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銘
(吉林工商學院,吉林 長春130507)
枸杞是茄科枸杞屬的多分枝灌木植物,以果實入藥,主產(chǎn)于寧夏、甘肅、青海、新疆、內(nèi)蒙古、河北、山東、山西、河南等地,最有名的是寧夏枸杞。[1]枸杞是我國傳統(tǒng)名貴中藥材,素有“紅寶”美稱,富含植物多糖、蛋白質(zhì)、維生素等營養(yǎng)成分。[2]枸杞子中含有14 種氨基酸,并含有甜菜堿、玉蜀黃素、酸漿果紅素等特殊營養(yǎng)成分,使其具有不同凡響的保健功效。枸杞子含有豐富的胡蘿卜素、維生素A1、B1、B2、C 和鈣、鐵等健康眼睛的必需營養(yǎng),故擅長明目,所以俗稱“明眼子”。[3]歷代醫(yī)家治療肝血不足、腎陰虧虛引起的視物昏花和夜盲癥,常常使用枸杞子。枸杞有提高機體免疫力的作用,可以補氣強精,滋補肝腎、抗衰老、止消渴、暖身體、抗腫瘤的功效。枸杞具有降低血壓、血脂和血糖的作用,能防止動脈粥樣硬化,保護肝臟,抵制脂肪肝、促進肝細胞再生。[4]
枸杞多糖是從枸杞中提取而得的一種水溶性多糖。已明確該多糖系蛋白多糖,由阿拉伯糖、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木糖、鼠李糖6 種單糖成分組成。經(jīng)研究表明,枸杞多糖是枸杞子調(diào)節(jié)免疫、延緩衰老的主要活性成分,可改善老年人易疲勞、食欲不振和視力模糊等癥狀,并具有降血脂、抗脂肪肝、抗衰老等作用。[5]
干枸杞購買于吉林長春當?shù)厮幍?長春,中國)。DPPH 和BHT 從Sigma 公司購買。鄰苯三酚、三羥甲基氨基甲烷、鹽酸、等其他的化學試劑均為分析純。
利用煎煮法提取枸杞多糖,稱取干枸杞,加水于80℃水浴中浸泡2.5 小時,然后加熱,煮沸1.5 小時,然后冷卻,收集濾液;沉淀加水再加熱煮沸1 小時,冷卻過濾,收集濾液。將濾液合并,濃縮備用。
(1)枸杞多糖對DPPH 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測定
將枸杞多糖配成不同濃度的待測液,另外配置DPPH溶液,稱取DPPH25mg,用乙醇配置成0.16mmol/mL的溶液,在試管中依次加入2mL 的DPPH 溶液和1mL 不同濃度待測液,室溫放置反應20min,然后在525nm處測定吸光度,以乙醇加入到2mL 的DPPH 溶液中做空白對照。以二叔丁基對甲酚(BHT)作為參照物。每個樣品做三個平行樣,取其平均值,清除率(SA)計算公式如下:
(2)枸杞多糖對超氧陰離子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測定
將枸杞多糖配成不同濃度的待測液,取1mL 的NTB 溶液,1mL 的NADH 溶液和1mL 不同濃度的白術(shù)多糖待測液,混勻后,加入100 L的PMS溶液,混勻后置于25℃水浴中反應5min,然后在560nm處測定吸光度,以空白樣品作為對照。以二叔丁基對甲酚(BHT)作為參照。每個樣品做三個平行樣,取其平均值,清除率計算公式如下:清除率(SA)計算公式如下:
如圖1 所示,在0-0.15mg/mL 的濃度范圍內(nèi)枸杞多糖清除DPPH 自由基的能力比二叔丁基對甲酚清除清除DPPH 自由基的能力弱,但是隨著濃度的升高,枸杞多糖清除DPPH 自由基的能力趕上并且超過了二叔丁基對甲酚清除DPPH 自由基的能力,在濃度為0.20mg/mL 之后,枸杞多糖清除DPPH 自由基的能力都高于二叔丁基對甲酚清除DPPH 自由基的能力。結(jié)果表明,枸杞多糖具有清除DPPH 自由基的活性。
圖1 枸杞多糖對DPPH 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檢測
圖2 枸杞多糖對超氧陰離子自由基清除能力檢測
如圖2 所示,枸杞多糖清除超氧陰離子自由基的能力比二叔丁基對甲酚清除超氧陰離子自由基的能力弱,但是隨著濃度的升高,枸杞多糖清除超氧陰離子自由基的能力也在升高。但是從圖中可以看出雖然枸杞多糖清除超氧陰離子自由基的能力比二叔丁基對甲酚清除超氧陰離子自由基的能力弱,但是二者的活性相差不大,可以說枸杞多糖與二叔丁基對甲酚清除超氧陰離子自由基的能力相當。結(jié)果表明,枸杞多糖具有清除超氧陰離子自由基的活性。
通過超氧陰離子自由基體系和DPPH體系對枸杞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的研究表明,枸杞多糖具有清除DPPH自由基和超氧陰離子自由基的抗氧化活性,枸杞多糖的抗氧化活性和抗氧化機制期待進一步的研究。
[1]王艷麗,張靜,孫潤廣,等.超聲參數(shù)對枸杞多糖抗氧化活性的影響[J].生物加工過程,2012,(1):7-12.
[2]陳文,何鴿飛,姜曼花,等.近10年枸杞的研究進展[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8,19(2):338-342.
[3]季宇彬,于蕾.中藥多糖的化學及藥理[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
[4]Y.L.Yan,C.HYu,J.Chen,X.X.Li,W.WangandS.Q.Li:CarbohydrPolymVol.83(2011),p.217.
[5]劉軍海.響應面分析法優(yōu)化枸杞多糖提取工藝[J].中成藥,2008,(5):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