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峰
科幻作品里冷凍人穿越時光隧道活到未來的橋段曾讓渴望永生的人類無比向往。如今,真的有人邁出了實現夢想的第一步。
不久前,世界上第一個接受了比特幣轉賬的美國程序員Hal Finny因為漸凍人癥去世。Hal選擇死后冷凍保存尸體,以期借助未來的醫(yī)學復活自己。
那么,人類目前的科技力量真的可以讓Hal Finny的夢想成真嗎?冷凍保存尸體具體是怎么操作的?這一過程中會遇到什么樣的障礙呢?
冷凍關鍵詞:身體里的水
以目前的技術來看,想用冷凍方法來保存人體,可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問題的癥結跟占據我們身體很大部分的物質水有關。
我們都知道,水在結冰時會膨脹,如果這種事情發(fā)生在人體組織中,細胞就要倒霉了。水結晶成冰,體積膨脹,撐破細胞倒在其次,細胞膜、線粒體、內質網這些維持人體體內氫、鉀、納、鈣等多種離子的細胞器也要跟著倒霉。
最重要的是,即便解凍,人體細胞也不會再恢復到本來的樣子。最終結果會是什么?請參考松軟滑嫩的豆腐是怎樣變成海綿一樣的凍豆腐的。
水結冰后會膨脹,這和晶體的分子排布特點有關。在液體狀態(tài)下,水分子自身含有的氫鍵,能以更緊密的狀態(tài)聚在一起。結晶變成冰塊之后,水分子之間的距離就開始拉大,依次排隊連成環(huán)形了。這就好像在廣播體操開始做之前,滿操場還在整隊的學生,忽然接到命令散開成了體操隊列一樣。
事實上,結晶膨脹在生活中相當常見,威力也相當驚人,鋼筋鐵骨的混凝土建筑也抗不住它的“致命腐蝕”。北京最早的西直門立交橋,僅使用了19年就不得不拆除重建,原因就是設計時沒有考慮到,北京冬季多用撒鹽來除冰,滲入混凝土的鹽水會結晶膨脹,在橋體當中造成縫隙,久而久之,“內傷”發(fā)作的橋體就不能使用了。
對抗結晶時的“熱縮冷脹”,科學家并非沒有辦法,他們發(fā)現,只要溫度低于零下138攝氏度,冰就不再以水的結晶形式存在,而會變成像玻璃一般的物質。換句話說,想要冷凍人體,而且還不損傷人體的細胞,就需要在極短的時間(0.01秒)內把溫度降到零下137攝氏度以下。實際上,精子庫中的精子,就是采用這種“速凍”方式,保存在零下196攝氏度的液氮當中的。
但是,人體實在太大了。就像要加熱的食物越大,微波爐就需要更長的時間,否則容易造成“夾生”現象一樣,就算只有金魚這么大,液氮也只能很不均勻地從外向內地給金魚降溫,魚的身體內部還是逃不過結晶這道坎。所以,金魚的表面或許完好無損,但體內難免有器官損傷。雖然金魚解凍后看上去能夠“死而復生”,但往往很快就會死掉。
在這種情況下,人體想要原封不動地冷凍,顯然不太可能?,F實中采用的是一種“舊瓶裝新酒”的辦法 Hal的尸體被送到美國的“阿爾科生命延長基金會”,他的血液和其他體液被一種名為M-22的化學物質逐漸替換掉。
M-22的主要成分中含有乙二醇,也是汽車防凍液的主要成分,此外還有用于保存移植器官的防腐物質和冰晶抑制劑。遺體在經過處理后,就會以每分鐘0.56攝氏度的速度被逐漸降溫到零下195攝氏度而不受到損壞,然后被放入液氮保存。
冷凍費: “比披薩餅便宜”?
除了技術方面的制約,冷凍人體所需開銷對普通人而言的確不菲。
Hal選擇的全身冷凍,收費金額是20萬美元。如果不冷凍全身,只是保存大腦,費用會便宜許多,8萬美元。世界上做這種“生意”的不止一家,更便宜的在俄羅斯,保存大腦的費用為一萬美元。
如此高昂的價格,自然光顧者不會太多。阿爾科生命延長基金會成立于1972年,1976年才進行了首例人體冷凍。到目前為止,該組織的“會員”只有不到1000人,三分之二選擇了冷凍大腦及神經系統(tǒng)。
不過,這個“行業(yè)”也在設法降低門檻。據《揚子晚報》引述英國媒體稱,美國的“人體冷凍機構”和保險公司合作,向英國用戶推出了分期付款的方式,用戶每月只需交納36英鎊的費用,死后就可以“享受”該機構提供的冷凍服務。
這吸引了不少英國中產階級的興趣。比如英國科幻作者艾德莉·考斯格羅夫·布萊。為了能夠死后“冬眠”,她每月需要向保險公司支付40英鎊。在接受《每日電訊報》采訪的時候,她感嘆這“比披薩餅便宜”。
此外,還有英國萊斯特市的一對夫妻也用同樣的方式和人體冷凍機構簽約,他們還希望兒子長大后也能簽署協(xié)議,這樣“若干年后一起‘復活時,仍然能夠成為一家人。”
但即便如此,能否“復活”,什么時候“復活”,誰也沒法保證。阿爾科生命延長基金會的總裁在接受美國《大西洋月刊》的采訪時就表示過,他們沒法承諾什么時候才能讓冷凍者復活,“或許在50到100年后……人體冷凍技術同許多前沿科技一樣,沒有明確答案?!?/p>
人體冷凍技術:商業(yè)噱頭還是前沿科技?
人體冷凍技術也因此被科學界質疑成商業(yè)噱頭。先不論百年之后,今天的這些人體冷凍公司能否存在,它們是否具有嚴格的科學背景,都令人懷疑。《中國科學報》曾經采訪過國際低溫生物學會前主席、美國紐約州立大學低溫生物研究中心主任約翰·鮑斯特,他表示,這些組織的大多數成員沒有接受過正規(guī)的高等教育,也不具備職業(yè)醫(yī)生資格。
事實上,通過長時間冷凍,讓生物復活的案例微乎其微。約翰·鮑斯特在質疑人體冷凍機構的商業(yè)目的的同時,還提供了一個更有說服力的現狀:目前關于人體冷凍復活的所有新聞報道,沒有一篇出自嚴肅的科學期刊。
即便如此,向往永生的概念還是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據《財富》雜志報道,與阿爾科簽約的客戶,不僅僅交納了冷凍遺體的必需費用,還向該機構捐贈了大量資金,資助其研究人體冷凍技術。
如此看來,人體冷凍技術是否是一門科學,似乎顯得不那么重要了。畢竟大眾接受這一設想的基本邏輯,是相信保存完整的人類軀體,能夠通過某種科學的方法重新“激活”起來。這和古埃及人相信死者的靈魂能夠借助保存完整的尸體復活而制作木乃伊有異曲同工之效。只不過數千年前的人類相信的是未知力量,而今天的人類更加相信技術的發(fā)展而已。
(綜合摘編自《青年參考》《壹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