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中青
黃三角、長三角、珠三角明、清及民國通志一級類目比較*
衡中青
黃河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個地域現(xiàn)存明代、清代、民國時期通志44部,一級類目計994個,歸并后得317個不同名稱類目。其中,不同名稱的高頻類目數(shù)量占5.05%,中頻占14.20%,低頻占80.76%。類目頻次與類目數(shù)呈反比關(guān)系。從地域角度對比,黃河三角洲高頻類目平均數(shù)明顯高,珠江三角洲低頻類目平均數(shù)明顯低。黃河三角洲志書高頻類目百分?jǐn)?shù)明顯高,珠江三角洲低頻類目和1頻類目明顯高。從時代角度對比,清代高頻類目平均數(shù)最高,民國最低且明顯低;明代低頻類目最高,清代最低且明顯低。清代高頻類目百分比最高,民國最低且明顯低;民國低頻類目最高,清代最低且明顯低。
通志類目 類目比較 一級類目 地域比較 時代比較
黃河三角洲(以下簡稱“黃三角”)、長江三角洲(以下簡稱“長三角”)和珠江三角洲(以下簡稱“珠三角”)是我國經(jīng)濟、科技、文化發(fā)達地區(qū)。這些地區(qū)的地方志發(fā)展較早,較為成熟,有些志書一度是某個歷史時期地方志的范式。本文對黃三角(河北、河南、山東)、長三角(江蘇、安徽、浙江)和珠三角(包括廣東、廣西)各省份的明代、清代、民國時期現(xiàn)存通志的一級類目進行研究,包括河北4部:康熙、雍正、光緒畿輔通志各1部,民國河北通志稿1部;河南8部:成化河南總志1部,嘉靖、康熙、雍正、乾隆河南通志共5部,民國河南省志、新志各1部;山東5部:嘉靖、康熙、雍正、宣統(tǒng)山東通志各1部,山東省志1部;黃三角計有志書17部。江南省2部:康熙、乾隆江南通志各1部;江蘇3部:宣統(tǒng)1部、民國2部;安徽3部:道光、光緒、民國各1部;浙江5部:嘉靖、康熙、雍正、民國浙江通志各1部,浙江新志1部;長三角計有志書13部。廣東8部:嘉靖2部、萬歷、康熙、雍正、道光各1部、民國2部;廣西6部:嘉靖、萬歷、康熙、雍正、嘉慶、民國廣西通志各1部;珠三角計有志書14部。三個地域共44部。
通志是指記載省域范圍內(nèi)人、事、物的方志,成熟于明、清,通常能代表方志的最高水平。類目是方志的提綱挈領(lǐng),而一級類目是其他各級類目的“綱中之綱”,其他各級類目依此設(shè)置。
分門別類記述事物是方志區(qū)別于其他著作的重要特色,表現(xiàn)方式是形式多樣的門目設(shè)置。門目也稱類目,門目設(shè)置及其分類、編排方法是志書的基本要素,決定了志書類型各異的結(jié)構(gòu)布局,從而決定志書的不同體式及類型。在我國舊志中(新中國成立前編纂的志書),常見的體式有綱目體、平列體、紀(jì)傳體、章節(jié)體等[1]。
在地方志中,綱目體多以事類或政區(qū)為綱,其他事物為目,目之下有細目,細目層級直至具體的條目信息內(nèi)容。綱目體結(jié)構(gòu)為:一級類目——二級類目——……n級類目——條目信息內(nèi)容。本研究采用其第一級類目。平列體的特征是各類目平行排列,無綱統(tǒng)屬,門下無目(有些志書存在與一級類目非緊密關(guān)聯(lián)的附目)??梢哉f平列體是門下不設(shè)目的綱目體,因此結(jié)構(gòu)為:一級類目——條目信息內(nèi)容。本研究采用全部類目。紀(jì)傳體是仿正史的紀(jì)、志、表、傳、錄、略等為部類,然后再設(shè)綱立目,門下分目,目下再分細目,本研究采用其第一級類目。章節(jié)體是舶來品,即把志書中的各級類目用編(篇)、章、節(jié)編排,最終的信息內(nèi)容實質(zhì)也是條目[2],所以民國方志中有不少是章節(jié)體。本研究對象有4部為章節(jié)體,包括民國時期的《河南省志》/7卷白眉初撰、《山東省志七章》/白眉初撰、《浙江新志》/姜卿云撰、《重修浙江通志稿》/浙江通志館修。本研究采用其最高級別類目。
2.1 頻次統(tǒng)計與劃分
44部黃三角、長三角、珠三角通志共有994個一級類目,經(jīng)相同名稱合并后得415個不同類目名稱,再按照下列原則歸并為相同類目:“具有不同體式詞的合并為一”,如類目“選舉”“選舉志”“選舉表”,統(tǒng)一并入“選舉”類目。其余類目雖為同義詞,亦原樣照錄。照此原則歸并后,得317個相同類目,見表1。
表1 一級類目頻次統(tǒng)計
注:表中“類目名稱”欄中類目后數(shù)字表示該類目的頻次
表1按頻次由高到低列出44部通志一級類目,最高33次,最低1次。哪些是高頻類目呢?筆者借助布拉德福測定核心期刊的方法,即按頻次由高到低把所有類目分成三個區(qū)域,每一個區(qū)域中的頻次之和相等或相近[3],獲得區(qū)域劃分的紅線約為331。再由表1,序號為1-9的類目頻次之和為331,序號為10-19的類目頻次之和為330,序號為20-22的類目頻次之和為333,等于或接近331。見表2。
