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汶川地震期間《華西都市報》頭版新聞圖片研究

      2014-12-20 11:27:15韓馳
      新聞世界 2014年11期
      關鍵詞:華西都市報

      韓馳

      【摘 要】“5·12”汶川地震開啟了中國災難新聞報道的新時代。本文通過對震區(qū)當?shù)孛襟w《華西都市報》頭版新聞圖片的樣本研究,從圖片總量、質量、表現(xiàn)內容以及來源等方面分析該報的圖片報道特色,借以說明這一期間新聞圖片報道新的轉向與進步。

      【關鍵詞】汶川地震 《華西都市報》 新聞圖片

      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fā)生里氏8.0級大地震,這是繼唐山大地震后中國又一巨大的災難性事件。從中央到地方的各家新聞媒體迅速作出反應,積極投入到對災難事件的全面報道中,不僅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且行動迅速、信息公開程度高,表現(xiàn)出當下新聞工作者高度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職業(yè)精神。值得注意的是,在整個抗震救災的報道中,新聞攝影記者在第一時間發(fā)回許多新聞圖片,這些新聞照片真實、立體、客觀地呈現(xiàn)了新聞現(xiàn)場,震撼人心。本文通過對這一時期四川當?shù)氐膱蠹垺度A西都市報》的頭版新聞圖片進行分析,試探究這一階段該報的頭版圖片風格與意義呈現(xiàn)。

      一、樣本選定及依據(jù)

      1、報紙的選取

      《華西都市報》作為四川乃至整個西部最具代表性的報紙媒體,覆蓋面廣,社會影響力大,具有一定的品牌公信力。同時,該報紙定位于都市類紙媒,更為貼近一般大眾。

      2、時間段的選取

      “5·12”地震波及范圍特別廣,后續(xù)引發(fā)的各類問題也比較復雜,屬于一個長期性的社會議題。而本文中重點考察的是報紙頭版對災難事件的集中呈現(xiàn),故將整個時間跨度縮小至地震發(fā)生后的一個月(5·13~6·13)之內。

      3、分析單位的選取

      《華西都市報》的頭版新聞圖片,同時滿足以下兩個條件:一是新聞攝影圖片。其他如圖表、示意圖、漫畫等不在研究范圍之內;二是圖片有明確的來源。

      4、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內容分析法,對汶川地震時期《華西都市報》所刊登的頭版新聞圖片進行歸納與研究。同時,本文還結合圖片視覺原理以及符號學相關原理進行分析。

      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及相關分析

      1、頭版地震新聞圖片的比重

      5月13日到6月13日期間,《華西都市報》每天的新聞頭版都刊登有關于汶川地震的大幅新聞圖片,與地震相關的新聞報道成為這一時期該報最為關注的焦點。根據(jù)統(tǒng)計,這期間《華西都市報》頭版新聞圖片共122張,其中與地震相關的新聞圖片占83%。特別是在震后兩周內,與地震相關的新聞圖片占據(jù)頭版的重要位置。從表2可以看出,從5月29日開始,這一趨勢有所減弱,其他新聞報道圖片也開始出現(xiàn)在報紙頭版,變化趨勢明顯。

      2、頭版新聞圖片來源

      頭版往往是報紙媒體最金貴的地方,對于頭版新聞圖片的選擇,每一家報紙媒體都會精心斟酌。因而,圖片的來源與出處也不可忽視。

      新聞來源表明了新聞事實、觀點與材料的來源出處,由誰而來,是新聞真實性與權威性的重要體現(xiàn)。從表3與表4可以看出,這一時期《華西都市報》的頭版圖片大多來源于新華社與四川日報社,其總量為70張,而來源于本報社的新聞圖片共31張。結合對這一時期《華西都市報》整個新聞圖片的了解與分析,可以看出:雖然在除頭版之外的其他主要版面上,《華西都市報》主要使用的是本報拍攝的新聞圖片。但在頭版圖片使用上,《華西都市報》仍一貫采用新華社或四川日報社等權威媒體機構的新聞圖片,以強調其公信力。

      3、地震新聞圖片內容分析

      通過對圖片內容的梳理,筆者將這些新聞圖片分為表現(xiàn)“領導、救援現(xiàn)場、兒童、救援人物特寫、災后安置、尸體照片、災難現(xiàn)場、學生(學校)及其他”等共9大類。通過表4可以看出,表現(xiàn)領導指揮救災與慰問的新聞圖片占最大份額,往往以最大版面占據(jù)頭版圖片中最重要的位置。其次是表現(xiàn)救援現(xiàn)場的新聞圖片,而人物的特寫鏡頭與災難現(xiàn)場的拍攝鏡頭也占相當一部分比重。

