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過五十,對眼下的生活狀態(tài)時常會有一種心灰意懶的挫敗感,一種想逃避現(xiàn)實的困頓感;所有的激情在慢慢地減弱,甚至消失,閃閃發(fā)光的激情極易被怯懦擊得粉碎,求穩(wěn)的心態(tài)成為生命的主流,告誡自己不再年輕。
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存在著它潛在的使命,或許這樣,社會才會有序發(fā)展,新老才會有序更替,而不是互相揶揄,相互傾扎。五十歲后,此時的生命不折不扣地臣服于生存,希望每天早晨能夠睡到自然醒,感恩陽光照常升起;期望每天不要有意外的事情發(fā)生,不論它多好多壞;企望欲望能夠像絲綢般潤滑,即便是皺褶處也是那么的富有韻律。
五十歲后,我才真正地認識到,惟有停止痛苦的抉擇,才是最好的抉擇。借用弗洛依德的理論來說,我們所做的一切都不是我們的對與錯,而是壓抑所導(dǎo)致的結(jié)果。而壓抑往往來自我們不切實際的欲望。雖說人們大凡認為,恒定的生活節(jié)奏讓人覺得無趣無聊,既沒有意外的好事發(fā)生,也沒有意外的壞事來襲,安逸得味同嚼蠟。老腔老調(diào)教誨我們,只有改變自己,才能迎接未來,面對未來。但他們忘掉了一點,生命不是以權(quán)貴富足作為衡量的尺度,我們無法測量時空,也無法測量是與非、善和惡。
事實上,激情無一例外來自欲望,但兩者相加不就等于生命的真實含義。五十歲后我才真正意識到,缺乏信仰是件極其痛苦的事,至少沒有信仰就無法使人快樂起來。非洲有句諺語:排在最后的人,與走在最前面的人走的一樣快。換言之,最矮小的人,一樣可以非常快樂。當(dāng)然,此地?zé)o意詆毀激情,只是有了激情往往容易讓人精神不安,禍從中來。
佛語云: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心若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方覺世間萬般痛苦。有些事或可以療傷,但也更可能讓你心碎。五十歲后,我才真正相信,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釋迦牟尼佛說: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即是錯。因為人世間,無道理可講。然而以身體會,放下的越多,越覺擁有的更多,正所謂斷欲無求,當(dāng)?shù)盟廾?,這種體驗真實不虛,千真萬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