表2 類目區(qū)域劃分
2.2 類目分析
(1)高頻類目數(shù)所占比重較小。高頻類目數(shù)約為中頻類目的三分之一,且高頻類目與中頻類目數(shù)之和約為低頻類目的四分之一。這說明各志書一級類目名稱相似性極低,進一步說明不同地域和時代的志書所記載人、事、物差異較大。
(2)類目頻次越高,覆蓋志書種類越多。同一種志書不可能有相同的一級類目名稱,高頻類目是各志書通用的類目,頻次越高則覆蓋志書數(shù)量越多,最高頻為33的兩個類目名稱是“人物”和“藝文”,各覆蓋33/44=75%的志書,占四分之三。說明“人物”和“藝文”是各地域、各時代志書最為常見的主題。
(3)相同名稱類目的設(shè)置現(xiàn)象說明:①事物的相似性,包括同一時代的不同地域事物的相似性、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事物的相似性、同一時代不同地域事物的相似性。②方志修纂的繼承現(xiàn)象和參考現(xiàn)象。這里的繼承是指同一地域的不同時代修纂的志書。如嘉靖11年《山東通志》與康熙11年《山東通志》的一級類目相似性極高,這種現(xiàn)象在古代方志中十分普遍。姜慧敏等曾提出過類似觀點[4]。這里的參考是指雖然是不同地域和不同時代,但由于某種原因參考了其他志書的類目,如道光2年《廣東通志》的類目設(shè)置與嘉慶6年《廣西通志》相似度極高。
(4)低頻類目所占比重約為80.76%,1頻次類目所占比重約59.63%,說明三個地區(qū)通志志書一級類目設(shè)置具有多樣性,也反映了各地域志書記載的人、事、物具有較大的差異性。
(5)類目的頻次與類目數(shù)大致呈反比關(guān)系,即頻次越高,類目數(shù)越少,見圖1(數(shù)據(jù)來源于表1)。
圖1 類目頻次與類目數(shù)關(guān)系曲線圖
(6)存在復(fù)合類目現(xiàn)象。復(fù)合類目即一個類目名稱由兩個以上類目組成,這些類目分別表達不同含義。本文在認(rèn)定復(fù)合類目時,以該類目的一部分是否在其他志書的一級類目中獨立存在為原則,如“戶口田賦”在某些志書中以“戶口”或“田賦”獨立存在,依此原則,獲得的復(fù)合類目有政教民俗、戶口田賦、疆域形勝、形勝疆域、教育文化、名勝古跡、水利營田、衛(wèi)所戶口田賦、鹽法驛傳、史地等。
黃三角、長三角、珠三角是我國東部具有不同特色的文化地域。從類目設(shè)置角度,這三個地域通志既有共性又具個性。共性表現(xiàn)在相同類目設(shè)置上,表1、表2中的高頻類目可以說明這一點。個性表現(xiàn)在類目差異上,那么這些差異表現(xiàn)在什么地方?筆者以為,可從各地域志書的各頻段類目平均數(shù)、各頻段類目占該地域類目總數(shù)的百分比來考察得出結(jié)論,見表4、表5。
3.1 各頻段類目平均數(shù)角度對比
筆者通過計算各頻段類目平均數(shù)的方法來比較三個地域志書的一級類目,如表3。從表3可看出黃三角、長三角、珠三角每部志書一級類目平均數(shù):黃三角志書與珠三角相當(dāng),黃三角略多,長三角最少,三個地域差別不太大。但高頻一級類目平均數(shù):黃三角明顯多于其他兩個地域,長三角最少,珠三角居中,珠三角略少于長三角;中頻類目平均數(shù):黃三角最多,長三角居中,珠三角最少;低頻類目平均數(shù):珠三角明顯多于其他兩個地域,長三角居中,黃三角最少;1頻類目平均數(shù):珠三角明顯多于其他兩個地域,黃三角與長三角相等。高頻類目平均數(shù)多,說明該地域通志一級類目的共性強;低頻類目和1頻類目平均數(shù)少,說明該地域通志一級類目的個性強,1頻類目(是指在三個地域44部通志中唯一存在的類目)更表達這個現(xiàn)象。為更精確地說明這一現(xiàn)象,可以用高頻類目數(shù)與中頻類目數(shù)相加、中頻類目數(shù)與低頻類目數(shù)相加的方法,比較得數(shù)即可驗證,見表4。
表3 各地域志書的各頻段類目平均數(shù)
表4 各地域志書相鄰頻段類目平均數(shù)之和
表4數(shù)據(jù)來源于表3。高頻+中頻類目平均數(shù),黃三角志書明顯多于長三角和珠三角,長三角居中。中頻類目+低頻類目數(shù),珠三角明顯多于黃三角和長三角,長三角居中。因此,可初步斷定:黃三角志書一級類目最具共性,珠三角志書一級類目最具個性,長三角居中。
3.2 各頻段類目所占比例的對比
筆者通過計算各頻段類目所占該地域類目的百分?jǐn)?shù)來比較三個地域志書的一級類目,見表5。從表5可看出,黃三角志書高頻段百分比明顯高于長三角和珠三角,長三角次之,珠三角最低;珠三角志書的中頻段百分比明顯低于黃三角和長三角,黃三角略高于長三角;珠三角志書的低頻段和1頻段百分比明顯高于黃三角和長三角,長三角次之,黃三角最低。這種現(xiàn)象加上文類目平均數(shù)分析結(jié)果說明黃三角地域通志一級類目共性強,珠三角地域通志一級類目個性強,長三角居中。各頻段類目所占本地域類目總數(shù)的百分比是判斷類目強弱的最重要依據(jù)。
