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的學習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需要每一位學生時時學、處處練,是一種非下苦功夫才能學好的課程。要像王國維大師在《人間詞話》里說的那樣“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三境也”。根據(jù)長期的教學經(jīng)驗,我認為要想學好語文,不妨采取“狂讀、泛聽、精看、勤寫”的方式,這樣經(jīng)過長時間的鍛煉、苦思冥想,千錘百煉,方能出真知。
首先要“狂讀”。就是要閱讀大量的語文讀物、各種各樣有利于語文學習的報刊、書籍,還有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等,也可以通過媒體學到語文知識。在讀書的過程中要有一種韌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同時注意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剛開始時切忌貪多圖快,要選擇最適合自己水平的東西來讀來記,這是很重要的,只有這樣才能一本又一本的激起你要繼續(xù)讀下去的欲望。有了新奇感,閱讀的速度也隨之加快,這樣幾個月乃至一年半載下來,你就能讀“萬卷書”了。在閱讀這些適合你的讀物時,可以采取各種各樣的閱讀方式,如精讀、略讀、速讀、泛讀等。尤其是精讀對學語文幫助最大,不僅知道了全篇文章的意思、揣摩了作者的寫作目的、思路,還知道了每一句話的準確含義,并能靈活地掌握使用他們。精讀水平上去了,還能使學生學會分析文章,盡管這樣的閱讀速度很慢。僅僅靠精讀是否就能學好語文呢?我認為是不夠的。語文的學習沒有“泛”就永遠沒有“精”。就像一個人要想在地上挖一個很深的井一樣,最初挖開的面要很寬,如果挖的面很窄,就永遠挖不深。學習語文就要準確地把握好“泛”(狂讀)與“精”(精讀)的結合點??傊瑘猿执罅块喿x是實現(xiàn)用語文思維最有效的途徑之一。要選好適合自己難易程度的書籍,閱讀的文章既要局部掌握又要顧全大局,還要堅持天天讀,而且要給自己規(guī)定每天必須完成的閱讀任務。只要堅持下去,肯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學習語文還要進行“泛聽”。俗語中用“拳不離手,曲不離口”來形容純熟地掌握一種技能的訣竅。掌握語文技能也可以通過長時間的觀察、揣摩,發(fā)現(xiàn)門道,找準規(guī)律,找到感覺,然后靠勤學苦練來獲得。要經(jīng)常訓練語文口語,進行大量聽、大量背誦名篇名書的訓練,敢說而且敢于聽一切有利于語文學習的東西,如詩詞歌賦、評書、文章錄音、文學名篇電影電視賞析等。通過大量的閱讀和聽、說的訓練后,就基本掌握了學語文的規(guī)律,具有了悟性與語感。做任何事要先掌握其基本規(guī)律,之后才能談到靈活運用,而掌握基本規(guī)律就靠平時的積累。
再次,學習語文關鍵是要“精看”。前面的工作都做了以后,甚至在做前面的工作同時,就要耐心細致地每字每句地看,瞻前顧后,仔細推敲。學習語文的技能就好比是跨過一個門檻,走一段路就有一個門檻,跨過去走一段路,又有一個門檻,之所以學不好語文的原因是,很多人往往是被門檻絆住了,不努力就永遠也跨不過去,學語文技能的過程就是跨過門檻的過程。為了能夠跨過學習語文這道門檻,就得靠精讀細琢。通過大量的精讀精看,可以集思廣益、旁征博引,不斷開闊思路,訓練語文思維和培養(yǎng)語文語感,只有語文基本功練好了,那么就為今后學好語文打下堅實基礎。一個學習語文的人就像一塊海綿,如果基本功不行,海綿就很小,不會吸收多少水分;一個人如果基本功很扎實,他就像一塊干燥的大海綿,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他就能吸收很多水分,不僅自己豐富起來,而且還會溢出很多水分,就能自如談天寫作了。
最后,平時堅持“勤寫”。這一步不要急于求成,要耐心細致循序漸進由點到面的訓練。既可以是整篇文章,也可以是只言片語。在閱讀中學到了什么,就可以有感而發(fā)的寫點東西;可以談天說地,可以海闊天空,可以嚴格訓練自己的某一點語文知識等。也可以從字、詞、句入手,逐步到段、篇的練習;可以揣摩作家作品及其風格或文章的思想;可以對文章進行改寫、縮寫、擴寫等??傊?,采取一切有利于訓練自己語文寫作水平的方式,不斷地修改、推敲、逐步完善自己寫作,以提高自己的語文水平為目的。
總之,對中學語文的學習,本身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一條漫長的道路,雖然“路漫漫其修遠兮”,但仍需“吾將上下而求索”。在學習過程中,完全可以為自己創(chuàng)造一個虛擬的“語文世界”,無論走到哪里都可以學到語文,乃至一輩子都不能放棄對語文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