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杭州南宋官窯于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恢復成功以來,受到我國陶瓷考古界和陶瓷科技界高度贊賞與重視。本文從南宋官窯歷史文獻分析的角度出發(fā),根據(jù)歷史文獻對南宋官窯產(chǎn)品特色的記述,探討原料對南宋官窯產(chǎn)品特色的影響。
關(guān)鍵詞:南宋官窯;原料;研究;分析
1 引言
北宋靖康之變,徽欽二宗被金兵俘虜后,高宗趙構(gòu)帶領(lǐng)宋室南遷臨安(即今杭州)建立了新朝廷,史稱南宋王朝。南宋建炎二年(公元一一二八年),南宋開始舉行朝廷祭典活動。祭典是宋朝極其重要的國典活動,具有朝代禮儀傳承的重要意義。據(jù)《皇宋中興兩朝圣政》記載,南宋開國皇帝宋高宗趙構(gòu)十分重視祭典活動中使用的祭典禮器:“三代禮器,皆有深義,后世非特制作不精,且失其意,朕雖艱難,亦欲改作,漸令復古”。宋高宗所說的夏、商、周三代禮器,是指夏商周青銅禮器的重要意義,如:三代青銅鼎被視為象征社稷的重要禮器。南宋建國后朝廷很多祭典禮器改用青瓷禮器,據(jù)《咸淳臨安志。郊廟》記載:“應用銅玉者,權(quán)以陶木”。南宋朝廷對祭典活動中使用的青瓷禮器要求非常高,據(jù)《宋會要輯稿》記載,宋高宗皇帝口諭宰執(zhí):“國有大禮,器用宜稱,如郊壇須用陶器,宗廟之器亦當用古制度。卿等可訪求通曉禮器之人,令董其事。尋以命給事中段拂,戶部侍郎王鋮,內(nèi)侍王晉錫”。于是南宋朝廷自建官家瓷窯,不計工本燒造宮廷青瓷禮器,史稱南宋官窯。
2 南宋官窯的歷史
南宋文人葉寘在《坦齋筆衡》中關(guān)于南宋官窯的描述記載:“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江南則處州龍泉縣,窯質(zhì)頗粗厚。政和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中興渡江,有邵成章提舉后苑,號邵局,襲故京遺制,置窯于修內(nèi)司,造青器,名內(nèi)窯。澄泥為范,極其精致,油色瑩澈,為世為珍。后郊壇下別立新窯,亦曰官窯,比舊窯大不侔矣。余如烏泥窯、余杭窯、續(xù)窯、皆非官窯比。若謂舊越窯,不復見矣”。葉寘對南宋官窯的文字記載,是我國最早有關(guān)南宋官窯的文獻記載,這個歷史文獻記載被元末史學家陶宗儀撰寫的《南村輟耕錄》卷二十九“窯器”條轉(zhuǎn)載?!赌洗遢z耕錄》是陶宗儀的筆記,記錄了宋元時期的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史料,所記多為陶宗儀本人耳聞目睹的事實,是我們研究當時社會狀況的重要素材。南宋官員趙彥衛(wèi)《云麓漫鈔》對浙江燒造青瓷器記載中也談到南宋官窯:“青瓷器,皆云出自李王,號秘色。又云出錢王,今處之龍溪出者,色粉青,越艾色……近臨安亦自燒之,殊勝兩處”。趙彥衛(wèi)為南宋皇室成員,其《云麓漫鈔》是一部有關(guān)當時政治、經(jīng)濟、社會和文化的筆記體著作,文中記述的浙江青瓷器窯口產(chǎn)地、出處、釉質(zhì)特色等,是南宋關(guān)于浙江青瓷器窯口和特色的重要歷史文獻記載。趙彥衛(wèi)文中所述的“近臨安亦自燒之,殊勝兩處”,指的是朝廷自建的南宋官窯粉青瓷勝越窯秘色瓷。
