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忠家
“漁民的血汗錢決不能打水漂”
黃海邊出生,喝著咸水長大,聽慣了海濤拍岸,祖輩三代掌船,疾風中穿行,海浪里搏擊……富饒的大海塑造了于長福性格中的堅忍。而這種堅忍,就是他矢志不渝領航漁村十四載的信念和力量。
2001年春季,時年53歲的于長福走馬上任,挑起了錦江漁民委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的重擔。頂著“一把手”的榮光,于長福卻絲毫沒有感受到成為“當家人”的喜悅,相反,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此時的錦江,是赤潮后的污泥濁水,蜆殼滿灘,臭氣熏天,3萬多畝灘涂上養(yǎng)殖的價值8000多萬元的貝類水產品“全軍覆沒”,漁民們血本無歸,欲哭無淚。
心疼鄰里鄉(xiāng)親的“血汗錢”隨海而去,受命于危難之際的于長福憋足了勁兒,鐵了心要帶領漁民闖出一條自我發(fā)展的新路。他帶領村“兩委”班子開了兩天兩夜的“諸葛亮會”,又旋即召開了黨員和漁民代表大會,統(tǒng)一了思想,終于形成了一個嶄新的思路——利用資源優(yōu)勢,以灘涂貝類養(yǎng)殖為主業(yè),走多種經營之路。于長福的話擲地有聲:“錦江這些家底,都是漁民的血汗,決不能再打水漂了!”
當年6月,于長福帶著村“兩委”一班人,頂著酷暑來到福建,經過多日的實地考察,采購了價值30多萬元的雜色蛤幼苗?;貋淼穆烦滔喈斶b遠而艱辛,于長福堅持要拖著患有肝疾的病體與同事們一起走。大家怕他累倒,都勸他趕緊乘坐飛機返回。但于長福卻堅持同行:“用錦江人的血汗錢買來的蛤苗在路上一旦有閃失,我沒法向家鄉(xiāng)父老交代啊?!本瓦@樣,他咬緊牙關,坐上雇來的長廂大卡車,連續(xù)顛簸了三天三夜,將蛤苗安全運抵東港。漁民們看到新蛤苗后都樂壞了:“想過好日子就指望它們了!”但看到于長福那消瘦的臉龐,聽到他那嘶啞的聲音,不用解釋大家就都明白了,有的漁民甚至偷偷地抹了一把眼淚:“為了大家伙兒快點富起來,50多歲的人還這么干,這是在玩命呀!”
在恢復海上養(yǎng)殖業(yè)的同時,于長福又帶領錦江人在海產品深加工上蹚出了新路:投入100多萬元對原有冷庫進行改造,增加儲存能力;投資300萬元從菩薩廟購入1160畝蝦場,改革經營方式,現(xiàn)在年租金已達到182萬元;走招商引資、科技興漁之路,自2002年起規(guī)劃建設萬畝灘涂高效養(yǎng)殖區(qū),引來江蘇如東縣上百萬元的投資,當年就產蛤130噸,遠銷日本等國家,聲名享譽國內外。
扭虧為盈,轉敗為勝,于長福深情地回憶說:“當年的赤潮給我們帶來損失的同時,也鍛煉了我們的意志,成了我們‘練兵的磨刀石,激勵我們走向新天地?!?/p>
“必須讓錦江船堅櫓穩(wěn)、不斷前進”
初見現(xiàn)年66歲的于長福,很多人會覺得不可思議,因為他渾身都充滿著和年輕人一樣的干勁、闖勁,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于長福從十幾年前就開始一邊與病魔抗爭,一邊帶領錦江漁民委攻堅克難,不斷謀求發(fā)展。從最早的肝炎,到后來的肝臟腫瘤;從打針吃藥,到住院手術,直到現(xiàn)在,他還要定期去醫(yī)院打針,辦公桌的角落里仍擺放著成堆的藥瓶、藥盒,自從他擔任村黨總支書記以來,除非是手術期間不能活動,在其他時間里,村上的工作總是被排在第一位,帶病沖在工作第一線更是常事。
一位給于長福診治過的醫(yī)生說:“他是一個好黨員、好干部,但絕不是一個聽話的好患者。他不安心治病,隔三岔五地開小差,知情的人知道他是帶病工作,不知情的人還以為他是個沒啥病的人呢!”而于長福的解釋相當有文采:“錦江就像是一艘在大海里航行的船,一旦遇到大風大浪,光靠躲是不行的。作為船長,我必須讓錦江船堅櫓穩(wěn)、不斷前進,才能不辜負漁民們的信任和期待!”
