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仲周
亞投行,保持亞洲乃至世界增長活力不可或缺
AIIB, Indispensable for Dynamic Growth of Asia and World at Large
文|李仲周
近日來,中國等二十多個國家共同倡議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引起全球經濟界熱議和激辯,受到眾多發(fā)展中國家和發(fā)達國家的積極響應。雖然近日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表態(tài)美國不反對亞投行。但亞投行籌備初期卻遭到美國的強烈反對和責難,稱亞投行是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分庭抗禮,破壞現(xiàn)行國際經濟規(guī)則,并要求其盟國不得加入亞投行。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原定職責是保障全球經濟貨幣的穩(wěn)定,但是由于美國在該組織握有獨家否決權,IMF逐漸淪為實行美國政策和利益的工具。最明顯的就是頗受非議的“華盛頓共識”。何為華盛頓共識?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前世界銀行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師斯蒂格里茲所著《全球化及其招怨Globa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一書有很客觀的陳述。所謂“華盛頓共識”是指,凡向國際金融機構求助借款的國家,必須先滿足三項基本條件即 (1)不顧一切實行財政緊縮;(2)不顧國情無條件實行私有化;(3)不顧國內經濟和社會現(xiàn)實如何,無條件實行貿易自由化,資本市場自由化。
實踐證明,凡接受IMF這種條件借款的國家,其結果往往都陷入深重危機??梢韵胂?,發(fā)展中國家所需的是雪中送炭,不是錦上添花。借款國家若通過財政緊縮就能渡過難關,何必向IMF借款?如果沒有建立健全的市場監(jiān)管機制和社會結構改革就匆忙實行私有化,勢必造成國家經濟生活的動亂。私有化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牽涉到社會結構的根本改革和建立健全的公眾監(jiān)督機制,必須兼顧到社會公平公正和公共福利。前蘇聯(lián)休克療法的失敗是一個慘痛的教訓,其私有化的結果是公有資產流失,落入一些政治寡頭或外國企業(yè)手中。
實踐證明,凡接受IMF這種條件借款的國家,其結果往往都陷入深重危機。可以想象,發(fā)展中國家所需的是雪中送炭,不是錦上添花。借款國家若通過財政緊縮就能渡過難關,何必向IMF借款?
短短的十年間,世界爆發(fā)了兩場金融危機,即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前者的主要受害者是亞洲發(fā)展中國家。這場危機來勢兇猛,險些引發(fā)全球金融風暴和上世紀三十年代那樣的全球經濟大蕭條。泰國、印尼和韓國是危機最大的受害者,馬來西亞因拒絕華盛頓共識,幸免于難。2008年的金融危機發(fā)端于美國,很快波及全球,并引發(fā)經濟衰退,至今已近十年,全球經濟仍未全面復蘇。
事實上,2008年危機爆發(fā)后不久,20國集團首腦就舉行會晤,尋求抵御危機方案,達成改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共識,包括提高新興國家的投票權,但由于美國反悔至今未能實施。幾個月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干事拉加德大發(fā)牢騷,戲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部應該遷往中國。
當今世界是個全球化的“經濟體”,各國高度相互依存,一榮俱榮,一衰俱衰。全球經濟應該實行全球民主管理的呼聲甚高。世界經濟長期衰退,社會矛盾日積月累,發(fā)展中國家貧困加劇,動亂頻生,單靠武力不能平息,反而危害世界和諧發(fā)展。尋求全球經濟早日復蘇,實行互利共贏的多邊合作,幫助貧困國家加速經濟發(fā)展,消除貧困才是解決之道。
如果亞洲再次發(fā)生金融危機就不可能指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來救援,只能自求生計。亞投行問世就增加了一個新的選擇,受到世界各國的積極響應,連美國的盟國也不顧美國的反對,選擇加入亞投行,也是出于實際利益的考慮。
既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無力尋求解決方案,各國共同尋求新路,增加選擇性便理所當然。亞投行確立的宗旨是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目標很單純,就是幫助有需求的國家籌資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亞歐非國家人員、貨物、服務、資金、技術的互聯(lián)互通,增強地區(qū)經濟活力,也為亞投行成員國的企業(yè)提供巨大的商機。這是各種生產要素最有效的結合,為全球經濟提供新的增長活力,并大規(guī)模擴張全球需求總量,加速全球經濟復蘇步伐。
為什么說亞投行是亞洲乃至全球增長活力不可或缺的因素?因為亞洲人口和資源稟賦多樣化,有的國家已經走上了經濟騰飛的道路;有的正在急起直追;有的是過渡性經濟,正在千方百計尋求融入全球價值鏈之路,華盛頓共識未能有效幫助它們順利過渡到市場經濟制度。亞洲的增長活力必然會帶動全球經濟增長,這符合所有國家的共同利益。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本來的任務就是保障世界經濟的穩(wěn)定增長,也具備一定的經濟實力來實現(xiàn)其目標,很多新興國家都有愿望增加參與,為實現(xiàn)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原來的宗旨做貢獻,但是美國一家有獨斷權,而美國所關心的是美國金融家和銀行家的利益,美國不打算改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現(xiàn)行政策。在金融危機中,美國政府首先關心的是救援放款企業(yè),保障他們不受損失。美國政府花千億美元救助那些制造危機的企業(yè),救援企業(yè)拿到數百億美元后,揚長而去,卻沒有著力解決美國國內的失業(yè)和民生問題,更談不上幫助他國消除貧困。因此,如果亞洲再次發(fā)生金融危機就不可能指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來救援,只能自求生計。亞投行問世就增加了一個新的選擇,受到世界各國的積極響應,連美國的盟國也不顧美國的反對,選擇加入亞投行,也是出于實際利益的考慮。美國也可以加入亞投行,它可以參與決策,美國企業(yè)會在其中發(fā)揮巨大影響。還是那句老話,美國接受全球共管,放棄陳舊的美國霸權觀念,有百利而無一害。
中國于20世紀八十年代初恢復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合法席位,中國雖然沒有接受華盛頓共識,但同這兩個機構一直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本人也曾參與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年度磋商,耐心解釋我們的市場化改革一直進展順利。記得世行曾發(fā)布報告,世行和中國的發(fā)展合作項目是最成功的。所以,亞投行是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分庭抗禮之說是無稽之談。
編輯|趙麗芳 lifang.zhao@wtoguid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