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關鍵詞:不寐;五臟論治
中圖分類號:R256.23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11-0088-02
不寐亦稱“失眠”或“不得眠”、“不得臥”、“目不暝”。是指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征的一種病證。不寐的臨床表現是多種形式的,有的是難以入寐,有的是寐而易寤,而有的是寐而不穩(wěn),或寤后不能再寐,甚至整夜不能入寐。不寐一病,病在心,病源在肝腎,與肺脾(胃)有關,故不寐可從五臟論治。
1五臟失和而不得眠
《素問·六節(jié)臟象論》曰:“心神不安則生不寐”,心主神明,寐由神所主,神安則寐,神不安則不寐,不寐證的發(fā)生,總由心神不安所致?!侗孀C錄·不寐門》中說:“氣郁既久,則肝氣不舒,肝氣不舒,則肝血必耗,肝血既耗,則木中之血,上不潤于心,則不寐。”心神往往易受情志因素的影響。
在現代社會中,隨著社會生活和工作節(jié)奏加快及競爭激烈,人們所承受的工作、學習及家庭壓力較前急劇增加,人的心理精神緊張、情緒變化等不良刺激,七情不暢,肝失疏泄,則可出現氣機不暢,肝郁氣滯,則氣血紊亂,肝郁內擾心神;或氣滯日久,郁而化火,火性上炎,擾亂神明;郁火灼津為痰,痰熱上擾心神;或肝失疏泄,氣機郁滯,氣不行則血瘀,瘀血閉阻神明以致不得臥。失治或誤治,又會加重痰阻、氣滯、火郁、瘀血等致病因素,使病情頑固難愈,失眠日久不愈,患者心情必不舒暢,或抑郁或煩躁,反過來又加重肝氣郁滯。兩者互為因果,是失眠發(fā)病或加重的主要機理。病理上心、肝兩臟?;ハ嘤绊?,互為因果,若情志所傷,疏泄不及或太過,均可致心神不寧,患者起臥失常。
隨著步入中老年,人的睡眠時間也會自然減退,這與腎的虧虛密切相關。《類證治裁》所云:“陽氣自動而之靜,則寐。陰氣自靜而之動,則痞。不寐者,病在陽不入陰也”。腎陽漸衰,虛陽(相火)易上浮,不能歸根,故致失眠多夢,夜寐早醒?!毒霸廊珪罚骸罢骊幘蛔?,陰陽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腎陰耗傷,不能上奉于心,水火不濟,心火獨亢,擾動心神而致神無安寧,心腎不交,則可見不寐心煩,潮熱盜汗等。
“胃不和則臥不安”。實證為脾失健運,胃失和降,傳導失司,則胃脹噯氣,夜間時痛,寐難安;虛證為脾失健運,升清、統(tǒng)攝失司,水谷精微不能“灌溉四旁”和布散全身,氣血虧虛,不能濡養(yǎng),則心慌氣短,易醒難寐。肺為華蓋,主氣、司呼吸、宣發(fā)肅降、通調水道、朝百脈主治節(jié),肺與不寐聯系較少,主要是肺病患者的失眠,可以從肺入手;此外,便干難解,濁氣上擾而煩躁難寐者,除通腑之外,也可治肺,除濁氣而寧神。
2治五臟而寧神
肝與心同治。肝郁者,當以疏肝解郁為主,常用藥物有柴胡、白芍、枳實、香附、珍珠母等。并在疏肝解郁的基礎上辨證論治,痰阻者兼以化痰,火郁者化火,血瘀者活血。失眠者雖以肝郁為主,但均為心神受擾所致,所以治療時應佐以鎮(zhèn)靜清心安神藥物?!断刃妖S醫(yī)學廣筆記》中提到“治不寐以清心火為第一要義”,在臨床上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臨床遇到失眠伴心煩者,均應注意清心。其發(fā)病多與情志因素相關,由于心情焦慮而引動心火者,往往心煩而失眠,伴有舌痛生瘡,舌紅苔黃,脈偏數,治當清心瀉火,用黃連導赤散加味,藥用黃連、竹葉、通草、梔子、麥冬、生龍骨、生牡蠣等。