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衢英
九歲以前我并不知道奶奶會編麥稈扇,更加不知道麥稈扇長什么樣子。第一次看見奶奶在編麥稈扇的時候我還以為奶奶是在編麻花繩子呢。那個時候奶奶靜靜地坐在大門旁邊的竹椅上,竹椅旁邊有一個晾衣服的竹架靠在大門上,竹架上彎彎曲曲地纏著一條麥稈編成的帶子,帶子的底端是一個大紅色的水桶,水桶里面也浸滿了這樣的麥稈帶子,像是一條長長的辮子,遠遠望去就好像是一個姑娘在清洗她的秀發(fā)。奶奶的手在我們進門以后都不曾停歇,依舊是頭微微的低著,像是在編麻花繩一樣,手指一掂一掂的編著。起初我并不知道奶奶是在編扇子,可是我好奇奶奶在做什么,就悄悄地問媽媽,奶奶手里的是做什么用的,媽媽說是做扇子用的。我很奇怪什么樣的扇子需要這樣的制作方法,而且還是用麥稈做的?
每年夏天村子里麥子收割的時候,奶奶是我們家最忙的。她總是進進出出的,懷里也時常揣著一些她精挑細選的麥稈,每次數(shù)量并不多。我以為是因為她一次只能抱這么多,可是我還是沒忍住問奶奶為什么她每次帶回來的麥稈只有那么一點。奶奶這才告訴我麥稈不是那么好挑的,要想自己打出來的扇子又白又漂亮,不僅要靠每天給它換清水漂洗還要在選麥稈的時候挑那些白一些的,沒有被蟲子咬過的,沒有變黑變灰的麥稈,這樣打出來的扇子才會好看。直到那時我才知道她每次出去之所以只能采到那些,不是因為她只能抱那么多而是她在一塊地里只能找到那么多符合她要求的麥稈。有些時候奶奶也不會凈挑那些白凈的麥稈她也會挑選一些外觀色彩稍微差點的麥稈,可是,雖然是一樣的漂洗,無論怎么漂白,到最后它呈現(xiàn)的依舊是土黃色,這在麥稈扇中算是沒有品相的扇子,這種扇子有時候我會在集市上看見一些老奶奶在賣,不過它們的價格就一落千丈了,而那種凈白色的扇子價格就會高很多。一把好的麥稈扇奶奶會把它當(dāng)珍寶一樣的藏著,從來不讓我們摸。因為它的制作工序每一步都馬虎不得都要求精益求精。
采收麥稈只是第一步,有些時候像奶奶這樣長期打扇子的人還會從每年采收的麥稈中挑出一些好的珍藏起來。所以像奶奶這樣的扇子制作人,家里都是有一定的麥稈存貨的。麥子采收回來后還要經(jīng)過長時間的漂洗才能用來編扇子。以前家里還沒有通自來水的時候,每天清晨在我們還沒有起床的時候,奶奶就會從水庫里去拎一桶清水回來,把昨天漂洗麥稈的水換下來,黃昏的時候奶奶還會再換一次水,這樣麥稈一天的漂洗才算結(jié)束。以前我和弟弟偷偷進過奶奶的房間,也看見過那個漂洗的工具就是一個圓形的木桶,木桶里裝了大半的水,水里浸泡著麥稈,但是有一個壓麥稈專用的木頭板子壓在麥稈上面。奶奶總是喜歡把這個木桶放在陰涼的地方,也不大喜歡開燈,在漂洗麥稈的那幾天她連窗都不大開,整個房間就是一個暗房,沒有任何的光亮。不過麥稈的顏色卻是一天換一個樣,變得越來越白,奶奶對這些麥稈寶貴得不得了,一點也不讓我們碰,總是自己一個人在房間偷偷換水,偷偷翻麥稈,漸漸地我們也不愿意去碰奶奶的這些寶貝了,因為每次不管是我們誰碰都會惹來奶奶一頓數(shù)落。
漂洗麥稈看似簡單,其實每天都要不厭其煩地換水,翻麥稈,也并不輕松。隨著時間的推移,麥稈漸漸地漂出了奶奶想要的顏色,這個時候奶奶就會在這些漂好的麥稈中分出三六九等。不同的麥稈到時候會打不同的扇子,奶奶依舊是一把竹椅,一個竹架,兩個水桶擺放在大門口,一條圍裙系在腰間,坐在竹椅上從早忙到晚,不停地對著陽光查看麥稈的顏色,把不同顏色的麥稈放在不同的盆子里。如果麥稈暫時不用,奶奶就會把它們拿出去曬干,曬的時候總是在它們的下面墊一塊布,媽媽有些時候看奶奶弄這些麥稈煩了就會和我們開玩笑地說“這些麥稈都是你奶奶的寶貝”。這些麥稈確實是奶奶的寶貝,就算有再重大的事情和編織麥稈扇比起來都是不值一提的。這一輩子從爺爺去世以后和奶奶作伴的也只有這些麥稈了,雖然爸爸和叔叔們都在身邊可是他們都成了家有了自己的事業(yè),又有誰會整天陪著她這個老太婆呢。也許對奶奶來說編織麥稈不再只是打發(fā)時間的東西了還是一生的習(xí)慣!除非自己的手腳不靈活了,眼睛看不見了,不然她很難放下這一念想。以前我并不明白為什么每次不管是姑姑回來還是姐姐回來,奶奶都會為他們每人編打一個麥稈扇,可是,上一次姑媽回來的時候,去叔叔那看了奶奶以后我好像有點明白了。雖然年紀大了,手腳都不如以前靈活了,可是奶奶還是堅持為姑媽編織了一把麥稈扇。奶奶對姑媽說:“夏天到了,給你打一把扇子。”我似乎明白了扇子還有一份牽掛在里面。