      總的來說,作為當?shù)丶埫?,《華西都市報》第一時間向廣大受眾發(fā)回最新最全面的新聞報道,其專業(yè)精神與媒體社會責任感值得稱贊。然而,由于媒體有自己的生存規(guī)律,災難性事件在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不斷報道之后,就會慢慢被其他重要新聞事件所取代,逐漸淡出媒體的關注視野。當然,這并不意味對于地震的報道就從此中斷,在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有關災后重建的各類新聞消息與圖片仍然見諸報端,“5·12”地震的相關消息被該報持續(xù)關注。

      三、頭版新聞圖片的特色探析

      1、頭版圖片主要以領導活動為中心,突出主旋律

      在所統(tǒng)計期間內,有關領導人視察災區(qū)情況的新聞圖片占32%,為這一階段頭版圖片內容的最大部分。地震發(fā)生后的第二天,頭版就刊登出溫家寶總理親臨災區(qū)指導救災工作的新聞照片,不僅體現(xiàn)出黨和國家對這一次災難性事件的高度關注,同時也讓受災群眾感到深深的關切。國家領導人親臨災區(qū),不僅向中國人民乃至整個國際社會展現(xiàn)出一個反應迅速、有積極應對危機事件能力的中國政府形象,同時,國家領導人親民愛民的形象也會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

      2、災情與救援并舉,信息的平衡化處理

      災難本身是很重要的新聞事件。據(jù)統(tǒng)計,從5月13日到6月13日,共發(fā)表災難現(xiàn)場照片12張,在表現(xiàn)救援現(xiàn)場等其他照片中,也涉及到地震現(xiàn)場的相關景象。這些照片給讀者再現(xiàn)了最真實的災難現(xiàn)場,讓受眾身心受到強烈的震撼。然而災難已經(jīng)發(fā)生,過多呈現(xiàn)災難只會讓讀者的內心產(chǎn)生強烈的恐懼與不安全感,這不僅不能做到良好的正面宣傳,反而會適得其反。因而,震后的救援工作成為該報力求報道的一個重要內容,這在頭版新聞圖片上也有明顯的體現(xiàn)。因此,災情的真實呈現(xiàn)與救援工作的積極報道,這兩個方面在該報報道地震災難的過程中實現(xiàn)了信息的平衡化處理,一方面通過客觀鏡頭展現(xiàn)災難的真實場景,讓讀者對這場巨大的自然災難有一個直觀、深入的了解和認知;另一方面也通過正面宣傳救災過程中的英勇事跡與集體的齊心協(xié)力,傳達出國家在面對災難時的強大力量和不屈精神。endprint

      3、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

      針對這樣一個重大的災難事件,《華西都市報》的報道策略也進行了調整,在報道救援工作開展的過程中,同樣塑造了一批積極參與抗震救災工作的平凡的“英雄”形象。據(jù)統(tǒng)計,頭版圖片表現(xiàn)救援現(xiàn)場與救援人物特寫的圖片占29%。翻閱這些圖片可以感覺到,在拍攝救援現(xiàn)場的時候,攝影記者們總是多選擇一個大全景或近景,抓拍解放軍和救援人員將受災群眾救起的一瞬間,或者通過鏡頭展示出幾位以上的救援人員攜手合力的救援過程,展示出一幅團結合力、共同抗災的感人場面,充滿力量與感動。不僅如此,《華西都市報》從5月25日起,就開始策劃抗震救災先進人物的專題報道,刊登在頭版的“英雄”人物大致有10位。如“痛失親人,他沖鋒在救災路上”的北川縣民政局局長王洪發(fā)、“最堅強的中國女警察”蔣敏、“抗震救災五過家門不入”的廣元市青川縣人武部部長袁世聰?shù)鹊认冗M人物,該報通過對其感人至深、忘我投入的工作事跡的報道,塑造出一批抗震救災工作中崇高的平凡英雄。