天道酬勤。在“拼命三郎”于長福的帶領下,錦江漁民委克服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不僅保證了錦江貝類為主的海產品出口,還迅速打開了國內市場,截至2009年年末,全村養(yǎng)殖業(yè)恢復了元氣不說,貝類生產、產值、利稅、漁民職工人均收入等,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世事哪有一成不變的?2009年年末,丹東市政府全面啟動大東港建設總體規(guī)劃,錦江的53210畝灘涂和9410畝淺海將被全部占用,錦江的生存和發(fā)展又到了非常時期。于長福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丹東要發(fā)展,港口要建設,錦江更要生存、要發(fā)展,困難與考驗擺在眼前,錦江將去向何處?
作為“當家人”,必須當斷則斷。于長福認為,錦江發(fā)展也應服從大局,只能克服困難,迎接挑戰(zhàn),緊緊抓住大東港建設全面啟動帶來的新的發(fā)展空間和機遇,乘勢而上,謀劃新的發(fā)展戰(zhàn)略,再次開辟出一條適合錦江發(fā)展的新路子。在于長福主持的班子會議上,錦江由海上向陸地轉移的發(fā)展戰(zhàn)略得以確定。2010年,東港市潤煜食品有限公司應運而生。同年3月,漁民委投資5200萬元開工建設東港市潤煜食品有限公司一期工程項目,集海產品及果蔬食品加工、儲藏、銷售、出口為一體,一次性加工儲藏能力達5000噸。2011年8月,項目建成投產運營,產品不僅在國內暢銷,還出口到日本及歐洲一些國家,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2011年,漁民委根據水產品冷藏市場的需求,又投資1億元,建設東港市潤煜食品二期工程項目,其中三層冷藏庫兩座,一次性儲藏能力達6萬噸,是東北地區(qū)最大的冷凍冷藏加工企業(yè)之一,到2013年年末,儲藏各類水產品達4.6萬噸,實現(xiàn)營業(yè)收入1167萬元,利潤829萬元。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各種數據又一次證實了于長福的智慧和正確抉擇:2013年,錦江漁民委實現(xiàn)產值4908萬元,實現(xiàn)利潤1109萬元,上交稅金365萬元,漁民人均收入又創(chuàng)新高,平穩(wěn)而成功地實現(xiàn)了由海上向陸地轉型。
“讓漁民成為錦江真正的主人”
“作為‘當家人,如果不幫群眾辦實事,解決實際問題,就會被人戳脊梁骨!”雖然已是功績赫赫,可于長福當村干部的初衷始終沒變。村里每家每戶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裝在他的腦子里?!坝跁涍@個當家人當得絕對夠格!”許多村民豎起了大拇指。
“錢有了,可不能胡花,得讓老百姓的日子都好起來,還得一天比一天好!”于長福組織村“兩委”班子成員認真研究,在征得全體漁民委黨員和漁民代表同意的情況下,從2009年開始,退休漁民在享受企業(yè)職工退休金的基礎上,村里在每年年末給每人增加養(yǎng)老補貼2000元,對考上大學的漁民子女給予1000—3000元不等的升學資助,對因病去世的漁民給予3000元的喪葬補貼,對全體漁民按工齡給予550—770元不等的取暖費補貼;投資40多萬元,給漁民職工辦理了醫(yī)療保險、意外傷害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yī)療保險,把村衛(wèi)生所面積由原來的20平方米擴大到120平方米,添置了醫(yī)療器械,增加了醫(yī)療項目,達到村級甲級衛(wèi)生所標準;累計投資50多萬元,先后建起了功能先進、設備齊全的漁民活動室,藏書1萬余冊的文化室以及存放漁民委所獲各種榮譽的榮譽室……
錦江富了,錦江漁民也備感自豪,常有漁民忍不住到處炫耀:“現(xiàn)在的日子太好了,俺們都享福嘍!”可于長福并沒有就此止步,他還有下一步打算:“通過產權制度改革,將現(xiàn)有資產拿出一大部分作為股份分給漁民,要讓漁民成為錦江真正的主人,日子越過越紅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