明代有關(guān)南宋官窯的文獻記載比較多,但比較有影響的主要是曹昭的《格古要論》、高濂的《遵生八箋》、谷應泰的《博物要覽》及王士性的《廣志繹》。曹昭的《格古要論》在“古窯器”中記述南宋官窯:“宋修內(nèi)司燒者,土脈細潤,色青帶粉紅,濃淡不一,有蟹爪紋,紫口鐵足,色好者與汝窯相類,有黑土者謂之烏泥窯,偽者皆龍泉燒者,無紋路?!泵?。高濂的《遵生八箋》也進行了論述:“所謂官者,燒于修內(nèi)司中,為官家造也……”,高濂在《遵生八箋》中進一步對南宋官窯釉色及紋片進行了論述:“色取粉青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色之下也”,“紋取冰裂鱔血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細碎紋,紋之下也?!惫葢┑摹恫┪镆[》對南宋官窯的原料和燒造進一步詳細記載:“官窯在鳳凰山下,其土紫,姑足色若鐵,時云紫口鐵足。紫口,乃器口上仰,釉水流下,比周身較淺,故口露紫痕。此何足貴?惟尚鐵足,以他處之土,咸不及此也?!泵鳌M跏啃栽凇稄V志繹》對南宋官窯的胎色特征和制瓷原料也作了記載:“官、哥兩窯,宋時燒之鳳凰山下,紫口鐵腳,今其泥盡,故此物不再得”。以上四位明代人在對南宋官窯的論述中,都不約而同地針對南宋官窯制瓷原料進行了論述,他們分別提到南宋官窯的原料、胎釉色、紋片等特征,特別是王士性在《廣志繹》說:“今其泥盡,故此物不再得”,說南宋官窯瓷不再得,是因為其泥盡,說明了南宋官窯制瓷原料的特殊性。
3 原料性能對南宋官窯產(chǎn)品特色的影響
3.1 原料選用與工藝處理對南宋官窯產(chǎn)品特色的影響
葉寘在《坦齋筆衡》中記載南宋官窯:“澄泥為范,極其精致,油色瑩澈,”這十二個字寫出了南宋官窯原料制作工藝的嚴格要求。曹昭在《格古要論》中記述南宋官窯:“土脈細潤,色青帶粉紅,濃淡不一,有蟹爪紋,紫口鐵足,”這二十一個字寫明了南宋官窯所使用的原料加工程度與胎色、釉色、紋片的關(guān)系。葉宏明、葉國珍等人在南宋官窯研究中指出,曹昭說南宋官窯土脈細潤與葉寘說南宋官窯澄泥為范,極其精致,這兩種說法都表明南宋官窯對原料選用和工藝處理高度重視。從杭州烏龜山郊壇下南宋官窯遺址原料考察與試驗分析結(jié)果看,葉寘說南宋官窯油色瑩澈,曹昭說南宋官窯色青帶粉紅,濃淡不一,有蟹爪紋,紫口鐵足,以上這些南宋官窯特色都離不開南宋官窯對制瓷原料選用和工藝處理。葉寘在《坦齋筆衡》中說:“澄泥為范,”南宋官窯制瓷技匠采用流水反復沖洗澄結(jié)的粉碎泥料顆粒,使泥料具備較強的可塑性。所謂澄泥就是經(jīng)過多次澄洗的制瓷原料,用澄泥進行陶瓷成型,有利陶瓷成型和修坯,讓半成品在干燥過程中,不容易變形和開裂。用澄泥制作的半成品,有利多次素燒、多次施釉工藝進行,使南宋官窯達到厚釉的釉色效果。同時,高溫燒制而成的器物,胎質(zhì)細膩、釉質(zhì)滋潤、紫口鐵足、冰裂紋片,特色明顯。從葉宏明、葉國珍對南宋官窯原料研究結(jié)果看,原料選用對南宋官窯胎色、釉色起極其重要的呈色作用。
3.2 原料的組成及含量對南宋官窯產(chǎn)品特色的影響
谷應泰在《博物要覽》記述南宋官窯原料說:“其土紫,姑足色若鐵,時云紫口鐵足?!运幹?,咸不及此也?!惫葢┖屯跏啃远颊J為南宋官窯制瓷原料的特殊性,是其它原料不可替代的。葉宏明、葉國珍對南宋官窯制瓷原料進行詳細研究后,認為:杭州烏龜山紫金土是南宋官窯最為重要的制瓷原料。他們對紫金土的研究表明,除了杭州烏龜山紫金土礦藏結(jié)構(gòu)比較特殊外,其它杭州地區(qū)紫金土分為風化泥質(zhì)、半風化硬塊質(zhì)、未風化石塊質(zhì),不同紫金土的成份組成和工藝性質(zhì)不同,變化很大。浙江富鐵礦物紫金土為外觀呈赭色的塊狀原料,夾雜有石英、長石顆粒和含鐵礦物,淘洗后,可塑性良好,其化學成份范圍為:SiO2 46%~60%、Al2O3 22%~28%、Fe2O3 4%~9%、K2O+Na2O 2%~5%。紫金土中的鐵化合物在燒成后期冷卻過程中,因二次氧化作用,使產(chǎn)品產(chǎn)生“硃砂底”或“紫口鐵足”現(xiàn)象。研究分析表明,紫金土中的鐵化合物是釉的主要著色劑,鐵元素在還原氣氛中形成氧化亞鐵(FeO)并與二氧化硅(SiO2)作用,生成青綠色的偏硅酸鐵(FeO·SiO2);當偏硅酸鐵進一步在石灰釉內(nèi)熔融時,便生成具有青綠色的CaO-FeO-Al2O3-SiO2系的硅酸鹽熔體,形成青瓷玻璃釉。同時,紫金土中堿性物質(zhì)在燒成過程中起到助熔劑的作用,紫金土中的Al2O3在燒成中提高釉的高溫粘度,增高釉的玻化溫度范圍,使釉內(nèi)具有均勻分布的微小氣泡,呈現(xiàn)出柔和的光澤。