由于情志抑郁,肝氣郁結,久而化熱化火,以致肝火偏盛、上擾于心、心神不寧而失眠,出現失眠心煩、多夢,性情急躁易怒,或伴脅肋部脹痛不適,目赤,口干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心藏君火,肝藏相火,肝火常引動心火,臨床多呈心肝火盛為患,伴有上述心火證候,治當清肝瀉火,兼以清心除煩,一般多用黃連導赤散加牡丹皮、梔子、夏枯草清肝。肝火盛者,酌加龍膽草以清瀉肝火,再酌加重鎮(zhèn)安神藥物,如磁石、生龍骨、生牡蠣等。
治腎需辨陰陽。腎陽虛者,陽虛陰盛,虛陽浮越,不能攝納群陰的失眠,同時三焦氣化失司,膀胱通調水道不利,而致尿頻、尿急或失控,多見于60 歲以上婦女,從陰陽平衡入手,扶陽補腎則為正治,方選右歸丸加減,潛陽丹(西砂仁一兩、附子八錢、龜板二錢、甘草五錢)[1]等;反之腎陰虛而不交者,多從滋養(yǎng)肝腎,交通心腎為法,方選交泰丸加減,也可選用二至丸、知柏地黃丸加減,汗多者,可加用當歸六黃湯等。
治脾胃需辨偏重治脾和治胃。治胃當以理氣消滯,清理斂酸為法。方選保和丸,沉香降氣散,黃連溫膽湯,左金丸等加減;治脾當以健脾助運,益氣養(yǎng)血為先,方選歸脾湯,六君子湯,參苓白術散和當歸養(yǎng)血湯等加減。
肺病不寐者常多見于春秋二季,屢因感冒以后,未能及時調治和休息,肺失肅降,耗傷肺陰,致嗆咳無痰,夜臥難寐。臨床表現主要為嗆咳陣作,時而升火,輒夜為甚。重則咳嗽而引起胸悶胸痛,心煩不安,急躁易怒,口干咽燥,大便偏干或便秘,數日1行。常徹夜難寐,或僅睡2~3 h,證屬耗傷肺陰,常予養(yǎng)陰潤肺之劑施治,治肺而治寐。方選桑杏湯,沙參麥冬湯,杏蘇散等加減。潮熱、盜汗者也可選用百合固金湯加減。
3重視安神藥物的應用
強調五臟辨證論治,靈活選方,在此基礎上,尚需注意安神藥的合理配用,這是提高臨床療效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安神藥的功效特點各有不同,其兼有的其他作用亦有所異,因此,應注意合理選用。失眠兼見血虛者多選加酸棗仁、夜交藤、大棗等,補養(yǎng)心肝,養(yǎng)血安神,夜交藤應適當重用;失眠兼見陰虛者多選加柏子仁、百合、酸棗仁,滋養(yǎng)陰血安神;痰熱者在清化痰熱的同時,多選加合歡皮、遠志,或適當重用茯苓。情志不遂、心情抑郁而不寐者,加用合歡花或合歡皮,《神農本草經》言:其“安五臟,和心志,令人歡樂忘憂”[2],是解郁安神的主要用藥。兼血瘀者可加琥珀安神。由于驚恐不安,心肝火盛者更應選用重鎮(zhèn)安神藥物,如生龍骨、生牡蠣、磁石等,并適當重用,但一般少用朱砂有毒之品。
4小結
總之,在臨床中單純的心病不寐,或肝病不寐,或脾胃病不寐、腎病不寐、肺病不寐較為少見,常常心肝或心腎、肝脾、心肺合病,所以五臟辨證也應各有側重,聯合治療。對于久病不寐頑疾者,加用活血通絡之品,如蟲類藥物全蝎、僵蠶等藥物,可收到較好的療效。
參考文獻:
[1]周天梅,萬海同,張衛(wèi)華.扶陽法治療老年頑固性失眠體會[J].中醫(yī)雜志,2012,53(12):1060-1061.
[2]顧觀光.神農本草經[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188-189.
(收稿日期:2014-08-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