表5 各地域志書各頻段類目數(shù)所占比例
明代至民國有近600年歷史,跨越古代和近代兩個歷史階段,我國傳統(tǒng)文化在多元化因素的影響不斷發(fā)展。作為傳統(tǒng)文化典籍重要組成部分的地志書也發(fā)生了不小的變化。下文筆者將從一級類目角度,按明、清、民國三個歷史時期采用對比的方法探討該變化。
4.1 各歷史時期志書一級類目數(shù)量平均數(shù)
本次研究對象44部志書,共有993個一級類目,平均每部志書有22.6個一級類目。那么,明、清、民國三個時代的志書平均數(shù)又是多少?呈怎樣的變化趨勢?表6說明了這個問題。
表6 明、清、民國時期黃三角、長三角、珠三角地域志書一級類目平均數(shù)
從表6看出這三個歷史時期志書一級類目平均數(shù):明代最高,清代次之,民國時期最低。高頻類目平均數(shù):清代最高,明代次之,民國最低且明顯低于明清。中頻類目平均數(shù):清代最高,明代次之,民國最低且明顯低于明、清。低頻類目和1頻類目平均數(shù):明代最高,民國次之,清代最低且明顯低于明和民國。上述分析可得出結(jié)論:清代類目共性最強,明代類目個性最強且共性也較強。然而民國志書高頻類目平均數(shù)最低,明代低頻和1頻類目平均數(shù)最高,卻很難說明類目個性孰強孰弱的問題??梢郎衔牡母哳l+低頻類目平均數(shù)和與中頻+低頻類目平均數(shù)和之比來進一步說明這個問題,見表7(數(shù)據(jù)來自表6)。由表7可以看出高頻+中頻類目平均數(shù):清代最高,明代較清差異不大,民國最低且明顯低于明清。中頻+低頻類目平均數(shù):明代最高且明顯高于清代、民國,民國最低但較清代差異不大。這說明清志書類目共性強,明代類目個性最強且其共性也較民國強,民國的高頻類目、中頻類目平均數(shù)明顯低于明清,較之上文的地域比較數(shù)據(jù),不好判斷類目共性與個性的強弱問題,姑且存之。
表7 各時期相鄰頻段類目平均數(shù)和
4.2 各頻段類目所占比例的對比
本節(jié)統(tǒng)計明代、清代、民國時期志書一級類目各頻段所占該歷史時期類目數(shù)的百分比,以此分析比較三個歷史的一級類目,見表8。
從表8看出,清代高頻類目占該時代類目總數(shù)比例最高,明次之,民國最低且明顯低于清、明。清代中頻類目占該時代類目總數(shù)比例最高且明顯高于明代和民國,明代和民國相當(dāng)。民國低頻類目占該時代類目總數(shù)比例最高,明代次之,清代最低且明顯低于明代和民國。1頻類目情況亦如低頻類目。因此,清代高頻類目所占本時代類目總數(shù)比例高,低頻類目所占比例低,說明清代志書類目的共性最強,個性最弱。民國高頻類目所占本時代類目總比例低,低頻類目所占比例高,說明民國志書類目個性最強,共性最弱。明代志書居中,不論是高頻、中頻、低頻還是1頻類目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都是這樣,即明代志書類目的共性與個性處于清代與民國之間。
不同地域之間、不同時代之間的對比是比較研究法中常用方法。本文從地域、時代兩個角度,比較黃三角、長三角、珠三角的明代、清代、民國時期通志的一級類目,試圖從各地域、各時代志書類目的高頻類目、中頻類目、低頻類目和1頻類目的平均數(shù)和百分比來探討志書類目的共性與個性問題,所得結(jié)論乃一家之言。
表8 各時期志書各頻段類目所占百分比
有關(guān)方志門目比較的研究成果不多,如鄧菲與筆者對佛山地方志門目進行過比較研究[5]。筆者亦曾獨立對廣東、廣西的通志門目做過對比研究[6]。上述兩文研究的地域僅局限于嶺南,本文把地域范圍擴大。黃三角、長三角、珠三角是我國東部三個具有各自特色的文化區(qū)域,作為明顯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地方志,最能全景式展示地域文化。志書的類目框定了方志記述的人、事、物的范圍。不同地域的方志有著不同的類目,可以通過比較志書類目設(shè)置的差異來區(qū)分志書的信息內(nèi)容的共性和個性。一級類目是提綱挈領(lǐng),其他各級類目起著逐步細化作用。本文對黃三角、長三角、珠三角三個地域明、清及民國時期通志的一級類目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分析,試圖探討這三個地域三個時代通志類目的差異,進而探索地域文化的差異,應(yīng)用統(tǒng)計分析的方法得出某些結(jié)論,供方家參考和批評。
[1][6]衡中青.兩廣通志門目設(shè)置研究[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2(2):86-89.
[2]王曉巖.方志體例古今談[M].成都:巴蜀書社,1989:62-83.
[3]孫建軍.文獻情報計量理論和方法[M].南京: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4.
