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華
九九重陽,天高云淡,登高望遠,不僅能怡神養(yǎng)性,更能強身健體。但登山也是一種負重運動,膝關節(jié)承受了整個身體的重量,特別是在登上一級臺階關節(jié)還未伸直的情況下,又繼續(xù)登另一級臺階,膝關節(jié)一直處于半屈狀態(tài),這會對關節(jié)造成較大的負擔,因此,骨關節(jié)炎患者不適宜進行此項運動。體弱多病的中老年人,特別是嚴重癲癇、眩暈癥、高血壓、心臟病、肺結核、肺氣腫等病患,登山時更應注意衛(wèi)生保健,以免事與愿違。
⒈登山時不要穿皮鞋、新鞋、高跟鞋和涼鞋。穿著這些鞋不適宜走遠路、高低不平的路以及濕滑的路,而且足底易起水泡,腳部皮膚易受傷。適宜登山的是較輕便的運動鞋、旅游鞋和膠底布鞋。
⒉最好等吃過早飯、太陽出來后再去爬山。太陽沒出來時空氣質量不好,另外經過一夜休息,身體機能尚未完全覺醒,要有一段時間的適應過程。因此,建議老年人最好在上午10時左右,或者是在下午三四點鐘時爬山,這時空氣中的氧氣比較充足,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健身效果。時常有老人在爬山時突然倒下,其原因一是心肌梗死,一是肺栓塞,與剛睡醒或晚上進水少,容易造成血栓有關。
⒊登山前熱身,登山后放松。開始爬山鍛煉時,切不可一上來就加大運動量,要循序漸進。通常要先做一些簡單的熱身運動,然后按照一定的呼吸頻率,逐漸加大活動強度,避免呼吸頻率在運動中發(fā)生突然變化。鍛煉結束時要放松身體,這樣才能更好地保持肌群能力,使血液從肢體回到心臟。
⒋登山時活動強度不宜過大,心率保持在每分鐘120~140次。身體不太好的朋友如果情緒太興奮,不顧自己的體力爬得太快,造成心動過速,對身體沒有好處;尤其是心腦血管功能不太好的人,還有可能會出現危險。因此,這些人登山時,應當多注意自己的脈搏。方法很簡單,當感覺心跳有些快時,摸著手腕脈搏數15秒,再將脈搏數乘以4。無論多大年齡的人,只要每分鐘脈搏次數在(220—年齡)×60%—(220—年齡)×85%范圍之內,爬山運動就是有效的、安全的。如果超過最大心率的85%,就應該適當地減慢爬山速度,同時做做深呼吸和放松、整理動作,等到心跳恢復正常再繼續(xù)。
⒌登山中途休息應長短結合,短多長少。短休息站著休息為主,長休息應先站一會再坐下休息。休息時不要坐在潮濕的地上和風口處,出汗時可稍松衣扣,不要脫衣摘帽,以防傷風受寒。進餐時應在背風處,先休息片刻再進飲食。
⒍登山時要隨時補充水分。一方面稀釋血液,同時可以減輕運動時的缺水程度,盡快恢復體力。
⒎登山時還要注意預防急性腰腿扭傷,每次休息時都要按摩腰腿部肌肉,防止肌肉僵硬。按摩方法很簡單,即用兩手輕輕按揉或捏拉腰背部、大腿及小腿的各處肌肉。若發(fā)生扭傷,則切忌局部按摩,最好先冷敷20分鐘左右,便能達到消腫和止痛的作用。出發(fā)前可以隨身帶一點創(chuàng)可貼、紫藥水等,以備不時之需。
⒏要盡量少帶行李,輕裝前進。應帶手杖,這樣既省體力,又有利于安全。行路要穩(wěn),時刻留神腳下。在登山時要注意力集中,并注意腳下石頭是否活動,以免蹬翻踏空。在陡坡行走時,最好采取“之”字型路線攀登,這樣可減低坡度。
⒐登山時最好采用深腹式呼吸,讓肺葉完全膨脹起來,仿佛上至喉嚨下至丹田一樣。山里的空氣雜質少,潔凈的氧氣在體內循環(huán)就等于內部洗澡。若天冷,可以舌尖抵住前上腭,讓舌頭先給涼氣加加溫,省得被冷風噎著。
⒑下山不要走得太快,更不能奔跑,否則會使膝蓋和腿部肌肉感受過重的張力,而使膝關節(jié)受傷或肌肉拉傷。
溫馨提醒:登山前最好先設計好路線,計劃好休息和進餐地點,由熟悉道路的人帶領,防止盲目在山中亂闖,既多走了路,又浪費了時間。同時對山上的氣候特點應有所了解,在登山前一天獲得準確可靠的天氣預報,帶好必需的衣物,以備早晚御寒、防止感冒。山中遇到雷雨,不要到山頂、高樹下躲避,以防雷擊傷人;也不要在山溝低洼處,以防山洪傷人。最好在山腰洞穴中避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