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職業(yè)中學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存在的實際困難的分析,介紹了筆者使用語塊教學的課堂實踐的情況。
【關鍵詞】語塊教學法 英語課堂 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1-0172-01
一 中職學校英語學困生的現狀
職業(yè)高中的藝考生,英語基礎薄弱,在學習普通高中的英語教材時頗感吃力,尤其是到了學習選修教材的時候,面對大量的單詞和長篇課文,他們望而生畏,被動地依靠老師講解課文內容,沒有一點主動性和學習英語的能力。與此同時,高考英語改革,去掉了單項選擇題部分,讓學生直接面對篇章閱讀,使許多英語學困生有放棄英語學習的思想。在這種情況下,我了解了語塊教學理論,并試圖用語塊教學的方法幫助這些學困生走進英語,特別是英語閱讀。
二 語塊的定義
語塊又稱作“程式化語言”“詞匯短語”“預制語塊”,是指一個具有一定結構、表達一定意義預制的多詞單位,它以整體形式被記憶儲存,并在即時交際時被整體提取,而不需要使用語法規(guī)則來加工分析。語塊的狹義形式:(1)多詞詞匯。如as well as,傳統(tǒng)上,這些詞匯被歸為詞組,而現在則被看作多詞詞匯的特殊形式,作為語篇銜接的形式,它們不僅在理解上,而且在書寫時都作為像單詞一樣的整體形式來看待。(2)句型框架。為表達某個概念提供一個句子框架,并且框架內容允許一定的變化。語塊是相對固定的,不是隨意生成的,它不用經過語法分析,在交際過程中作為一個整體語言單位。
三 語塊在職業(yè)中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實踐
1.先過單詞拼讀關
英語學困生的共同特點是不能開口說,因為他們不會拼讀單詞,又怕讀錯引來其他同學的嘲笑。我從教學國際音標開始,引導學生大聲地讀單詞,突破開口關。兩節(jié)課后,學生基本能自己拼讀有音標的單詞,能分出單詞重音,特別是男同學開始嘗試自己讀英語。英語的初級閱讀要求通過快速閱覽獲取信息,完成文后的閱讀理解問題,學生只要找到對應的材料線索,就能得到簡單的信息,做出正確的選擇。但是,職業(yè)高中的藝考生學英語方面存在的實際問題是生詞太多,無法讀懂文章。所以,識記單詞是他們的首要任務。
2.以語塊的形式記單詞
在保證學生能自己拼讀生詞的基礎上,我把生詞教學的重點轉移到語塊輸入學習方面,把單詞放在短語中學習,讓單詞成為形成語塊的重要材料,學生就能在學習語塊的同時學習單詞,從而避免了枯燥無味的單詞學習。課堂實踐效果證明,學生在老師的幫助下,能翻譯出由生詞構成的語塊,也能由語塊的意思記住單詞的意思。我在板書語塊的時候,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英語基礎,盡量提高復現率,讓他們有似曾相識的喜悅,增加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信心。我把生詞教學融入語塊學習中,在要求學生發(fā)音準確的同時,適當要求口頭拼讀,使學生在抄寫語塊的同時掌握單詞的音、形、義,從而避免了枯燥的單個單詞的死記硬背,集中了學生學習的注意力,不由自主地加入進來,和大家一起翻譯語塊。因為這些語塊嵌入了生詞,所以翻譯起來極具挑戰(zhàn)性,學生互相競爭、互相幫助,這也為他們提供了展示自己水平的平臺,而不再是被動地聽老師講解。
3.小組合作翻譯課文
在學生記住了短語意思的基礎上,我把閱讀課文的任務交給了學生去自主完成,他們可以根據閱讀的大意,完成文后的閱讀理解問題。為增加學生的詞匯量,在閱讀任務完成之后,我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自主翻譯課文,老師不再逐句翻譯講解,而是走下講臺,給學生需要的幫助,個別問題個別指導,共性問題集中指導。學生在自主翻譯課文的過程中會遇到復雜句式影響他們理解,此時老師再做幫助性的講解,語塊的作用體現得恰到好處,學生也在翻譯課文的活動中找到了自信,同時也很明顯地感覺到語塊學習的重要性。
隨著語塊學習的積累帶來的詞匯量增加和語感的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技能有了穩(wěn)步的提高,接下來就可以對學生進行閱讀思維方面的訓練了。閱讀文章是不需要精讀翻譯的,快速閱讀和猜測詞義是一個方面。我強調的是如何用語塊學習法幫助學生在增加詞匯量的同時增強語感,改變對英語文章的抵觸心理,為他們開啟英語閱讀的大門,讓他們有信心走近英語文章,體驗英語閱讀。
四 課堂教學實驗結果
實驗發(fā)現,基礎差的學生通過語塊學習方法學習英語,克服了死記硬背單詞的困難,走出了記不住單詞、看不懂課文的困局,初步嘗到了讀懂英語課文的樂趣,極大地增強了他們繼續(xù)學英語的信心。
五 結論
實踐表明:語塊教學法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能力,積累大量語塊,將學生的注意力轉向固定或半固定短語、句型等,特別是對于職業(yè)中學的英語學困生來說,可以使他們快速積累詞匯,嘗試閱讀課文,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所以,語塊教學在職業(yè)中學的英語教學中有特別重要的作用,適合于英語基礎差的學困生扭轉英語學習的困局,開啟英語學習的大門。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