      4、突出人文關懷與媒體理性

      對災難新聞的報道,是僅僅客觀呈現(xiàn)災難本身,還是從中展現(xiàn)人的力量,挖掘人性之美?通過對《華西都市報》頭版新聞圖片的梳理,似乎能找到一些答案。從圖片內容分析得出的結論來看,再現(xiàn)災難現(xiàn)場的新聞圖片僅占12%,尸體照片僅有1%,而更多大篇幅的照片著重于呈現(xiàn)救援現(xiàn)場與領導慰問以及救災英雄人物的情況。由此可見,《華西都市報》在這一階段的頭版新聞圖片上表現(xiàn)了這樣一個基調:災難新聞不是直播災難與呈現(xiàn)災難,通過災難本身,媒體需要看到的是更為真實的生命。關注災難中所有生命的堅強與奉獻,進而體現(xiàn)出生命的光華。

      同時,從報道角度來看,《華西都市報》也做到了“無身體恐懼”的理性選擇。如19日作為全國哀悼日首日,該報在頭版圖片選擇上,沒有將血淋淋的殘酷場面呈現(xiàn)給受眾,而是從一只手、一支筆的角度切入,給讀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間,其意境無聲勝有聲。

      結語

      在當今這個讀圖時代,報紙的圖片版面越做越大,數(shù)量也越來越多。因此,如何用圖片來吸引讀者眼球、展示出報紙的觀點與立場,已成為當下眾多媒體需要思考的問題?!?·12”地震發(fā)生后,國內媒體紛紛對此進行了大規(guī)模、長時間、持續(xù)性的報道,其傳播內容與表現(xiàn)手法也更加多元、更加專業(yè)??梢哉f,“5·12”地震新聞報道是我國新聞事業(yè)的一次重要轉型,它體現(xiàn)了多媒體時代我國新聞媒體事業(yè)的巨大進步,值得我們深究其背后的意義。同時,通過對《華西都市報》頭版圖片的研究,也暴露出當下新聞圖片報道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如頭版新聞圖片的人文情感不夠,頭版圖片內容的單調,以及災難場面的角度取舍等。對此應該引起媒體行業(yè)的重視并加以改進。

      參考文獻

      ①盛希貴:《影響傳播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②沙蓮香:《社會心理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

      ③李仕生,《成都三報地震專題報道比較分析》[J].《青年記者》,2008(12)

      ④黃順銘,《災難新聞照片里的“身體恐怖”》[J].《新聞記者》,2006(6)

      ⑤李春曉,《從突發(fā)事件報道看新聞圖片的應用》[J].《中國地市報人》,2012(3)

      ⑥曹凌翼,《從汶川地震看中國災難新聞圖片報道的進步》[J].《群文天地》,2012(1)

      ⑦馬美菱,《讀圖時代的傳媒博弈——淺談新聞照片在抗震救災報道中的應用》[J].《新聞記者》,2008(7)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責編:姚少寶endprint

      3、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

      針對這樣一個重大的災難事件,《華西都市報》的報道策略也進行了調整,在報道救援工作開展的過程中,同樣塑造了一批積極參與抗震救災工作的平凡的“英雄”形象。據(jù)統(tǒng)計,頭版圖片表現(xiàn)救援現(xiàn)場與救援人物特寫的圖片占29%。翻閱這些圖片可以感覺到,在拍攝救援現(xiàn)場的時候,攝影記者們總是多選擇一個大全景或近景,抓拍解放軍和救援人員將受災群眾救起的一瞬間,或者通過鏡頭展示出幾位以上的救援人員攜手合力的救援過程,展示出一幅團結合力、共同抗災的感人場面,充滿力量與感動。不僅如此,《華西都市報》從5月25日起,就開始策劃抗震救災先進人物的專題報道,刊登在頭版的“英雄”人物大致有10位。如“痛失親人,他沖鋒在救災路上”的北川縣民政局局長王洪發(fā)、“最堅強的中國女警察”蔣敏、“抗震救災五過家門不入”的廣元市青川縣人武部部長袁世聰?shù)鹊认冗M人物,該報通過對其感人至深、忘我投入的工作事跡的報道,塑造出一批抗震救災工作中崇高的平凡英雄。

