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國
摘 要:紫砂《仿古壺》壺體小巧、精致,大概一掌就可以托住,手感輕巧,抓握方便。壺身扁圓,飽滿充實,氣度不凡,亦有圓圓滿滿之寓意。壺口較大,蓋面平圓,口沿和蓋沿銜接自然、平穩(wěn),并形成兩個線圈,對簡潔的壺型起到了裝飾作用,增強了形式美。
關鍵詞:紫砂;仿古壺;氣度;工藝;泥料
1 前言 傳承至今的紫砂陶工藝,是中國傳統(tǒng)工藝美術中的瑰寶,造型豐富的茶壺深受世人喜愛。在紫砂壺各式各樣的造型里,融入了千百年來歷代壺藝家獨具匠心的審美情趣和智慧,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2 紫砂《仿古壺》的氣度、工藝和文韻 宜興紫砂陶土的開采、開發(fā)、利用、配置,應該是在明正德年之后的事。在陶土資源開發(fā)利用的各個不同時期,礦原開采、泥料煉制的工藝不斷更新、提高,使它具有很廣泛的適應性、實用性、多樣性。宜興陶器從原始社會的幾何印紋陶發(fā)展到硬陶、釉陶,再發(fā)展到原始青瓷,直至發(fā)展到后來的日用陶器。宜興紫砂陶的面世,最初的面貌是日用陶器。宜興紫砂陶土的開采、開發(fā)、利用、配置是在紫砂陶器從日用陶器中分化、演變、剝離,逐漸成為單一的陶瓷品種之后,歷經漫長的歷史歲月,逐步從宜興陶土中分化、演變、剝離出來。 紫砂壺取其泥料本色,樸素、雅致、耐看。紫砂顏色千變萬化,紫的像成熟的葡萄;黃的似經霜的茄子、柚子;嫩綠又好比是剛剛放開的桐葉;青翠猶如早晨帶露的瑯軒之竹;橙黃色宛若積聚了含露葵花的精英,暗暗的飄散著金黃稻谷的清香。有的在黃色里調入白砂,效果像可口的香水梨?;蛞宰仙白鎏ス?,涂上各種顏色的化妝土,像油漆一般勻和發(fā)光。還有奇麗的窯變,更不能用一種色調來命名。事實上,紫砂壺中朱有濃淡,紫有深淺,黃有變化。藝人們又運用調砂、鋪砂、鑲嵌等手法,細細觀察泥色里海域銀砂閃閃,云母片片,宛若夜空閃爍繁星,江底流動金沙,日光映射珠翡。紫砂壺的色彩,真可謂之琳瑯滿目! 優(yōu)質的原料,天然的色澤,為燒制優(yōu)良紫砂茶具奠定了物質基礎。一般煅燒溫度在1100~1200℃之間,無吸水性,音粗韻長。它耐寒耐熱,泡茶無熟湯味,能保真香,且傳熱緩慢,不易燙手,用它燉茶,也不會爆裂。因(下接第56頁)此,歷史上曾有“一壺重不數兩,價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與黃金爭價”之說。本文就筆者創(chuàng)作的《仿古壺》談一談紫砂壺的創(chuàng)作之感。 《仿古壺》壺體小巧、精致,大概一掌就可以托住,手感輕巧,抓握方便。壺身扁圓,飽滿充實,氣度不凡,亦有圓圓滿滿之寓意。壺口較大,蓋面平圓,口沿和蓋沿銜接自然、平穩(wěn),并形成兩個線圈,對簡潔的壺型起到了裝飾作用,增強了形式美。一粒壺鈕安靜地落在壺蓋正中間,顯得乖巧可愛,形狀與壺身相似,也呈扁圓形,似一對母子,一上一下,一大一小,相映成趣。壺把纖細,彎曲自然,弧度平滑,把持舒適。與壺把對應的是壺身另一側的一彎小嘴,微微翹出而顯勁道,出水順暢而有力。 《仿古壺》歷來是制壺藝人競相效仿的壺型之一,如:井欄、石瓢一樣,以器形簡單,造型穩(wěn)重,神韻古樸而聞名。壺嘴與壺口、壺把處于一條諧和的水平線。壺體呈扁鼓形,彎口,短頸,管狀流,環(huán)形把,乳釘形鈕中有小孔。造型古樸、端莊、典雅、短流、圓把,壺頸口與蓋唇吻合相密,雙唇有厚度。此壺泥色深沉,壺把、壺鈕及壺嘴的做工都極見功力,尤其是壺口與壺蓋的配合圓整,恰到好處,技藝超群非同凡響。不愧是經典的傳統(tǒng)壺型,壺身各部分比例協調,點、線、面的過渡轉折清晰流暢。有“日用而脫俗,清淡而尊貴,低調而高潔,直率而思辨,立足于生活本位,肯定于現世價值,以情趣為表象,以出世為標榜”之美,當茶壺中泡上一壺茶,茶壺就成了有生命的器物。3 結語 傳統(tǒng)需要傳承,需要發(fā)展,發(fā)展離不開傳統(tǒng),特別是作為具有顯著中華文化和地方特色的紫砂工藝陶,先輩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資料和經驗,特別是許多優(yōu)秀的造型設計與制作工藝,有待研究、總結、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