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琰
新課程改革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探究性,即:規(guī)律讓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方法讓學生自主尋找、思路讓學生自主探究、問題讓學生自主解決。通過研究性學習,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探究、在質疑問難中探究、在觀察比較中探究、在矛盾沖突中探究、在問題解決中探究、在實踐活動中探究。通過深入的研究踐行新課程,可以說很多教師都在課堂教學中貫徹了新課改理念,但同時,我們也看到在教育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下面我就在課堂教學中出現(xiàn)的幾個誤區(qū)及對策談一下自己的粗淺看法:
一、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幾個誤區(qū)
1、空洞、言不由衷的表揚泛濫成災
人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鼓勵,獲得別人的贊美。新課程更要求我們在課堂中要進行賞識性教育,鼓勵教育。我認為老師在教學中對學生的表揚要適度,這不僅是對學生的肯定,還會激發(fā)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但我們有時往往會聽到過多的贊美之詞,就像小鳥歌唱一樣重復著共同的語言,比如“你太棒了”、“你真聰明”、“你太偉大了”、“了不起”等等,這樣的話俯拾皆是。有時學生回答了極簡單的問題,也給予這樣“隆重”的夸獎,甚至鼓勵全班學生“鼓掌”歡迎。名義上是進行賞識教育、鼓勵教育,可實際上這種缺乏深層次指導的表揚,又有什么意義呢?
2、以問代講,一問到底的“雙向交流”太多
我們在聽課中偶爾也發(fā)現(xiàn)過有的老師在一節(jié)課內,總是拿一些思維含量低的問題來發(fā)問不止,用學生通過翻閱教材就能回答來代替自己的講授。教師“居高臨下”,嚴格掌控話語的主動權,采取“一問一答”的形式復制教材的內容。如學生回答錯誤或回答不上,老師則另請高明或不斷地“啟發(fā)”“誘導”“暗示”,直到把心中的答案從學生嘴中“摳”出為止。如教師問 “中國有多少個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是哪個?”等,這樣的問題學生很容易就可答出。表面上課堂上師生互動頻繁,教材的知識點都涉及到了,但學生的思維能力并沒有得到任何實質性的提升。試問這樣的課堂,除了“熱鬧”之外能給學生多少啟發(fā)呢?
3、過于追求教學形式的多樣性,忽視了教學效果的提高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一般都掌握了多媒體輔助教學,利用聲光電等多種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有的課堂視聽畫面過雜,晃動頻繁,讓學生眼花繚亂,疲于應付,反而抓不住重點和難點,教學效果也差強人意,畫面放完了,一堂課結束了,學生什么知識也沒學到;也有的老師課堂上安排了小品、游戲、實驗、討論等手段,但有的和所要教學的內容關系不大,聯(lián)系不多;有的只追求形式,忽視內涵,表面上行熱熱鬧鬧,互動頻繁,可真正所起的作用有限,這種設計既浪費了時間,學生也沒有在活動中學到應有的知識。這種表面上的追求,忽視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不利于學生獨立思考,自由想象,也不利用于學生的成長和思維能力的提高。
二、課堂教學中教學行為的幾個對策
1、新課程是教師“教”與“導”的有機結合
在新課程下教師要構建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的一些做法,但這并不完全否定接受式學習,否定教師的講解。在“教”和“學”的過程中,有一些很難的問題限于學生的知識水平、學習資料、理解能力,即使討論也不會有什么效果,這就要求教師要靈活處理,不能刻意追求教學的外在形式,把課堂教學“模式化”。教學中只要能讓學生動起來,積極思考、交流、探究,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方式,就是我們的教學目的。
2、為學生學習而設計教學
新課程指出,教師與學生不是外在于課程,而是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并相互作用,學生與教師應共同參與課程開發(fā)。我們在聽 “中國的民族”這節(jié)課時,老師首先讓學生“觀察人民幣上有哪些民族人物形象?選一個民族說出它們的分布及獨特的民族風情?”這種活動設計因貼近生活,一下子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課堂上學生觀察細致、討論激烈、探究深入,效果事半功倍。這堂課因教師為學生學習而設計教學,讓學生共同參與課程開發(fā)而獲得成功。而我們有的教師在上課時,往往用自己的教學思路去引導學生,忽視學生自己去鉆研、領悟和感受的過程,這樣,教學過程就成了一臺由老師獨霸舞臺的“獨角戲”。因此為學生學習而設計教學意味著由關注老師怎樣教,轉向關注學生怎樣學。不僅要考慮老師怎樣教得精彩,教得舒暢,更要把學習與學習者作為焦點,以教導學,以教促學,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
3、及時進行課堂檢測及評價
學生學習過程中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教師必須時時了然于胸,以便能夠隨時掌控學習的進度與內容的難易程度,隨時干預學生的學習,以便使學生能夠最大限度地獲取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設置了大量的針對不同知識點的不同程度的檢測題目,隨時對學生進行知識點的檢測,而后根據(jù)檢測情況調整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或教學思路、教學方式,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夠獲取最大量的知識。
多角度對學生進行評價。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我們不能從單一個方面去衡量和評價學生。每個人都有他的長處與短處,作為老師,我們應做一名發(fā)現(xiàn)者與開發(fā)者,發(fā)現(xiàn)學生的長處與優(yōu)點,開發(fā)他們巨大的潛力,著眼于學生的終生發(fā)展。采用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評價,為評價學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如學生成長檔案袋、談話記錄、作品展示、假期活動調查報告、階段性檢測、學生作品展示等都能夠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
我們學校正在實施的綜合素質評價,正好適合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涵蓋了道德品質、公民素養(yǎng)、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審美與表現(xiàn)、運動與健康六項,每項又包含了若干考查內容。每學期各項都考查出學生的等級,有A、B、C、D四級,最后按3:4:3得出這個學期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這個評價等級最終作為學生升入高中的依據(jù)。這種評價,改變了以往單純以成績?yōu)橹鞯目己朔绞?,有利于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高,也有利于新課程改革的推廣實施和深入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