要有一個增進國民民主意識、健全法制、改造官僚機構、摧毀專制傳統(tǒng)的漸進過程。領導這項重大改革的新權威機構在建政過程中只能逐步放權,以適應國情,保證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更何況彼時維護新生國家的獨立地位,確保不受外國的侵略和干涉是國民革命的首要任務,因此無法消解國家的權力而只能盡量增強。而軍權是維持國家的最基本力量,所以一定要保障其優(yōu)先地位。就這一意義上說,孫中山和他的同志們設計的程序,符合中國“民智未開”的國情,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很大程度上擺脫了所謂革命家迷戀權力,不信任群眾的問題。

      但從國家與社會對應互動的角度審視,首先,在這一時期內成立的地方議會,是在軍政府授權下組成的。它的職能不同于國家議會。作為國家權力的附屬物,顯然它的自治權力是不充分的。其次,作為這一時期標志的約法如何產生,《軍政府宣言》也未作說明。約法實際上是在沒有民意參與、社會力量缺位的情形下由軍政府自行制定的。那么以一個自己制定的法治文本作為全社會必需遵守的準則,其結果,只可能是國家權力對民眾和社會權利、政府公權對地方自治權的制約和支配。第三,形式上看,設定期限似乎遞進可期,但實際上以“天下平定后”作為結束約法之治時期的前提條件,反而為拖延進入第三時期“憲法之治”提供了借口,也使權力掌握者(軍閥和大官僚)產生了對于權力的依賴而缺乏實現(xiàn)“憲法之治”的動力,后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前提條件的不確定性以及制衡力量的缺失為時限可長可短的彈性埋下了伏筆?!岸胃锩焙螅瑢O中山之所以把程序論改稱為“軍政”、“訓政”、“憲政”,作為政權建設的三個階段,正是這個理念的直接體現(xiàn)。

      三、總結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依照三民主義理論施政,進一步擴張國家權力,擠壓和管制民間社會,結果弊端叢生。原有的自然村落逐步成了政府的行政村,農民不僅負擔沉重的賦稅和徭役,而且絲毫沒有政治權利。農村的生存狀態(tài)日見惡化。在城鎮(zhèn),民間社團受到管制和擠壓,連一貫具有活力的工商社團、輿論媒體,都在政府的操控支配之下。市民社會和公共領域無法生成。只有在少數(shù)經濟、文化發(fā)達的大都市如上海、廣州等略具雛型。國家壟斷資本蛻化為官僚資本,操縱國計民生??箲?zhàn)勝利后,國家與社會失序的緊張狀態(tài),已到了社會崩潰的邊緣。國家極權造成的種種弊端和后果,延緩了近代社會轉型的進程。這其中固然有外國侵略加劇、國內割據分裂、政令不行的因素,但是“三民主義”本身包含的通過強化國家以培育社會的路徑選擇可能才是最主要的原因。這樣的結果確實值得人們進一步思考和總結。

      [1]《詩經·小雅·北山》

      [2]張仲禮著,李榮昌譯,《中國紳士——關于其在19世紀中國社會中的作用研究》[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1年,67頁

      [3]王煥炎《水利·國家·農村——以水利社會史為視角加強對傳統(tǒng)社會國家社會關系的研究》[J].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第6期

      [4]孫中山全集(第1卷),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288頁

      [5]陳旭麓、郝盛潮主編,孫中山集外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44頁

      [6]孫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337頁

      [7]孫中山全集(第9卷),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184頁

      [8]章太炎全集(第3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274頁

      謝光遠,男,1987年5月出生,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政治學系2012級在讀博士,研究方向:政治學理論、馬克思主義政治學。

      猜你喜歡
      三民主義孫中山國家
      別開生面先行者——孫中山的哲學創(chuàng)意
      三民主義說
      當代作家(2021年12期)2021-01-15 00:48:37
      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
      把國家“租”出去
      華人時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奧運會起源于哪個國家?
      淺析新民主主義與新三民主義的異同
      論毛澤東對三民主義的認識
      三民主義之民族主義淺析
      人間(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36
      民國時期孫中山郵票賞析
      團結(2014年4期)2014-02-28 17:03:51
      孫中山民生主義的現(xiàn)代啟示
      通州市| 衡阳县| 永吉县| 海宁市| 金乡县| 荣昌县| 泰兴市| 嘉义市| 麻城市| 荣昌县| 徐水县| 荔浦县| 大足县| 扶风县| 绍兴县| 临沭县| 恩平市| 元谋县| 连江县| 县级市| 安阳市| 孝义市| 荥阳市| 垣曲县| 浙江省| 麻城市| 那坡县| 吉林省| 东台市| 都昌县| 雷山县| 师宗县| 井陉县| 宁武县| 茌平县| 大连市| 合山市| 安乡县| 会泽县| 郑州市| 高碑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