麥稈挑選好后奶奶總是會用今年剛收上來的麥稈先給我們幾個小孩一人打一把扇子。奶奶會拿出那些漂亮的花色給我們選,讓我們一人選一個花色,到時候我們的扇面中央就會縫上這種花色。有些時候我們幾個小孩總是會為了搶同一塊花色而打起來,大家都想要那種花色。奶奶到了后來索性就不征求我們的意見了,自己拿主意,自己給我們編織扇子,直到扇子都做好了才讓我們一個個排隊去她那里拿。記得我們總是在拿到奶奶做的扇子后就特別得意地跟自己的爸爸媽媽炫耀,說奶奶給我們做了這么好看的扇子。
奶奶編織扇子的時候不準我們站得離她很近,除了我們阻擋光線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怕我們用臟手去摸那些剛編好的麥稈辮子。因為大多數(shù)時候麥稈辮子都是濕的,而竹架的作用就是讓麥稈辮子快點風(fēng)干。所以除非我們仔細洗手,不然奶奶是絕對不準我們碰的。
奶奶習(xí)慣了在打扇子的時候要用水打濕麥稈,看她打扇子的時候總是隔一段時間就把自己的手指浸在水里,然后快速地彈在麥稈上手指就又靈活地在幾根麥稈之間游走,一掂一掂地掂出了整個世界的寧靜。奶奶打扇面的時候不愿意和我們講話,她總是一個人沉浸在那個世界里。我不知道是她怕自己步驟出錯還是在懷念著什么。我時常看著奶奶的手出神可是我還是看不清奶奶的手是怎么在麥稈間游走的??偸窃谖也唤?jīng)意的時候奶奶又打好了一串。掛在竹架上的“麻花繩”又長了一節(jié),有些時候我都在想奶奶的手上是不是安裝了一個發(fā)動機?那錯綜復(fù)雜的編織手法,讓我看得眼花,可是她卻能夠謹記。
麥稈制作到了這一步,要打成扇面就剩最后一個步驟了。把那長長的“麻花繩”制成團狀。奶奶從最小的團開始打起,用那晶瑩的細線穿過麥稈在“麻花繩”上留下一串整齊的細線,一點一點把麥稈繩打成扇面,一般情況下一把扇子奶奶會圍15個圈,每次看見那樣的扇面我們幾個就會開玩笑說奶奶又在攤煎餅了??墒敲看瓮嫘^后我們就會靜等著奶奶給我們打的那把扇子,每次拿到新的扇子,去年奶奶打的扇子就會被我們亂扔,可是對于新的我們晚上睡覺的時候也會抱著它。奶奶總是說我們浪費,一再警告我們?nèi)绻龠@么不珍惜,她明年就不打給我們了,可是到了第二年奶奶依舊會一人一把地送過來。
給扇面添加一個花色是整把扇子的最后一個步驟了,奶奶的花色總是固定地到一個老奶奶那里買,她說那里的花色要更加好看一些,老話說好鞍配好馬,到了奶奶這里就是好花配好扇了。奶奶會把做好的扇面放在竹匾上一一擺開,然后把花色一一擺在扇面上,配好后就會和制作扇面一樣把那些花色一點一點地用針線縫在扇面的正中央,是那樣的小心,讓人看不出一點的痕跡。好的扇面上總是會看見最好看的花色,對于這樣的扇子奶奶不許我們碰,總是到了這個時候我們才會看見我們的扇子和奶奶珍藏的那些扇子的區(qū)別,我們的扇面都是黃色的,可是奶奶手里的那些都是白色的,做工也比我們的精美多了,那些扇子上面的連接繩子都是透明的,可是我們的連接繩子卻是最普通的棉線。每次不管我們怎么鬧都沒用奶奶就是不準我們拿那些扇子。我們幾個小孩溜進奶奶的房間好幾次都沒有找到那些精美的扇子,每一次我們都會被奶奶慘罵一頓,可是我們還是樂此不疲。那些精美的扇子雖然我們在外面都可以買到,可是總覺得沒有奶奶做的好看。
這樣復(fù)雜的麥稈扇奶奶做了一輩子也疼了一輩子,每一次的編織都是心的付出。也許我們始終不懂扇子里的含義,可是奶奶的麥稈扇卻不再等候我們了,以前我們沒有珍惜過奶奶的扇子那是因為我們知道奶奶明年一定會給我們做一個新的??墒乾F(xiàn)在我開始后悔了,因為自從奶奶的視力衰退后她就再也沒有給我們打過一把麥稈扇了,可我的手里卻連一把奶奶以前打的麥稈扇都沒有。
奶奶從來都沒有說過自己編織麥稈扇的方法是誰傳授的,我也從來都沒有問過,只是隱隱約約聽過媽媽叫我們不要問,也許在那看似平常的麥稈扇里有奶奶的故事,所以她才會每次都那么用心。也許每一次的沉默不僅僅是為了專注也是為了扇子里的回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