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中民
摘 要:從以往的語文教學來看,我們?yōu)榱俗寣W生在最短的時間里記住最多的生詞,總是會根據自己的以往的教學經驗,直接幫助學生總結出課目中容易產生錯誤的字音以及字形,最后再直接給他們提示詞、字的意義和書寫的時候要注意的地方。
關鍵詞:語文;生詞教學;訓詁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8-207-01
在整個的語文教學中,對詞語的理解和運用一直是貫穿著整個教學的一條主線,而且這也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的重要依據。不管是初中還是高中的學生,語文學習中的很重要的一個方法就是對于語文詞語的學習以及積累,因為想要理解語文的內容,首要的就要理解詞語,而理解詞語首要的就是要有相應的積累并能熟練的運用。所以,語文教學中的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詞語的教學。
訓詁法是歷代以來一直在沿用的一個教學方法,大體上可以將其歸納一下,包含了故訓覓義,生活求義,對文推義,讀中求義,文中尋義和集例見義等方法。在歷代的教學中,這些方法被廣泛的運用在了教學中,本文將結合訓詁法對語文教學進行一些淺要的研究分析。
一位名人曾說過,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去學習的人。《中學語文課程標準》中規(guī)定: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要發(fā)展思維能力并激發(fā)創(chuàng)造潛能和想象力。在以往的語文教學中,我們使用的教學方法太多單調,機械,完全不利于學生的思維發(fā)散和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這點可以依托訓詁法來改善,傳統的漢語言文學中的訓詁法,有很多值得我們去借鑒的方法,如生活求義法、讀中求義法、文中尋義法、因形求義法和語境求義法等。
一、生活求義法
在日常的生詞教學中,我們很多時候會遇到一些非常抽象的生詞,這時候我們無法直接的去解釋它們。實際上,我們可以換個角度,如果從日常的生活中入手,可以更好的讓學生去體會這些生詞的意義,而不是死記硬背,生搬硬套。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積極的引導學生去開動腦筋,發(fā)散性思維,從生活著手,用聯想來理解相對應的生詞的意義。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我們不能過于死板,要根據整體的意思,結合字體,結合語境,用生活中的實際的例子來闡釋某些需要深入理解的生詞。另外,作為教師,我們要學會讓學生去走出去,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從而更深刻的去理解并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從而達到積累的目的。
從書本走向生活,再從生活返回書本,這是一個教學,更是一個實踐。我們應該要求學生去做一些事,做生活的有心人,對生活細節(jié)留心,學會關心生活,透過現象去看本質,知識同樣來源于生活,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做到對詞語的靈活運用,素材的積累,詞語的掌握。
二、語境求義法
對于一整篇文章來說,構成它的是一個個句子;對于一個完整的句子來說,它的主體部分是一個個詞語。所要要理解一個詞語,要把它放在整個語境中去理解。每個詞都有它的意思,并不止一個,而在特定的語境中,它的意思卻是固定的了。文章是個整體,詞語不是孤立存在的。如何準確的去理解一個字,要結合整個語境。如某篇文章中寫的:長此以往,國將不國,一句話中出現了兩個“國”,顯而,兩個“國”的意思是不一樣的,聯系全文可得知,前一個“國”指的是名詞“國家”,后一個“國”卻是動詞,是“成為國家”的意思,所以,正確的理解一個詞,完整的語境理解,必不可少。
話說回來,如何去理解一個語境,也是個問題。在教學中,我們要讓學生能夠對語境產生感性的認知。對于一篇完整的文章來說,語境是指其所涉及的語言理解的各種要素,比如作者的寫作目的,上下文的語境等等。這些因素,我們都有必要讓學生對其有所感知,如此方能舉一反三。
三、文中尋義法
通常意義上來說,文中尋義就是指從需要被理解,被解釋的生詞的上下文來訓詞釋義解釋答案的一種訓詁方法。在一篇文章中,上下文中的詞語通常會有文法上,邏輯上和意義上的一些關聯。這種關聯就給了我們依照上下文釋義的可能性,最終達到判定詞語意義的根本目的。
在古代的時候,文中尋義這個方法就被一直沿用。如《上書·酒誥》:“文王誥教小子有正有事,無彝酒:,孔氏傳:小子,民之子孫也”從上下文可推斷出,“小子”就是民之子孫。此類方法在其他典籍里也可以查到。
四、讀中求義法
教師在教學中,一般會強調語感,通過語感可以將整個句子理順,可以將詞語意思理解透徹。而且,只有具有了較好的語言感知能力,才可以更快捷的發(fā)現閱讀中的關鍵地方。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書讀的多了,見的廣了,語感的能力自然而然就會提高了,提高了語感,對生詞的理解就會得心應手的多了。因此,我們在日常的教學中,要多要求學生去讀,對文本去反復的朗讀,以此來讓學生自我形成對文本的理解認識的框架,從而形成一種閱讀的認知圖式。
五、因形求義法
漢字是一種獨特的方塊字,他具有其他文字的不同的特征。漢字是音、形、義的相結合的文字體系。在整個漢字中,85%的漢字屬于形聲字,即它的形旁和字義有著密切的關系。例如,帶“氵”的字大多都是與水有關,如“江”、“河”、“湖”、“?!钡鹊?。因此,在生詞教學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詞語的形旁來推測出它們的含義。有一種說法,漢字和詞語有著不同的概念,它們代表的含義不同,其實,我們所講的并不是把它們兩混為一談,只是一種特殊的關系,可以根據其關系來簡便的理解我們所需要理解的生詞。這也是訓詁法所提倡的一種方法。
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生詞,并積累最終熟練的運用,我們引入了訓詁法這一教學方法,本文僅簡單的闡述了訓詁法在教學中的一些運用,在之后的教學中,訓詁法還可以有進一步的發(fā)展,更進一步的為語文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 肖秋香.語素分析法在對外漢語生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蘭州大學,2012.
[2] 梁社會.郭圣林. 直接法在對外漢語生詞教學中的應用[J]. 中國成人教育,2006,12:149-150.
[3] 周姍.對外漢語口語課生詞教學研究[D].安徽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