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文
中國是枇杷的故鄉(xiāng)?!吨芏Y》上說,“樹之果蓏,珍異之物”,珍異指枇杷和葡萄。唐代,枇杷被列為珍貴貢品,產(chǎn)地逐漸擴(kuò)展到大江南北。“淮山側(cè)畔楚江陰,五月枇杷正滿林”,這是詩人白居易對當(dāng)時枇杷栽培盛況的描繪。
枇杷是薔薇科常綠小喬木,葉呈長橢圓形,邊緣有鋸步,革質(zhì)而厚,表面皺縮,背面密被茸毛。春季,花開白色、黃色,花密被銹色絨毛,散發(fā)芳香。果球形或橢圓形,橙黃或淡黃色。
枇杷的名稱很多,除叫盧橘外,又叫金丸、蠟兄、蠟丸、粗客琵琶等,這些稱號大多是容易理解的,無非是形容枇杷的果實顏色金黃、渾圓如丸,枝粗葉大,葉面如蠟等等。唯有琵琶和枇杷兩個名稱就很難解釋了。
據(jù)宋代《本草衍義》一書說:“枇杷其葉似琵琶,故名。”枇杷葉呈長倒卵形,確是很象琵琶的形狀。而且古人也有將“琵琶”寫成“枇杷”的。原來,這種樂器剛傳到中國,在彈奏時,“推手前曰批,刮手卻曰把”,因此叫批把?!拌涟选焙汀芭恕眱勺志透有嗡屏恕?/p>
中國栽培的枇杷品種約有100多個,以肉色可分為橙黃、橙紅和乳白色,風(fēng)味各有千秋,論品質(zhì)以白沙為上品。枇杷喜歡溫暖濕潤,故大多數(shù)分布于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區(qū)。江蘇吳縣的洞庭東山、浙江余杭的塘棲和福建莆田的寶坑,為我國三大枇杷產(chǎn)地。
洞庭東山產(chǎn)白沙、紅沙(大紅袍)兩大類,以白沙枇杷聲譽(yù)最好,它顆大柄短,皮薄肉厚,汁多味甜,尤以槎灣的藏船塢所產(chǎn)為最好。那透明如玉雕的白玉枇杷,顆大如鴨蛋的鴨蛋白沙,圓而略扁的荸枇杷,皮色淡綠的青種枇杷,都很著名。
塘棲的“大紅袍”,它的皮色仿佛四季橘那樣紅艷奪目,而且果大肉厚,平均果重35克,最大的有60克,吃來甜多酸少,別有一番風(fēng)味。另一種“軟條白沙”,更是白沙中的上品。
寶坑的“白梨”枇杷,品質(zhì)也好,果肉又白又甜,清香可口,色澤如雪梨。另一種大鐘,果實側(cè)卵形,橙黃色,多汁味甜,平均果重80克,最大的重170克,令人喜愛。
日本櫻島等地栽種的枇杷,分別叫早唐枇杷、中唐枇杷、晚唐枇杷,它們都是唐代從中國引進(jìn)的。而歐洲各國培植的枇杷,只是近百年的事。
枇杷一年能抽枝三四次,比其他果樹多一兩次。它四季常青,寒暑無變,冬季白花綴枝,初夏黃果滿樹。古人贊它“秋萌冬花,春實夏熟,備四時之氣”。
枇杷除用作水果外,還可作佳肴的拌料,“枇杷咕嚕肉”、“枇杷炒子雞”是廣州難得的時菜。枇杷還可入藥,鎮(zhèn)咳祛痰的“川貝枇杷露”,潤肺生津的“江蘇枇杷膏”等,就是用枇杷葉和其他中草藥制成的,枇杷葉含皂堿素較多,有潤肺消咳等療效。枇杷核含有檸檬酸,氫氰酸,既可釀酒,還能用來配制高級飲料“杏仁露”。枇杷樹木質(zhì)細(xì)韌,可作雕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