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烏特·艾爾哈特]
沒有人不說謊
[(德)烏特·艾爾哈特]
在史前時期,我們的祖先就開始捕獵一些在體力上遠遠超過自己的大型動物。他們能夠成功,是因為他們勇敢而狡猾,懂得使用欺騙術。我們有理由相信,人類的欺騙能力對捕獵成功是至關重要的。
在美國,如果遭到暴力襲擊,你應該喊“失火了”,而不是“救命”,因為人們更有可能去追逐轟動的新聞,而不是去幫助一個受害者。因此,“失火了”是一個迫不得已但極有幫助的謊言。
誠然,在我們的社會里,說謊者常被貼上“麻風病”的標簽,被周圍人藐視和排斥,但為了更美好的生活而利用一些小謊,是被大眾接受的。我們可以稱之為“親社會的謊言”。
在一家酒館,一個怪脾氣的家伙嚷道:“這里不準玩手機!”那個正在打電話的人答道:“哦,好的,我知道了,不過我沒有在玩,我是在打電話。”那個激動的批評者一時找不到擲地有聲的話予以回擊,氣沖沖地離開了。
一個上了年紀的但熱愛運動的女人在露天泳池穿著腳蹼游泳。盡管她沒有給其他任何人造成麻煩,但游泳池管理員還是要求她把腳蹼脫下來?!拔荫R上就好!”她回答道,然后繼續(xù)自由自在地在她的泳道里游。半小時后她從水里出來時,仍然穿著腳蹼。管理員這才發(fā)覺,那個女人嘴上說得好聽,卻用實際行動回了他一句“就不脫”。不過,事情已經過去了,他也沒有必要去追究,再說,那個游泳池并沒有禁止穿腳蹼游泳的規(guī)定。
在這兩個例子中,面對無理取鬧的人(怪脾氣的家伙和游泳池管理員),狡猾的表演者(打電話的人和游泳的女人)都假裝自己明白對方的意思,并表現出贊同的樣子,同時用實際行動告訴對方:“你說你的,我做我的!”但要是這么說,無論是打電話還是游泳,恐怕都不得不中止,因為他們會被卷入不愉快的爭論。
類似的事情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見,遇到胡攪蠻纏的人,如果不懂得虛與委蛇,適當地使用一下親社會的謊言,不僅會浪費寶貴的時間,也會破壞享受眼前的一切的心情。
有個小伙子去散步,走著走著,他有感而發(fā),想把當時的心情記下來,可是一摸包才發(fā)現自己的本子不見了。小伙子焦急地順著原路往回找,最后在一位老太太那里找到了自己的本子。他走上前,有禮貌地說道:“這個本子是我丟的,您能還給我嗎?”
“哦,是嗎?里面都是什么呀?”
小伙子不好意思地說:“是我寫的一些文章?!?/p>
老太太笑了,把本子還給小伙子說:“我剛才看了幾篇,寫得真不錯。知道嗎?我能預測別人的未來,你一定會成為一個作家?!?/p>
一開始,小伙子并沒有把這句話放在心上。他家境貧寒,早點兒參加工作掙錢養(yǎng)家才是最重要的,而且,他覺得自己沒有那個天賦。
所以,中學畢業(yè)后,小伙子就開始四處找工作。他做過酒店招待員、推銷員、修理工、文員,可是運氣總不好,不是被辭退,就是公司倒閉。就在他沮喪之際,老太太的“預言”浮現在他腦海中。
小伙子回顧了自己的工作經歷,最后決定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也許我真的只能當作家”。
事實上,小伙子一直都很喜歡寫東西,下定決心后,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創(chuàng)作中。每當遇到瓶頸,他就會想起老太太的“預言”,那個“預言”給他帶來了無窮的動力。
終于,小伙子寫出了很多篇幅宏大、氣勢磅礴的作品,成了19世紀英國最受歡迎的作家。老太太的“預言”成了現實!這個小伙子,就是享譽世界的狄更斯。
至于那個和藹的老太太和那個神秘的“預言”,我們來聽聽她的女兒怎么說:“哦,不可能,我母親根本不識字!”
真相大白!一個謊言,成就了一個偉大的作家。
總的來說,我們對待謊言是相當寬容的;就算被逮住了,我們也總能找出一個善意的動機,成功地獲得諒解。
一項調查顯示,對易貝網的消費者來說,相較于收到金錢補償,收到一封言辭懇切的道歉信更容易讓他們刪除差評。而且,事實告訴我們,即使一個謊言被識破,也不一定會引起信任危機。
修車鋪的人通知艾維拉,他們的店里遭了賊,艾維拉剛送去修理的車被剪斷了線纜。艾維拉仔細觀察了線纜后,對老板說:“這不可能是小偷弄斷的,否則斷口不會這么整齊?!?/p>
老板也開始懷疑,最后,自知理屈的修車師傅坦白了一切——是他不小心剪斷的。他向艾維拉道了歉,老板笑著聳聳肩說:“再給他一次機會吧。”當然,艾維拉也不認為這種事值得大做文章,還稱贊那位師傅承認錯誤的勇氣。
不過,有一種心理值得玩味——當說謊被意外逮到時,很多人都會請求原諒,并且發(fā)誓:“只此一次,下不為例!”但他們心里另有打算:“這次疏忽了,以后可要說得更安全、更巧妙一點兒才行?!?/p>
這種人絕對不在少數!因此,就算我們能原諒對我們說謊的人,內心也已經設了防線:要保持清醒,被逮到過的說謊者,仍有可能繼續(xù)說謊。這也是我們一直強調不能把謊言當作主食的最主要的原因。
摘自北京聯合出版公司《沒有人不說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