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防空力量薄弱,對入侵領空的美軍飛機無可奈何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軍隊防空力量非常薄弱,可升空作戰(zhàn)的飛機僅有113架,其中還包括運輸機、通訊機和教練機等,就作戰(zhàn)能力而言,這些飛機僅夠將就保衛(wèi)北京。防空高炮部隊也少得可憐,無法對入侵飛機造成威脅。不要說威懾美軍飛機,就連對付已經(jīng)退往臺灣的國民黨軍的飛機,也常常力不從心。
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前后,美軍飛機在東北可謂如入無人之境。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從1950年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至1953年7月底,3年時間里,美軍飛機先后侵犯我東北領空達7139批,31816架次,除了搞偵察外,兼有掃射、襲炸等侵略方式。不唯東北如此,東南沿海領空,美軍也同樣隨意進出。
此一時期,中方雖不斷提出抗議或警告,但防空無威懾力量,喊破嗓子也無人在意。
1952年開始,源源不斷的蘇援武器讓中國初步具備了打擊入侵美軍飛機的能力
因當時奉行“一邊倒”外交政策及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蘇聯(lián)開始大力援助中國,其中即包括為中國提供大量防空裝備。到1954年初,中國空軍一共組建了28個空軍師、5個獨立團,擁有飛機3000多架,全部購自蘇聯(lián)。在蘇聯(lián)援助下,中國軍隊初步具備了防空能力。
自1951年始,中方開始嘗試對入侵美機進行反擊,相繼擊落擊傷多架戰(zhàn)斗機、偵察機。中方防空戰(zhàn)力的提升,終于讓美機有所收斂,到朝鮮戰(zhàn)爭結束前夕,美機已很少隨意出入中國東北領空。
不獨東北局面有所改觀,華東防空也有起色。從1951年到1953年,為抗擊美機對華東沿海地區(qū)的偵察襲擾,中方共擊落敵機5架,擊傷3架。
1956年以后,高性能雷達和薩姆-2導彈的配置讓美國高空偵察機不敢再深入中國內陸
盡管中方打擊入侵外國飛機能力不斷增強,但仍對美國的高空偵察機束手無策。直到1956年中國從蘇聯(lián)購進高性能雷達和薩姆-2地空導彈后,才初步緩解這一問題。有這兩大武器相互配合,中國防空能力提升了一大截,這也是解放軍為何能擊落國民黨空軍裝備的美制RB-57D和U-2C高空偵察機的主要原因。隨著解放軍打擊入侵飛機能力的不斷增強,美機雖仍不斷襲擾中國領空,但再也不敢深入中國內陸進行偵察。如,1956年空軍殲擊航空兵第2師在上海附近領海上空擊落了1架美軍P4M-1Q電子偵察機,機上14人全部喪命。
自1970年以后,基本上已沒有外國飛機敢侵入中國領空為所欲為,加之中國周邊局勢有所緩和,所以基本上未再出現(xiàn)過擊落外國入侵飛機的事情。(摘自《保衛(wèi)祖國領空的戰(zhàn)斗》林虎等/著 解放軍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