      4、突出人文關懷與媒體理性

      對災難新聞的報道,是僅僅客觀呈現(xiàn)災難本身,還是從中展現(xiàn)人的力量,挖掘人性之美?通過對《華西都市報》頭版新聞圖片的梳理,似乎能找到一些答案。從圖片內容分析得出的結論來看,再現(xiàn)災難現(xiàn)場的新聞圖片僅占12%,尸體照片僅有1%,而更多大篇幅的照片著重于呈現(xiàn)救援現(xiàn)場與領導慰問以及救災英雄人物的情況。由此可見,《華西都市報》在這一階段的頭版新聞圖片上表現(xiàn)了這樣一個基調:災難新聞不是直播災難與呈現(xiàn)災難,通過災難本身,媒體需要看到的是更為真實的生命。關注災難中所有生命的堅強與奉獻,進而體現(xiàn)出生命的光華。

      同時,從報道角度來看,《華西都市報》也做到了“無身體恐懼”的理性選擇。如19日作為全國哀悼日首日,該報在頭版圖片選擇上,沒有將血淋淋的殘酷場面呈現(xiàn)給受眾,而是從一只手、一支筆的角度切入,給讀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間,其意境無聲勝有聲。

      結語

      在當今這個讀圖時代,報紙的圖片版面越做越大,數(shù)量也越來越多。因此,如何用圖片來吸引讀者眼球、展示出報紙的觀點與立場,已成為當下眾多媒體需要思考的問題?!?·12”地震發(fā)生后,國內媒體紛紛對此進行了大規(guī)模、長時間、持續(xù)性的報道,其傳播內容與表現(xiàn)手法也更加多元、更加專業(yè)。可以說,“5·12”地震新聞報道是我國新聞事業(yè)的一次重要轉型,它體現(xiàn)了多媒體時代我國新聞媒體事業(yè)的巨大進步,值得我們深究其背后的意義。同時,通過對《華西都市報》頭版圖片的研究,也暴露出當下新聞圖片報道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如頭版新聞圖片的人文情感不夠,頭版圖片內容的單調,以及災難場面的角度取舍等。對此應該引起媒體行業(yè)的重視并加以改進。

      參考文獻

      ①盛希貴:《影響傳播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②沙蓮香:《社會心理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

      ③李仕生,《成都三報地震專題報道比較分析》[J].《青年記者》,2008(12)

      ④黃順銘,《災難新聞照片里的“身體恐怖”》[J].《新聞記者》,2006(6)

      ⑤李春曉,《從突發(fā)事件報道看新聞圖片的應用》[J].《中國地市報人》,2012(3)

      ⑥曹凌翼,《從汶川地震看中國災難新聞圖片報道的進步》[J].《群文天地》,2012(1)

      ⑦馬美菱,《讀圖時代的傳媒博弈——淺談新聞照片在抗震救災報道中的應用》[J].《新聞記者》,2008(7)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責編:姚少寶endprint

      3、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

      針對這樣一個重大的災難事件,《華西都市報》的報道策略也進行了調整,在報道救援工作開展的過程中,同樣塑造了一批積極參與抗震救災工作的平凡的“英雄”形象。據(jù)統(tǒng)計,頭版圖片表現(xiàn)救援現(xiàn)場與救援人物特寫的圖片占29%。翻閱這些圖片可以感覺到,在拍攝救援現(xiàn)場的時候,攝影記者們總是多選擇一個大全景或近景,抓拍解放軍和救援人員將受災群眾救起的一瞬間,或者通過鏡頭展示出幾位以上的救援人員攜手合力的救援過程,展示出一幅團結合力、共同抗災的感人場面,充滿力量與感動。不僅如此,《華西都市報》從5月25日起,就開始策劃抗震救災先進人物的專題報道,刊登在頭版的“英雄”人物大致有10位。如“痛失親人,他沖鋒在救災路上”的北川縣民政局局長王洪發(fā)、“最堅強的中國女警察”蔣敏、“抗震救災五過家門不入”的廣元市青川縣人武部部長袁世聰?shù)鹊认冗M人物,該報通過對其感人至深、忘我投入的工作事跡的報道,塑造出一批抗震救災工作中崇高的平凡英雄。

      4、突出人文關懷與媒體理性

      對災難新聞的報道,是僅僅客觀呈現(xiàn)災難本身,還是從中展現(xiàn)人的力量,挖掘人性之美?通過對《華西都市報》頭版新聞圖片的梳理,似乎能找到一些答案。從圖片內容分析得出的結論來看,再現(xiàn)災難現(xiàn)場的新聞圖片僅占12%,尸體照片僅有1%,而更多大篇幅的照片著重于呈現(xiàn)救援現(xiàn)場與領導慰問以及救災英雄人物的情況。由此可見,《華西都市報》在這一階段的頭版新聞圖片上表現(xiàn)了這樣一個基調:災難新聞不是直播災難與呈現(xiàn)災難,通過災難本身,媒體需要看到的是更為真實的生命。關注災難中所有生命的堅強與奉獻,進而體現(xiàn)出生命的光華。

