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恩林
作為科學課程的教師,不要把學生束縛在教室這個太小的空間里,不要把學生拘泥于僅僅是以文字或語言形式呈現(xiàn)出的現(xiàn)成的知識,應引導學生走出教室,教室外才是孩子們學科學用科學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
一、充分利用學校資源
學校資源包括學生的教材,教材為學生提供了較為系統(tǒng)、全面的科學知識體系,提供了最基礎的科學知識,提供了基本的科學研究方法??茖W課程教師用好教材是不可忽視的,除了在教室上課外,還可以:
1.開放實驗室,允許學生自行實驗。
要使學生的科學探究真正落到實處,就必須象科學家那樣為其準備一個能自行實驗研究的“實驗室”,而學校里的實驗室則是學生自行實驗的最好場所。課后不知大家有沒有留意聽到過學生這樣的請求,“老師,我們實驗還沒完成,我們還想更深入地進行實驗?!币虼?,開放實驗室,允許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設想自行實驗,可由值班教師提供所需的器材和相應的指導,學生在沒有壓力的環(huán)境里,輕松自在,設想出許多奇思妙想的實驗設計,通過互相合作,自主實驗,他們可以發(fā)現(xiàn)許多有價值的科學現(xiàn)象,領悟書上學不到的科學知識,鍛煉了自己的動手實踐能力,同時,還了卻了他們做完實驗的心愿。
2.發(fā)揮網(wǎng)絡、圖書室優(yōu)勢,擴大信息收集范圍。
在學生學習探究中,經常會碰到這樣那樣的疑問,說實在的,許多疑問老師都難以解釋清楚的,而學生恰對這些問題最感興趣,比如上《太陽太陽系》一課時,許多學生提出了“有沒有外星人?木星、水星上有哪些東西?”等問題,象這些問題單憑課本是沒有辦法解決的,但可以讓學生從圖書室借來有關這方面的書刊來查閱,同時還可以開放網(wǎng)絡教室,讓學生帶著對宇宙的神秘向往自主收搜信息,激發(fā)學生探究科學的興趣。
二、在大自然中拓展
大自然不僅僅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環(huán)境,而且還是本人類永遠都學不完的“大教材”,孕集著許許多多的知識和奧秘,里面活生生的蟲、魚、鳥、獸;千姿百態(tài)的花草樹木;瞬息萬變的電閃雷鳴和客觀存在的巖石、土壤等都是學生感興趣的探究對象,如果我們局限在教室里,單憑標本、教具、課件是遠遠不夠的,這樣既會束縛學生的思維空間,又會削弱學生對科學探究的樂趣。因此,要帶學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如在教學新課標教材三年級《科學》中的《螞蟻的觀察》《蝸牛的觀察》等課文時,學生(特別是農村學生)對螞蟻、蝸牛都很熟悉,很多同學都玩過螞蟻、蝸牛,如果上課時把學生束縛在教室中,把課本與大自然隔離開,很有可能把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白白浪費,而讓學生形成“書中的螞蟻”和“大自然中的螞蟻”隔斷,這樣難免使學生把書中學到的知識與大自然相脫離。要是這樣,本文開頭例子出現(xiàn)的“蘿卜用根繁殖”“孢子當毛毛蟲卵”也就不奇怪了。
三、在社區(qū)和家庭生活中延續(xù)
學生大部分時間在家中度過,對家庭生活也是最熟悉的。課本是教材,大自然是教材,生活更是一部最現(xiàn)實的大教材,學生可以在生活中學到許多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把學到的知識在生活中應用,體會知識力量的強大。
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疑問,進行探究,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初冬的一天,一位學生問我:為什么早上起床時,我臥室的窗玻璃上都沾滿了水珠?學生能提出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我非常欣喜,但我沒有回答,決定把這個問題拋向全體同學。于是在我的提議下,成立了“神秘的水珠”專案組,讓學生象大偵探一樣去搜尋這神秘的水珠來歷。幾天后,學生找到了許許多多出現(xiàn)“神秘水珠”的地方:“我在燒飯時發(fā)現(xiàn)鍋蓋上有水珠”“我在玻璃上呼氣也會出現(xiàn)水珠”“我從冰箱里拿出飲料,外面很快也出現(xiàn)水珠”。一位戴眼鏡的同學匯報:“我的眼鏡有時也會莫名其妙地出現(xiàn)水珠?!薄瓕W生紛紛匯報自己的發(fā)現(xiàn),氣氛異常激烈。我再引導學生找出出現(xiàn)水珠時的相同條件,最后經過討論后,大家形成統(tǒng)一意見:熱的水蒸氣碰到冷的東西,就會形成水珠。這時,我抓住機會引導學生學習了水的三態(tài)變化,我想,這塊內容對學生來說應該是印象深刻的,因為這是他們自己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的。
學生在家中做家務也經常會有問題,燒水時水溢出水壺;燒雞蛋時雞蛋燒爆了;冷天里,倒開水后塞上熱水瓶塞,瓶塞會蹦出來等。當他們提出這些問題時,我們正好可以引導他們學習熱脹冷縮知識,學生帶著問題去學,并且已有經驗,水到渠成,肯定成功。
知識只有運用起來才是活的,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的最好地方就是社區(qū)和家庭生活了。比如學了《食物的營養(yǎng)》之后,讓學生回家給自己和家人合理地搭配食物,合理地補充營養(yǎng);雖說到目前為止,沒有什么發(fā)明,但是我相信在將來,他們當中會走出發(fā)明家。
四、在其他媒體中補充
有線電視幾乎進入了每個家庭,許多家長都為怎樣能讓孩子不看電視而發(fā)愁,其實,只要通過正確的引導,在電視中還可以學到許多最新的科學知識。我鼓勵學生看中央電視臺第10套“教育科技”節(jié)目,其中“探索發(fā)現(xiàn)”“走近科學”“斗轉星移”等欄目,其內容、圖文、解說對學生產生的教育效果,都是我們教師在課堂上很難達到的。
錄像技術對學生學習也有很大的幫助,教師可以自己拍攝,也可以向電視上錄制一些可以為學生學習提供幫助的內容。比如,三年級《科學》中有一課是《大樹的觀察》,由于季節(jié)等條件的限制,學生不能觀察到大樹四季的變化,這樣的觀察當然不夠全面的,如果用錄像提供大樹各個季節(jié)的變化,那就更好了。還有許多自然現(xiàn)象是很難見到的,如火山、地震等。這些都可以借助錄像資料來彌補。
科學課程的教師們,讓我們帶學生走出教室,走進自然、走進社區(qū)和家庭、走進網(wǎng)絡、走向更廣闊的空間。為孩子們提供自由成長的樂土,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一代就是他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