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瑞士工作數(shù)年,最難忘瑞士人的“自助”。夏秋時節(jié),開車行駛在瑞士鄉(xiāng)間,時常會在花田、向日葵田、葡萄園間看到“SELF-SERVICE(自助)”的簡單招牌。走進去,田邊的“自動收款機”實在簡陋,外表看起來像一個廢棄的鐵皮桶,上面有一個塞硬幣的小孔,旁邊還備著小刀、剪刀等工具供人使用。鐵皮桶上面豎著小牌子,標明鮮花或葡萄的價錢。這就是無人看管的自助式采摘,顧客自己動手,自覺付錢。錢付不付,付多少,根本沒人監(jiān)督。
這種自助式購物,不但存在于鄉(xiāng)間,也是城市里的日常風景。在超市中買菜或買水果,一般都是自己稱重,按照電子秤上方的標號和價錢按個鍵,價簽就自動吐出。雖然稱完后,再偷裝一些似乎也沒人注意,但顧客們都很自覺,沒人貪這種小便宜。
瑞士的人工成本極其昂貴,自助購物現(xiàn)象的廣泛存在,首先與節(jié)省人工成本有關(guān)。但是,需要自助還需要能夠自助,如果公眾沒有強烈的自覺、自律和誠信意識,這種節(jié)省成本的做法顯然是行不通的。
而追本溯源,瑞士人這種自覺、自律和誠信意識,與不斷發(fā)展完善的法律法規(guī)分不開。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幾乎每一細微之處,都有法律法規(guī)可參照執(zhí)行。在多如牛毛的法律法規(guī)約束下,久而久之,誠信就變成了習慣,進而被視為做人之根本。 (楊 伶)endprint
黨建文匯·上2014年2期