      同時,從報道角度來看,《華西都市報》也做到了“無身體恐懼”的理性選擇。如19日作為全國哀悼日首日,該報在頭版圖片選擇上,沒有將血淋淋的殘酷場面呈現(xiàn)給受眾,而是從一只手、一支筆的角度切入,給讀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間,其意境無聲勝有聲。

      結語

      在當今這個讀圖時代,報紙的圖片版面越做越大,數(shù)量也越來越多。因此,如何用圖片來吸引讀者眼球、展示出報紙的觀點與立場,已成為當下眾多媒體需要思考的問題?!?·12”地震發(fā)生后,國內媒體紛紛對此進行了大規(guī)模、長時間、持續(xù)性的報道,其傳播內容與表現(xiàn)手法也更加多元、更加專業(yè)??梢哉f,“5·12”地震新聞報道是我國新聞事業(yè)的一次重要轉型,它體現(xiàn)了多媒體時代我國新聞媒體事業(yè)的巨大進步,值得我們深究其背后的意義。同時,通過對《華西都市報》頭版圖片的研究,也暴露出當下新聞圖片報道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如頭版新聞圖片的人文情感不夠,頭版圖片內容的單調,以及災難場面的角度取舍等。對此應該引起媒體行業(yè)的重視并加以改進。

      參考文獻

      ①盛希貴:《影響傳播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②沙蓮香:《社會心理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

      ③李仕生,《成都三報地震專題報道比較分析》[J].《青年記者》,2008(12)

      ④黃順銘,《災難新聞照片里的“身體恐怖”》[J].《新聞記者》,2006(6)

      ⑤李春曉,《從突發(fā)事件報道看新聞圖片的應用》[J].《中國地市報人》,2012(3)

      ⑥曹凌翼,《從汶川地震看中國災難新聞圖片報道的進步》[J].《群文天地》,2012(1)

      ⑦馬美菱,《讀圖時代的傳媒博弈——淺談新聞照片在抗震救災報道中的應用》[J].《新聞記者》,2008(7)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責編:姚少寶endprint

      猜你喜歡
      華西都市報
      傳統(tǒng)報刊的融媒體出版轉型路徑
      ——以《華西都市報》融媒體平臺“封面新聞”為例
      記者觀察(2021年15期)2021-11-13 10:13:16
      探析融媒體語境下《華西都市報》的轉型策略及建設路徑
      新媒體環(huán)境下淺談都市報副刊的“四化”建設
      今傳媒(2020年12期)2020-12-28 01:57:13
      淺談報紙副刊文史文章的文本表達
      今傳媒(2020年9期)2020-10-29 05:46:03
      新媒體時期都市報副刊的發(fā)展思路
      新媒體研究(2018年6期)2018-07-03 05:57:48
      紙與端齊飛 報紙副刊轉型新路探索——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寬窄巷》副刊創(chuàng)新轉型實踐
      傳媒評論(2018年4期)2018-06-27 08:20:18
      淺談報紙副刊持續(xù)性主題報道的策劃與運行
      今傳媒(2017年9期)2017-10-20 07:24:08
      都市報的戰(zhàn)略轉型實踐
      出版廣角(2016年19期)2016-12-16 16:03:10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報業(yè)轉型的進路
      新聞界(2016年8期)2016-05-14 13:08:35
      《華西都市報》在5·12汶川地震周年特刊中對圖片的理解和運用
      西江文藝(2015年5期)2015-05-30 06:09:59
      大新县| 睢宁县| 丹寨县| 本溪市| 广宗县| 玛沁县| 玉门市| 青田县| 陵水| 庐江县| 陕西省| 莱阳市| 革吉县| 金山区| 永福县| 拜城县| 邳州市| 泰安市| 龙陵县| 收藏| 辽阳市| 钟祥市| 丰顺县| 尖扎县| 突泉县| 长宁区| 西峡县| 乐业县| 昌都县| 武定县| 石阡县| 长寿区| 宝兴县| 桑日县| 遵义市| 沽源县| 元江| 文昌市| 潜江市| 宁海县| 库尔勒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