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峰
真實的江湖
周峰
雖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但如果江湖里面人太少,就算當上武林盟主,也顯得門檻太低,沒有說服力。所以想當大俠,我們?nèi)f萬不推薦出趟遠門還要登記姓名住址的年代。不過這么看來的話,中國亂世之外的歷朝歷代,似乎就沒得選了。
這事全得怪秦始皇。不讓百姓隨便出門的原本是商鞅,統(tǒng)一六國之后,秦始皇把商鞅的政策推廣到了全國。再往后,各朝各代的皇帝,就都開始變著法地不讓人出遠門了。
熟讀《唐詩三百首》的你可能看到這就開始犯糊涂了:那李白那句“十步一殺人,千里不留行”是哪來的?行俠仗義,唐朝總是可以的吧?
拿當時的國際化大都市長安來說吧,里面全都是市坊。這就好比一個現(xiàn)代城市里面都是全實墻封閉的大型住宅小區(qū)一樣,而且不光小區(qū),菜市場也是高墻大院。你一個唐代大俠,接到了夜黑風高飛檐走壁的活計,除了翻墻費勁之外,沒準行俠仗義之前還得挨頓胖揍。
當然,趁著夜色在樹上避一避也不是沒有可能,但那是公元815年之前的事。那年一群刺客藏在路旁的大樹上,趁著早高峰把趕著上班的宰相武元衡的腦袋割了下來。打那之后,長安的大街上就再也沒種過樹。
相比之下,宋代可能是對江湖俠客們最寬容的時代了。不僅拆了市坊,取消了宵禁,就連不好好種地到處亂跑的人,官府也都愛管不管。雖然出門方便了,但要穿越去宋朝,請先把手上那把老干部晨練用的寶劍放下,那可是當時的管制刀具。實際上,想要在宋朝撿一樣順手的兵器,選擇真的不多,因為只有《水滸傳》里英雄好漢們常用的樸刀。
可別把影視劇中的環(huán)首大刀跟樸刀簡單畫上等號,因為說到底,樸刀都不算一種武器。在宋朝,這種大鐵片子一樣的刀具是開山斬草用的農(nóng)具,禁了它,農(nóng)民就沒法下地干活了。當然,你要用它削瓜切菜,當時的人看到了估計也不會覺得奇怪,因為樸刀的形狀簡直就和西瓜刀一模一樣。用它來練獨孤九劍,我們真的不推薦。
相比之下,漢代似乎是個俠客的黃金年代,《史記》《漢書》《后漢書》都專門給游俠立過傳。行走江湖還能名留青史,想想看哪個時代能有這般禮遇?
只不過想在那時候當大俠,你最好看一下家譜,盡快認個親戚,抱個大腿。漢代豪俠比高低,可不是比武藝,而是比誰家人多。比方說《史記》和《漢書》中都有記載的濟南瞷氏,同族親戚三百多家。而《漢書》里的另一位游俠樓護出差路過老家,借上墳和親族朋友會面,一天就花出去了上百金的開銷,這在當時差不多是一匹馬的價格。請客請出去一輛車,你想想這場面得有多大吧。
可能你也注意到了,樓護會見親友的地方是在祖墳旁邊。這是因為漢代法律嚴格禁止民眾集會,三個人無緣無故聚在一起喝酒就會被罰款。而允許漢代游俠們碰頭開會的機會,也只有家人去世和祭拜先人了。
所以你會看到這種奇怪的場面:游俠劇孟的母親去世之后,上千英雄豪杰乘車從各地趕來送喪。而剛才說的樓護的母親的葬禮規(guī)模更大,如果當時有停車場的話,得有兩三千個車位的規(guī)模。沒辦法,開個武林大會實在太不容易了。
既然出門不方便,武器也找不到,入個江湖門派,學一些拳法武功權當強身健體,總也該可以吧?
很遺憾,你今天知道的那些武林門派,在古代很可能沒有多大知名度。拿少林和武當來說,這兩個門派第一次被更多人知道,要等到1927年了。當時的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國術館,把民間流傳的各種武術匯集到了一起,分成少林、武當兩派開班授課。
至于峨眉、崆峒、青城,我們也很難知道他們的祖師爺是誰。實際上,今天的峨眉派和青城派,正式名稱分別是“峨眉武術研究會”和“青城武術研究會”。前者的成立時間是1985年;后者從創(chuàng)立至今,總共還不到十年。1985年,該派第十任掌門燕飛霞接受媒體采訪,說崆峒派是在唐朝中期創(chuàng)立,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但有點搞笑的是,崆峒派的第十一任掌門去年參加“天山武林大會”,險些被觀眾打敗。
實際上,回到古代,你會發(fā)現(xiàn),能學到正經(jīng)功夫的地方大多都和軍隊有關。流傳至今的“武功秘籍”大多是軍人整理出來的,比如明代大將戚繼光編著的《紀效新書》。這本書把民間各類拳術整理了一遍,今天能見到的大部分武術套路,都從戚繼光之后發(fā)展起來。
到了清代,參軍學功夫可就不那么容易了。一來八旗制度嚴格限制滿蒙之外的其他民族參軍,二來滿清建立之初,實施了嚴格的禁武令,除了沒法拿刀出去晃之外,在街邊打個架,也是犯法的事。想在這光景里光明正大地學上一招半式,只能去找鏢局。
明末清初,鏢局的標準開業(yè)儀式是“亮鏢”,翻譯成普通話,就是把當?shù)孛撕屯校踔辆G林豪強找來吃吃喝喝,順便看一下我家的武術表演。不過亮鏢可沒有請客吃飯這么簡單,中間少不了有人踢館,要是出了差錯,鏢局干脆就別在這里開了。
好了,把武術放在一邊,最后我們來揭曉一個絕對真實存在的群體,在歷史上組成的江湖門派到底什么樣?
對,說的就是丐幫。
見打狗棒如見幫主的描述,在現(xiàn)實的丐幫中確實有原型。在清代的文獻里面,丐頭的必備行頭中,就已經(jīng)有“桿子”了。這根桿子有多重要?幫中有人違法亂紀,可以用桿子抽撻私刑;新乞丐入幫,外地乞丐前來拜訪,也要先走個拜桿儀式。
南宋首都臨安的丐幫,幫中成員的破衣爛衫都得靠幫主置辦。碰上雨雪天氣沒法乞討的時候,幫主還得做飯養(yǎng)活幫里的乞丐。不過丐幫幫主也有收入:可以從其他乞丐的“收成”里面分成。
明初馮夢龍的小說里,有位丐幫幫主就借著幫中乞丐那里收來的分成放高利貸發(fā)了家。不過丐幫幫主富甲一方也不算新鮮事。明朝萬歷年間,北京的丐頭收入比公務員還高;清朝初年的丐幫幫主,生活水平也絕對在平均線以上。
以上這些基本上與武俠小說當中的描述相符。而古代丐幫和武俠小說中的最大區(qū)別,就是勢力范圍。中國歷史上的丐幫大多是地頭蛇,出了城墻就沒了聲音。不僅規(guī)模上小了許多,如果仔細觀察,你還會發(fā)現(xiàn)洪七公這種喜歡云游四方的幫主,放到古代簡直就是負分。
(李楊 摘自《壹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