[4]姜慧敏,白振田,周金水,等.同一地域不同時代方志版本內(nèi)容自動合并的研究與實現(xiàn)[J].廣西地方志,2008(5):29-32.
[5]鄧菲,衡中青.佛山地方志門目對比研究—以明、清及民國為例[J].圖書館情報工作,2011(23):126-130.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he Primary Classes of the Local Provincial Chronicles of Yellow River Delta,Yangtze River Delta and Pearl River Delta in Ming Dynasty,Qing Dynasty and Republic of China
HENG Zhong-qing
There are 44 local provincial chronicle books from Ming Dynasty,Qing Dynasty and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Yangtze River Delta and Pearl River Delta,including 993 original classes and 317 merged classes.High-frequency class is accounted for 5.05%,mid-frequency is 14.20%,low-frequency is 80.76%.There is an inver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requency and the number.By region,the average of highfrequency classes is highest from the books of Yellow River Delta,and the lowest average of low-frequency classes is from the Pearl River Delta’s.The percentage of high-frequency classe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from the books of Yellow River Delta,and both the percentages of low-frequency and 1-frequency classes from the books of Pearl River Delta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By times,the highest average of high-frequency classes is from the books of Qing Dynasty,and the lowest from the Republic of China.The highest average of low-frequency classes comes from the books of Ming Dynasty,while the lowest from Qing Dynasty.The percentage of high-frequency classes from the books of Qing Dynasty is highest and that from the books of Republic of China is significantly low.The percentage of low-frequency classes from the Public China books is highest,and that from the books of Qing Dynasty is obviously low.
class of local provincial chronicle;class comparison;primary class;compare by region;compare by time
格式 衡中青.黃三角、長三角、珠三角明、清及民國通志一級類目比較[J].圖書館論壇,2015(2):61-67.
衡中青(1969-),男,博士,佛山科學(xué)技術(shù)學(xué)院圖書館副研究館員。
2014-09-09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xué)研究規(guī)劃項目“中國地方志門目分類研究”(項目編號:09YJA870006)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