3.3 釉料配方及燒成溫度對南宋官窯產(chǎn)品特色的影響
南宋官窯屬于厚釉工藝,研究分析表明,南宋官窯的釉料配方技術(shù)采用“灰料”和“土料”配方技術(shù)?!盎伊稀庇玫竟葰づc石灰混合煅燒形成,按10 kg的石灰和26 kg的稻谷殼進行配比混合,用稻草引燃進行疊置煅燒,煅燒溫度在500~800 ℃左右?!巴亮稀庇么赏梁妥辖鹜恋仍辖?jīng)煅燒粉碎,瓷土煅燒溫度在1000 ℃左右;紫金土煅燒溫度在1000 ℃以下,兩種原料經(jīng)煅燒后進行淘洗并且曬干,最后配比混合成為“土料”。“灰料”和“土料”都是南宋官窯非常重要的制瓷釉料。
從葉宏明、葉國珍對南宋官窯釉內(nèi)氣泡對釉面柔和度的研究分析表明,南宋官窯釉內(nèi)保持一定數(shù)量的小氣泡有利于釉面光澤柔和的形成。研究分析表明,在南宋官窯制釉原料配方中不斷提高鈣的含量,在高溫條件下,會進一步提高南宋官窯釉的?;潭?,釉色變深,釉面亮度增強,釉面光澤柔和度降低;提高燒成溫度,南宋官窯釉內(nèi)產(chǎn)生的氣泡會增多,同時釉內(nèi)氣泡直徑增大;進一步提高燒成溫度,很快發(fā)生流釉現(xiàn)象。從葉宏明、葉國珍對南宋官窯制釉原料研究分析表明,在南宋官窯釉料配方中的易熔劑組成及燒成溫度不變情況下,南宋官窯釉色深淺與釉內(nèi)鐵著色劑含量成正比,釉內(nèi)鐵著色劑含量愈低,色調(diào)愈淺;釉內(nèi)鐵著色劑含量愈高,色調(diào)愈深。其范圍大致是:當鐵氧化物(Fe2O3+FeO)分子數(shù)在0.020~0.025時,釉呈粉青色;當鐵氧化物(Fe2O3+FeO)分子數(shù)在0.025~0.040時,釉呈梅子青;當鐵氧化物(Fe2O3+FeO)分子數(shù)在0.040~0.060時,釉呈豆青;當鐵氧化物(Fe2O3+FeO)分子數(shù)在0.06以上時,釉呈深豆青或蟹殼青。通過對南宋官窯制釉原料成份不同組成進行高溫燒成試驗,表明:在南宋官窯制釉原料配比中引入鋁含量較高的原料,在高溫燒成時有利于釉面光澤柔和性的形成,并使青釉厚而不流,釉內(nèi)氣泡不致太大,從而獲得晶瑩豐滿翠青如玉的色釉。
4 結(jié)語
通過不斷改變原料中的成份含量,對南宋官窯產(chǎn)品特色影響較大,如:提高鈣的含量,會提高南宋官窯釉的?;潭龋陨兩?,釉面亮度增強,釉面光澤柔和度降低;引入含量較高的鋁,在高溫燒成時有利于釉面光澤柔和性的形成,并使青釉厚而不流,釉內(nèi)氣泡不致太大,從而獲得晶瑩豐滿翠青如玉的色釉。研究表明,原料的組成、原料配比及原料加工工藝對南宋官窯產(chǎn)品特色影響較大。
參考文獻
[1] 陶宗儀.南村輟耕錄[M].北京:中華書局,2004.
[2] 高濂.遵生八箋[M].成都:巴蜀書社,1992.
[3] 葉宏明,葉國珍.南宋官窯青瓷的研究[J].硅酸鹽學報,1983.
[4] 葉國珍.浙江南宋青瓷所用紫金土的研究[J].陶瓷學報,1992.
[5] 葉宏明,葉國珍.浙江青瓷文化研究[J].中國陶瓷工業(yè),2004.
[6] 葉佳星.古陶瓷研究和恢復工作中研究方法的科學手段進展簡
述[J].中國陶瓷工業(yè),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