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
一
下面,是我在遼寧省大連市實驗小學六年級(1)班上的“說寫課”的一個片段:
師:我走進教室時,同學們都用一種好奇的、詢問的目光看著我。你們面對著我這位陌生的老師想了解什么?想問老師什么?
生:老師,您姓什么?
師:你的意思我明白,想知道我姓什么。但是,說話的時候,在明白、清楚的前提下,還要盡量得體,讓人聽了舒服。請你想一想,問別人——特別是問長輩姓什么,怎樣說更好?
生:……
師:想想平時在生活中,在電視、電影中聽到的。
生:(恍然明白)老師,請問您貴姓?
師:(高興地)這樣問就有禮貌了?!€想問我什么?
生:請問您叫什么名字?
師:你們不但想知道我姓什么,還想知道我叫什么。這個問題怎么問能讓老師聽起來順耳?
生:請問您尊姓大名?(笑聲、贊嘆聲)
師:這樣問既明白又得體,給人一種談吐文雅的感覺。——還想問什么?
生:老師,您多大年紀?
生:老師,您高壽?(笑聲)
師:這樣問老年人最合適。
生:請問您貴庚多少?(眾笑)
師:(非常高興地)大連的同學真會說話!文縐縐的,多有教養(yǎng)!大家還想了解什么?我想找一位不舉手的同學問我一個問題。我知道,大家一定還有不少問題要問我。(說著,走到一位女生跟前)請你站起來。(該生很羞怯地慢慢站起來)你緊張嗎?聽課的老師這么多。說不緊張是不現實的。別說你,連我開始都有些緊張。你一定也想問我些問題,是不是?你現在最關心的、最想知道的是什么?
生:最關心的、最想知道的是您給我們上什么課。
師:這個問題怎么問呢?
生:請問老師,您今天給我們上什么課?
師:問得多好哇!我說過,你不是不會問,而是不大敢問??磥恚鍪裁词露嫉糜杏職?。對不對?
這個教學片段把訓練方法的兩個方面都體現出來了:當學生因為知識能力所限而達不到訓練目標時,老師則應予以點撥,甚至做必要的講解、示范,這是一。當學生因為緊張、羞怯而產生錯誤時,老師則應予以鼓勵,要耐心地開導,幫助他消除心理障礙,這是二。
二
一次,我聽張冠瓏老師試講《爬山虎的腳》。
這是一篇文學化了的、寫給孩子們讀的常識性課文。文中寫了人們“熟視”卻又“無睹”的爬山虎的腳是怎么在墻上爬的。
學習第二段時,張老師提了這樣一個問題:請同學們讀讀課文,看看爬山虎的腳長在哪里。這是個十分有價值的問題??墒撬狈δ托裕谝粋€學生沒說對,立刻換第二個人;第二個人也沒說對時,她沉不住氣了,順手從講桌上拿出事先準備好的一截爬山虎的莖,讓學生們看。——一看,自然明白了。我在聽課簿上寫道:“閱讀教學單單是為了理解內容?多么好的一項訓練學生閱讀能力的機會,就這樣白白地輕而易舉地失去了?!?/p>
評課時,我坦誠地對張老師說:“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讀懂,還是聽老師講懂,還是看實物或者通過電教手段幫助學生搞懂?當然是應該引導學生自己讀懂,否則閱讀教學就失去了意義。讀懂這個問題(爬山虎的腳長在哪里)的關鍵在于理解課文中‘反面這個詞,老師要引導好。當然,學生實在讀不懂,應該講一講,看看實物更好。不過,據我看,這個詞不太難理解。另外,訓練要面向大多數,不能讓多數學生成為課堂上的旁觀者、旁聽者?!?/p>
張老師采納了我的建議,教案作了重大修改。在千余人參加的大型觀摩課上,這一課上得十分成功。
下面是她教第三段的課堂實錄:
師:請同學們讀讀第三段,看看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地方。
(學生們自由地讀第三段。)
生: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長葉柄的地方。
師:長葉柄的什么地方?讀書可要仔細喲!要一個字一個字地讀,邊讀邊想。請你坐下再讀。
(全班學生讀書非常投入,那種景象令人感動。)
師:我請位同學把有關句子讀一讀,其他同學邊聽邊看邊想。
生:(讀)“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這就是爬山虎的腳?!?/p>
(該生剛讀完,就有人舉起了手。張老師并沒有馬上讓他們回答,而是說:“讀懂了的人,請在本子上畫畫。誰畫對了,就證明他讀懂了,沒看出來的同學再讀?!闭n堂氣氛很活躍。不久,大多數學生不但把這個問題讀懂了,而且畫出來了。)
師:我現在畫一截爬山虎的莖,看誰來畫爬山虎的腳。(師板畫如下。)
(一名學生把“腳”畫在了葉柄下。如圖。)
師:同意他的說法嗎?這個地方是長葉柄的“反面”嗎?(老師特別強調“反面”這兩個字。)
(許多學生爭著到黑板上重畫。下面是另一名學生畫的。)
師:(對畫畫的學生)請你講講。
生:(指畫)爬山虎的腳長在葉柄的反面?!胺疵妗本褪橇硪幻妗@绾诎?,我們說黑板的反面,就是指另一面。
師:和這位同學一樣的舉手。
(多數學生自豪地舉起了本子。)
我們之所以說這個教學是成功的,就是因為多數學生是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己把課文讀懂的。讀懂的過程,就是閱讀能力形成的過程,就是語感形成的過程,就是語言積累的過程。如果把答案直接告訴學生,便當倒是便當,可是這一切都不存在了。張?zhí)锶粝壬鸀槭裁凑f“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我想,道理就在這里。
把時間花在指導學生讀書上,值得,哪怕是讀“八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